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话剧团:四十载舞台传奇
话剧《最后晚餐》剧照
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催生出有着独特气质的香港戏剧。作为香港戏剧圈的“老大哥”,1977年创立的香港话剧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专业剧团。建团40年来,香港话剧团制作剧目超过300个,其中一半以上为原创作品。他们以原汁原味的本土题材、扎实的表演,形成鲜明的“港式”风格,受到观众的喜爱。有戏剧评论者说,在选择困难的情况下,去看一场香港话剧团的戏总能收获意外惊喜。
政府资助公司化管理
因为《最后晚餐》和《都是龙袍惹的祸》,演员刘守正在内地知名度越来越高。今年春天,他再度随着音乐剧《顶头锤》来到北京,在剧里他饰演一位草根足球队员。这个角色对他意义重大,曾让他在2009年斩获香港舞台剧奖的最佳男主角。那时,正是他加入香港话剧团的第8个年头。
2001年,刘守正从香港演艺学院毕业,进入香港话剧团。那一年,香港话剧团正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由政府化转向公司化。改制后的香港话剧团有限公司,由香港特区政府税务局长签署文件豁免交税。
香港话剧团的改制是为了增添活力,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并非为了减少政府投入。这些年来,政府拨款仍旧占到60%,其余收入包括商业赞助、票房、外展及戏剧教育收入等。在管理上,公司化后的话剧团也由政府部门领导改为理事会领导,聘用艺术总监和行政总监,分管艺术创作和行政工作。
此后,香港艺术团的制作方向也更加清晰,那就是以主流剧场制作为艺术定位,以均衡多元剧目为编排方针,以市场消费导向为营销策略,翻译和改编外国古典及近代戏剧,同时致力推介优秀的中国剧作,推动和发展香港原创剧。以前,有人误认为香港戏剧以翻译和改编为主,实际上并非如此。以香港话剧团为例,建团以来制作的300多部戏中,一半以上都是原创。2017—2018年剧季的13部剧中,就有10部是原创的。
17个演员四五百场戏
不只原创剧目比例高,香港话剧团单个演员的“表演生产率”高,也是非常有名的。
目前,香港话剧团的全职演员只有17个人。他们每年排演的剧目在15到20个之间,演出场次可达四五百场,对于资深演员来说,演完一部戏后休息四五天,接着演另一部戏是常态。像刘守正,一年基本有300天以上不是在排练就是在演出。
“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稳定的观众群,舞台带给他们的成就感是别的行业很难给予的。”香港话剧团现任艺术总监陈敢权告诉记者。据他介绍,香港舞台剧演员很少像内地演员会跨界影视表演,一来是这个职业让他们有幸福感,二来在香港,明星和舞台剧演员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舞台剧演员是演比较实在的戏。
正因为能够保持专注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扎根到舞台上,使得香港话剧团的一众演员都拥有出色的基本功和舞台掌控力。
以内地观众较为熟悉的《最后晚餐》为例,剧中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极度还原、高密度的对话,如若不是用心打磨,很难做到对肢体、情绪、语气的细腻而到位的拿捏。剧中几次长久的沉默,演员的表演非但没有让舞台冷场,反而让观众沉浸在其营造的氛围中,令人印象深刻。
推动本土原创新生力量
备受好评的《最后晚餐》是香港话剧团典型的“黑盒子作品”——现实主义题材,小制作,有浓郁的港式风格。
黑盒子剧场,是19世纪欧美兴起的一种小剧场模式,在内地也发展了30多年。香港话剧团的黑盒子剧场是在办公室楼上租的一个狭小空间。原本用来排练,后来改为小剧场,能容纳100多位观众。坐席可以根据剧情需要调整成一面、两面、三面、四面。现在除了被剧团用来制作一些实验性剧目,也提供给香港戏剧工作者进行新题材的创作——他们把这一工作称为“新戏匠”计划,旨在培育香港戏剧新生力量,包括编剧、导演、演员及不同的设计岗位。
“我们希望通过对剧场艺术不设规限的探讨手法,为观众提供更多富创意和重文本的作品,从团员或合作者的创作过程去发掘、探索和发展新的可能。”陈敢权表示。
曾经在香港演艺学院执教20年的他,对戏剧的态度还依然保有学者的严肃。在他看来,戏剧不单是一种娱乐,它是研究人的最好的艺术作品,是关于人的故事,看完戏之后可以反思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如果要说香港话剧团为香港文化做了哪些贡献,我希望是让观众在看完我们的戏后对人生有所感悟。”
探索跨境文化交流
这几年,除了致力巩固及拓展香港观众,提升市民文化素质,香港话剧团也在不断探索跨境文化交流,足迹遍及北京、南京、上海、杭州、武汉、重庆、广州、深圳、台北、澳门、新加坡、旧金山、纽约及多伦多等地。
从2006年开始,香港话剧团积极拓展中国内地市场,给内地观众带来不少精彩好戏:2006年《新倾城之恋》、2008年《德龄与慈禧》、2013年《最后晚餐》、2015年《都是龙袍惹的祸》、2016年《有饭自然香》、2017年《顶头锤》等,几乎每一部都会留下好口碑。许多戏剧评论者在自己的“观剧指南”里拍着胸部奔走相告:在选择困难的情况下,去看一场香港话剧团的戏总能收获意外惊喜。
对于这样的厚爱,陈敢权十分感动。他说这几年内地戏剧发展很快,希望能和内地同行互相学习,增进了解,同时也让观众看到更多香港戏剧的模样。而在内地演出场次逐渐增多的刘守正,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现不少有趣的现象。“我们有的戏会有演后谈,香港观众比较不爱说话,但内地观众非常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些观点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
今年恰逢香港回归20周年、香港话剧团成立40周年,香港话剧团推出不少重头戏,其中3部戏的上演被列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归20周年庆祝活动。“在40周年这个重要的里程,话剧团除思考自身路向外,也肩负带领香港戏剧发展的责任,提升整体的戏剧氛围、推动本土创作的发展平台、为新一代的戏剧工作者提供发展机会,以及深化戏剧研究和教育多方面的工作。40周年,是香港话剧团创新发展的重要新里程,剧团会继续联结业界的力量,创作更多好戏。”陈敢权表示。(郑 娜)
原标题:四十载舞台传奇(香港艺文观察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