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分析亲子作家蔡颖卿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家庭内的三重应用

相信每对父母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一个人,但往往结果不尽如人意,孩子们要么高分低能,要么眼高手低。问题出在哪里了呢? 现在的教育环境,大家都往往过于重视学科教育,而忽略了生活教育。但其实学科教育和生活教育并不矛盾,生活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孩子学习,而且会培养他们的动手和思考能力。那么怎样将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台湾作家蔡颖卿是如何将“生活即教育”理念应用到自己的家庭中,从“家”,“食”,“礼”三个角度培养出两个美国名校的女儿?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及台湾作家蔡颖卿

“生活即教育”理念由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他认为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两者具有一致性和融合性,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必须融于生活,在生活中逐步完成教育。

分析亲子作家蔡颖卿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家庭内的三重应用

《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蔡颖卿著

蔡颖卿,台湾最畅销亲子作家,生活美学家。两个女儿分别就读于美国宾州大学和罗德岛艺术大学。她本人著有十七本畅销书。在豆瓣读书上,可以看到她的每一本书评分都极高。比如:《在爱里相遇》豆瓣评分9.0,《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豆瓣评分9.2,《我的工作是母亲》豆瓣评分8.9,等等。每一本书她都用娓娓道来的温润方式讲述了她对待生活,对待教育的态度。她提倡“把日常生活的力量扩大展现,不论处境如何,都维持一个家庭生活的温度和正常的节奏,在教育孩子的路途上,让自己成为提供美好讯息和语言的活榜样;在充满滋养与喜乐的亲子之爱里,与孩子同步前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体会这不同寻常的育儿理念。

二、 “家”在心就定

1)一起布置一个家,让心安定下来

由于先生工作的关系,蔡颖卿一家搬家无数次,有时候甚至一年在同一个国家都要搬家一两次。从台湾,到新加坡,到曼谷,每一次搬家都意味着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们在应对陌生的老师同学,校园的同时,还得面对陌生的家。蔡颖卿女士通过“安置一个温馨的家”让两个女儿体会家的味道,体会父母的爱。

因为孩子用来确认一个家的感觉,并不是那个永不变的稳定空间,而是父母带着他们在每一个地方所营造出来的生活。如果日子充满了爸爸妈妈的用心与味道,那里就是真正的家。


分析亲子作家蔡颖卿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家庭内的三重应用


每次搬家,蔡女士都会将家里原来的东西,从书籍到装饰,从衣物到锅碗瓢盆都打包带去新家。然后带着孩子们一起打扫屋子,布置新家。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一个家无从到有的过程,共同参与家的构建。让生活安定下来,孩子们的作息就可以规律下来,心也就定了下来。

之后全家分工一起做家务,让孩子来做与自己年龄相符的,力所能及的家务。将教育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他们去学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通过全家人一起齐心协力的工作过程,孩子们学会了照顾自己,也加强了家人之间的情感链接。

2) 用有限的空间,找到无形的价值

随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子越住越大,但是患有“抑郁症”,“自闭症”,“抽动症”等各种心理疾病的孩子却越来越多。人们的教育方式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科技化。但其实教育的根本是“爱”。爱才是链接世界的力量。有了爱的孩子,即使物质水平低一些,他的内心也是丰盈的。而让孩子拥有爱,体会爱,最好的方式,就是有一个稳定的家,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关系。无论在哪里,都好好珍惜每一个生活的角落,简单温馨的家。全家人一起做家务的身影,更是爱的流动。

三、 “食”是陪伴,也是教育

1)一粥一饭是陪伴

在蔡颖卿女士看来,对孩子们要晚餐不要“夜辅”,对于一个饱受课业压力的孩子来说,利用吃晚餐的时间,进行情绪舒缓与家人经验分享,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现在的课业压力很重,孩子们常常晚上作业都要做到十点,十一点。父母为了让孩子睡眠时间多一些,于是只能压缩吃饭时间,更谈不上在餐桌上和父母一起聊天。但其实孩子们早出晚归,父母哪有时间关心他们的心理波动和人际关系呢?利用晚餐,哪怕半个小时的时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论当天的学习工作,交流不同的看法,对于孩子来说是放松也是收获。

分析亲子作家蔡颖卿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家庭内的三重应用


除了每日的常规饮食,蔡颖卿在女儿生理期后,还会可以炖一锅土鸡四物汤,将它称之为“女儿汤”。小火慢炖,仔细熬煮,简单的仪式感让女儿感受到妈妈的重视和爱,学会自重和珍惜。

2)食育是力量

蔡颖卿女士不仅在家里照顾自己的两个女儿,还经营八家餐厅,包括一个“亲子厨房”。她认为食育是有力量的,只有“好好吃饭”的人才会“好好工作,好好生活”。

她认为食育是综合了健康,感官,仪态,人际与美感的教育,最主要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

还记得那个日本小女孩阿花吗?得了乳腺癌的妈妈千惠,最担心的是自己年仅四岁的女儿在她死后没法照顾自己。于是身体虚弱的妈妈,教一个四岁的孩子,从最简单的料理做起,洗菜,切菜,做汤。在阿花第一次用刀的时候,千惠吓坏了,可是她忍住没说。

分析亲子作家蔡颖卿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家庭内的三重应用


后来千惠去了天国,女儿阿花如今已经十几岁,完全可以照顾自己,还以照顾爸爸。她和爸爸一起完成了书籍《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活下去》,感动了无数人。千惠不仅教会了阿花做饭,更通过做饭,给了她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力量。

一餐一饭也是教育的方式,少赶一两个兴趣班,不一定会让孩子少学多少知识。但让孩子学做家务,学着做饭,绝对可以让他们学会自立,学会感恩。

四、不学礼,无以立

1) 好好说话是基本

蔡颖卿女士曾经提到过她父母的教育,母亲要她“话到舌边留半句”,父亲告诉她“人不能从说中学到任何东西”。短短两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倾听的重要性。我们常常觉得现在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情绪管理能力越来越差,但是否反思过,我们自己在家庭中说话的方式。有的妈妈告诉孩子要有礼貌,要尊重大人。但转身就对老公,对婆婆指手画脚。孩子可能不懂,但是绝对在潜移默化中吸收。

分析亲子作家蔡颖卿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家庭内的三重应用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在前面做成什么样子,孩子跟在后面学成什么样子。我们先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在家庭里营造一个温和的相处方式,切记“言传大于身教”“行大于言”,时刻保持自己谦虚和礼貌,然后再引导孩子模仿我们好好说话和好好倾听。

2)爱是双向道,不是单行道

现在一直都很流行“无条件的爱”,但有些父母对无条件的爱的理解有偏差。认为对孩子什么都满足,就是给了他无条件的爱。事实上这只是溺爱,无条件的爱,是指从心底接纳一个人,无论健康疾病,接纳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快乐悲伤,但绝不接纳一个人的不良行为。

在蔡颖卿与洪兰所著的《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提到一个例子,说到一个初二的孩子回家马上要吃晚饭了,可是他去了买了鸡排和奶茶,妈妈说他“马上要吃晚饭了,吃了这些,晚饭会吃不下。儿子却说“在吃狗屎之前,总要我让我先享受一下美味吧!”可是妈妈却什么都没说,继续去忙了。我们常常为孩子什么都准备好,以为这就是爱。可是这过程却忘了让他体会父母的不易,也没告诉他什么叫做尊重,等到孩子长大发现为时已晚。

在一个家庭里,彼此尊重是最起码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父母给与孩子爱和保护,孩子也要给父母相对的理解和孝顺。

分析亲子作家蔡颖卿对“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家庭内的三重应用


结语:

现在的社会,人们都异常的焦虑症,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从幼儿园起就塞进各种兴趣班。但大家似乎都忘了,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好好生活才是教育的第一目标。筑一个温暖的家,带着孩子用心去装扮和布置;和孩子一起准备一餐一饭,做好陪伴和分享;好好说话,让孩子在尊重自己的时候也尊重他人。首先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再去培养其他能力,相信家长会轻松和容易很多。所以教育其实并不难,就在我们每天一朝一夕的生活中!

上一篇新闻

净利润同比下降55.6%,牧粮靠一袋“化肥”能否撑起一个IPO?

下一篇新闻

我思念的城市永远是黄昏|徐曼的夜酒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