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0日 星期四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外国人能造的,中国人同样能造!”多年前,钱学森先生面对陈赓将军对于能不能为祖国造火箭和导弹的询问时如是答道,先生“此生惟愿长报国”的科研理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在西安交通大学,也有这样一批满怀赤诚的优秀青年,他们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科研攻关,逐梦未来。

宋思扬:钻研高精度控制技术 服务祖国航天事业

宋思扬2015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大航天航空学院,获工学、管理学双学士学位。同年推免进入航天航空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18年春季学期转博攻读博士学位,并与伙伴共同创立了公司。

就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5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4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水平学科/科技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次,省部级奖项3次,获得了近千万科技成果转化意向。

“相比于西迁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开拓科研平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今天良好的科研环境与时代机遇,面向祖国重大需求做研究,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与光荣使命。”宋思扬直到博士毕业,对导师的这句话仍记忆犹深,这也成为了他十年交大学子生涯以及就业选择的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的研究方向正是这样,如若一味依靠国外的产品与技术,就会被人‘卡脖子’”,宋思扬的研究方向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能够产出丰硕文章成果的“蓝海”,但他依然选择了这样一块“难啃的骨头”。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于是,项目和实验室就成为了宋思扬学校生活的常态。他还清晰记得当时有个课题成果要交付给风云卫星研究团队,希望帮助未来的气象卫星实现更高准确度的天气预报。一开始进行的试验验证并不理想,与仿真计算的预测不一致,也难以满足高精度、大负载的功能要求。为了追赶反复实验损耗的时间,宋思扬每天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一两点,回宿舍了倒头就睡,第二天七八点又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经历了几个月接踵而来的枯燥和失败,终于在某个黄昏,“‘快看!成功了!’实验室迎来了试验结果理想的欢呼声,那种喜悦是无与伦比的。”宋思扬回忆道。他始终坚信,“你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取决于你沉淀了多久,沉淀得有多深,拒绝平庸,就能获得更多。”

宋思扬瞄准卫星载荷高精度控制的国家重大需求,还在2018年成功研制出高精度压电驱动器件,并从64万个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全国金奖。该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封锁,提供技术领先、指标超越国外供应商的高精度智能压电作动技术全系列解决方案。

但宋思扬不满足于让现有的研究成果停留在实验室,为了实现从实验室到航天工作实践的跨越,他进一步研究起了成果应用中的具体问题。目前,相关技术已应用在气象卫星的地面验证中,将为未来的气象卫星提供更准确的云雨信息预报。支持了我国实践二十号卫星在轨激光通信的实现,使得人们通过卫星跨过山海,在太空中建立一条与地面铺设光纤效果相当的信息高速路。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前排右一为宋思扬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宋思扬的研究成果当时就陈列在交大西迁博物馆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宋思扬表示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传承好西迁精神。“在我看来,西迁精神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行为准则,是勇于奉献,不计得失的宽广胸襟。”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青年,宋思扬毕业后选择了继续从事空间高精度压电作动器的研究工作,他将科研工作根植于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背景,继续为祖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闵一雯:攻坚克难引领前沿 为实现航天强国而奋斗

闵一雯是西安交大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四毕业生。曾获文治书院“最美笔记”大赛一等奖、西安交通大学二等奖学金、激智二等奖学金等,并获“优秀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校期间,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实践创新基金项目《基于PPF基材料的可吸收高强韧医用手术胶的研发和性能优化》;参加“材料学院本科生国际名校行”活动,赴日本九州国立大学、京都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参观交流。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这样说。

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众多交大校友/学子在航天领域大放异彩,致力解决航天领域的“卡脖子”问题,闵一雯正是其中一员。

固体火箭发动机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关键部件,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这也是闵一雯即将开启的硕士研究专业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当前中国高性能发动机被国外掣肘che'zhou,我希望能为解决这个问题尽一己之力。”闵一雯说。

选择航天事业,和闵一雯大二暑假专业分散实习的一段经历有关。实习公司主要生产碳纤维及其织物,而碳纤维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刚踏入产品间,闵一雯就被碳纤维产品所震撼。“我们参观了碳纤维生产线、测试中心和织布过程,”那一次实习的场景仍历历在目,“碳纤维生产过程十分复杂,包括原丝生产、原丝碳化两部分,每部分包含十几个步骤。”她顿了顿,继续谈道,“生产车间充斥着原料丙烯腈的刺激气味和刺耳的机器噪声,但是仍有工人在里面辛勤工作。”而生产碳纤维的收丝机是日本生产的,制约我国碳纤维技术发展的一大原因就是相关仪器设备都依赖进口。这次实习,闵一雯看到了工程师身上不怕吃苦、无私奉献、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发了她对航空航天事业的兴趣,更加坚定了以后要做航天相关工作的决心。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闵一雯(右一)在收丝机车间学习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闵一雯(二排左四)在日本交流

在日本和新加坡交流期间,闵一雯发现日本和新加坡的实验室设备多而且先进,但她听闻京都大学教务老师提及很多去日本交流的青年学者都拒绝了日本的挽留,选择回到国内的科研岗位,希望为国家航天事业作贡献。“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闵一雯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要向这些优秀的人看齐,一定要回国努力学习。

闵一雯毕业后将到西安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第41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她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非常清晰。航天领域和闵一雯本科所学的材料学科虽然相关但还是有所差异。“第一步肯定是学习新领域的基础知识,”在谈及未来研究时她分成了三步走,“第二步就是希望将我本科材料专业和发动机设计结合起来,做交叉方向的研究;第三步便是突破,希望在增强发动机壳体耐压性和密封性能以及发动机喷管的耐烧蚀性能方面取得创新进步,为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徐方植:争做学科交叉的领航者

徐方植是南洋书院电气工程学院电气专业大四毕业生,本科期间斩获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提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在内的12项学科竞赛奖项,其中国家/国际级奖项4项;累计参与5项科研项目、1项海外交流项目,发表2篇学术论文。

徐方植大一期间在计算机专业就读,综合排名计算机专业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徐方植将一直在这一充满前景的新兴领域深耕,书写属于他自己的辉煌。但是,在大二学年徐方植却做出了转入电气工程专业的决定,原因是他想争取成为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传统专业的电气工程,需要更加系统科学的专业学习方案,而计算机等新兴产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更高。”

西安交大丰富充实的新生养成教育及灵活的转专业政策,让徐方植从入校开始就萌生了学科交叉的想法。扎实的学科教学、丰富的科研资源、广阔的教育平台让想法变成了现实,一步步成就了“双第一”的传奇。寒假,依托学校交流项目,徐方植赴日本早稻田大学IPS学院进行了短期交流。这一海外经历进一步坚定了他学科交叉的想法,提升了国际化视野。“学科交叉、信息融合是必然趋势!”徐方植说,“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融入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元素,为电气等传统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优秀的背后除了自身的勤奋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广阔的视野与前瞻性的思想。

其实徐方植的成长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数学建模竞赛中,他也是从0到1摸索出来的。2019年初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徐方植的第一次尝试。数学建模大赛需要参赛队员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道数学建模题目,非常考验三个队友之间的默契与配合,而美国东部时间和中国北京时间有着不容忽视的时差,在经历了比赛期间三个高强度的日夜之后,满怀兴趣和期待的他却无缘奖项。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徐方植(右)与同学研讨

经历失败的徐方植并没有就此低头,而是暗地里与数学建模较上了劲儿。“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数个月的努力之后,他成功在数模校赛中斩获一等奖。此后,徐方植找到了数学建模的规律和方法,在短短4个月之后,徐方植及其团队又成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将国家二等奖收入囊中。趁热打铁,在第二年年初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他已经不再是去年那个铩羽而归的徐方植了,这一次他轻松摘得特等奖提名奖。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即将本科毕业的徐方植选择在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深造,潜心研究人工智能领域自然语言处理。“很多专业场景下的任务,是需要通过多模态信息的融合,以及智能推理实现的。除此以外,人工智能领域还包含了更多交叉学科的可能,比如我所在的硕士实验室现在专注的课题项目就与教育领域相关。”“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对于志在远方的徐方植来说,每一份荣誉都只是漫漫航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里程碑。西安交大见证了徐方植的成长与成功,正如他所说的,争做学科交叉的领航者,在西部土壤,扬帆起航,再创辉煌!

贾明龙:扎根集成电路 追赶“中国芯”之星辰大海

贾明龙是西安交大电信学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毕业生。大学四年,他聚焦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方向的研究,《一种廉价、快速、易保存的癌症肿瘤标志物传感器》项目通过抗原抗体结合制备纸基传感器来检测早期癌症,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竞赛国家级二等奖。此外,还曾获得2019年大学生微创业比赛国家级金奖、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银奖、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多项荣誉。

2020年9月15日,特朗普对华为的制裁令正式生效,华为芯片以及核心元器件的供应链企业全部停止合作供货,美国芯片买不了,第三方芯片也买不到,华为芯片被彻底断供。这起国际风波给了贾明龙不少的启发,“芯片制造技术是微电子行业的‘卡脖子’问题,而我当初选择专注数字集成电路的研究方向,是希望自己能在国家最需要的方向作出突破。”

“别人的实验室再先进都是别人的!”西安交大毕业生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探索

集成电路产品又称之为芯片,贾明龙最早深度接触集成电路技术是在2018年,那年他刚上大二,就跟随专业老师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竞赛。项目研发的是癌症检测传感器,通过芯片和样机简化检测流程,产品作为癌症早筛的辅助工具推广至基层。项目申请了多项专利以及发表了多篇文章,还与全球最大的硬件加速器HAX公司签约进行项目的孵化,获得了人民网、中新网、光明网等官方媒体的关注报道。

“芯片从最上游的架构、设计到下游一点的工艺制造,中国都落了好多作业,现在只能大家一起疯狂补作业,我的科研方向是朝着最上游的架构去的。”即将毕业的贾明龙将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虽然不能够凭借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但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在科研领域上追寻更多可能、更美好的未来!”

信仰无声,拳拳赤子心就是最好的名声;生命无华,殷殷报国行就是最好的芳华。时光沉淀了一批又一批拼搏的交大学子,并给予了他们奋进的“奖章”,未来将孕育着这批交大校友,再放光华!


文字:通讯社 熊赋志 林泳淇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崔可嘉

上一篇新闻

“盲盒”日销8000万的背后,是“小爱好”还是“智商税”?

下一篇新闻

太惨了!新加坡政府基金二季度刚刚重仓押注中国教育行业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