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德国海军护卫舰不远万里奔赴南海“刷存在”,究竟意欲何为?
“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停靠在威廉港。| 《明镜》周刊
8月2日,载有243名官兵的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1996年开始服役,全长139米,可容纳240名官兵,航速可高达29节,约54公里/小时)离开威廉港码头(德国海军军港基地),向印太地区启航。据德国国防部官网公布的信息,“巴伐利亚号”计划穿越地中海到吉布提,途经巴基斯坦卡拉奇、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澳大利亚珀斯、关岛、日本东京、韩国仁川、中国上海、越南胡志明市、新加坡,然后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斯里兰卡科伦坡、印度孟买,再到吉布提港口,继而返回欧洲,总航程近3万海里,预计在2022年2月底回到威廉港。“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停靠上海的信息尚并未得到我国官方确认。
“巴伐利亚号”护卫舰上一次出现在印太地区,还是在1997年。时隔20 年,德国海军不远万里紧追美、英、澳、法、日等国奔赴印太,意欲何为?
“巴伐利亚号”远航印太巩固价值观同盟
启航之前,德国国防部长卡伦鲍尔发表所谓的原则性讲话:“我们要传达的信息很明确:要和我们的伙伴以及盟友竖起价值观和利益的旗帜”,“对于我们在印太地区的伙伴来说,海上的自由航行受到限制,航线也不再安全。他们正在经历一些国家借助自己更强的实力在该地区要求更多的领海区域。而且朝鲜核武器构成的威胁已不仅仅针对韩国和日本”,“我们的伙伴希望我们给予支持,维护印太地区的安全、稳定和自由”。此外,“维护规则的国际秩序也符合德国的利益”,“德国作为贸易大国和出口强国,确保贸易航道安全自由事关我们的核心利益”。由此可见,防长卡伦鲍尔的态度明确且强硬,尽管她也强调,“德国军舰远航印太地区并不意味着针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而是共同挺身而出”,“德国将站在价值观伙伴这一边,维护海上航线的自由航行,维护国际法,维护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虽然卡伦鲍尔的讲话只字未提中国,但依然可以清晰地判断,在她看来,中国不是德国的价值观伙伴。
不过德国海军上将舍恩巴赫在采访中表达的,又与卡伦鲍尔有着细微的差别。当有记者询问舍恩巴赫德国海军会不会参加美国的“全球航行自由行动”(FONOP)时,他斩钉截铁地表示,“不,我们绝对不会搞什么全球航行自由行动,我们选择的路线都是常规的贸易航道,也不会靠近中国南海12海里水域,”“我们将拜访我们在印太地区的价值伙伴,也许也会去中国。”此外,默克尔总理也向中国保证,“巴伐利亚号”护卫舰不会穿越台湾海峡。可见,德国军舰的此次航行起到的主要还是象征性意义。
“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现场。| 新华社
德国军舰南海刷存在有多重考量
其一,德国向美国示好,改善德美关系,谋求德国利益最大化。在特朗普执政时期,特朗普多次指责德国的国防开支没有达到约定的GDP的2%,在特朗普的逼迫之下,德国承诺逐步提高军费投入,但美国始终不是非常满意。不久前,美国在“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上作出让步,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同意不再阻挠“北溪2”项目。美国希望德国在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印太战略上能够和美国有更多的配合和协调。
其二,印太地区被德国视为21世纪地缘政治最重要的地区,也是经济争议最大的地区,同时还是决定未来世界自由、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地区。印太地区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二,因此,印太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政治和战略的中心。
世界强国都对印太地区虎视眈眈,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德国岂会袖手旁观。早在去年9月,德国就发布“印太战略”,明确德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立场、利益诉求和行动准则,并对德国未来在印太地区的行动作出部署。在过去15年中,德国与印太地区的贸易量几乎翻了一番,但德国希望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增强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因此要全面扩大在印太地区的参与,为德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创造便利。
其三,顺应德国近年来出现的政界、媒体界以及智库界等反华现象,给中国施加政治压力。近来,德国对华政策逐渐向美国靠拢,涉华意见负面内容加大,对中德关系舆论压力增强,例如自民党、绿党都利用香港、新疆、西藏等人权议题、台湾问题、新冠病毒溯源议题等大作文章,要求联邦政府对中国采取强硬的对抗姿态。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德国对华政策的“三元论”和美国的是有区别的,“三元”的顺序不同。美国两党在对华政策上高度一致,就是把中国首要定位为制度对手,要对中国采取全面遏制的政策。而德国基于中德经贸关系的稳固发展,首先还是把中国视为伙伴。即中国首先是德国的伙伴,然后是竞争者,最后才是制度层面的对手。德国政府,尤其是默克尔本人,在对华政策上基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希望与中国保持对话、沟通与合作,为德国赢得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和市场空间。当然,“后默克尔时代”的中德摩擦可能会增多,中德关系很可能进入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但德国视中国为“体系性对手”不会主导德国的对华政策。
德国总理默克尔(左一)、基民盟主席拉舍特(中)和基社盟主席泽德共同出席基督教联盟党会议。 “后默克尔时代”即将来临。| 资料图片
德国利用模糊对华政策谋求利益最大化
德国《世界报》有一篇评论借助亚里士多德《政治》中的动物大会的故事,提醒德国海军的实力和野心实在不相匹配,“动物大会通过了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决议。动物大会安排兔子去把这件事告诉狮子。结果,狮子的回答,兔子并没有能记录下来,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该评论提醒“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别最后落得兔子的下场。“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不应向世界提供炮舰,而应该提供更多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东西。”
还有德国学者建议防长卡伦鲍尔少读克劳塞维茨或基辛格的书,而应该多读读德国诗人林格尔纳茨的诗歌,例如他的著名诗歌《两只蚂蚁》,“有两只住在汉堡的蚂蚁想要前往澳大利亚,结果才到了汉堡阿尔托纳港口的路上,就发现小腿很痛,最后明智地放弃了旅行。”
未来“巴伐利亚号”护卫舰的航程有没有变数,还不得而知。但是德国军舰此次计划到中国南海巡航,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施压,舆论上的造势,因其军事实力相对较弱,不太可能不自量力摆出挑衅的姿态。但必须清楚的是,如果相关区域发生冲突,美国参与其中,会不会触发北约的联盟机制,德国会不会参与其中,还有待观察。
“巴伐利亚号”护卫舰此次远航将持续6个月,期间德国将举行新一届联邦议会选举,德国也将迎来新一届政府,如果绿党或自民党参与执政,这将会影响德国的对华政策走向。中德经贸关系作为两国关系的最大压舱石,到底能够承压多大的政治风浪,还要看压舱石有多大的重量。我们必须看到,在某些经贸领域,中国已逐步成为德国的竞争对手,德国对中国已有所忌惮。未来,中德经济压舱石分量变重还是变轻,压舱石能否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都存在较大变数。中德两国的向心力大于离心力,中德两国合作共赢之旅还将继续,而如果离心力大于向心力,未来两国就会疏远。
德国对华政策一直表现出明确的“不明确性”,正是通过各部委高层对华政策的“不一致性”,利用模棱两可的话语形成的空间,让自身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左右逢源,在动态的过程中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毛小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
编辑:刘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