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以“文化+”打造“城市三水”湾区竞合新优势

以“文化+”打造“城市三水”湾区竞合新优势

融入水韵文化的三水区文化活动中心充分展现了三水地域特色,成为城市文化标杆。云东海街道供图

以“文化+”打造“城市三水”湾区竞合新优势

小朋友在白坭镇智能文化家参加文化活动。白坭镇供图

■编者按

粤港澳大湾区竞合格局中,城市三水如何紧抓机遇,冲刺高质量发展?《南方日报·佛山观察》推出“城市三水新机遇”系列报道,解构三水新优势,深读三水新动作,此为该系列第七篇。

随着交通、科技的快速发展,地理距离与区域隔离逐步打破,区域一体化成为发展大势。面对“双区驱动”的历史机遇,城市发展已从“一群城市”向“一个城市群”转变,城市特色、魅力在区域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三江汇流之地,佛山三水拥有400年屹立不倒的魁岗文塔、800年鼎盛香火的胥江祖庙、4000多年历史的贝丘遗址等众多文化特色资源。近年来,三水以“文化+”为理念,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中,通过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为三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竞合提供内驱动力,打造“城市三水”发展新优势。

撰文:张秀蓝 三宣 余德伟

擦亮文化品牌,传播城市美名

近日,大型粤剧《红头巾》开排仪式在广东粤剧院举行。“红头巾”是早年新加坡对当地从事建筑粗工的广东省三水县籍华侨妇女的称谓,她们自立自强的奋斗故事被写进新加坡小学课本中,当地博物馆也设有她们的纪念塑像,“红头巾”是三水精神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元素和文化符号。

大型粤剧《红头巾》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统筹指导,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宣传部、广东粤剧院联合出品,将以粤剧的形式再现二十世纪初期三水女子“下南洋”,通过辛勤劳动改变自身生活,推动新加坡发展的故事。

国家一级导演张曼君担任导演,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领衔主演,可以预见,由国内一流艺术创作团队的倾力打造的大型粤剧《红头巾》将进一步擦亮红头巾这张三水文化名片。目前,粤剧《红头巾》已入选《广东省文艺创作生产重点选题规划(2018—2021年)》,并入选佛山市委宣传部2019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将打造成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精品力作。

大型粤剧《红头巾》是三水立足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打造三水特色文化名片的缩影。上个月初,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遇见淼城》三水文化丛书——《遇见淼城·水秀岭南》《遇见淼城·水通天下》在三水区博物馆发布。

《遇见淼城》三水文化丛书与三水城市形象主题歌曲《相约淼城》、城市形象绘本《恋上淼城》一脉相承,是三水近年重点打造的城市形象推介工程,以文为媒,串联起“遇见、相约、恋上”“城市三水”文化三部曲,不仅通过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充分展现了“城市三水”的水韵故事、岭南故事和发展故事,也以此打造了“文化三水”城市品牌,对外展现城市魅力、传播城市美名。

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城市的灵魂,也是软实力。从2015年启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2017年出台《“文化三水”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2018年出台《三水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的实施意见》,2018年制定《关于加强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双轮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涵盖文化、旅游、体育三大板块共43个扶持项的政策,三水一直在探索利用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文化名片,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品牌,让“文化三水”成为三水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的内驱动力。

凸显文化肌理,展现城市魅力

三水,因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境内而得名。日出于三江汇流、白鹭齐飞于云东海、千帆竞发于芦苞涌、云雾缭绕于大南山……三水因水而生、因水而荣的水韵故事源远流长,天然的城市生态和自然风光也成就了三水特有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精神。

放眼国内外,音乐之城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古色古香的平遥、园林遍布的苏州……文化差别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城市面貌,塑造了各自的城市性格,文化肌理让这些城市有了凝产聚人的吸引力。

近年来,在推动“城市三水”发展过程中,三水立足辖区丰富的古镇特色、良好的生态资源、独特的岭南文化,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推动“文城相融”,打造具有三水特色的城市面貌。

一方面,三水依托既有城市空间,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生态体系。如今,大湾区高品质森林城市建设效果明显,充分体现三水地域特色、融入三水文化元素重磅打造的三水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三水城市文化标杆,主打三水荷花元素的荷香湖公园、彰显三水生态优势的城际湿地公园、融入三水地理特点打造的文化三江水韵公园等城市公园串联萦绕,成为城市标杆——三水新城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三水市民开展休闲活动的重要城市文化休闲空间。

此外,西南街道园林大街公园景观提升、乐平镇乐平涌滨水廊道公园、芦苞镇芦苞涌河岸花海景观等市政工程引入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建设文化内涵,进一步彰显了“城市三水”魅力。三水还通过对有特色的老街进行环境整治、基础配套、立面翻新和形象提升,完善标识说明和游览导视系统,恢复老街风貌,讲好老街故事,形成一批有三水文化特色,集商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风情街区。

另一方面,三水不断将巩固扩大特色小镇、古村活化等成果,通过出台特色小镇扶持政策,从产业、土地、人才、资金等方面扶持特色小镇建设和古村落活化升级,拓展在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教育示范等方面的“造血”功能。

2019年芦苞镇长岐村、白坭镇富景村(社区)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白坭文创古镇通过首批市级特色小镇命名,西南街道河口古渡小镇入选第二批市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推动西南街道、白坭镇、芦苞镇等3个镇街“河鲜一条街”建设,着力打造“三水河鲜主题”特色餐饮集聚区,一批农家乐、渔家乐获评“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三水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三水将进一步推动集特色美食、独特文化展示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百年火车站主题公园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建设,通过将岭南文化元素融入城乡重点公共配套建设和市政交通建设,凸显岭南风韵,彰显人文气息,强化了“城市三水”公共空间的文化特色。

实现文化惠民,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

众所周知,相对易得的是物质进步、城市建筑外壳,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最难完成的是精神培育和文化传承。如何为市民奉上丰富的精神食粮,不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题中之义。

三水锦云轩美术馆开馆,三水政协书画院成立,以树、水为设计理念的三水图书馆、文化馆新馆预计年底对外开放……近年来,随着“城市三水”发展步伐加快,三水公共文化建设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2018年底三水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以来,三水新增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积约3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家,新增入驻基层的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加盟馆4家,新增智能文化家1家。

如今,在三水最南边的白坭镇岗头村,村民在家门口的岗头文化楼便可以享受到众多公共文化服务。在三水中心城区,随着北江文化活动中心、三水新城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启用,附近居民有了新的文化活动阵地。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三水从未止步。

2019年,三水“祠堂+文化”项目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以“1+4+N”创建标准创建3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并通过整合各级资源,以镇街、村居为重点,深入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按需配送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电影放映、图书借阅等服务,加快推动三水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如今,网络完善、运行高效、供给丰富、保障有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三水也构建起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链,三水文化生态多元化趋势越发明显:从民俗文化精品荟萃的秋色巡游到大咖汇集的“祠堂+文化”推动乡村振兴专家交流会,从全民参与的50公里徒步到万人空巷的三水“西甲”足球联赛,从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古装粤剧到世界级乐团在三水刮起“地中海音乐旋风”……

覆盖城乡的文化阵地网络逐步完善,为三水开展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夯实了基础。据统计,每年,三水区举办专题文体活动1600多场次,惠及全区群众超过100多万人次,三水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从走乡村看田园美景,下基层送演出晚会,到剧场赏“阳春白雪”……三水市民在家门口共享文化盛会已是稀松平常事,三水亦借文化之力逐步打造起湾区优质生活圈。

■聚焦

以“文化+”驱动特色产业发展

从故宫文创火遍全国,到李子柒以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式生活之美全球“圈粉”,文化潜藏的力量不仅能直抵人心,也能虏获市场。以文引人、以文促产的成功案例,在三水也有不少。

今年4月初,河北女足结束了为期3个多月的足球冬训,离开佛山三水。自2019年11月以来,国家队U18女子、富力U19、上海申花U19、华夏幸福女足、内蒙古女足、北体大女足……一支又一支足球队来到三水进行冬训。据三水区文广旅体局体育科统计,仅1月份就有2.6万多人次在三水冬训。

近年来,在中国足球改革春风吹拂下,足球文化底蕴深厚的三水抓住了机遇期,以广东省首批足球试点城市为抓手,大力发展足球项目。数据显示,2019年,三水开展足球冬训活动和承办省级以上足球赛事,吸引13万人次,驱动消费超2亿元。

以文引人、以文促产的成功案例,不仅足球冬训。

在今年初举行的第二届白坭西江非遗美食文化节上,三水特色非遗美食受到热捧。其中,非遗美食腊鸭扎仅半天时间就售出8000只,按照12元/只的销售价格,半天销售额近10万元。另一项非遗美食禾秆盖珍珠也脱销。

疍家腊鸭扎和禾秆盖珍珠,是白坭疍家先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创造出来的传统美食。2019年,白坭镇李桂英和彭叶开分别凭借“疍家腊鸭扎制作技艺”“禾秆盖珍珠制作技艺”入选三水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以这两项技艺为申报内容的疍家菜制作技艺(三水)亦入选了佛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10年前刚开始学习制作疍家腊鸭扎的李桂英从没想过,一道用鸭肠(或鹅肠)将鸭下巴、鸭肝、鸭中翅、腊肉捆扎起来晒制的“土菜”能发家致富。非遗名录加持,近年来,色香味美的腊鸭扎通过三水区、镇各类旅游文化节、美食节宣传推介,名声远播。如今,李桂英通过网络、微店等形式,将疍家腊鸭扎卖至全国各地。

近年来,三水通过整合文化元素,在旅游、体育、乡村振兴、城市建设等领域中积极融入长寿文化、水文化、龙舟文化、孝善文化、古镇文化等三水特色文化元素,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有文化内涵和吸引力的重磅活动:50公里徒步活动吸引来自粤港澳地区3.8万市民走入三水,感受城市魅力;2019三水旅游文化周打造20场精彩文旅活动,吸引40万人次参与,进一步擦亮了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品牌;三水“西甲”足球联赛吸引10万人次观看,相当于国内中甲职业足球联赛入场观众人数,足球之乡美名享誉珠三角。

这些活动不仅打响了城市形象、文明、文化、文创、三水游五大文旅品牌,为宣传推介三水城市形象、促进要素凝聚提供重要载体,也让市场看到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财富,并成为支撑和助力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三水经济增长持续领跑全市,但消费增长却长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如何进一步提振消费,挖掘新兴消费,是三水发展的难点、痛点。从非遗美食脱销到足球竞训撬动亿元级消费,以“文化+”驱动特色产业发展,或者是三水巩固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的突破点所在。

■观察

让文化特色转化为发展优势

打好文化牌,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起源于滇、黔、桂、赣、湘、粤六地之崇山峻岭的浩荡的三江,奔腾千里,在三水形成冲积平原。三水,故被誉为“珠江三角洲之源”。得天独厚的地理孕育了独特的三水文化。

100多年前,在西南河口,这里商贾来往,物流穿梭;100多年前,广三铁路的通车为三水带来了现代交通,三水成为粤西北货流的主要通道。一个百年旧海关、一条百年旧铁路,是“三江汇聚,水通天下”的三水文化的历史见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一座城市实现跨越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从2017年实施《“文化三水”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到2018年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再到2018年出台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双轮驱动发展扶持项政策,一直以来,三水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也以“文化+”,坚持创新驱动、文产融合,打造“城市三水”文化品牌。

当下,三水进入“城市三水”发展高速期,作为千亿经济区,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竞合中提高城市识别度,以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日前,发生在外来工吴桂春和东莞图书馆之间的温情故事感动了千万人,让人们看到,一座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漂亮的经济数据,更需要以书香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软环境。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三水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概念规划》的实施期,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让三水文化特色转化为区域发展优势?笔者认为,一是应把“文化+”融合到城市发展中,通过文化建设推动三水城市文明与历史文化底蕴的融合发展,支撑现代城市形态及功能优化,提升“城市三水”竞争力。同时通过强化文化在城建规划领域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具有岭南文化特质的城市内涵,整合提炼城市形象符号,加强三水城市形象的总体宣传策划,形成独具岭南特色的城市标识体系,全面提升三水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是要让文化资源释放发展新动能,彰显三水的禀赋。三水拥有珠三角之源、全国首个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饮料之都等众多美誉和文化资源,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这些文化特色都是很好的产业发展优势。事实上,文化产业和工农业、旅游业、信息产业等都存在天然的耦合关系,文化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丰富产品内涵,推动产业往更高层次发展。可以说,文化特色得以彰显,产业发展就有新空间、新优势。近年来,三水区经济产业发展势头很好,增速独占全市鳌头,然而文化产业并未纳入区域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新闻

鉴赏:中国顶级步行街之上下九,广州市三大传统繁荣商业中心之一

下一篇新闻

桂城有条“书香村”,逾800年历史!崇文重教还尚礼,颜值爆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