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6日 星期三

IMF最新警告: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转移至其他国家,可能带来重大挑战

IMF最新警告: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转移至其他国家,可能带来重大挑战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永菲 冉学东 北京报道

近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了今年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第二部分对当下加密资产生态做了详细分析。《报告》分析加密生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稳定币、DeFi等发展与监管情况。对于加密生态带来的挑战,也给出了在政策方面的建议。

《报告》一方面肯定了加密资产生态给世界带来的新机遇,比如更加便捷快速的支付、带来了金融服务的创新,以及其“普惠金融”的先天优势惠及了全球此前“尚未享受到银行服务”的地区等;另一方面,也深刻的指出加密资产生态带来的风险,包括加密资产的剧烈波动带来的金融安全威胁,去中心化系统中的黑客攻击事件、反洗钱反恐怖带来更多挑战以及新兴国家带来的经济系统的威胁等方面。

监管难度大

记者注意到,该《报告》关于加密生态变化的分析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6日。截至2021年9月,全球加密资产总市值已超过2万亿美元,自2020年初以来,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增长了9倍。包含交易所、钱包、矿工和稳定币发行机构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也在蓬勃发展。

IMF最新警告: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转移至其他国家,可能带来重大挑战

图片来源:IMF 各国使用交易所的体量对比

从上图看,币安主要应用在土耳其、俄罗斯、英国、巴西、阿根廷等国家;相比来说,中国在9月底打击虚拟货币交易政策出台后,多个大型交易所陆续退出,中国大陆地区几乎没有可用的加密资产交易平台了。目前,主要交易平台的使用者多为欧美国家。

从监管难角度看,《报告》指出,加密资产的匿名性给监管机构造成了数据缺口,除了增大监管难度外,也可能为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创造条件。尽管一些政府有能力追踪非法交易,但是却无法确认参与交易的人员。

此外,全球性的加密资产生态在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监管框架之下,使协调工作更具挑战性。例如,加密资产交易所的大多数交易是通过离岸实体公司运营,这使监督和执法不仅极具挑战性,而且监管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实现。

正是由于披露和监督同时不到位,使得消费者存在重大风险。据《报告》统计,近几年陆续有超过 16000种代币在各家交易所上市,目前尚存的仅约9000种,其余的7000种左右的代币逐渐消失了。消失的原因诸如因为代币没有交易量,开放人员放弃了该项目,或者代币是纯粹的投机诈骗项目被取缔等。

《报告》还指出,许多加密资产生态企业存在风控、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给金融带来不稳定风险。尽管迄今为止,还未对金融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但是随着加密资产逐步进入主流,体量的不断增大,对更广泛的经济体系的影响势必会增大。

另外,《报告》特别指出稳定币带来的影响。仅2021年以来,稳定币供应量就增长了三倍之多,达到1200亿美元。《报告》强调,考虑到稳定币的构成和发行目的,体量较大的稳定币可能会出现挤兑风险,且可能传导至整个金融体系。发生挤兑的原因比如投资者担忧稳定币变现速度难以满足潜在的赎回需求。

发展中经济体或会产生经济风险

除了在监管和本身的风险外,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可能会有重大挑战。据IMF调查,2021年,发展中经济体国民在加密资产交易所的交易量大幅增加。而对于加密资产的广泛、快速使用,可能是使得本身经济体较弱的国家或地区的加密资产化或美元化趋势加强,本国货币相对减弱。

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管理中心副主任朱幼平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中国今年严监管出台后,代币‘挖矿’和交易都转移境外了。之前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任主席的IMF对社会‘代币’是宽容的,克里斯蒂娜·乔治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接任后,最近态度有变化,认为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从中国转移出去后,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可能带来重大挑战,也显然受到了我国对‘代币’看法的影响。”

朱幼平进一步解释,对加密资产(代币)的监管,境内境外的做法有很大差异。境内定义发“代币”、“挖矿”和交易均为非法,乃至于为这些行为提供支付、技术、宣传等都不允许,只剩下国家不提倡的公民自担风险的持有代币和交易代币。境外各国态度虽有差异,通常都只是要求代币发行、挖矿、交易要符合已有法律法规,但并没有禁止。新加坡、瑞士等国最为宽松,萨尔瓦多等国甚至将比特币作为法币,美国正在讨论是否加强对代币的监管。

IMF在发布的《报告》中解释在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央行公信力薄弱、银行体系脆弱、支付体系效率低下、金融服务可得性有限,这些可能会助推加密资产化的趋势。

火链科技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炼炫向记者表示:“加密货币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主要是削弱央行有效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以及引发金融风险的问题。因为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本国的金融制度不全,主权货币略显孱弱,容易发生货币替代,以及货币错配、金融欺诈引起的融资和偿付风险。另外,为逃税也提供了便利,威胁财政政策的执行。同时,铸币税收入(通过货币发行权获得的利润)也可能减少,对加密资产需求的增长可能导致资本外流,进而影响到外汇市场。”

这些国家应重点加强宏观经济政策,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效益,并改进支付体系。如果央行数字货币有助于满足改进支付技术的需要,可能会减轻加密资产化的压力。

除了加密资产交易带来的风险之外,加密资产“挖矿”活动所需的大量能源,从中国转移至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对这些国家的能源使用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CO2密集程高的国家。

IMF最新警告: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转移至其他国家,可能带来重大挑战

图片来源:IMF 各国比特币“挖矿”活动占比

李炼炫向记者介绍,IMF主要考虑的是能源问题,尤其是在那些对碳能源依赖程度很高,以及为能源成本提供补贴的国家。从剑桥大学比特币耗电指数看,随着比特币全网算力的上升,比特币耗电量也在逐步增大,目前其月耗电量已经达到了7.97TWh。不过从比特币挖矿的算力转移区域看,根据剑桥大学的监测数据,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主要从中国转移至欧美等发达国家,而非其他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从这个层面看,似乎不太必要担心发展中国家的因加密货币挖矿带来能源问题。

IMF最新警告:加密资产“挖矿”和交易转移至其他国家,可能带来重大挑战

对于上述挑战,《报告》提出了监管层面的解决对策。首先,各国监管机构需要通过迅速弥合数据缺口,建立起监测加密资产生态系统快速发展情况及相关风险的能力。加密资产的全球性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应加强跨境协调,将监管套利风险降至最低,并确保监督和执法的有效性。

另外,各国监管机构还应重点实施现有的全球标准。目前,针对加密资产的标准大多局限于洗钱活动和有关银行风险敞口的提议。 然而,其他国际标准(如证券监管,以及支付、清算和结算等领域)也可能适用,需要予以关注。

在全球层面上,政策制定者应该在二十国集团跨境支付路线图的基础上重点改善跨境支付,使其更加快捷、实惠、更加透明和更具包容性。

对于稳定币,监管工作应当与其风险及经济功能相匹配。例如,它应与提供类似产品的实体(如银行存款或货币市场基金)适用统一的规定。

IMF指出,各国须采取果断、迅速和高度协调的行动,以发挥加密资产的优势,同时应对其脆弱性。

对于复杂的加密市场变化,朱幼平强调:“我国加密资产强监管和境外加密市场价格大涨,这里的逻辑关系十分复杂,不能用简单因果关系、简单利好利空来判定。我国之前有庞大的挖矿和持币群体,严监管一定是有很大影响的,应该导致市场走弱才对,结果反而大涨。市场永远是对的,这也是一切市场的魅力所在。区块链和加密资产目前还十分不成熟,逻辑还没有闭环。这个领域未来一定要走赋能实体经济之路,也就是我们提倡的链改之路。只有这样,这个领域才有光明前途。”

上一篇新闻

人口近亿、经济迅速增长的越南,能否像韩国那样成为发达国家

下一篇新闻

“阿拉伯之春”对中阿文明复兴之启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