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阿拉伯之春”对中阿文明复兴之启示

马晓霖(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4月初,笔者应中国公共外交协会邀请,在北京参加中国科威特“数字经济合作论坛”在线交流。这是公共外交协会与中国驻科威特大使馆共同举办的两国产学研官“四位一体”学术沙龙,以纪念中科建交50周年。笔者1993年至1995年在新华社科威特分社工作,兼负责沙特阿拉伯及海湾事务报道,2019年曾重返这个海湾秀珍之国,颇有感触。如今,在一个特殊年份并从中国和阿拉伯两大民族实现文明复兴的角度思考,又颇有所得。

今年不仅是中科建交半个世纪的纪念之年,还是海湾战争爆发、冷战结束和马德里中东和会开启30周年,是“9·11”袭击发生20周年和“阿拉伯之春”爆发10周年……有太多时代背景可供我们讨论阿拉伯世界变化和中阿合作。尤其是“阿拉伯之春”太过漫长且演变为“阿拉伯之冬”,回顾阿拉伯世界乃至整个中东10年乱象,至少可以得出如下若干教训和启发。

第一,应该基本肯定“阿拉伯之春”的动因。尽管“阿拉伯之春”导致近半数阿拉伯国家陷入动荡、内乱、战争和政权更迭,至今没有摆脱流血和苦难,但是应该认识到,它缘起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等国民众朴素和自发的变革要求,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权力滥用和司法不公等社会治理失败的强烈不满。“阿拉伯之春”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阿拉伯民众首次摆脱泛民族主义和反美反以等主流政治叙事从内部寻找发展出路的觉醒运动,体现了阿拉伯民众和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民族反思和自救意识。

第二,要通过“阿拉伯之冬”看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阿拉伯之春”动因原本朴素而单纯,即渴望改善民生、民主和民权,但是,这场街头运动很快被各种内外政治势力操控,逐步背离初衷而演变为大面积动荡与战乱。尤其是外部势力介入并结合各国复杂的历史、民族、宗教等因素,导致一场自我改良运动最终掉进传统地缘博弈泥坑,部分国家如叙利亚、利比亚和也门的人民仍然无法自决前途和命运,其余爆发过革命的国家,大部分也还在脆弱的环境中继续摸索转型和发展道路。

第三,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繁荣发展和稳定的正面启示。“阿拉伯之春”爆发及向“阿拉伯之冬”畸变的10年间,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继续保持超级稳定和持续繁荣,成为烽火中东中的和平绿洲,而核心秘诀就两条:经济欣欣向荣足以让国民富裕安康,政治清明确保社会利益均衡及族群和谐。从政治和社会制度看,海湾6个君主国远离所谓“西方标准”,但是,诸国王室和政府获得民众认同度比较高,坐拥较强的执政合法性和稳定合理性。一句话:让百姓满意并获得持久拥护,是任何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安全稳定的根本所在。

第四,正视中阿文明复兴的现实短板。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分别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向世界奉献过无数发明创造和科技成果,给人类留下过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和精神遗产。但是,近600年来,两大民族被西方国家反超,至今还有较大差距。中国长期被美国及其盟友卡脖子,主要是因为自身科技力量尚不强大,不足以抗衡美国等西方科技强国。“阿拉伯之春”爆发的关键内因是经济持续凋敝,经济凋敝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科技基础太弱,不足以支撑具有竞争力的工业化,致使国家处于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末端。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免于动荡的经济基础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及长期积累的巨额财富,也不是科技立国富国强国,因此应当向新加坡、瑞士、以色列等资源稀缺国家学习,尽快摆脱“石油诅咒”以确保长治久安。

第五,摆脱“重文轻理”弊端而补齐短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强则民族强国家强。自然科学是参天大树,社会科学是树冠与花朵,一个民族和国家要拥有持久和强大生命力、竞争力,必须长期重视科技。中阿两大民族历史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曾两手抓两手硬,但是几百年来观念保守蜕化,逐步表现为重文科而轻理科,重动嘴而轻动脑动手,重感性思维而轻逻辑思维,重软实力而轻硬实力——无论是教育体系设置,还是国家资源投入,抑或是民众思维定式和阅读偏好,都未能完全摆脱此偏向。殖民主义时代,中阿都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欺凌,今天又一起被列强用先进科技敲诈勒索。中阿必须走出“重文轻理”陷阱,走科技强国强族之路,才能避免在科技驱动的强大西方面前失去文明传统和民族基因。

2018年7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让中阿“两大民族复兴之梦紧密相连”的倡议,希望“加强双方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药、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高瞻远瞩地指出两大民族复兴圆梦的关键所在。站在“阿拉伯之春”已历10周年的节点上,更觉得这一倡议振聋发聩,值得两大民族和文明体系矢志追求。

上一篇新闻

IMF最新警告: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转移至其他国家,可能带来重大挑战

下一篇新闻

我国宣布一项重大举措,韩德成为大赢家,美国却被排除在外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