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被称为“天鹅城”,到处可以看到白天鹅雕塑「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泗务,旧译“诗巫”。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第三省省会。诗巫是砂拉越的第三大城市,坐落在马来西亚最长的河--拉浪江的岸边,人口20多万,其中华人占80%。因诗巫华人大多来自中国福州,故有“新福州”之称。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从拉让江边的码头开始,走入最繁忙的街道海唇街,那里有全马最大的中央菜市场,看一看难得一见的传统报纸包活鸡,琳琅满目的福州人传统药草,还有伊班人的森林山菜野果。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海唇街的末端有一座百年大伯公庙,上观音塔登高望远,可瞧见那一条全马最长的河——拉让江。海唇街与爱莲路交界处,角头店屋的梅松茶室曾经是当地人的相亲之地,四五十年代坐在这里,还可以听福州民间小调。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打铁街上的老式洋服店,代表着40年代至80年代最兴旺的洋服业,那个人人爱穿白西装的年代,老板的老记忆随手摘来。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的富裕不在于过去,而是隐藏在大街小巷中的那些活历史。码头路、银行街、打铁街、中街、谐街、十字路、马克律、工厂路、林曼岸路……走入诗巫大街小巷,漫步于骑楼老街,等同于穿梭了砂拉越的过去。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林曼岸运河已经从诗巫的地图上消失,不过以林曼岸河取名的路还在。

林曼岸运河与岛的记忆

位于砂拉越州的心脏地带,诗巫虽小,就只占砂拉越土地的千分之一,然而它却是砂州经济重镇之一。

更鲜少人提及的是,诗巫曾经是一个岛城——3条江河,拉让江(Rejang)、伊干江(Igan)和林曼岸河(Lembangan)围绕着诗巫城,围成一座岛。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如果那些河还在,舢板船在上面运行,诗巫将会是亚洲的威尼斯吧?”

老诗巫人,文史工作者兼本固鲁蔡雄基,见证了诗巫还是一座岛的时代,也亲眼目睹这些河流的消失。

林曼岸河是由今天的诗巫城市广场,伊干江一端,流经市中心的小河,穿过甘榜艾蒲路、皇宫戏院,还有现在诗巫中央市场所在地,再流入拉让江。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爱莲路(Island Road)证明了当年诗巫是一座岛。

如今,河已不复在,仅剩路名“爱莲路”(Island Road),成为岛城曾经存在的证据。河流哪里去了?它们不是被填埋,就是改成了地下小沟渠。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小城曾是被拉让江、伊干江和林曼岸河围绕的一座岛,此为1880年诗巫“岛”绘图。

文史工作者兼本固鲁蔡雄基,见证诗巫作为一座岛,以及它的繁华时代。

说起那河记忆,蔡雄基眼里闪过微微的光芒。“对我们来说,那是无限美好的童年回忆。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他就住在老街里。大概是七八岁,他跟着其他小孩一起到林曼岸河钓鱼,或者是游泳。涨潮的时候,河水高至八九呎;退潮之际可以走路到对岸去。

拉让江中游的诗巫,打从布洛克(Brooke)与英殖民时代,一直是通往内陆船只的转运站,因此有许多来自上游和下游的大船小船停泊在码头。当时也有很多来自马来甘榜的舢板、小货船,顺着林曼岸河滑入市区。舢板船上载了很多蔬菜、水果、森林产品等林林总总,靠在岸边叫卖。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一粒黄梨才1角钱,还帮我们削皮!我们小孩子买了,就坐在船尾啃黄梨。”他依稀记得,那个大热天里的美好滋味。

一些停靠在简陋浮道上的舢板或货船,甚至把船当成了家,一家人在船上生活,名副其实的水上人家。不过在80年代以后,这样的风景就渐渐消失不见了。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过去经常发生水灾,每逢大涨潮,河水总会满溢到市区,诗巫落为一片水城,舢板船直接驶到店屋前去载客。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涨潮,小孩子最乐了,因为可以玩水。

“半夜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第二天醒来一看——涨潮了!小孩子都会开心欢呼。”住在店屋楼上的蔡雄基,还会拿出钓竿在店门口钓鱼。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过去林曼岸河是进城的主要水路,河的两岸建了许多木屋,以及停靠在岸边的船屋。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位于诗巫市中心这一栋英殖民时期的老建筑是旧诗巫市议会

消失在岁月里的老行业

海唇街上就有一家渔具店,不过有趣的是,挂在大门的木质老招牌却是“建越烟草公司”。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我们以前是做烟草的,外公开烟店,早在中国就已经从事这一行了。”祖籍为福州古田的丁允盛老先生说。

上世纪30年代以前,这间老店卖的是洋杂,烟草只是其中商品之一,后来转为传统烟草店。早期诗巫上游的广东芭,美里的峇都尼亚就有人在种植烟草,此外也从泰国、中国昆明进口,船运到对面港口。

砂拉越种植烟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英殖民时代,第二代拉者统治期间,由慕娘公司(Borneo Company Limited)开设的烟草种植,还是砂拉越早期的经济支柱之一呢!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如今已经转卖渔具的“建越烟草公司”,老板丁允盛述说着关于那些卖烟草、种烟草的旧时代

后来香烟面世了,传统烟草渐渐失去了市场,销售量减少,烟农放弃种植烟草。“有一个时期私烟很便宜,一包才两三毛钱!”敌不过市场的转变,许多烟商纷纷改行,包括世世代代都在经营烟草的丁氏家族,后来也放弃烟草老行业转卖渔具。

16年前的诗巫,依然就像蔡雄基形容的那般,大人小孩都爱钓鱼,而且河水里的鱼种类繁多,因此渔具店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以前我们直接在这里钓鱼,现在鱼少了很多,钓鱼的人也少了。”丁老板感慨。

夜里的河面灯火通明

在诗巫人过去的记忆里,拉让江上总是停满了大货船、渔船,白天十分繁忙,夜晚灯火通明。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不只是当地船只,当中还有来自中国、香港、新加坡和泰国的货船。

“小时候站在岸边,远远就分辨得出哪艘是中国船。因为船上一定会高高挂着五星旗,驶进港口的时候还会透过广播机播放中国国歌,以及毛语录。船上运下来的货,大多是白糖和白米。”蔡雄基回忆道。

更早的时候,这些船只都是前往诗巫上流,距离大约30英里的加拿逸(Kanowit),那是拉让江河畔最古老的乡镇。早在诗巫开发以前,加拿逸已经成为华人南下,尤其福建漳泉人的落脚之地,而诗巫港口只是一个停驿站。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行政中心迁移诗巫之后,诗巫就成了拉让江上最热闹的港口。由于地处马来西亚最大河流拉让江心脏地带,港口的便利更带动了造船业的蓬勃发展,加上拉让江属于淡水河,原料不生锈,大大降低制造成本,有利于市场竞争,所造的船都是外销出国。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从1930年代的木船、摩哆船,到1960年代的拖船船架、双层摩哆船、快艇,再到几百吨甚至千吨级的货船、起重机工作船、重型远洋拖船等,如今马来西亚将近一半的造船厂在诗巫,是全马最多造船厂的地方。

这些停泊在诗巫港口的木船古色古香,目前依然在运货。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是拉让盆地的商业中心与最大的港口。

人们坐船来梅松相亲

海唇街老店的尽头,是诗巫最早的茶室之一梅松茶室。尽管已易名为“可爱茶室”,不过老招牌依然挂着,人们也习惯唤它的老名字——梅松。

如果时间可以倒带,你会发现靠近码头和百年大伯公庙的梅松茶室,好多的诗巫故事可以坐下来慢慢聊。

以前这里很出名,过去还是上游和下游人相亲的地方!”单单这一句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梅松茶室现已更名为“可爱茶室”

蔡雄基说,梅松茶室过去清晨4点就开店,提供那些一大早就从内陆其他地区坐船来的客人、运货工人吃早饭。有趣的是,四五十年代期间,梅松茶室是一个非常知名的相亲之地。

住在上流或下流的适婚男女,都会相约来到这里相亲。“山芭人以前住得远,终身大事都是靠媒人婆介绍,看过照片之后,就约在咖啡店见面。这里好几间咖啡店都是这样!”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千里迢迢来相会,梅松茶室想必曾撮合许多拉让江上的好姻缘。

他笑言,彼此看对眼就找个好日子办喜事,看不上眼的话,码头很近,跳上船就可以离开了。

当时的梅松茶室店主黄念菘活跃于诗巫华乐团,经常和几个喜爱福州曲的二胡老乡,坐在茶室里即兴演奏,人人称之为黄师傅。

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唱戏就是人们的娱乐,蔡雄基当时也是小小观众。他记得,那时有一个很会唱福州戏曲的老爷爷,经常在茶室里和一众二胡师傅唱唱戏打发时间,用他的福州小调换取一杯咖啡乌。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当年人称“黄师傅”的黄念菘,常常与一班福州曲爱好者在梅松茶室即兴演奏,成了该茶室最美好的风景。(照片由Michael Wong提供)

诗巫的变与不变之间

“最初的设计最美,这栋老建筑如果能够恢复原有样貌,就太好了!”

蔡雄基拿着旧照片,指着前政府大楼,现为大佳超市的欧式建筑物说。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老街是一座活的生活博物馆,里面的人事物都是一本历史书,值得走进细细品味。只是过去因为天灾人祸,加上时代更替,老建筑大多经已随着时间消逝。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位于拉让江河岸边的永安亭大伯公庙,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古庙是诗巫老街上最悠久的建筑。

诗巫老街发生过两次大火灾,第一次发生在188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菜市场与60间盐木店屋;1928年再次发生大火灾,230间店屋烧为灰烬,仅有爱莲街、老街7间未竣工的三层店屋,以及大伯公庙免遭灾劫。因此,除了百年大伯公庙,其余建筑包括这一栋英殖民建筑,都是建于30年代以后。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当时这些烧毁的店屋为漳泉与闽南人所有,他们早在1850年代从中国南下来到诗巫做生意。后来闽清人黄乃裳在1901年来到诗巫,与拉者订立垦约,带领一大批福州人在郊区新珠山(Sungai Merah)与王士来(Ensurai)一带从事耕种,此外还有兴化、广东人加入开垦工作,加大了诗巫的版图;

六七十年代,农民迁移到市区,加上伐木与造船业蓬勃发展,更是让诗巫的经济起飞,成为一块富裕之地。据说当年还有这样的说法——诗巫拥有全砂拉越最多的名车宾士呢!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蔡雄基本身是潮州澄海人,祖父蔡民浩于1933年从家乡广东省潮州澄海县的西门坐船到诗巫,在街上经营杂货店生意。父亲蔡锡琛于1936年来到诗巫协助祖父创业,从没有店、半间店铺到整间杂货店;蔡雄基经历了有岛的年代到无岛的现在。。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抬头有星空 夜色更精彩#

一座城市最具烟火气的时刻,当属夜幕降临后,卸去一天工作的疲惫,走上街头体验夜市的人间烟火气,给诗巫画上多彩的颜色。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夜市 Sibu Night Market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说到夜市咱们诗巫(pasar malam)可以算是最热情、最有人情味、选择最多最久的一个夜市!每档进去,经过每一档老板和老板娘的笑容满面。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夜市分布在谐街、马克律及林曼干巷,夜市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小摊位,营业时间从傍晚六点至晚上十点。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每晚有百余个摊位售卖各种各类的日常品、小吃美食以及服饰,而且还有很多童年时候玩过的玩具和小商品。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在这里最受欢迎的应该是小吃摊了,半个月亮饼以及罗鸡是当地非常流行的小吃,不可错过。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每次来诗巫都能够大饱口福,顺便还要打包带回Miri,主要是物价也实惠。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吃完美食,漫步街头。抬头看看美轮美奂的夜景,满满的幸福感,顿感人间值得!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之窗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鸟瞰诗巫夜景

这就是马来西亚的诗巫▲一段鲜活的垦荒史

岁月是一个魔法师,像在玩泡沫一样,让一些事物不断消失、淘汰,一些新事物又不停地冒出来。

「有城如诗」记忆里的Sibu(诗巫):一个消失的岛,一座富裕的城

诗巫就是这样一个变化巨大的地方,只是千变万变,唯一不变是那老街里丰富而美丽的人文风景!

感恩您的阅读,诸葛正在参加#第二届今日头条全国新写作大赛#,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和转发,领取#vivo X50#大奖,万分感谢!

上一篇新闻

关于睡眠的一些话,想说给懂的你听

下一篇新闻

张国权——国家一级书法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