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7日 星期五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株洲城区鸟瞰 株洲市委宣传部供图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5月31日,中国首列出口欧洲的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 张灿强/摄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中车株机城轨车辆制造车间 张灿强/摄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6月25日,由中车株机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全球首台最大功率电力机车上线运行 张灿强/摄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9月7日,时代电气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总额75.55亿元,为今年上市湘企之最 姜杨敏/摄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动力谷自主创新园 天元区委宣传部供图

12月8日至11日,2021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在“中国电力机车之都”湖南株洲盛大开启。

这是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领域的一场“饕餮盛宴”。以“智慧轨道、联通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全球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800家国内外参展企业,6万专业观众观摩,汇聚国内外轨道交通产业全产业链资源和专业人士,集中展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最新科研成果、先进水平。

这场盛会,令世界目光聚焦湖南,聚焦株洲。

是什么样的底气、实力和资本,让湘江之滨的这个中部非省会城市赢得了如此机会?

——全球规模最大、配套最强、技术水平领先的轨道交通制造基地。

——轨道交通产品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力机车全球市场占有率27%,位居全球第一。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总产值2020年达1310亿元,是国内首个突破千亿元产值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能为全球轨道交通各类用户提供从轨道交通器件、部件、系统到整机、大系统的全寿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覆盖了行业的几乎所有领域。

——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产业聚集度居全球第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株洲,领略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打造的闪亮全球的“中国名片”,感受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的磅礴动力,看看未来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将有的模样。

产业集聚“国字号”招牌彰显助力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国内首列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我国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一项项源自株洲的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全球首列无轨列车,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一个个产自株洲的产品,问鼎全球市场。

近年来,株洲深入推进“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建设,其“国字号”招牌一个个惊艳亮相,吸引世人目光,赢得了“世界看中德、中国看株洲”的美誉。

株洲是中国电力机车发源地和动车组发祥地。轨道交通产业历经80多年的发展,集聚了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简称“中车株洲电机”)等超过300家骨干企业及配套企业,形成了以百亿企业为龙头、十亿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轨道交通装备企业集聚区,形成了全球相对最完备的集轨道交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营运维保、物流配套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如今,株洲轨道交通产品早已遍布全球。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机车电机、电控产品的实际市场占有量居全国第一;国内铁路干线上的电力机车约有60%产自株洲,动车组、机车车辆电传动系统等多个产品销量均居全国首位;电力机车、城轨车辆、铁路货车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已出口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六大洲的11个市场区域;中车株机在南非、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地建立子公司和制造基地,中车株所在英国、德国进行了企业并购,实现了国际化经营。

今年1月,湖南省制造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总结5年来的“成绩单”时提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成长为该领域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

从2010年,湖南省政府、中国南车、国开银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湖南轨道交通装备千亿产业集群,将株洲建成“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之都”,到2019年9月,由中车株机公司牵头组建的株洲国联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在“轨道交通、航空、船舶及海工装备”领域中以第一名的成绩成功中标,株洲成为全国首批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产业集群创建城市,再到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全球最大的产业集群,株洲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成长为重要的推动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的中国力量。

创新为要 高精尖技术创写“中国标准”

今年11月26日,深圳地铁16号线全自动驾驶地铁列车在中车株机下线。这是全球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不需要司机和乘务员即可实现全自动运营。

今年7月2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高的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亮相。这是当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是世界轨道交通领域的尖端科技成果。其核心动力装备——直线电机和电磁铁便是由中车株机研制。

今年5月,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双层动车组在中车株机下线。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满足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技术规范的双层动车组。列车较单层车运量提高30%至35%,还可根据客流情况灵活编组,最高运营时速200公里,具有安全可靠、智能舒适等特点,将在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铁路线上运行。

自主开发的地铁动车组智能诊断运维系统提高机车车辆使用寿命25%、效率8%,在机车车辆全寿命周期管理和智能运维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套激光清洗设备实现对牵引电机无损伤、清洁环保、高效率(清洗1个只需5分钟)和智能化清洗;用在动车受电弓上的导向杆,采用3D打印一体成型,既保证性能,又减重23%……

一项项原始技术的接续创生,一个个“卡脖子”技术的接连攻克,一件件产品惊艳世界,彰显着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建设对创新的重视。他们深谙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向前,创新是轨道交通建设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

其实,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过程,便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依靠前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株洲生产制造出第一台电力机车。后来前苏联专家一夜之间全部撤走,销毁图纸,让中车株机等企业明白了创新尤其是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性。

现在,中车株机、株洲研究所、株洲电机等企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分工合作模式,相互协作完成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同时,株洲各企业也充分认识到,面对轨道交通这样一个技术复杂度高、创新投入大的领域,利用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显得尤为重要。株洲政府及各企业都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并持续加大各类技术平台和中心的建设力度,提高创新资源使用效率。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已经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等科研中心。其中,2019年落户株洲的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湖南省首家,也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第一家国家级创新中心。

不仅如此,株洲还特别注重发挥强大的人才资源,将人才视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出台了“人才30条”等5项政策。目前,株洲拥有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7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近20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轨道交通产业高级人才研发团队。构建了“工程化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商业模式创新”的产学研用政金商创新体系,主导和参与定制国际标准84项、国家标准112项,集群累计获得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超过80%,参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5项和国家级专利奖项20个。

正是基于根深蒂固的创新理念和持续的创新投入,株洲轨道交通取得了多项首创技术、生产出重大产品: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国内首列商业运营的中低速磁浮车辆、全球最快的米轨动车组等高端装备……轨道交通领域的“中国硅谷”正在火热生成。

多元发展 全产业链铸就世界轨道交通的“超级市场”

装备制造,只占据轨道交通产业整个价值链的15%至20%。前端设计、项目施工,后端运营、维保、培训等,才是产业大头。

近年来,株洲在专注于核心技术、专注于核心产业的同时,在核心技术相关产业领域拓展市场,坚持同心多元、立体发展思路,充分依托主机企业成熟技术、成熟团队、成熟产品、成熟市场等优势,加强沟通对接协调,探索混改裂变新模式,打通创新成果外溢通道。

目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形成了以五大板块为主的产业配套:一是以中车株机、中车长江车辆株洲公司为龙头的电力机车、城际动车组、城轨车辆及铁路货车总成和配套区;二是以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株洲国创轨道科技等为核心的主要为轨道交通车辆提供牵引传动、智能控制、安全装备、牵引电机及变压器等核心部件及服务的配套区;三是以联诚集团、九方装备、时代金属、天桥起重、特装科技等主要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提供配套部件及服务的配套区;四是以铁建重工为主的铁路道岔、施工装备、铁路混凝土制品、电气化制品板块;五是以中车物流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及物流配套区。五大板块相互配合,共同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整机、核心部件与配套产品、配套设施及服务集群发展的格局,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物流配套于一体的产业链与价值链。

但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远未止于此,还在持续延伸产业链,发掘前后端的价值链,着力打造产业制高点。

培育开拓了IGBT、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深海装备、工程机械、船舶电驱、污水处理等多个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车尚驱、中车尚驰等一批裂变项目陆续落户株洲,使其高端动力产业链条不断拓展与延伸,形成了“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的良性循环。2020年,株洲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IGBT等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72亿元、101亿元、54亿元。同时自2019年起,连续5年投入15亿元支持IGBT产业发展,致力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功率半导体产业集群。瞄准工业互联网,中车株机联合本地几家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打造了面向轨道交通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轨云”,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数字化转型,还搭建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软件生态系统,为全行业赋能。

“要做强做优整机企业,引进培养更多核心部件和关键子系统企业,支持中小微配套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擦亮轨道上的‘湖南名片’。”株洲市工信局负责人说。

未来,我们可以期许,立体丰富完备的株洲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将成为湖南和中国闪闪发光的“金名片”。而株洲,也将成为一个轨道交通车辆的“超级市场”,一站式配齐世界各地区轨道交通所需的所有产品及解决方案。

对舞世界 合力共创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一座城,两千亿,三中心,2019年6月14日审定通过的《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描绘出一幅宏伟的产业蓝图,令人振奋。

“一座城”:奋力打造“创新发展、高端引领、协作完备、产城融合”的现代轨道交通城,将株洲建设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全球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创新基地、全国知名的轨道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两千亿”:延展全产业链条,主动进军上游制造业,大力发展下游生产服务业,积极拓展功率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延伸产业,实现产业集群规模快速增长、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增强,尽早实现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规模突破2000亿,力争迈进3000亿。

“三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发中心和国际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智造中心,建设全国最大的轨道交通产业服务中心。

目标已定,全株洲同频共振、同心共济,昂首奔赴在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征程上。

对此,株洲市正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做足“企业”文章,更好发挥“链主”企业的领航作用、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和中小企业的基础作用。二是做强“产业链”文章,坚持“建链”与“延链”结合、“补链”与“强链”结合、“赋能”与“强基”结合、“上游”与“下游”结合,增强产业链竞争优势。三是做实“创新”文章,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夯实世界级产业集群的强大支撑体系。四是做优“生态”文章,完善顶层设计、优化营商环境、健全公共服务,不断涵养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产业成长和空间载体协调共生的产业生态。五是做精“品牌”文章,培育产品品牌、打造企业品牌、建设区域品牌,打造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靓丽“名片”。

而这一切,除了依靠集群内各企业自身的发展,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资方向的引导更是不可或缺。

株洲市先后出台了《株洲市产业振兴实施纲要》《株洲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振兴行动计划》《支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株洲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土地保障、标准厂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项目绿色审批、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全力支持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

不仅如此,株洲还成功探索出链长办、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的产业链推进机制,汇聚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企业高管、高校教授和行业专家的资源。链长制、行业协会和产业链联合党委作为推动产业链发展的三支重要力量,各自发挥特长根据自身职能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产业链链长制的政府推动作用、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的党建引领作用,定期举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全球供应链大会、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企业联合党委主题党日活动和田心论坛或轨道峰会活动等特色活动,共同推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发展壮大。

今年9月27日,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开幕式上,市委书记曹慧泉提出新的城市定位:全力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优化铁路客货布局,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

株洲,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其势已成!

面对新的机遇,这座“火车头”城市乘势开启了新的征程,在“世界的轨道”上全速前进。

株洲,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其兴可待!

中车株洲所:争做创新驱动的“芯”力量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中车株洲所生产的5.2MWD175风电机组吊装成功,刷新全球陆上风电机组最大叶轮直径纪录

百年栉风沐雨,初心历久弥坚。

62年前,肩负着振兴铁路电气化装备事业使命的株洲所,在湖南这片红色热土正式宣告诞生。

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株洲所始终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推进改革发展事业,朝着努力建设世界一流装备企业的奋斗目标迈进,抒写了时代赋予株洲所的壮美诗篇。

1960年4月5日,在成立不到一年时间里,株洲所联合整车厂研制出6Y1型2号车,奠定了其在国产电力机车研制领域的地位。

——1964年9月,株洲所研制成功QKT1—2D型调压开关,取代原有调压开关。

——1966年11月,株洲所的科研专家采用当时世界最先进技术硅半导体整流装置代替引燃管整流装置,在6Y1型4号车试运成功,开启了国产电力机车的电力电子时代。

——1967年12月,株洲所研制成功ZQ650牵引电动机,为解决牵引电机打下良好基础。

电力机车“三大件”的成功改造,不但锤炼了科研队伍,凝聚了自主创新能力,也为国产电力机车核心技术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株洲所沐浴着深化改革春风,将改革朝着纵深发展,全面推进市场化运营发展,转变整体机制。

1992年,“时代集团”应运而生,随后,一系列以“时代”命名的实体子企业纷纷建立,他们就像时代的弄潮儿,在改革的大江大河中踏浪进击,造就了株洲所后来的产业集团的最早雏形。

2000年以后,全国铁路体制改革提上日程,株洲所正式从事业型科研院所向科技先导型企业转型。

苦战七年,1996年,我国第一台交流传动原型电力机车AC4000诞生,国产电力机车传动发展史迎来一个新的里程碑,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此后,“春城”号、“蓝箭”、“先锋”号、“奥星”、“中原之星”、“中华之星”陆续登台,国产交流传动动车组舞台群英荟萃,竞速大戏大幕开启,为后续中国高铁时代的到来,吹响了阵阵号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12月3日,装载株洲所“机芯”的CRH380A,在京沪高铁枣蚌段上线,高速试验跑出486.1公里最高时速,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

2017年6月26日,装载株洲所八大子系统的“复兴号”在京沪线双向首发,中国高铁正式迈入具有中国血统的“复兴号”时代。

2021年7月20日,株洲所核心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中国再次领先迈入高速磁浮时代。

进入新时代,株洲所科技创新精彩迭现:永磁高铁、全球首款智轨电车、全球首款智能驾驶新能源客车、智能抛磨机器人、智电车、PI膜、芳纶、SIC等尖端产品打破垄断……从核心部件到智能整车,从常规装备到国之重器,一系列新产品和创新科技正绽放出璀璨光华。

截至2020年,株洲所轨外产业占比达到59%,继轨道交通和新材料之外,株洲所还成功缔造了风电这个百亿板块,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多元化高端装备产业集团。

中车株机: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中车株机捷克LEO-EMU项目成功发运

从研制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到“复兴号”动车组开上世界屋脊、中老铁路;从打下株洲轨道交通产业的第一根桩基,到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从中国电力机车整车出口“零”的突破,到产品实现六大洲全覆盖……

经过85年风雨历程,中车株机公司已成为中国中车核心子公司、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担当起湖南制造业主力军的重要角色,不断刷新中国制造业、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众多行业纪录。也正因为中车株机及产业链企业的发展,湖南株洲成为了“中国电力机车之都”。

1958年12月,是中国电力机车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株机厂与湘潭电机厂联合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成功下线。

1968年春天,株机厂研制的第8号电力机车下线并定型,被命名为“韶山1型”,从此,韶山型系列电力机车开启了一个新的铁路电力牵引时代,株洲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车株机引领中国电力机车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了“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从直流到交流、从引进到出口”的四大历史性跨越,先后研制出多流制、多轨距的快速客运、客货两用、重载货运等各型干线电力机车60种,累计万余台,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7%。

进入21世纪,中车株机抓住机遇,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还研发出“蓝箭”“中华之星”动车组等,为中国高铁今天的发展作出了有力的探索。成功实现了由单一的电力机车产业到“3+X”产业的跨越。

中车株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践行者和受益者,更是中国装备“走出去”的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车株机秉持“零缺陷质量好、零投诉服务好、零距离感情好”原则,积极担当“文化传译者、人才孵化器、产业推进器、社区好邻居”四种角色,研制的机车、地铁、动车组、工程维护车等产品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土耳其、捷克、马其顿、德国、奥地利、巴西、墨西哥等23个国家和地区,订单金额达630亿元,是之前出口总额的近5倍。

同时,中车株机深入探索“本地化制造、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营销”的“五本”经营模式,在马来西亚、土耳其、奥地利等国家成立多家子公司。

2020年,成功收购德国福斯罗机车公司,代表中国企业在欧洲建立首个整车研制基地;中标墨西哥城地铁1号线列车采购与线路升级项目,开创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海外总包业务先河。

中车电机:奋楫扬帆 赓续华章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中车电机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生产线

在中车整体战略的指引下,中车株洲电机公司确立了“三创三化”的战略愿景,形成了以“战略先导、创新驱动、人才支撑”为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型战略,立足电机、变压器专业化技术优势,深耕轨道交通、风力发电、节能装备等细分市场,以持续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绩。

五年来,公司紧紧抓住良好发展的机遇,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和生产规模,实现了企业经营指标再创新高,营业收入在2020年突破百亿大关,4次获评中国中车经营业绩考核“A级企业”和“年度突出贡献奖”。

两大核心产业轨道交通和风电持续占据国内领先地位,新能源汽车驱动产业已形成研、产、供、销一体化格局,高速永磁电机产业伴随着关键技术瓶颈突破迎来规模化发展,特种变压器产业在新能源、轨道交通和工程总包等领域取得快速突破,特种装备电机、矿用防爆电机等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五年来,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战略,持续优化协同创新体系和科技管理机制,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巩固扩大产品与技术领域竞争优势。通过优化前瞻性、共性与基础性领域的创新布局,实现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

目前,公司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性能永磁电机系统”、17项国家科研任务及6项省级科研计划,并先后获批“全国博士后工作站”“湖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公司完成省级及中车级科技成果评价2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公司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建设获得2020年全球MIKE大奖。五年来,公司完成专利申报651件,其中发明专利277件,国际PCT专利申请42件,先后斩获国家专利金奖1项、银奖1项及省级专利奖项5项,并获得“国家知识产权标杆应用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公司共培养集团级、公司级核心技术、管理、技能人才779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湖南省“百人计划”等省部级以上人才累计13人,中车集团核心人才160人,株洲市高层次人才76人,为公司发展打下了较好的人才队伍基石。同时,以科研项目合作为契机,拓宽高端人才引进渠道,五年来柔性引进院士3人,博士生研究生14名,各类成熟技术人才49名。并积极推进落实国际化人才培养“631”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总量达511人。

五年来,公司秉承中国中车“正心正道、善为善成”的核心理念,围绕党建“固化攀升”主题,把握“经营攻坚、战略创新、系统变革”三大重心,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及品牌建设,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在达成百亿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公司将因势而谋、乘势而上,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赓续前行,再创佳绩,为创建世界一流的机电企业贡献力量!

株辆公司:战略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大门

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始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在岗正式员工2000余人,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全谱系铁路货车制造资质和生产能力,新造铁路货车产能为7000辆/年。

近年来,乘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碳达峰碳中和的东风,株辆公司以“中车智造2025”为引领,以精益化、自动化、信息化升级为主要抓手,融入精益理念的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全面推进低成本、省人化、省力化的“以机代人”产线升级,打造数字化精益企业,助推公司“一核一新”战略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

目前,公司“以机代人”已完成一、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也在顺利展开,一系列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装备正有条不紊的替代人工高效作业,生产现场有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为公司全面提升车辆制造能力发挥着重要支撑。板材预处理线、型材预处理线通过改造,完成水性漆转换,实现自动化下料,钢材下料和预处理质量有了质的提升。初步成效也已在国铁C70EH敞车和NX70平车生产中得到充分验证。C70EH敞车生产线节拍由40分钟降低到30分钟,产能提升25%;NX70平车产能提升16.6%。生产异常处置效率提高30%,批量产品在制减少13.09%,单车用工下降11%,A类质量问题下降33%,B类质量问题下降11%,订单履约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配合“以机代人”项目实施,公司进一步夯实生产组织管理基础,从人员素质、信息化、质量管控等多方面赋能。大力开展技能人才培养,现拥有全国、省、市技术能手共8名,中车核心技能人才38名,在岗高级技师106名,技师216名,高技能人才队伍行业领先,为实现智能制造储备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大力推行“MES生产管理系统”,大大提升了生产组织管理效能,助力订单交付屡创新高。

近两年来,株辆公司不断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产品远销海外,与澳大利亚、几内亚、塞拉利昂等多个国家客户展开深入合作,销售总量达到近1500辆,订单履约良好,受广大客户好评。

公司一直以国家及各地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以新兴物流装备作为“路外”产业的优先发力点,针对冷链、多式联运、轨道交通等不同细分市场将中车品牌的智能装卸理念进行了渗透,积极践行集团公司“双主业”战略,目前已初显成效。

原载《湖南日报》(2021年12月8日12版/13版)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编辑/筱安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新闻热线:17352733309(吴记者)、15907333036(舒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

湖南日报 | 轨道交通通天下——株洲市聚力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上一篇新闻

“蓝鲸1号”研发团队获评“青春担当好团队”: 自主创新铸造“大国重器”

下一篇新闻

傅利叶智能携手加拿大康复公司MyndTec共同推动康复科技产业发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