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失控的垃圾:香港水域百米海滩拾获近70个口罩
鲸鱼等海洋生物因大量吞食塑料而在海岸搁浅、死去的画面,已成为对这个时代环保危机的灰暗隐喻。美国非政府组织海洋保护协会认为,废弃的个人防护物品的结构使其对海洋生物尤其具有威胁性,比如口罩上的带子会造成缠结,而手套则会像塑料袋一样被海洋生物误认为是食物而吞食。
海洋航行研究所工作人员在打捞被遗弃在海里的渔网。图/海洋航行研究所
海洋保护组织Ocean Asia日前在香港水域发现大量漂浮上岸的口罩垃圾,该组织成员在100米海滩范围内拾获近70个口罩。
从口罩、塑胶手套到因为“宅家”而增多的外卖盒,塑料制品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保护着人们的健康,维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运转。
不过,随着疫情成为全球居民生活新常态,环保人士开始思考,疫情期间塑料污染的增多,会给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什么影响?
疫情之下,塑料增多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的数据,湖北省在新冠疫情发生后的医疗废物增加了六倍。医疗废物、日常防护用品中的绝大部分是塑料制品。绿色和平组织(Green Peace)塑料项目主任唐大旻告诉《中国慈善家》,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并未普及垃圾分类,人们用过的口罩等防护用品不能被置入“有害垃圾”箱。所以,在考虑塑料污染问题之前,首先需意识到垃圾收储体系的不完善,在疫情期间蕴含公共卫生风险。
防护用品之外,疫情在一些国家还导致了日常塑料垃圾的增多。泰国今年起禁止该国主要零售商使用塑料袋,然而疫情爆发后,更多的人选择将食物和其它商品点购至家中。在曼谷,今年4月每天扔掉的塑料垃圾多达3432吨,高于去年平均每天扔掉的2115吨,其中,外卖包装等日常塑料垃圾占80%。智库泰国环境研究所(Thailand Environment Institute)认为,该国今年的塑料垃圾总量会激增30%。
限制塑料使用的环保举措也因为疫情在多地被暂停、延期。在英国,政府暂停了大型商场对塑料袋使用的收费。在美国,包括纽约州在内多个州推迟了其“限塑令”的落地。
另一方面,全球油价暴跌,使得塑料这种石油副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疫情期间人们对塑料用品的依赖,加上其生产成本减少,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本被压制的塑料产业出现复苏迹象。根据彭博社(Bloomberg)的报道,德国的Ineos Styrolution以及美国的Trinseo等全球性塑料企业,近期销售额都实现了明显增长。
生产成本的减少更让环保人士担忧——出于经济效益考虑,企业会减少对回收塑料的再生产,更多选择生产新的塑料制品。何况,对新冠病毒传染的警惕让全球很多回收项目处于停摆状态。就美国而言,超过一半的州暂停了对塑料容器的回收,全美至少有50个路边回收项目被削减、暂停。国际固体废弃物协会(ISWA)主席安东尼斯·马普洛斯更是指出:“99.9%的口罩、手套、眼镜等防护装备不适合回收。”
欧洲零废弃物组织(Zero Waste Europe)专家贾丝廷·马约(Justine Maillot)对《中国慈善家》指出,在美国和欧洲,塑料行业正利用人们对大流行的担忧抵制“限塑令”。尽管欧盟指出,新冠病毒传染和法律对塑料的限制并无实际关联,因为欧盟法律不涉及对医用塑料的限制。
较多环保人士认为,塑料行业在疫情下将塑料重新定义为安全、健康材料的做法,模糊了人们对其环境危害的关注,何况塑料本身远非健康产品。马约表示,就塑料制品本身的特性而言,塑料包装实则可能导致化学物质进入食品内,并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海龟会将塑料袋错认为水母误食。图/图虫网
作为“海洋杀手”的塑料
据都灵理工大学估计,解除封锁后的意大利每个月会消耗10亿个口罩和5亿个防护手套。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一份报告称:“就算仅有1%的口罩被处理不当,也将导致每月多达1000万个口罩污染环境。”
鲸鱼等海洋生物因大量吞食塑料而在海岸搁浅、死去的画面,已成为对这个时代环保危机的灰暗隐喻。美国非政府组织海洋保护协会(Ocean Conservancy)认为,废弃的个人防护物品的结构使其对海洋生物尤其具有威胁性,比如口罩上的带子会造成缠结,而手套则会像塑料袋一样被海洋生物误认为是食物而吞食。
一项2019年的研究发现,全球塑料生产在过去40年里翻了两番。研究警告称,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到2050年,塑料制造将占温室气体排放的15%,该数字等于目前世界上所有交通工具的排放总量。
其它研究估计,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而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增加。在这些流入海洋的塑料中,漂浮塑料不到1%,其余99%的塑料被认为累积在深海地区。
绿色和平组织塑料项目主任唐大旻告诉《中国慈善家》,塑料垃圾总体来说有如下去向:少部分塑料垃圾被回收再造,大部分被焚烧或者填埋,其余则成为“失控垃圾”,其风化裂解为微塑料,即非常小的塑料颗粒,长年隐藏在水体等自然环境中。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发布的研究中表示,海底的微塑料含量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水平,仅一平方米就覆盖了190万个塑料颗粒。海洋中的微塑料会被各种海洋生物吸收,它们携带的化学污染物可能沿着食物链一路到达人类餐盘。
一只被废旧渔网勒死的海龟。图/图虫网
恐惧支配下对塑料“错付”
有一种声音认为,人们当前对塑料包装的依赖是一种恐惧支配下的“错付”。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在塑料表面可以存活长达72小时,而在纸面、布面上则只会存活24小时。
“告别塑料”(Break Free From Plastic)是由全球超过100家非政府组织发起的抵制塑料污染环保项目。该项目专家博·贝克古兹(Beau Baconguis)告诉《中国慈善家》,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食物容器等进行消毒来避免病毒传染,而且人们对这些物品的接触环境是可控的,一次性塑料则更可能在层层运输中被病毒污染。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在其官网呼吁人们继续使用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并倡导企业不要忽视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旗下慈善机构从3月开始,免费派发手部消毒液给150万户新加坡家庭——唯一条件是,居民必须自备容器前往领取,以此减少塑料浪费和污染。
唐大旻认为,民众对塑料制品的依赖、政府对塑料的限制程度,是随着不同国家的防疫进度变化的。比如西班牙就随着疫情趋缓,再次提出增收塑料税。公共机构管控塑料污染的议程可能因为疫情暂缓,但他认为其长远目标并没有改变。
南非包装公司Nampak的首席执政官艾瑞克·史默兹则表示,对塑料制品的使用将在疫情引发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中持续。“使用塑料的好处之一是它很便宜。当消费者手头拮据时,他们就有可能重拾旧习惯,包括消费一次性塑料制品。”
本不应该在环保与健康间做抉择
“现实情况是,这个世界没有足够能力处理塑料垃圾。而且它们中的很多难以回收,甚至根本无法被回收。”“告别塑料”环保项目的专家贝克谷兹对《中国慈善家》表示,塑料制品增多的最可能结果,是塑料垃圾被填埋或被倾倒入海洋。
唐大旻指出,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由于社会的塑料污染治理机制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民间团队对该议题缺乏参与,所以疫情期间的塑料污染话题并不在民众的优先级之中。他还提出警告说,因为新冠疫情,环保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先级下降“是一个非常实在的威胁”。
《福布斯》杂志的一篇评论文章写道,大流行、全球油价暴跌、全球经济下行,这些连续事件将最终挑战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新冠病毒的暴发极大压缩了可回收物品的贸易价值,循环经济受阻将导致全球塑料污染变得更为严峻。政府、企业很有可能在经济压力下,偏离原先制定的可持续发展轨道。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新冠疫情下涌现了一批对可重复使用医疗防护物品的创新。在中国,北京邦维公司生产的可重复使用10次的医用防护服于4月17日获批上市。在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正研发可重复清洗、使用50次的防护服。内布拉斯加州大学也在测试紫外线是否能净化医用口罩,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减少浪费。
欧洲零废弃物组织的琼·马克·西蒙认为,各国不应该在保护环境和保护公众健康之间做出抉择:“目前的情况的确如此。但是在未来,我们需要确保我们已经为像这样的流行病做好准备,我们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来应对它们,而不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