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商海丨福至我心,但我心依然——新加坡最有“口福”的人
导读
庞琳和他的“口福”
民以食为天,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吃,在如今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饮食文化,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新加坡口福集团的创始人庞琳曾是餐馆杂工、摊主、“新加坡咖啡店大王”,这些身份蕴涵了他20余年饱经风雨、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但当他认识到“企业应为社会创造价值”后,“口福”成为他的事业新起点。他说:“口福(言福福至),福至我心,但我心依然。”
海南华侨庞琳特别栏目
01
咖啡店大王
庞琳,祖籍海南琼海,1955年生于新加坡,庞琳的童年时代充满不幸。他的父亲身体不好,长期居家修养,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母亲的微薄收入来维持。作为家中长子,庞琳在很小的时候就比同龄人懂事很多。他也曾进了学校的门,但无心向学。他说:“觉得妈妈太辛苦,根本没心思读书。”于是,他每天早上都与母亲同时起床,和母亲一起卖食品,然后分别奔向工厂和学校。
直到他13岁那年父亲辞世,庞琳随后辍学,四处打工。他做过餐馆杂工、路边摊贩、水果批发商和椰浆饭小贩,还参过军,做过咖啡店。
庞琳说:“母亲对我影响最深。她对家庭的付出,她的坚韧,让我懂得母亲的伟大。因此我努力工作,就是不喜欢也一定要工作。”
榜鹅生活聚场口福食阁
到上世纪80年代,庞琳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几个街边摊档。巧合的是,新加坡政府当时推出了“商者有其店”的政策,店面转手十分活跃。在此机缘之下,他找到弟弟和堂弟联手做起了第一间咖啡店生意,牛刀小试,回报不俗。于是,从第一间店开始迅速扩大到几十间,最后组建起“裕华饮食集团”。
裕华一年开店最高可达十几间,到1995年裕华经营的咖啡店和食阁达到50余间,是新加坡第一大饮食集团,庞琳也因此被誉为“咖啡店大王”。
庞琳与太太黄云婷在口福7周年庆祝晚会上
02
创立“口福”
然而,就在裕华饮食集团踌躇滿志地准备上市的时候,公司却遭遇了发展瓶颈。看似仍旧保持着扩张势头的裕华,实则经营效益越来越差。上市计划也因行情的不断变化而一再搁浅。
更看重实效和收益的庞琳看到集团的发展状况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毅然决定将裕华饮食集团打包出售。在短暂的修整后,不服输的庞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折腾”。这一次,同样还是往餐饮行业进发的他,创办了新加坡口福集团。口福集团自成立伊始,便驶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滨海湾金沙新食阁——忠食馆
在食阁这个新兴领域,口福集团异军突起,发展迅猛。目前,口福集团已经成长为在新加坡、印尼以及澳门等地拥有食阁和咖啡店共60余家,管理近千名员工的国际饮食集团。在创立的第17年,口福集团正式登陆资本市场。2018年7月18日,口福集团成功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
新加坡交易所 (新交所) 迎来口福集团 (Koufu Group Limited) 登陆主板,股票代码为“VL6”
在新加坡的各个商业闹市中,几乎都可以看到一个中文书法的“口”字标志。字的外形犹如一只大碗,也仿佛一个带领人们跨入美食世界的入口。这个标志,正是口福集团的美食logo。
口福食阁
03
不平凡的事业
庞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我在五周年时说要带领‘一群平凡人创造不平凡的事业’,上市后这已算是不平凡的事业。
“10周年时,我订下的目标是在20周年时要有接班团队,上市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引进优秀人才。到时,公司达到一定规模,我的使命也会转换成‘一群不平凡的人创造伟大的事业’。”
何谓“伟大的事业”?庞琳回应道,口福一直积极创造员工和客户的价值,接下来还会为股东创造价值。他认为,社会价值也很重要,集团的存在必须是有意义的,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庞琳出席新加坡50家杰出企业奖颁奖典礼晚宴
口福每个月都有系统的员工培训课程,以此让员工了解到“我们在这个行业与众不同,必须要给顾客不同的感受,而这种感受给我们自己一种鞭策和激励,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成就自己。在口福,所有员工都被一视同仁。比如,口福从来没错过一个员工的生日,一定会送上生日蛋糕和红包等礼物。
相较于其它行业,饮食业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而注重人性化管理的口福集团,却用其一系列奖惩制度和福利、晋升制度换来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在口福集团中,有不少员工都是在口福创立的第一天就与公司并肩作战到现在。
值得一提的是,口福集团中有60%以上的工作伙伴是中老年职员,他们已经成为口福重要的人力资源。
基于此,口福才在无数食客心中留下“舒适”二字,也才会像她的宣言一样:“物超所值,让你活力一整天。”
庞琳
END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