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晋江人说的闽南语竟然是这些英语词的源头!
今天讲一个方言流浪的故事。
我们知道,英语中很多词都是从汉语靠音译等方法“拿来”的。像mahjong(麻将)、ginseng(人参)、tofu(豆腐)、wonton(馄饨)、dimsum(点心)等等。
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tea”(茶)也是汉语借词(loan words)的典型代表。
这个词进入英语时间太久,构词能力极强,衍生词也不少。什么teaspoon、teabag、high tea、 low tea……让你几乎看不出它原本是个中文词了。
何况“tea”的读音和中文的“茶”(chá)也相去甚远。
实际上,“Tea”这个词借的是闽南语中茶的发音“dei”。这个闽南语词经过荷兰传到英国,变成了tea。
The teform used in coastal-Chinese languages spread to Europe via the Dutch, who became the primary traders of tea between Europe and Asia in the 17th century, as explained in the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s expansive tea importation into Europe gave us the French thé, the German Tee, and the English tea.
根据《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解释,“te”这个发音通过荷兰传到了欧洲。17世纪,荷兰是亚欧之间最初的茶叶贸易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茶叶进口到欧洲,于是我们有了法语的“thé”、德语的“tee”和英语的“tea”。
这个来源正是符合了当年荷兰最早的海上霸主地位。
福建沿海,自古以来造船业发达。
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泉州逐渐超越广州,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早年很多“国货”就是通过泉州港(古称“刺桐港”)运往世界各地的。
洛阳桥 古泉州史迹,古代泉州又称“刺桐”
这就是古时候的海上丝绸之路了。而泉州正是联合国承认的这条“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作为贸易货品的大头,和“茶”有关的闽南语词汇就这样进入了英语里。比如武夷茶(bohea)、乌龙茶(oolong)、白毫(pekoe)、茗(bing)等等。
不过要说明的是,闽南语不等同于福建话。
八闽大地方言繁多,闽南语(Hokkien)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分支。
Traditionally speaking, Quanzhou dialect spoken in Quanzhou is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 Minnan, it is the dialect that is used in Liyuan Opera and Nanyin music. Being the Traditional Standard Minnan, Quanzhou dialect is considered to have the purest accent and the most conservative Minnan dialect.
传统来讲,泉州方言是最传统和标准的闽南语。这就是闽南地区传统的梨园戏和南音中所用的方言。泉州话被认为拥有最纯正和传统的闽南语口音。
我们从来都低估了闽南语的文化辐射力。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闽南语跟普通话相比宛如外语有关。抖音上有以毛毛姐为代表的西南方言网红,也有粤语播主,但却没有一个大范围火的闽南语网红。
五月天早期的《志明与春娇》就是用闽南语唱的,各位北方朋友,你能听懂一句算我输。
但实际上,因为福建的天时地利,闽南语历经辗转漂流,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许多周边国家,尤其是南洋地区,也即现在的东南亚一带。
一座村庄,一部微缩方言流浪史
晋江有一座叫梧林的村子。
穿梭在林立的闽南大厝和颇有“洋味”的番仔楼里,门上的一串英文字母:Chua Tek Leong。当地人说,这是房主蔡德鑨的名字。
蔡姓并不少见,但它的拼音,你怎么也想不出会是“Chua”。一些大众比较熟悉的名字,比如蔡英文(Tsai Ing-wen)、蔡依林(Jolin Tsai)等等,都是“Tsai”。
但其实,不少蔡姓人确实是用“Chua”作为自己名字的拼音的,比如说歌手蔡健雅(Tanya Chua),还有那位使美国人对自己教育方式怀疑人生的“虎妈”蔡美儿(Amy Chua)。
很巧的是,蔡美儿的祖辈就是福建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乘船前往菲律宾。而蔡健雅是新加坡华人,也是一个受闽南方言影响颇深的国家。
很显然,“Chua”更贴近“蔡”字在闽南语中的发音。在新加坡,有不少人也都姓“Chua”。
这背后是闽南人下南洋的传统。
梧林是晋江有名的侨村。这个现住居民一千八百多人的村子里,却走出了一万五千多名和蔡德鑨一样的华侨。
闽地并不适合发展农耕。清末,随着海外交通贸易的发展,梧林开始有人旅居海外。造船很厉害又爱拼敢赢的闽南人带着他们的方言来到南洋讨生活。
闽南方言也随之流播到南洋地区,包括今天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等地。
现在,“富贵险中求”已经成了网上的一句玩笑话,但是,以当年的航海技术,下海遇上个大风大浪可能真的就是有去无回。
梧林传统村落 中国日报记者 李雪晴 摄
-推荐阅读-
■自豪!一部书写晋江人奋斗史的书问世了!
■自豪!刚刚晋江五店市登上央视《记住乡愁》,完整视频在此!
■【“三块地”改革】晋江这些“沉睡的土地”在苏醒……
■闽南古厝、田野风光、花海生态!晋江这里明年将对外开放,一定要来!
微信公众号
全新改版咯~
为了方便找到我们
记得将【晋江电视台】
设置“星标”哦
来源 |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编辑 | 晋江市融媒体中心 王韦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广告合作:1586040799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