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文/姚世英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01

芳院村是屏南路下乡一座世外桃源。村民绝大多数姓李,李氏祖先穆山公在元朝至正七年(1347年)到芳院肇基落户,繁衍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芳院村民世代务农,村落被田园与果树林环抱,那些柿子树、梅林、栗树林让芳院四时花色纷呈,果香飘逸。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村落前的邱田与荷塘,冬月我来时,只见收割后的稻茬疏落,水鸭在浅水里嬉戏,荷塘剩下残梗。盛夏再来,绿油油的稻田整齐有饬,风送来稻花香,荷塘里田田荷叶,捧着盛放的荷花,花骨朵早已等不及一场视觉与嗅觉的盛宴。一朵粉色荷花,一瓣一瓣的落下,里头金黄的蕊簇拥着金钟一样的莲蓬,再迟来我就错过了她的盛情。旁边一朵莲蓬连着茎干,已经枯黑,里头的莲子滴溜溜的就要飞出莲蓬的怀抱。荷叶枯萎,种子落到荷塘,明年春天生长翠色,夏天又是花事盛宴。芳院村的日子也是如此。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村民用草席晒稻谷,用竹匾晒菜干,冬月我见到的是地瓜粉、豆干、萝卜干,夏月见到苦瓜干、辣椒、金针菜,那雪白、金黄、嫩绿、火红的颜色,分明是生活的调色盘。农家人晒的四时菜干,把原滋原味的生活端出给我这个城里人品尝。

芳院景致四时各异,却有一种恬静与醇厚韵味在骨子里深沉。芳院底蕴不是简单写在门匾上、刻在墙壁上、雕在木板上的,它是从岁月繁衍的历史、从沉淀的文化渗出来的。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02

正对着坵田是两座明厅厝,这两座清代建造的老房,建筑格局一样,墙体连在一起,仿佛亲兄弟,想来邻里也这么和睦。我走进其中一座,门有双重,左右天井,厅堂深而且敞亮。所谓明厅,原来是指厅堂没有楼上,只有一层。这种房子前后厅都又深又亮,住着心情自然宽坦。

厅堂摆一八仙桌,主人请我就坐、上茶。那茶味道纯正,是芳院自产的。桌子边立着一个花梨木雕刻的弥勒佛,他把如意举在头顶,憨态可掬。我注意到靠墙有一个木柜,里头摆放着几层木雕,有四大天王、孙大圣、观音、关公等神佛像,最上面是一排精美的弥勒佛像,材料用了黑檀木、花梨木、红豆杉等名贵树木,这些工艺品竟然都是主人手工雕刻的。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主人原先做过木工,自学雕刻神像三年多了。我见他雕刻的弥勒形态逼真,就请他谈谈雕刻弥勒的经验。他说弥勒的形体把握(打坯)最重要,他没学过绘画雕刻,不会绘图纸画尺寸,抓住佛像基本比例。只凭形体感觉与实践经验,雕出佛像头、肩、手、腿等形状,然后靠着想象,不断凿、刻、削、打磨,每天雕琢一点,如皱纹、手脚趾、衣服褶皱,做到细致入微。他说弥勒的笑容最难把握,他的笑容从弯眉、露齿、笑涡等体现出来,但雕出笑的神韵就不容易。我恍然有所悟,弥勒的笑是大彻大悟,哪里能用俗人那种开怀得意的笑来表现。弥勒的笑一派天真,坦荡自然,慈悲为怀。这家主人为人和蔼、助人为乐,他会木工,平时还帮忙村里做古民居修缮的活儿,确实与佛有缘。他的手工木雕为芳院添了一道别致的风景。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03

村落四处走走,我发现芳院变化了。去年见到六扇厝,外墙倒塌,楼阁、墙头泥塑都不同程度的残损,如今修旧如旧,焕然一新。上一次来芳院,村头牛栏厝正在修缮与改造,今已建成休闲屋。抱爿厝楼下的放杂物间正在修造公厕。环绕村落的道路进行了修整,路面拓宽,路边种植了格桑花。

沿着村落台阶往岭上走,传来清脆的锯木、凿石声,工人正在修造一个亭子,里头一个水碓让我眼睛一亮,这个水碓不比普通的水车,它实际上是古老的舂米工具,芳院人用来“碓纸料”。 工人告诉我水碓是怎么工作的。一个装有板叶的立式水轮连接转轴,转轴上装有错开的拨板,利用流水冲击使水轮转动,在转轴前面放着碓杆,碓杆的头端装一块圆锥形石头,轴上的拨板拨动碓杆的梢,使碓头一起一落地打在石臼孔里。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芳院历史上有过发达的手工造纸业,上世纪五十年代全村200多人从事手工造纸,毛竹造纸成为村民主要副业。芳院造的土纸质量上乘,声名远扬。旧时芳院山上有很多“淹竹池”,村民把竹子砍成竹条后,放入淹池用石灰腌制,一个月后变成金黄色的海绵状物,这就是造纸的原料。接下来的工序是“碓纸料”,把纸料放在水碓石臼里,利用水碓的动力机械碓成纸浆。再接着是“捣纸”,在水碓旁边设一个纸槽,纸浆导入再渗入一定比例清水,用木棒来回搅拌使之成糊状,再通过抄纸、焙纸工序,最后成品。

旧时的水碓已经全部废弃,如今在碓圳头旧址修复水碓,这不正是芳院特色的古村落建设!人们可以从淹池、水碓、捣纸槽、帘架抄纸、焙纸一系列流程,亲眼目睹芳院古法造纸,从中感受芳院醇厚的文化。

04

芳院|盛夏重游芳院

回到村前的邱田与荷塘,村支书向我描述了美丽前景。他说要在邱田与荷塘周边,修造亭台与栈道,从山上修两条水圳,引泉水注入村前的荷塘。芳院旧时缺水,全村靠七口水井饮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才从汤坑开通一条水圳到后门墘。多引水圳,芳院日夜听到潺潺泉流,村落将因水更添灵秀,古韵会因一池碧水而生灵活现,芳院八景之“双田夹水”“一镜圆池”将会焕发青春风采,引来文人墨客画师摄影家。

芳院村民以家乡风水宝地为骄傲,说芳院像一个聚集财气的“燕窝”,说祠堂像官印。从芳院出来的确人才济济。古时举人进士不说了,就说当代,芳院涌现几十号研究生博士生,出过副县长、组织部长,出过大书法家,还有侨居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大批侨民,遍布各行各业。芳院人不管身在何方,从不忘自己的乡土,总想着回家看看。芳院的村民,他们自足自乐,不太管世事纷纭,只默默守住一份祖业。我觉得古村落修缮对芳院来说,是在醇厚的村落底蕴上锦上添花。芳院人对自己的乡土那一份深情,让我坚信芳院的明天一定越来越美。

方圆是村子旧时的名字,它让我想到祖先开基创业的艰苦;芳院则让我闻到满园流传的芳香,它属于子孙后世。

上一篇新闻

让妈妈最放心的奶粉排行

下一篇新闻

从富春江到硕莪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