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慵懒的国度?
前面我曾说过,意大利人有时会慵懒在阳光下享受浪漫。但有些人误认为,所有意大利人在所有时光里都会这样,有这种想法的人就大错特错了。
意大利人接受过宗教思想的洗礼,同样,在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工业文明也波及了意大利,几百年来,意大利人就这样过着,别再光看他们的慵懒和享受,你应该看看他们的另一面。在商场里,衣着考究的男士们敬业而专业地招呼着客人,在餐厅里的女服务员,着装简朴而得体地快速穿插在客人之间,她们的走姿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几乎清一色的舒展而欢快的步伐,像一阵风那样轻盈。说他们一路小跑并不为过,但不像穿了木屐的人本女人那样一路小碎步,意大利女生服务员可以用大步流星来形容。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意大利人并不像传说中的散漫,或者说他们只在闲暇时有品味的散漫而已,当你在他们的工作状态看到他们时,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即“肃然起敬”!
在欧洲,照相购物的亚洲面孔与博物馆美术馆参观的亚洲面孔其实并不是一批人,前者可能以中国人为主,而后者更多的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在佛罗伦萨乌菲齐博物馆的参观人群中,操着日语和韩国话的导游随处都是,而讲中文的并不多。
被忽略了。
几天以来,接待单位一位叫sean的小伙子一直陪伴并充当着我们的导游,意大利的一切似乎已刻印在他的脑海中。别搞错,他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一位地道的、严谨认真的、来自广州的小伙,在意大利十几年的生活积累,才使我们的意大利之行有了更多的收获感。
Sean有时候也跟我们开着玩笑。在参观意大利中北部托斯卡纳大区锡耶纳省的一个城墙环绕的中世纪小城圣吉米纳诺时,他指着高耸入云的城堡说,不仅中国有土豪,你看,中世纪黑暗的年代里这里也有土豪,在修建城堡时,他们攀比着,城堡建的一个比一个高,就是为了在小城中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家族威望。
事实上,这座城堡最能体现的是476年1457年西罗马帝国覆灭期间近1000年的文化特征。
据查,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圣吉米尼亚诺是沿着法兰契杰纳朝圣之路前往罗马城中教堂的圣Fina壁画圣的香客们的歇脚之处。该城的发展还得益于附近肥沃丘陵地带的农产品贸易。
Sean 告诉我们,该市的繁荣结束于1348年黑死病袭击欧洲,迫使它屈从于佛罗伦萨。圣吉米尼亚诺演变为次要城镇,直到19世纪开始成为旅游和艺术胜地。
我们很感谢Sean,更感谢他的上司,一位新加坡籍的美女penny。
在去往佛罗伦萨的途中,海边小城住了一晚,一觉醒来已是阳光明媚,以老人居多的小城的人,淡定而闲逸的享用着阳光的灿烂,一杯咖啡、一张当日的报纸是他们整个上午的陪伴。
我去了市场,我想通过这个菜市场,领略一下地道
的意大利人的生活内涵。
这是一个以海鲜为主的市场,各种各样新鲜的海产品一大早就从附近的海边运到了这里,经过简单加工后即刻摆上了摊位,价格普遍不高,但绝对物有所值。
蔬菜也是这个市场最显著的商品,西红柿,黄瓜以及很多叫不上名的绿色蔬菜琳琅满目。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早晨,家庭主妇以及老人们在熙熙攘攘的集市中互相打着招呼,互致着早安。
十点钟,附近教堂的钟声敲响了,这时,一间间散发着时尚气息的店铺陆续开门迎客了。这里的商品以奢侈品和各种品牌著称,时尚性甚至不比时尚之都的米兰逊色,透过我们一行人强烈的购物欲就可见一斑。
七月的意大利骄阳似火,但地中海的清风恰好能够吹散盛夏的热浪。石板路,教堂,鳞次栉比的店铺,阳光下白发的老人,浓香的咖啡,穿梭而过的亚平宁半岛的美人,远处极目远眺的湛蓝的海……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去处!
观赏着海边的迷人风光,在山上的城堡就餐,地中海的微风送来了一些凉意,沁心润肺,对于中国人来说,其实大多数人并不解个中风情的人文意味,一再拍照、拍照,自然的风景留住了,却忽略了这里的人文情结文化延续……
虽然,据说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于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但15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的改造,才真正确立了小提琴的地位。
意大利人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 提琴。人们在1550年的一幅壁画中找到了一把有三根弦的小提琴.这是至今能见到的最早的小提琴样子。一直到17世纪.意大利克雷莫纳的制作大师阿玛蒂才将小提琴定型为今天人们使用的形状、尺寸.并使用四根琴弦。
在设立在克雷默纳的小提琴博物馆,可以深入了解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地瓦利和瓜内利四位杰出名匠,从这个意义上 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地瓦利、瓜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l了稀世珍宝和旷世杰作展示在博物馆内。
站在由著名意大利设计师Giorgio palu 乔治 · 卢设计建造的小提琴博物馆栱圆形演奏大厅,仿佛聆听到遥远的、来自十六世纪的美妙琴声,那些精致而年代久远的小提琴陈列物,令人多看她一眼都唯恐令她受损,这是一个奢侈的经历,对于有幸来到这里的人来说。
关于灯,关于照明,我们会想起爱迪生,但电灯在解决了光明的传播外,我们要关注一下这些会用灯营造氛围的高手,他们以简约和不造作的理念,实现了爱迪生不曾想到的灯的作为。在米兰的一条静谧的石板小路旁,一个叫做Davide Groppi的设计师照明灯具实验店,科技的光芒营造出炙热的艺术情境,令这个低调而简洁的特殊空间,虽然地处偏僻却充满热能!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但我们并不知道许多改变是来源于创造,而许多创造却是在无声无息中慢慢达到的,它最终给人们带来的终极享受,就是文明的来龙去脉,有头有尾。
在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实验室,许多试验和论证中的项目,都有可能是改变世界的发明和创造,他们大学里的试验性以及学生对科学的参与度,给我们这些更注重玄虚文化的东方人来说很晕很梦幻,就如同我们深奥的儒家文化让西方人发晕一样,不过一实一虚之间的距离,犹如中国到米兰12000公里一样遥远。
据相关人士介绍,中国大学的教学理念与西方有着巨大差异,比如,在米兰理工大学的实验室培养的是科学人才,创造的是科学价值,而我们中国的大学,只教会了人如何考试和获得文凭,与科学无关。在此,我似乎知道了现代文明的意义。
历史生育了许多叫做文明的孩子,米兰索泽斯科城堡(centro Storyville),就是意大利文明家族中的一员,他依旧传承了古罗马文明的高贵气质。
厚重的城墙早已斑驳和残破,雨燕嘶鸣着胡乱飞舞,撕扯着岁月的痕迹,而城墙以内所有已安然沉睡着的文物,沉默着,无意告诉今天她的过去,虽然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客人与她近在咫尺,但我们之间文明的差异犹如两个星际,各行各路,渐行渐远,相互看看而已,难以交融!
意大利乡间农舍的景致,不是一间、不是一时、不是一处,满目而随意掠过的风景跟风情,充斥着审美的异化。这种自然的意境价值,不是哪个土豪拿钱可以做到的,不是常讲修炼吗?好,内心静下来的状态,折射在生活中的人生构图和内涵才可能是这种状态。这些年来,意大利人接受了经济的低迷,但他们不会接受没有浪漫的现实,看得出来,他们对物欲的追求尺度是第二,第一就是坐在那里喝着咖啡,慵懒在阳光下,到了工作结束时,他们一分钟都不会在岗位上逗留,相对于中国人在蝇头小利面前要死要活的状态,不知道哪个更无耻。意大利人1500年对文化的豪赌,结果之一就是在经济衰落时囊中羞涩,可以预计,意大利将会用更长的时间偿还赌债,但他们不会为三斗米而改变生活的态度,尽管这种价值观与中国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价值观是要“死磕”的!
米兰,陈旧的奢华,可以触碰历史的地方。这种房子透出的是安逸的气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