• 06月29日 星期六

激荡十年:知识与经济在广州薪火相传

最近,深圳提出学习“新加坡模式”,惊起一滩鸥鹭。

其实,在深圳两小时车程内,有一个地方深藏功与名,已扎实借鉴新加坡经验十年之久。

这个地方就是中新广州知识城,最近这里利好不断。

8月28日,国务院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三天后,广东—新加坡合作理事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中新广州知识城又一口气与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校群等机构签署了多个项目。

批复指出,《规划》实施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汇聚知识型人才、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知识创新高地,大力吸引国际创新人才,深入推进开放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需要。

不难看出,这段话里几个关键词:知识、创新、人才、开放。围绕这些,知识城其实已探索十年。

2010年,距广州市中心30多公里,中新广州知识城所在地鱼塘和农田遍地。十年间,曾经的广州荒凉地,已跃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十年磨一剑。

在知识与经济的激荡中,知识城已引进百济神州、粤芯芯片、宝能新能源汽车等165个重点项目。在建企业投资建设项目79个,总投资近1700亿元,预计达产后产值将超3800亿元。

重剑无锋。中新广州知识城又到了谋划实施下一阶段发展目标的关键起步之年。下一个十年,知识城该如何再进一步?

激荡十年:知识与经济在广州薪火相传

中新广州知识城第一个十年建设圆满收官,开启蓄力腾飞的新征程。李剑锋 摄

始于才华:知识就是力量

“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

1992年,那场重要的南巡不仅为改革开放奠定时代强音,也奏响了中新合作的序曲。

此后数年间,多个省市摩拳擦掌,开启与新加坡的合作,这其中就包括广东。

2008年9月,广东与新加坡提出共同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构想。两年后,知识城在广州迎来奠基,成为中新政府又一跨国合作标志性项目。这也是继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之后,新加坡提出要在中国建设的第三代新型综合性园区。

这个项目有多大呢?从数据就能看出来:

新加坡面积约为724平方公里,中新广州知识城最开始规划面积为123平方公里,后扩容至178平方公里,约占新加坡面积的1/4。

虽然面积大,但刚到中新广州知识城,新加坡人陈培进却“心里没底”,因为这里除了九龙大道,附近到处是荒土。

“我们开始打造项目的时候,招商非常困难,拉了国外很多企业进来,但很多企业来看了一眼,发现是荒地就打道回府。”当时,中新广州知识城招商的难度,让作为中新广州知识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的陈培进记忆犹新。

但那些打道回府的企业没想到,十年后一座新城拔地而起。

陈培进说,现在一听到是“知识城”,全世界各地优质企业都主动前来投资、建厂,实现了从零到一。

首个在美国纳斯达克和香港联交所双重一级上市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百济神州的二期到四期项目建设紧锣密鼓;弥补了广州缺“芯”短板的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粤芯”)二期建设也如火如荼……

激荡十年:知识与经济在广州薪火相传

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粤芯芯片项目是广东省唯一一条量产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

吸引世界级企业落户,靠的正是“知识经济”。

知识城建设初期,在一次招商拜访中,世界知名汽车品牌曾对陈培进提出五方面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

那时的国人尚不理解“知识经济”背后的深刻含义。但“知识”,却是知识城深入血脉的“标签”。

2011年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几乎与知识城共成长。

审协广东中心副主任董琤说,这是个“走遍全国也找不着”的知识产权高地。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里是全国唯一的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以审协广东中心为例,其专利审查结案能力突破每年17万标准件,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在审协广东中心之外,知识城还集结着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北京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等各类知识产权机构100余家。

“这样一系列制度探索也好,举措也好,带动或者促进了高端产业向上的汇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提升,促进它的经济转型。”董琤说。目前知识城的知识经济发展要素高度聚集,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有“才”也要靠“财”撑,知识经济也获得广州“高含金量”的支持。

在2020年广州预算中,知识城得到40亿元市级财政资金支持,用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园区。

但这还不够。

“粤芯在知识城扎根,与政府的合作会进行一些新专利的开发。”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海明表示,知识产权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将国外相关的知识产权引入知识城,引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利用这些知识产权去创造价值。

“我觉得对于粤芯或者是对于整个中新广州知识城来讲,其实还是在一个起步阶段。”李海明说。

忠于创新:产业集群的“化学反应”

百济神州高级副总裁刘建刚来到知识城时,被“吓到”了。

一片荒土,同事惊呼“地上有蛇”;交通不便,没有公交车,出租车也不愿到这里,有时候打电话“连信号都没有”。

如今,沿着九龙大道行驶,两旁高楼不断。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土地上,数年内,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康方生物等世界知名生物医药项目已盖起数层楼房。

“在一期建成的基础上,我们把2年、4年后开始的二期到四期的建设项目拉到今年同时进行,整体工程的完成时间足足提早了4年。”刘建举例说,同样类型的生产基地,在美国可能需要7年才能建好,但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可能只需2年。

去年9月,百济神州广州生物药生产基地一期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竣工,全球领先的抗癌新药PD-1将实现“广州智造”。

激荡十年:知识与经济在广州薪火相传

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百济神州等生物医药项目充分发挥出产业集聚效应。图为百济神州实验室。

“从去年12月开始到今年6月,我们的药物申请了五个治疗适应症,进入报批阶段,而且随时可以开始正式生产,造福广大的癌症患者。”刘建说。

而另一边,拥有广东省唯一量产的12英寸晶圆生产线的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在继首季出货超越预期25%的基础上,2020年第二季度实现出货量环比增长105%、晶圆月平均移动量增长78.8%的季度记录。

创新要素带来产业集群的“化学反应”。

百济神州等项目催化了诺诚健华、赛默飞、绿叶、恒瑞、龙沙等30多个生物医药枢纽型项目在广州开发区聚集,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总营收近千亿元;

粤芯动工建设后,已有80家集成电路企业链企业前来考察,32家企业注册落地,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形成全产业链生态圈……

改变来得如此之快。

“很多人认为是天翻地覆的,我认为这个说法真的不过分。现在不仅有很多的生物制药公司在这里聚集,而且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改善。”刘建笑着说。

在百济神州生产基地,处处是围起来的工地。刘建发现,周围配套的餐馆、租住的酒店和公寓多了起来,比几年前大大增加。

到今年6月,知识城累计注册企业1863家,累计注册资本1552亿元。如今,知识城正投资24亿元,建设“中国纳米谷”,推动智能纳米药物等关键领域技术升级,让创新驱动提速。

陷于“颜值”:国内绿色生态城区最高等级引凤栖

为什么在产业园里建住宅项目?

项目最开始推进时,面对住宅项目,人们有不解也有质疑。

“不只是产业引进,一个项目本身还要解决居住、吃饭、生活的问题。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之后,住在这边的人才会在这边工作。”陈培进这样认为。

南起步区是在中新合作开始的地方,工业产业园、邻里中心、地铁站、学校、医院拔地而起。前不久,这里被授予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设计标识认证,这也意味着该区域已达到国内绿色生态城区最高等级。

为何这里能收获这样的荣誉?其中一个原因,是就业与居住混合开发。

在南起步区里,邻里中心、产业服务中心相融合,构建起15分钟生活圈与产业服务圈。

邻里中心将居住与配套功能有机融合,打造集商业、文化、家庭服务等于一身的社区服务综合体;而产业服务中心构建起总部经济汇集区,将就业与居住衔接起来,实现居住到就业不超过15分钟慢行距离要求。

“在南起步区里面有若干个邻里中心,邻里中心是什么概念?基本上我们是希望一个人在这边工作也好,居住也好,500米的范围左右,你不需要骑车,也不需要开车,就可以达到生活一般的需求。”陈培进说。

激荡十年:知识与经济在广州薪火相传

从8.08平方公里起步,知识城如今蝶变为178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创新载体、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平台。

生态,三山相拥,城景交融。

山、水、林、草,看似寻常的风景在南起步区里被有机结合,湿地在这里也大有学问,南起步区不仅建设了湿地公园,还将城市道路、绿化、空间等与湿地公园有机结合起来,生态游憩系统可以“环山绕城”。

交通,串联城市,凝聚期待。

对外,区域里建设多条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承担城区70%对外出行。结合城区产业园区集聚的特色,知识城南起步区开通多条班车巴士线路,解决上下班乘车难的问题。

对内,有如约巴士,居民通过APP预约出行,方便规划出行时间;规划便民快线,作为内部环线,承担内部公交出行。

在知识城,未来将有40公里的风雨连廊,为人们遮风挡雨。还有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一个30分钟通达机场、火车站、港口,1小时连接大湾区主要城市的交通圈正在这里酝酿。

不管是住宅、交通还是生态,筑巢最终是为了“引凤”。“人缘”,是广州从新加坡“引凤”的一大优势。

广州拥有人数众多的华侨,而新加坡华人占比高达75%。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广州与新加坡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人文和贸易往来,改革开放后新加坡是除香港外广州的第二大投资主体。

目前,知识城中部区域规划建设科教创新城,面积2平方公里,计划引入13所科研院所,预计集聚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端人才逾7000名,科研人员、教职工逾2000名,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早在知识城建设之初,广州的华南理工大学跟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就已经在推进研发中心的建设。

“我们第一步引进了人才,把人才落地,下一步还有共同培养。我们接下来要和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共同培养研究生以及本科生,把人才带到广州,把技术带到广州和大湾区,也服务于大湾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说,目前,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建成六大研发平台,已经孵化出30多家企业,启动产业化项目47个。

合于开放:进入开发建设2.0阶段

2平方公里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加快建设、330米的知识城新地标“知识塔”已经动工、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争取2021年春季开始招生......目前,中新广州知识城已发展成为中新合作“3+1”旗舰项目。

尤其近年来,双方互动频频。

新加坡政企代表多次到访知识城,探讨中新合作新机遇。腾飞科技园、中新智慧园等创新载体高效运行,新加坡商务服务中心(SBSC)、中新国际知识产权创新服务中心(ISC)等100多家企业机构已经入驻。

如今,《规划》获批复同意,这意味着中新广州知识城又将迎来发展策略升级的新契机,据此前召开的中新广州知识城联合实施委员会联席会议透露,这座新城将进入开发建设2.0阶段。

规划版图正不断扩大,由原来的123平方公里,扩容至178平方公里,涵盖原九龙镇拆分的两街一镇(九佛街、龙湖街、新龙镇)。

激荡十年:知识与经济在广州薪火相传

知识城国际科技中心是知识城智慧生态科技代表性项目。 李剑锋 摄

版图已定,这座新城将开启怎样的新时代?

在新规划上,知识城主动融入国家战略,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核两心三区多园”,重点打造以GE-龙沙、百济神州为核心的世界级生物医药园,以宝能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的智能制造园,加快推进科教创新区、中试验证和应用推广示范区、大科学装置区建设,引进航空动力学大科学装置及黄埔区先进材料研究院,并启动33亩大科学装置配套服务区建设。

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知识城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知识城被视为重大创新载体建设。而在广东出台的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意见中,知识城被提及多达6次,在《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里被提及多达4次。

仅仅通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知识城在大湾区的重要位置。

而知识城所在的广州地处东亚南部,从亚太角度看,紧邻中国南海,面向东南亚地区;从中国南部大陆角度看,广州处于珠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区位,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因此,新加坡企业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知识城将是重要着力点。双方将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推动知识城创新发展,推动中新合作迈上新台阶。

如今,在知识城第一个综合性商业园区——广州知识城腾飞园里人来人往,对面是数座广厦,约500米外就是何棠下地铁站,新加坡人陈培进感到,这里已经有了点“新加坡的味道”。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吴雨伦

【作者】 吴雨伦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上一篇新闻

一层一户大平层,近300㎡大开间大尺度,看完您还想买别墅吗?

下一篇新闻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