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三十而立 迎南而上——记昆明经开区建区三十周年

三十而立 迎南而上——记昆明经开区建区三十周年

昆明经开区管委会。 供图

三十而立 迎南而上——记昆明经开区建区三十周年

中老铁路国际班列。 供图

三十年前的今天,1992年5月27日,昆明东郊牛街庄鸣泉片区(现在的昌宏路与贵昆路交界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破土而生。一颗希望的种子在中国西南种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孕育、发芽、茁壮成长。

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意为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发展、跨越发展、自贸融合发展四个阶段的昆明经开区,适逢而立之年,恰赶上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新起点。

今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成果展后说:“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

自贸试验区正是中国经济在汪洋大海中乘风破浪的“先锋号”。昆明,在2019年加入了这支“舰队”,2022年再迎中国南向开放的东风,扬帆远航。

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云南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南向开放正是此背景下云南新时代对外开放合作的战略安排。从现实来看,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与昆明经开区正深度融合发展;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联动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进入提质发展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建设联动发展取得新突破,迎南而上的步伐已然迈出。

起步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春风生 东郊荒野拓新城

云南工业的脚步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

2000多年前,南方古丝绸之路开辟,其作为纵贯川滇两省,连接缅甸、印度,通往南亚东南亚以及欧洲国家古老的国际通道,是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对外通路,云南处在中外交通史上的前沿和起点。

“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1910年,昆明自开商埠,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建成通车。这条见证了历史荣辱的铁路,也留下了云南工业最初的记忆。

1912年5月28日,昆明建成中国第一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昆明乃至中国工业发展掀开新篇章。此后,众多工业企业迁入昆明,源源不断地为全国提供机械、冶炼、化工、纺织等工业产品。

1978年,昆明钢铁厂、昆湖针织总厂、昆明纺织厂、昆明电缆厂4家工业企业率先实行亏损包干,拉开了昆明工业企业改革的序幕。“七五”“八五”期间,昆明推行轻工业发展战略,以烟草、五金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有色、冶金、装备、电力、烟草、五金、家电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昆明引以为傲的“五朵金花”茶花牌汽车、白玫牌洗衣机、山茶牌电视机、春花牌自行车、兰花牌电冰箱步入“黄金时代”,成为昆明的亮丽名片。

1990年以前,是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艰难创业和摸索发展的时期。国务院在沿海12个城市批准建立了14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模式为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

1992年5月20日,昆明市政府发布建立昆明经开区的通知。7天后——5月27日,在牛街庄鸣泉片区(现在的昌宏路与贵昆路交界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成立。

“当时,昆明人对开发区这一新生事物还不太了解,其前景如何?潜力多大?很多人心里都打着问号。”第一代昆明经开人摸着石头过河,攥紧20万元开办经费,从昆明东郊的一片黄土地上开始创业,从2平方公里的荒地上开始书写时代的新篇章。

初步发展阶段

园区轮廓初显 首批企业入驻

艰苦创业之际,与昆明经开区管委会筹备组简陋的设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园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昆明市政府拨付的20万元开办经费以及100万元贴息贷款、8000万元银行贷款,这就是经开创业者的全部家底。1992年6月,昆明经开区首条主干道昌宏路动工建设。此后,经桥路、经海路、经东路、经开路、经邮路、经牛路等道路陆续开工建设,构成了起步区市政道路的基本框架。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昆明经开区升级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5年,昆明市第一家“退二进三”企业“昆明变压器厂”、云南省投资规模最大的木材综合加工企业“昆明红塔木业有限公司”入驻昆明经开区。1996年,首家新加坡独资企业“云南昆岭薄膜工业有限公司”、首家香港独资企业“云南万鸿彩印有限公司”相继入驻昆明经开区。

1997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昆明经开区开发建设的决定》,并以市长令的形式颁布了新的《昆明经开区管理办法》,扩大了管委会权限,明确了管委会职责。这一年,昆明经开区实现了一级财政,设立了土地分局、规划分局、地税分局、国税分局。2008年以后,工商分局、环保分局、建管分局、公安分局等相继筹备设立,昆明经开区管委会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这次改革的意义在于确立了管委会的构架、职能、权限,特别是确立了财政体制。自此,制约昆明经开区发展的各种矛盾都得以缓解。昆明经开区得以滚动发展,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

1998年5月,云南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意见》,规定此后5年经开区新增地方财政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继续留在经开区,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加强了昆明经开区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力。

初步发展阶段,昆明经开区完成了起步区2平方公里的征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最初的园区雏形轮廓清晰,并初步建立管理机构,引进了一批项目,为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跨越发展阶段

加入“国家队” 迈上“两千亿”

世纪之交,改革正酣。在确立了兴工强省的改革新思潮下,传来喜讯。2000年2月13日,国务院批准昆明经开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此时的昆明经开区,以烟草加工及配套产业、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食品饮料等为主的支柱产业逐渐形成,外来投资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拓展到美国、比利时、德国等欧美国家。初步形成了以外向型经济为先导、工贸并举的特征,成为当时昆明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所设立的国家级现代化工业园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都位于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等中心城市,其发展模式为集中力量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建符合国际水准的投资环境,通过吸收利用外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结构,成为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重点区域。

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一,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创举,昆明经开区的创建和发展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昆明经开区从2平方公里增加到156.6平方公里,管辖面积增长了77倍。

从1992年建区到2013年成为千亿园区,昆明经开区用了21年。从千亿园区到两千亿园区,昆明经开区用了6年。

2019年,昆明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开发(度假)园区中居前列,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8亿元、增长12.7%,首次跨上2000亿元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3%;资质以上建筑业总产值增长4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亿元、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

昆明经开区的经济总量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了翻番,综合实力在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居上游水平,是云南省唯一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国家绿色园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成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重要的工业聚集区和经济增长极,以全市0.7%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市8%的经济总量。

经开人发扬“求实、求变、求新、求胜”的创业精神,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在祖国边疆大地写下了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鲜活案例。

自贸融合发展阶段

抢抓机遇再创业 南向开放谱新篇

2019年,是昆明经开区发展历程中新的起点。

2019年初,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6次提到“自贸试验区”;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挥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在中国谋篇布局更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焦点。

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新设包括云南在内的6个自贸试验区。自此,中国形成“1+3+7+1+6”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新布局,沿海、沿江、沿边多线推进,东西南北中全覆盖的发展蓝图跃然纸上。

对云南来说,自此加入中国自贸试验区“大家庭”,从沿边走向了开放的前沿。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中面积最大的昆明片区在挂牌设立后,与昆明经开区合并,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一体化融合发展。这标志着昆明经开区步入“自贸时代”,迎来更高水平开放的新机遇。

立足“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积极践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自贸精神,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成为昆明经济社会前行背后的有力推手,许多“想法”成为“措施”。

营造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创新氛围,初步形成制度创新体系,3年改革试验任务累计完成134项、占比达95%,9项改革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其中“跨境淘电模式”被国务院自贸试验区部际联席会采用;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案例290项、占比达89%。

紧紧围绕“放管服”改革,完成“证照分离”全覆盖,推出商事登记确认制、集群式注册、一业一证、企业e注销等改革举措;在西南地区率先建设中小微企业“金融画像系统”,通过“银税互动”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10.95亿元;推行产业项目“先建后验”、“工业标准地”项目拿地当天即可开工建设;推进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集仲裁、公证、调解、诉讼、检察等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纠纷解决中心;建立包容审慎监管制度,推出涉企“免罚轻罚”清单;成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打造“线上+线下”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资产化运营。

昆明也因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发展受到了省、市乃至中央媒体前所未有的关注,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媒体一年刊发350余篇昆明片区相关报道,“自贸”成为昆明发展热词。

在国际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困顿的背景下,国家不断扩围自贸试验区之举,扩的既是数量和空间,更是格局和视野,彰显出中国坚定对外开放、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十四五”开局,昆明经开区坚定推进“自贸经开融合发展”战略,抢抓机遇再创业,翻开深化南向开放合作的新篇章。

“融合发展正当其时。”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梁崑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区联动”进入提质升级的新阶段。“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预期,利用老挝地缘优势和我国南向开放机遇,必将在产业发展、园区建设、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大有作为,从而反向促进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国家级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整体发展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在“自贸经开融合发展”的同时,省、市正在加快推动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和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深度合作,这将有利于把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有利于发挥中老铁路黄金大动脉作用带动沿线开发开放。

历史的车轮滚滚,时光的镜头从滇越铁路小米轨转换到时速200公里的中老铁路列车,装载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载着全国各地的游客,高速向南驶去……(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

上一篇新闻

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初步询价结果及推迟发行公告

下一篇新闻

褚时健的晚年焦虑:儿子与外孙女婿谁接班,褚橙传奇谁来延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