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八年蝶变 知识城“升级”

八年蝶变 知识城“升级”

中新广州知识城已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

八载栉风沐雨,中新广州知识城从青山绿水中崛起,成为一片与国际接轨的热土,如今再迎新发展机遇。

2018年1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加坡共和国政府关于中新广州知识城升级合作的框架协议》正式在新加坡签订。中新广州知识城已上升为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双方将积极拓展在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升级等领域的合作。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陈土华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中新合作跃上国际舞台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一张“名片”就是中新合作,为广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提供国际领先经验。基于中新合作关系,知识城总体概念规划借鉴新加坡先进建设理念,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城市面貌。

“刚来知识城的时候,这里还是一张白纸。”广州知识城腾飞科技园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国祥回忆道,“但是一张白纸反而有利于大刀阔斧地进行规划布局。” 他认为,借鉴新加坡的发展经验,要打造一个知识经济或者创新经济,人力资源和人才是重点。

与过去建设新地块不同,知识城不做机器声隆隆的纯工业聚集地,也不当城市远郊的“睡城”,在“宜居”和“宜业”两端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人与城市发展的自然和谐。

从路网开始,知识城便以建设全球样板城市为目标。以“南北贯通、山海相连”为思路,“857”交通骨架渐渐成型。“8”条轨道交通、“5”条高速公路、“7”条城市快速路以及知识城内部交通路网等建设全面铺开,粤芯等高端项目39条配套道路正在推进,全面打开了知识城的流通“血脉”。

围绕“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目标加快绿色智慧新城建设。在知识城范围内,所有小区、市政道路、景观绿地项目全部融入海绵城市元素,有水时积存,无水时释放,通过自然渗透减缓雨水排放速度,知识城随时随地都在自由“呼吸”。

“在这里待了两年,证明了当初从新加坡来到这里发展是正确的。”来恩生物医药有限公司CEO李烈涛告诉记者,项目诞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杜克学院,两年前移师知识城,看重的正是这里的城市规划有熟悉的味道。

来恩生物所在的广州知识城腾飞园便是中新两国合作共建的创新创业载体,目前已进驻企业近60家。还有新加坡知识产权局在知识城设立首个海外办事处、南洋理工大学首个海外高端培训中心软件转移卓越中心等项目都已在知识城落地。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知识城未来将充分发挥“古港”“良港”优势,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用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以中新合作为基础,深入推进中新、中欧、中以、中英、中沙国际合作,经贸联系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造成为全球企业投资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知识城让知识产权“活”起来

知识,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核心“标签”,也是中国在知识产权探索道路上的结晶。

2016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知识城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知识城成为中国首个且唯一的知识产权改革试验田,肩负起打造“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示范全国”的知识产权引领型创新驱动发展之城,为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探索经验的使命。

坐落在知识城的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是这里的标杆项目。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之外设立的第一个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审协广东中心已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落户并高速运作。去年,该中心审结案量达151951件,占全国审查量的五分之一。

“海外资源之所以青睐与知识城合作,离不开当地对标国际的知识产权保护探索。”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余龙说,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各种优质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高密度聚集,是中新广州知识城的核心魅力。

据悉,知识城是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园区和知识产权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区域。聚集了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中国(广东)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80多家、多层级的知识产权保护要素。在可预见的未来,知识城带动知识经济发展将如虎添翼,更加迅猛。

企业“呼朋唤友”渐成“创新雨林”

一组极具含金量的数据,是知识城八年发展的最好例证:知识城成立后累计注册企业1216家,注册资本1258.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911.85亿元。

扎根知识城携手发展的,包括不少世界500强龙头企业和国内外顶尖项目和研发机构。从早期落户的宝洁广州知识城工厂、卡尔蔡司旗下项目,到近年来的“新朋友”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冷泉港实验室……知识城全面拥抱全球,广纳产业、人才、技术和资本,剑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

在知识城,中国第一座以虚拟IDM为营运策略的协同式芯片制造项目正在拔地而起。以粤芯项目为龙头,关联15家企业的“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应用”为一体的作业模式业已构建,产业项目集聚集群集约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已形成。

如今,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数字经济、海洋经济创新园、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园、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芯片园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综合孵化园、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园,在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上,五大产业价值创新园将成为一片新兴产业的“创新雨林”。

上一篇新闻

苏州自贸片区:种出“高产田”奏响“最强音”

下一篇新闻

新股申购策略报告:本批建议持续关注永新光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