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蟹”逅美味 地标抢“鲜”



“蟹”逅美味 地标抢“鲜”

“蟹”逅美味 地标抢“鲜”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编者按:无蟹不成秋。眼下正值大闸蟹丰收季,各地蟹农尽享收获的喜悦。从辽宁盘锦到山东微山,从上海崇明到安徽五河,再到湖南益阳,在地理标志保护的助力下,小螃蟹“钳”住大产业。


  一方水土养一方蟹,在地食材承载着不同区域的特点与基因。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展开一次发现之旅,和祖国大地上的地理标志美味来一次美丽的“蟹”逅。


  上海:华丽转身品牌响


  上海,老饕云集。每到秋天,沪上食蟹之风盛行。据统计,上海年消费大闸蟹6万吨,但上海本地养蟹规模却不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崇明老毛蟹”每年仅产成蟹500余吨,怎样与江苏、安徽等地的河蟹竞争“出圈”?走精品路线是崇明区的答案。


  “蟹出崇明天下知。崇明老毛蟹可以说是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源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上海市崇明区河蟹协会会长黄赛斌介绍,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这里咸淡水交汇而成的混合半咸水是崇明河蟹繁殖的必备条件。


  走精品路线后的河蟹,从品种、养殖技术到品牌宣传、产业链延伸都“高大上”起来。


  黄赛斌告诉记者,目前,“崇明老毛蟹”的主要养殖品种是上海海洋大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河蟹品种“江海21”。相比野生蟹种,“江海21”生长速度快、形态性状好、群体产量高,长成熟的“崇明老毛蟹”个头大多在4两以上,最大的能达到每个9两。


  按照《地理标志产品 崇明老毛蟹》中的养殖技术规范,“崇明老毛蟹”实现基地建设标准化、养殖生产规模化、投放苗种系列化、使用渔药规范化。蟹塘水清草绿,螺蚬饲料鲜活,“老毛蟹”“乌小蟹”变身“清水蟹”,个头大,味道鲜甜,具备了成为“高端”蟹的条件,只欠“名声”的东风。


  河蟹品质提升,也要“名如其实”。2014年起,崇明区着力打造“崇明清水蟹”区域公用品牌,统一包装和售价,“老毛蟹”实现华丽转身。“‘崇明清水蟹’不进普通菜市场。”黄赛斌介绍,在上海的河蟹市场上,“崇明清水蟹”是高端产品,一部分提供给高端饭店或在专卖店以礼盒形式进行销售,更多的则留在崇明岛,为打造崇明区“上海蟹港”出力。


  刚刚过去的一周,是一年中崇明区河蟹产业最忙碌的时节。11月7日,崇明河蟹开捕,2021上海崇明“橘黄蟹肥”文化旅游节暨第一届绿华金秋吃蟹季开幕,众多游客赏秋季美景,吃精品肥蟹,住“蟹宿”,游“蟹港”,“崇明清水蟹”供不应求。“螃蟹论个卖,4两的蟹统一定价50元一只,个头重的蟹价格更高。”黄赛斌说。除了吃蟹季开幕活动外,11月8日,当地围绕崇明河蟹产业召开水产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论坛;11月9日,7位崇明蟹农带着自己养出的河蟹参加2021年“王宝和杯”全国河蟹大赛,捧回金蟹奖。


  河蟹丰收在即,游客如织,“崇明清水蟹”在沪上口口相传,收获了好口碑,更收获了新希望。(本报记者 杨柳)


  山东:擦亮名片产业旺


  初冬的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水碧荷净,菊黄蟹肥。在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一艘艘渔船往来穿梭,一箱箱肥美的大闸蟹被抬上岸边。


  “我们运用生态养殖技术,以蜗牛、叶草等作为饵料,培育出的微山湖大闸蟹金爪红毛、青壳白肚,品质优良。”微山县永胜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燕说。


  微山湖被誉为“鲁南明珠”。优质的生态资源孕育了地理标志产品——微山湖大闸蟹。“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何把微山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做成特色的规模产业,是微山县发展特色经济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微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此,微山县积极探索实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战略计划。“我们制定了《微山湖渔业品牌使用管理办法》和《微山湖水产品专卖店扶持(奖励)办法》,与县域内的大闸蟹生产企业签署了‘微山湖大闸蟹’水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协议。”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系列举措让微山湖大闸蟹迎来产业升级新机遇。


  “一方面,我们加强对‘微山湖大闸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产品的宣传推介,扩大‘微山湖’系列优质水产品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我们制作‘微山湖’系列地理标志水产品广告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20年开始,微山县还与知名电商平台开展合作,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实现生产、管理、销售、品牌等一体化,推动了大闸蟹产业标准化和品牌升级。


  培育一个地理标志,带动一方特色产业,推动一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微山县通过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培育品牌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微山县大闸蟹生态养殖面积占比、产品品质、养殖效益和市场知名度。微山县还通过举办大闸蟹品牌推介会、大闸蟹文化节和河蟹大赛等活动进行品牌推介,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省内外大中型城市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如今,微山湖大闸蟹已成为带动微山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渔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产业。2020年,该县河蟹养殖面积约12万亩,年亩产量100公斤至200公斤,年产值达14.3亿元,年亩均效益达6000元,同比增长20%以上。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如今,在微山县,以微山湖大闸蟹为代表的地理标志产业,正在“唱出”支撑特色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歌谣”。(本报记者 李铎 通讯员 李超穆)


  辽宁 :珍奇辽味美名扬 珍奇辽味美名扬


  刚进11月,辽宁省的盘锦田忠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就将今年出水的10吨成蟹售出了四成,余下的则进行冬贮,留待“两节”期间销售。合作社的田忠从脸上到心里都乐开了花儿:“今年雨水虽大,成蟹价格却增长了百分之十几。”


  棒打獐子瓢舀鱼,螃蟹爬到饭锅里。盘锦河蟹个大肉肥,蟹香纯正,2007年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了地理标志这张“通行证”,盘锦河蟹的发展驶上快车道。


  小小河蟹,趟出致富路。田忠河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盘山县三个镇流转了800亩的稻田地套养扣蟹。像这样的专业合作社,在盘锦有几十家。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今年流转8000亩土地养殖扣蟹,在水库养殖成蟹3.1万亩,蟹稻双丰收,鼓了社员们的腰包。目前,盘锦市养蟹面积在10亩以上的农户多达2.86万户。


  一件地理标志带动一项特色产业,在支撑产业发展的同时,盘锦市知识产权局不断加强盘锦河蟹这一地理标志产品的运用和保护。在普法宣传和服务力度的提升下,目前已有17家企业获得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资格。同时,该局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专项整治,查处地理标志侵权违法行为。


  推进地理标志规范化管理需要标准引领。近年来,当地制定并实施河蟹繁育养殖系列标准,规定河蟹上市前在盘锦地区连续养殖时间不低于140天,增加了“肥满度”“活力”“品相”等分级指标,推动产品向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种养生态化、产业规模化、营销品牌化发展。


  产业发展,品牌先行。当地引导企业采用“母子商标”形式打造区域品牌,指导盘锦河蟹产业联盟注册集体商标,打造高端品牌。2020年8月,盘锦市河蟹产业联盟成功注册集体商标,该商标在同年举办的中国?盘锦乡村振兴产业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盘锦河蟹产业带动了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作为全国重要的稻蟹综合种养基地、河蟹苗种生产基地和河蟹出口基地,2021年,盘锦市河蟹养殖面积172万亩,同比增长7.5%,河蟹产量预计达7.3万吨,同比增长2.3%。2021年,盘锦河蟹产品产值和产业产值预计分别达到40亿元、60亿元。


  近年来,当地通过推介会加强产销对接,丰富市场资源,借助冷链物流助力螃蟹销往全国各地,让一方特色摆上更多百姓的餐桌。


  在品牌经济上下功夫,在产业发展上做规范,盘锦河蟹在地理标志的助力下将留下更加回味悠长的珍奇辽味。(通讯员 孙百红 韩英林)


  安徽:五水汇聚蟹子肥


  在安徽吃什么螃蟹?很多当地人都会推荐五河螃蟹。俗语云:“吃蟹饭、住蟹房、娶蟹婆、嫁蟹郎”。作为地理标志产品,五河螃蟹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河汇五水,五水养好蟹。蚌埠市五河县汇聚淮、浍、漴、潼、沱五水,这为五河螃蟹的优良品质提供了先决条件。“五河县是全国率先开展河蟹人工放流的地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五河县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河蟹人工养殖技术开发》和《河蟹人工繁殖》,河蟹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五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许靖忠告诉记者,五河螃蟹始终遵循肥、大、腥、鲜、甜的“五星级”市场标准。


  2015年,“五河螃蟹”获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年来,五河螃蟹迎来更广阔的市场机遇。五河螃蟹是如何“走出”县城的?


  螃蟹能否畅销,品质是关键。为推动五河螃蟹产业走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五河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和管理,协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权利人建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登记台账和市场监测制度;帮助五河县螃蟹协会制定《地理标志 五河螃蟹》团体标准,为保障五河螃蟹品质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河县深谙品牌建设对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今年9月23日,第四届五河螃蟹节举办。在沱湖水面上,十几艘渔船同时进行撒网捕捞作业,肥硕的螃蟹被打捞上来,场面十分壮观。五河螃蟹节至今已举办四届,是当地颇具特色的品牌宣传活动。


  “在打造螃蟹品牌方面,我们要求相关企业贴两个标:一个是‘五河螃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一个是企业自身的品牌标志。这样不仅能够让消费者了解当地特色产品,也能对企业自身的品牌和产品起到宣传作用。”许靖忠介绍,该局全力扶持和引导五河县螃蟹协会打造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品牌,积极引导协会发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人的主体作用,按照“统一标识、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管理”的要求,规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提升产业化水平。


  “这几年,我能明显感觉到地理标志工作对乡村振兴的助力。”许靖忠介绍,五河螃蟹平均价格已由每斤50元上升至每斤80元,年综合产值由500万元上升至约2.5亿元。“五河螃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有效运用和保护,让这一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实现了五河螃蟹养殖户增效、增收,助力了地方经济发展。(本报记者 吴珂)


  湖南 :蟹黄膏肥日子甜


  11月的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热闹非凡,蟹跳人欢,一派繁忙的捕捞景象。一大早,北洲子镇永兴村村民杨志峰就忙碌起来:“今天,几个外地的客商要来买蟹,需要再捕捞些新鲜的大闸蟹。”


  今年是杨志峰养蟹的第三年,他负责的300亩蟹塘一天能卖3000多斤大闸蟹。他告诉记者:“现在正是吃大通湖大闸蟹的好时节!”


  拥有12.4万亩水域的大通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美誉。这里气候适中,饵料资源充足,为“铁甲将军”们提供了舒适的“避风港”。大通湖大闸蟹不仅颜值高——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而且营养美味——膏黄肥满、蟹肉鲜嫩。2013年,大通湖大闸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立足特色资源,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把大闸蟹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农民收入的增长点、过亿元产业的示范点和出口产品的创汇点,出台《大通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大通湖区优质农副产品(大闸蟹产业)供应基地创建支持资金使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大闸蟹产业逐渐形成规模。


  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闸蟹市场出现了鱼目混珠、品质参差不齐的现象。益阳市大唐生态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敏介绍,一些没有被授权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养殖户、合作社一味地追求大闸蟹的产量,忽视品质,不仅扰乱了市场,还影响了大通湖大闸蟹的好口碑。


  为守护品质和口碑,大通湖区探索实行大湖天然养、池塘生态养、稻蟹共生养的模式,并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做到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


  品质有了“护身符”,大通湖大闸蟹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产品不但远销全国各地,也吸引了来自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的食客。


  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当地积极培育新品种。近年来,大通湖区与上海海洋大学深度合作,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培育出了适宜在大通湖本地繁殖和生长的蟹苗。新品种大闸蟹“颜值”更高,从扣蟹苗到成熟蟹一共要经历18次蜕壳,只有长成膘肥体壮、合乎标准的大闸蟹,才可以走上各地食客的餐桌。


  如今,大通湖大闸蟹产业日益释放出巨大潜力,托起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新希望。2021年,大通湖区大闸蟹总产量预计达到190万斤,可实现产值2亿元。“今年是个丰收年,随着大通湖大闸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欢迎,我们农民的日子也越来越甜。”唐敏说。(李倩 唐志强 冷国强)

“蟹”逅美味 地标抢“鲜”

上一篇新闻

王乃学强调全力服务项目建设 挖掘产业发展潜力 以优异成绩向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

下一篇新闻

咨询师眼中的中国丨功夫食后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