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芭蕾舞在中国——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
冯英的人生一直与芭蕾舞相伴。对于冯英而言,芭蕾舞是生命赐予的礼物和使命。让中国芭蕾舞立足世界,让全世界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她一生的艺术追求。
“看,这个动作你要再柔一些,眼神要灵动一些,注意节奏。”刚刚结束一下午排练,冯英甚至来不及含一颗润喉片,便在办公室门口的走廊里,叫住在刚才排演的芭蕾舞剧《灰姑娘》中饰演“春仙女”的女孩:“嗒、嗒、嗒!立住!眼睛要看斜上方,像与鸟儿在互动,要让观众看到你的眼神!”话音未落,眼神已随手而灵巧地示范起来,手势、身段依然轻盈,蓬松的麻花辫随意地搭在淡粉色的条绒休闲外套上,在深秋时节透着盎然春意,深厚的芭蕾功底和悠远的艺术意蕴尽显。
不放过每一分钟的锤炼、每一个细节的提升,这是中央芭蕾舞团(以下简称“中芭”)团长、艺术总监,国家一级演员冯英的日常。“这都是下意识行为。”
2017年2月15日,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结束后,墨尔本维多利亚州州长丹尼尔·安德鲁斯先生受到演出感染,现场向冯英学习《红色娘子军》经典片段“常青指路”(受访者供图)
十岁结缘于此,须臾未曾离开,冯英似为芭蕾而生。辉煌的舞台生涯中,她曾一人分饰《天鹅湖》中白天鹅奥杰塔、黑天鹅奥黛丽两个角色,也曾在《堂·吉诃德》中饰演女主角吉特丽、卖艺女,在《吉赛尔》中饰演女主角吉赛尔、幽灵女王;她是《红色娘子军》中英姿飒爽、生动饱满的琼花,也曾是《林黛玉》中含蓄善感、柔中有刚的林黛玉……举手投足间既有芭蕾舞者的端庄典雅,又不失女性的坚韧刚强。业界专家称“冯英的芭蕾修养最全面”,观众惊叹她“像仙子一样”。
冯英(受访者供图)
而今作为中国芭蕾舞殿堂掌门人、芭蕾大师,中央芭蕾舞团舞蹈学校校长,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在冯英眼中,芭蕾早已不单纯是西方舞蹈语汇,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大地的文化表达,融汇中西,艺以载道。她的梦想就是要舞出属于中华民族的芭蕾之舞,为早日形成中国芭蕾学派而不懈前行。
传承民族精神 为时代而舞
2020年8月6日,中央芭蕾舞团《芭蕾精品晚会》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拉开帷幕。这是国家大剧院新冠肺炎疫情风险降级后的首场线下演出,也是观众和演职人员经冬至夏的共同期待。自2020年1月19日中芭在国家大剧院的芭蕾舞剧《过年》落幕,到此次线下演出重启,经过整整200天。
舞台上,中芭艺术家们用深情表演和原创新作《逆风飞翔》的首演向久别剧场的观众们献上了一份真挚祝福。在后台,因为疫情防控戴着口罩的冯英,格外细心地为演员整理妆容,与他们击掌鼓励,“疫情期间,武汉暂时封城,全国人民在各自岗位上抗击疫情。”时隔一年多,冯英依然为疫情危急时刻中国民众爆发的力量、团结和信念而动容,她与中芭编导、演员们通过网络、电话联系,率先创作芭蕾舞剧《逆风飞翔》。
“越是困难时期,越需要精神的力量和慰藉,希望有文艺作品给予人鼓舞和希望。”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冯英带着中芭演员们从三月起开始排练,其间也曾经历疫情反复,作品随之几经波折。“还有一段时间,大家戴着口罩排练,呼吸不畅,这对于芭蕾舞演员是很大挑战。但心中怀着对抗疫逆行者的敬意和对艺术抚慰人心的信念,大家都坚持了下来。”冯英说。那段戴着口罩排练的视频,也成为中芭人抗击疫情的一份历史见证。
从年夜饭桌上起身奔赴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冒着危险深入疫区采访的新闻记者……疫情暴发期间逆行者的无畏,在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舞者投入、观者动容。作品结束部分,舞者向苍穹舒展开巨大的“双翼”,挥舞不息。冯英说,“信仰”和“理想”,永远是支撑着人们在逆境中前行的动力。
首演时,除了久违的观众,更有来自国家及北京援鄂医疗队的30多位医护人员和奔赴一线进行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随着剧情,重温自己亲历的一幕幕,感慨万千。
为时代而舞,为传递中华民族品格而呼,是中芭自成立以来形成的传统与风骨。
回望1963年下半年,周恩来总理观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巴黎圣母院》后,对团里领导和演员们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苏联的芭蕾舞剧,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陪同周总理一起观看演出的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要求中央芭蕾舞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寻找合适的创作题材。
1964年2月初,经过一番紧张、认真的准备,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的创作团队成立。9月下旬,刚成立五年的中央芭蕾舞团,推出中国首部原创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后在国内反响极大,反映极好。
同年10月8日,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一握手。毛泽东给这部戏以很高的评价:“方向是对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红色娘子军》首演成功,奠定了中国芭蕾要走自己艺术特色之路的基础。我们如果只跟着别人走和学,永远没有自己的特色。这部芭蕾舞剧的成功是旗帜性的,它是一座里程碑,激励之后中国无数芭蕾从业者不断地探索和创作。”冯英说。
在中芭沃土中成长,冯英也从未停下求索的脚步。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冯英。“鹤,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象征高尚品节、忠贞不渝、延年益寿,鹤舞翩然的姿态也适合芭蕾舞演绎。而徐秀娟救鹤牺牲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当时我就想以仙鹤为意象,将鹤的祥瑞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编创一部芭蕾舞剧。”
用芭蕾讲述关于鹤、关于生命的故事,成为冯英心中一个愿望。“后来我在采风时听说仙鹤救人的真实故事,更加感动。决意以徐秀娟的事迹为基础,进行创作。”一位普通的养鹤工,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不只是讲奉献精神,而是对生命的礼赞,对人与自然相谐相融的表达。《鹤魂》的名字,也由此确立。
艺术一定要走到最基层,只有在深入生活之后,再回到台上去演绎,演员才会迸发出由心而生的真情实感。这是中芭的传统,这次也不例外。编创期间,冯英和主创、演职人员先后五次到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工作人员讲述他们与丹顶鹤朝夕相处中发生的点滴故事,讲述丹顶鹤的灵动曼妙、执着不渝。”冯英说,走到鹤群中间,在啁啾鹤鸣、翩跹舞蹈中感受自然赋予丹顶鹤的灵性与气质,“大家瞬间就被丹顶鹤修长优雅的身姿、振翅高飞时的磅礴气势所震撼与感染”。
五年创意锤炼、两年舞剧编创,冯英与主创、演职人员在精益求精的磨砺和对生命的体悟中,历经七年完成《鹤魂》创作和排练。2015年国庆节前夕,中芭大型原创芭蕾舞剧《鹤魂》全球首演。“如果说《红色娘子军》是中芭的‘传家宝’,那么《鹤魂》是中国芭蕾艺术创作的‘试金石’。我一直在思考,作为中国的芭蕾舞团,我们应该立足当下,在反映大时代的发展上更用功勤勉、努力探索,用世界芭蕾语汇表现当代中国形象。”
冯英曾撰文写道:经过长期实践,中芭总结出以“三足鼎立”模式形成中国芭蕾特色风格的基础。“其一,掌握好古典芭蕾。这是芭蕾艺术的根基和原点。其二,推出中国原创作品。可以是经典文学改编,也可以是当代故事,具体语汇可以是古典的,也可以是现代的。其三,拓展现当代芭蕾。这是最能够体现当下性的艺术领域,直接表达当代中国人所思所想所感。”
冯英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几千年来从未断裂,生生不息,每个时代都有特点、亮点。走过甲子光阴,中芭作为国家艺术院团,使命广泛而深远。“把现代芭蕾艺术不断发展壮大,把今天所思所想在艺术中呈现,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表达中国人文情怀、弘扬中华文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艺术佳品是我们的担当。”
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跨越半个世纪光阴,这首在国内早已脍炙人口的《红色娘子军连歌》,近年来伴随着《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越来越多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响起,为越来越多的西方观众所熟悉。2015年,《红色娘子军》登上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舞台,“那天的演出,座无虚席”。冯英对那一幕印象深刻。
中央芭蕾舞团在巴黎歌剧院演出《红色娘子军》后合影(受访者供图)
2017年2月,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受邀参加首届“亚太地区表演艺术节”,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第三次成为中国芭蕾艺术绽放的舞台。当地主流媒体评价到,“《红色娘子军》中勇敢而坚定的女性,带着她们乐观进取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成就新一代芭蕾舞演员树立了更好的榜样,而这种力量远胜于福金、彼季帕,甚至玛莎·葛兰姆作品中的任何角色”,剧中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新一代青年,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向前进”。
同年12月,中芭演员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第33届马德里国际舞蹈节揭幕,并连续三天在马德里连演三场。冯英现场见证着西班牙人民的热情奔放,以及对《红色娘子军》的喜爱:“掌声、欢呼声和口哨声响彻全场。我十分感动,也很欣慰,我们的作品获得了西班牙观众的高度赞赏。”
“《红色娘子军》符合我们自己民族的情感,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部剧既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牺牲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出对压迫的抗争、对光明的渴望,传递了女性解放、平等与自由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冯英看来,《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并不偶然,从艺术上说,这部作品在古典芭蕾基础上创新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戏曲、武术、民族舞等养分,结构更紧凑、情节更简练、更具观赏性,“国外观众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也被音乐打动,进行曲的节奏让他们有种奋进与释放感,觉得热血沸腾”。与此同时,舞美灯光的色彩运用又保持了古典芭蕾的艺术审美。从思想上来讲,这部作品“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品,更在传递中国的精神气质、表达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做到了用舞蹈传递中国价值观,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2015年5月11日,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先生代表法国政府,向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颁发“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近年来,中芭足迹遍布世界五大洲——在美国、英国、法国、奥地利、日本、新加坡、西班牙、巴西等地主流剧院中,受邀出演《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牡丹亭》《过年》《鹤魂》《黄河》《敦煌》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以翩若惊鸿的身姿,在世界舞台上演绎中国芭蕾特有的内涵与底蕴。
冯英说:“中国芭蕾作品广受欢迎,也是今日中国实力的直接体现,我们背倚强大的祖国。”
冯英在马耳他讲学(受访者供图)
向历史纵深处追索,“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就是我们中国芭蕾的根。”冯英说,中芭原创的芭蕾舞剧,有文学题材的如《林黛玉》《祝福》《牡丹亭》,还有以电影题材为素材创作的《雁南飞》、《大红灯笼高高挂》,以及反映当今中国人文风貌的《过年》《鹤魂》《敦煌》《花一样开放》等等,“回望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人文情感,我们一直尝试用现代语汇、西方舞蹈形态表达,相互融合”。
2017年6月至7月间,冯英率团赴德国巡演。在首站萨尔国际音乐节上,中芭演员奉上《芭蕾精品晚会》,古典芭蕾《堂·吉诃德》双人舞和现代芭蕾《天黑请闭眼》,一古典、一现代同台演出;《天黑请闭眼》和《黄河》第四乐章,两部风格迥异的中国题材现当代作品同台呈现……都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带到德国观众面前,带向世界更多地方。
2013年,冯英指导张剑、朱妍排练芭蕾舞剧《堂·吉诃德》(受访者供图)
萨尔国际音乐节总监、著名钢琴家罗伯特·雷昂纳迪先生感叹:“艺术的未来在中国!”他说,“观看晚会就像在浏览中国芭蕾的发展简史,让人激动。这样的场面在历届音乐节中都极为罕见!”
第二站演出在德国汉堡,一年一度的汉堡芭蕾舞艺术节是世界芭蕾舞界一项盛事,芭蕾舞节闭幕演出“尼金斯基庆典演出”更堪称盛会。这方舞台,是全世界芭蕾明星向往的地方,也是他们展示艺术才华的梦幻之地。
在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世界芭蕾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John Neumeier)力邀之下,冯英带领中芭“以‘从鹤魂到黄河’为名,汇聚了《鹤魂》完整二幕、《黄河》、《天黑请闭眼》等5个中国原创作品的演出”。风格各异的原创作品,多角度阐释中国人文情怀,观众席间迸发出有节奏、有热度、有长度、有力度的“德国式”掌声,这也是德国观众的心声。
曾经看过《红色娘子军》、《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中芭作品的约翰·诺伊梅尔对冯英说,感觉《鹤魂》有一种新意蕴含其中,“特别喜欢”。德国《世界报》发表评论文章,“这台晚会展示的芭蕾作品浓缩了一个国家的力量与优雅”。
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中国芭蕾舞演员更加细腻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蹈的情感表达,有时就在一个眼神、指尖的位置,毫微之差,魅力相差甚远。”冯英带团到巴西演出经典芭蕾舞剧《吉赛尔》期间,当地一位曾为多个国家剧院代理过演出合作的著名演出商,看完中芭的《吉赛尔》后对冯英说:“你们的《吉赛尔》比他们的好看。”
冯英谦虚地问她是否过高赞誉,这位年过八旬、一辈子看过许多场《吉赛尔》的老奶奶严肃地回答:“中国芭蕾表现力更强,演员更善于使用身体,艺术表现力更细腻、更富韵律、更有内涵。你们的《吉赛尔》中,幽灵有轻盈的飘逸感,纤细得像能被微风吹着跑走。而你们的内在又很整齐、柔润。”冯英说:“我们一定要带着这样的作品走出去,登上国际舞台。我们既有中国自己的芭蕾舞剧,也能在演出西方芭蕾经典时不输于他们。我们作为文化使者,要让更多国家的观众,通过芭蕾了解中国文化和今日中国。”
与很多人所认为的不同,她绝不认为舞者讲好中国故事,只需用西方人懂得的方式,完成一部中国艺术作品。“从文化内核生发,滋养由内而外的了解与认知,才是能把中国故事讲好的方式。”冯英说。
2014年7月,冯英与古巴国家芭蕾舞团首席演员、世界著名舞蹈艺术家阿丽西亚·阿隆索亲切交流(受访者供图)
“不同文化背景的相互理解,需要时间,但我想通过尽可能多的方式让他们理解中国的文化,进而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作品。”当外国芭蕾界人士来访时,冯英请他们观看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带他们到北京的故宫、长城,甘肃敦煌、陕西西安等名胜古迹参观访问,置身于红砖绿瓦、城墙古迹中触碰、感知悠久的中华文明。
芭蕾舞剧《牡丹亭》是中芭原创作品之一,行云流水的舞蹈编排、东西交融的音乐氛围、如梦如幻的布景服装中,芭蕾形而上的外在,结合东方文学意境完成了深刻含蓄的表达。这部剧也多次作为代表剧目,在国外观众面前亮相。
2016年,冯团应邀担任第27届瓦尔纳国际芭蕾舞比赛评委(受访者供图)
文化殊途,何以同归?
冯英用西方人熟悉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比喻柳梦梅和杜丽娘,她把翻译成外文的《牡丹亭》书籍送给国外同行,在他们读过之后,再跟他们介绍这个与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中国凄美爱情故事,“或许他们无法深刻理解这种情感,但他能够感受到中国演员的身韵和表达,进而理解我们传递的审美和价值观。”冯英说。
在国外演出,她愿意让当地芭蕾舞机构的贫困学员前来免费观看彩排,也会在演出中根据需要邀请外国芭蕾爱好者参与。《过年》在国外演出时,扮演小孩子的小演员就是学习芭蕾舞的外国儿童,“而且每场都不一样,希望让更多孩子感受中国年。”即便时间紧张,冯英也会认真给他们讲解他们手中拿的金元宝道具代表什么,“我会告诉他们,在中国,金元宝是过年时候给小朋友的祝福,小朋友拿到后会放在存钱罐里存起来,给自己或家人买礼物”。
2016年12月17日 法国戛纳,外国小朋友参加中芭芭蕾舞剧《过年》的演出,期间,冯英给外国参演小朋友讲解中国春节(受访者供图)
有人说,冯英在每个对外交往细节中传递中华民族友善、谦逊、和合的精神品格,尽量让更多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成为对华友人。冯英却谦称自己只是为传播中国文化“尽力多做一点点”。
在极致完美中追求芭蕾精神
冯英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从小酷爱跳舞。“小时候就喜欢戏曲,京剧、评剧,哪怕是晋剧,我都喜欢听!”她至今感念那片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土地,给予她最初的文艺启蒙。
10岁那年,喜欢蹦蹦跳跳、爱好唱歌跳舞的冯英,被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的老师选中,懵懵懂懂提着行李,坐着火车来到北京,从此步入芭蕾舞殿堂,开启足尖撑起的艺术人生。
冯英(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期间,冯英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除芭蕾专业外,还学习了民族舞、古典舞,甚至毯子功、靶子课。芭蕾的训练极为枯燥,“一个擦地动作就要做足八拍,每天反复只做这一个动作,练习了很长时间。连我这么热爱舞蹈的人都有点受不了”。冯英笑着说到,顺势调整坐姿,活动了一下腰。因为超高强度训练,她14岁腰部受伤,但是生性要强的她,不容忍自己的舞蹈有一点点瑕疵,仅休息三天就恢复训练,却留下腰部旧伤。
冯英性格倔强,总是付出多于其他同学几倍的努力。平时上课,她的训练量总是翻倍。即便星期天大家休息,她也要给自己加课。“毕业前夕,一天练功后,我听到两位老师在楼梯口争论。一位老师说,‘应该让冯英演黑天鹅。’另一位老师反驳到,‘冯英那么柔弱,只能演白天鹅,不能演黑天鹅’。他们争论得很激烈,我听完感觉脸上一阵阵发热。”冯英偷偷下决心,一定要让老师看到自己的技巧和能力。她比别人更加刻苦与勤奋,最终,毕业演出《天鹅湖》中,她毫无争议地一人分饰白天鹅奥杰塔、黑天鹅奥黛丽两个角色。
1982年,作为中央芭蕾舞团最年轻的主要演员,冯英被派往法国巴黎歌剧院进修,师从于莫里斯·贝嘉、侯塞拉·海德华等著名芭蕾艺术大师。特别是1985年主演著名芭蕾大师鲁道夫·纽里耶夫(Rudolf Nureyev)编导的《堂·吉诃德》,冯英称至今受益匪浅。“1986年10月,著名舞蹈艺术家、中芭首任院长戴爱莲先生带着我们作为客座艺术家,与巴黎歌剧院明星同台献艺,戴先生称此为‘巨大的荣誉’,我觉得这是最有含金量的奖励。”
1985年,著名芭蕾大师鲁道夫·纽里耶夫给冯英排练《堂·吉诃德》(受访者供图)
1992年5月23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停演17年后,再现舞台。穿上红舞衣,冯英接棒成为第三代“琼花”。从六七岁孩童时第一次看这部经典作品,到在北京舞蹈学校学习期间几乎每晚都要和同学从陶然亭行军到天桥剧场观摩演出,冯英对整部剧了然于心,恢复起来不难。只是琼花这一经典角色,已经由老一辈演员树立在观众心里,冯英有传承,却要求自己不能照搬、模仿,最终,她饰演的琼花不单单是有反抗性、斗争性、倔强性这些人物根本特征,而是有血有肉、感情饱满的鲜活人物。舞剧中,观众的感情跟着琼花的命运起伏而变化,冯英也被誉为“最全面的琼花”。
从1980年进入中芭,17年舞台生涯中,冯英塑造了十几个芭蕾舞剧形象。“我对每部舞剧都打从心底里喜欢。”
现在,自己不再登台表演,但她对芭蕾艺术的追求从未有丝毫懈怠。对于剧目质量,她严格得出名。她时常站在排练厅里,严肃地盯着演员们的动作、表情、情绪,不放过一丝一毫。
在创作方面,冯英也永远追求极致完美。2017年9月,中央芭蕾舞团大型原创芭蕾舞剧《敦煌》全球首演。为了用芭蕾语汇,展现敦煌人的青春、奉献、理想和生命,冯英带领创作团队在敦煌采风体验三个月,一代代守护敦煌的文物保护工作者们把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献给荒漠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大家。
冯英问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你们是怎么能留下来的?”
樊锦诗淡然回答:“当时只是过路,但一走进敦煌,进入石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开始与千年对话。”
同样是一生求艺的坚守者,冯英对这样历尽千辛也甘之如饴的精神感同身受。但如何真正在剧目中用芭蕾表现出飞天的飘逸和“三道弯”,对于编舞是个不小的挑战。冯英说,好在芭蕾的身体语言本来就是向上的、飘逸的,当立起脚尖之后自然就有一种与天交流的感觉。双人舞中的托举、飘带在舞动中自然形成的飘逸感,让敦煌代表性的飞天形象和意趣尽显舞台。
最终,千年前的敦煌,一代代的画僧工匠将心血倾注于砂石岩彩,一笔一划画出心中的信仰;千年后的敦煌,一代代文物保护者也用心血将倾颓的洞窟一点一滴修复。两者在芭蕾舞台上交织呈现,向世界传递敦煌精神、敦煌艺术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致力人才培养 构建中国芭蕾体系
北京市西城区太平街3号,是中央芭蕾舞团所在地,五层独栋小楼红砖灰瓦、朴素雅致。不事张扬的背后,凝聚着中国芭蕾舞跨越半个世纪的厚重与辉煌。建团60多年来,中央芭蕾舞团共创作、演出200多部剧目,一代代中芭人用这门西方艺术语汇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演绎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经典剧目,勾勒出中芭融汇中西、走向世界的探索足迹。
2009年2月27日,冯英在自己生日前一天受命担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而比生日更让她重视的,是中芭在这一年迎来五十华诞。冯英与这座中国芭蕾最高殿堂共同掀开崭新篇章。上任第一天,冯英第一次以团长身份站在这座出入近30年的红砖小楼门廊内,凝望大堂里看过无数次的芭蕾艺术雕塑,倾听耳边亲切熟悉的排练声,觉得自己对芭蕾舞不再仅仅拥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和热情,更肩负着中国芭蕾未来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西方芭蕾经过400多年发展,陆续形成意大利、法国、丹麦、俄罗斯、美国等不同学派,任何一个学派都和自身民族性格紧密结合。同样,中国芭蕾绽放于世界芭蕾艺术之林,是因为拥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风格,对世界芭蕾作出独特贡献。“经过几代人耕耘,中国芭蕾已进入世界一流方阵,不仅中国演员在国际上频频摘金夺银、与西方演员平分秋色,而且作品整体呈现出中国芭蕾独有的艺术面貌与韵味,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冯英为纽约大学大学生授课(受访者供图)
中国芭蕾虽然只有60多年历史,但芭蕾的中国学派已在悄然孕育中。让芭蕾艺术不但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扎下根基,而且结出满溢中国文化气息与内涵的累累硕果。
致力于构建“中国芭蕾学派”离不开完整体系的建立,需要时间磨砺和人才支撑,各个环节缺一不可。“专业学校培养专业人才、专业编导持续创作各类代表剧目、优秀创作团队呈现这些作品。为更好地体现作品及其风格,还要以剧目为核心进一步形成针对性很强的训练体系,确保剧目在代际传承中不变味、不走形。”冯英说。
为了培养芭蕾人才,2010年,冯英有感于当时匮乏的芭蕾舞编导人才,倡导组建中芭“芭蕾创意工作坊”公益品牌项目,“初衷是对编导、演员、灯光设计、舞美设计等岗位需要的人才进行全面培养,致力于打造一个思想相互融合的团队”。
初期,诸事艰辛。编出一部中小型芭蕾作品,创作团队要自己与剧场谈演出事宜,自己做预告短片,操持剧务管理等一切事情。冯英还记得当时对年轻的工作人员张一说:“演出前我们一定要有宣传片,不会做就自己学。”那时团里经费困难,这些额外的工作并没有报酬,但大家看着冲锋在前的冯英,都毫无怨言地跟了上来,自己摸索着策划、宣传、推广、管理……锻炼起一支有综合战斗力的队伍。
“前段时间我们复排的《堂·吉诃德》还没公演,宣传小片先冲上了网络热搜榜。很多网友留言说‘卡点真好’,‘像大片一样’!我看了特别高兴,说明这些年轻人都成长了,专业了!”冯英说。不光是宣传片做得好,由创意工作坊平台衍生出的年轻运营团队,也被多家知名剧院赞为“专业的团队”。冯英坦言,这是在推出原创剧目之外,“芭蕾创意工作坊”意外的收获。
冯英说,芭蕾最能塑造人的艺术素养,我们愿意多做点事,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让更多民众了解芭蕾,提升审美情趣。
2015年,在冯英的大力推动下,中芭终于建成了自己的舞校。2018年,中央芭蕾舞团芭蕾学校挂牌成立。每逢新学年,冯英都走到练功房里给孩子们上“开学第一课”,手握把杆亲自示范,带着孩子们一拍一拍地抠基本动作。她希望孩子们用舞蹈完整自己的人生,养成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品格。“中芭的品格就是少说多做,脚踏实地”,冯英说中芭人很像中芭一楼门厅那尊芭蕾女演员的青铜雕塑,两只脚都实实在在踩在大地上,不张扬、不浮夸。冯英和团队一直坚定地坚持着,在她看来,传播芭蕾艺术,不能只靠专业演员舞台上的刹那芳华,需要更多深厚欣赏的土壤。
冯英指导中央芭蕾舞团芭蕾学校学生(受访者供图)
“几十年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芭蕾舞团,如今已经实现。之后,我们希望形成中国芭蕾舞的风格,这个目标也已实现。”冯英说。“几年前,我们在国外巡演时,曾有著名艺术评论家说,‘21世纪的芭蕾艺术在中国,未来艺术在中国’。面向未来,我们要更加脚踏实地、勤勉努力,做芭蕾艺术的践行者,让全世界观众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