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实施八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全球化、多边主义面临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推进也面临新挑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考察国外组织、专家学者对“一带一路”倡议实践成效评价以及对其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未来实现路径和前景的期待,有助于更好地思考、改进和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国外主流媒体以及智库机构等对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外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主要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包容互惠共赢等,面对资源环境破坏和温室效应加剧,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急切呼唤的重大命题。中国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并将其作为对接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抓手和平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提到,消除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任务从未像现在这样具有挑战性、紧迫性和必要性。他在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辅相成,为有关国家摆脱经济困境、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提供了现实路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8年发布的《全球投资贸易和金融视域中的“一带一路”》报告指出,2015年3月中国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与行动文件阐述了“一带一路”致力推进更平衡的区域增长、工业升级和国内绿色经济增长等有关可持续增长的所有方面。报告肯定了中国环境保护部2017年5月发布的《“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对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意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达成的成果中所包括的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承诺和合作协议、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中国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照明行动倡议、“一带一路”绿色高效制冷行动倡议,与有关国家共同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投资)指数,促进绿色融资等,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一带一路”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和决心,理所当然地受到国际舆论及学术界高度肯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专家也高度赞赏中国在制定《“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时以新视角对债务可持续性问题进行的再解读和阐释。印度尼西亚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梅尔达·卡米尔·阿里亚德诺则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了区域联通,为域内国家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
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实践成效显著
国际社会普遍肯定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转向高质量、绿色、包容、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做努力及取得的明显成效。
首先,“一带一路”稳步迈向可持续发展。法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塞巴斯蒂安·特雷耶表示,过去几年间,“一带一路”形成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理念和原则并取得了诸多成果。德国席勒研究所专家布莱恩·兰茨称,源自中国的“一带一路”等全球公共产品正在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与互惠互利,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和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其次,“一带一路”不存在大规模不可控债务风险。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者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经济体进行调查后发现,41.6%的受访者认为“债务陷阱外交论是谬论而非现实”,相信“一带一路”倡议会为自己国家带来净收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者黛博拉·布劳蒂加姆等人也做过相关调查,他们发现,所谓“债务陷阱”的阴谋论经不起推敲,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根本不是东道国陷入债务风险的原因,西方国家才是最大的债主。
再次,“绿色丝绸之路”加速推进。根据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的研究数据显示,自2014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项目中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大幅提升。中国主要金融机构签署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可以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转向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建设。继2020年9月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后,时隔一年,中国于今年9月下旬正式宣布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而且中国在2021年上半年没有再向“一带一路”沿线煤电项目融资。这将极大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并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最后,加快包容普惠发展。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加速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力求将“一带一路”与东道国的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接,协调创新制度和政策,让互联互通建设最大限度符合合作国家的国情特点和合作愿景,并给合作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红利。
多方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随着国际社会对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力度的加强,他们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和愿景也在不断提高。为此,国际社会建议多方面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第一,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国外专家学者认为,地缘政治复杂化、国际竞争加剧可能会给“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带来更多挑战。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中国全球投资跟踪”报告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许多贷款的商业和财务可行性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需求下降、债务负担不可持续、偿债困难使中国政策性银行对沿线合作项目放贷出现放缓的现象。因此,应该将债务可持续性确定为“一带一路”的关键变量,并在倡议的早期阶段予以严格审查。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前瞻性、合理性以及工程质量问题也值得重视。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特聘客座教授阿斯特·彼斯瓦斯等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应该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对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评估,必须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机制。
第二,提高建设标准质量和包容性。基础设施往往投资大、周期长、影响广泛持久,因而需要在建设标准、可靠性、稳定性、实用性、安全性、持久性等方面有较高的保证。一些国外专家呼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与东道国经济社会战略有效对接。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董事会副主席克里斯多夫·拜尔建议,提高“一带一路”的生命力须增强其与东道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的对接和融合,使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努力找到具有投融资前景的项目。
第三,改善项目建设合规性。国外学者建议,中国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机构、企业开展反腐国际合作、营造廉洁经营环境,吸引更多公众参与,减少利益冲突,完善公共问责机制,确保合作各方交流双向流动,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建议,“一带一路”项目应积极采用国际通行的公私合伙经营关系模式,更好地解决公共建设合作问题。
第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绿色低碳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英国剑桥大学风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雅各布·安斯科夫认为,应致力于将发展中国家视为平等的低碳经济合作伙伴,为其提供实现能源过渡所需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帮助其发展多样化的高附加值产业来推进绿色转型。
第五,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和控制债务水平。致力于寻找更好的债务控制方法和更高效的建设运行流程来实现建设项目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是确保“一带一路”项目有效运转的关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发布报告,中国政府制定的债务可持续性框架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呼吁,充分考虑依靠债务融资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财政平衡和债务的影响,以多边债务可持续性标准为指导,依照世界银行等多边机制的科学标准,增强投融资及债务公开透明性,更多运用商业性资金,减少提供减让式资金,均有助于降低“一带一路”债务风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未来3—5年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风险和挑战研究”(19VDL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郑雪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