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

记者 | 林子人

编辑 | 黄月

爱彼当代艺术创作项目委任艺术家曹斐的多媒体装置作品《不安之岛》(Isle of Instability)日前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正式发布,并于博览会期间(11月11日-15日)向公众开放。

1978年生于广州的曹斐是过去二十年来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入文化评论和人类学研究方法,跨越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雕塑、装置、表演等多种形式,旨在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急速不安的变化。在艰难又混乱的2020年只剩一个多月的时候,曹斐用她的最新作品为观众唤回疫情最严重时候的感受、记忆与体验。这也是艺术家首次将自身经验放置于作品的核心。

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完全改变了曹斐最初的创作思路。2019年10月,曹斐造访了品牌诞生地瑞士汝山谷,原本计划在瑞士进行创作,讨论她长期关注的制造业话题。但随着疫情在全球扩散,曹斐和家人因国际航班的停运而滞留在新加坡,无法回到北京熟悉的家与工作室。她于是与爱彼当代艺术项目团队共同决定,为本次委托创作提出全新的作品主题,即在艺术家位于新加坡的公寓中记录疫情隔离期的观察与感受,借此探讨隔离环境对人类在心理层面和物质层面的多重影响。

“确定性成为一种奢侈”:居家隔离状态下的创作与反思

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议题是曹斐长期关注的重点,她处理的很多议题因此都和“当下”有关,而疫情期间,艺术家发现自己的时间观发生了变化,“疫情的时候家庭和个体其实是封闭的,就像飞向宇宙的密封舱,不知道何时进入黑洞,被折叠到另外一个地方。不确定性和疫情期间的隔离让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产生了弯曲。”

在新加坡的寓所中,曹斐开展了一项人类学般的实验。她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物件,例如消毒洗手液、卷纸、面包包装袋上的封口日期标签、核酸检测报告、机票票根;她对着天空、街道和房间内的某个细节拍照、眺望大海;她在客厅里用旅行睡袋随意堆砌了一个“孤岛”,让9岁的女儿Qing饰演岛上唯一的人类。

当艺术家被困在家中,就只能利用手头所有的素材、工具和空间进行创作,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身上生发出灵感。曹斐把一台老款iPhone架在垃圾桶上拍摄女儿,她的朋友、策展人侯瀚如对此评价称,这是她从事艺术创作多年后再度回归早期作品创作的那种随意、质朴的拍摄手法。她把先生从超市买回来的红毛丹撒在洗手间里拍照,暗指放大了的、具象化的病毒。她认真地临摹消毒洗手液的商标,用橡皮泥捏出一个个迷你雕塑。她拍下了一张地板上的木纹特写,觉得它很像一只忧伤慈悲的眼睛,把照片发在Instagram上时她写道,大家去数一数家里有多少双眼睛。“你出不去,所有看上去无意义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启示。”

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

今年,人类学家项飙提出“把自己作为方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尝试回答宏大命题,曹斐的创作恰好实践了这一点。“我的作品反映的都是不安——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工厂、不同时间段中国制造业的转变。我对不安非常敏感。”她说,“这一次(不安)是非常切身的,它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亲密感受中,所以这一次我从私人化的角度出发,以我自己的家庭为一个样本做切片研究。我又是一个亲历者,又是一个样本……以自己为样本,我能够和很多家庭和个人找到共同的理解。”

步入装置作品《不安之岛》,观众仿佛置身于疫情期间艺术家的公寓。这个装置模拟了两居室公寓的格局,入口处有一个黄黑双色旋转灯闪着充满警戒意味的光,室内的一扇窗外下着迷蒙小雨,墙上靠着一把梯子、书本还有一些零散的摄影片段——窗户是一个不断出现的重要意象。曹斐表示,封城期间她在武汉的一个朋友每天拍窗外的风景,很快地,这种向往自由和逃离的感受就为几乎全世界的人所共享。

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

第二个房间展示了上文提及的艺术家收集的物品样本,提醒观众疫情限制下日常生活的某种“脱嵌”。这个房间的视觉中心是用棕榈树盆栽、沙滩地毯和写着“确定性成为一种奢侈”字样的靠枕搭建成的“孤岛”。观众可以席地而坐观看视频,并与之形成一种彼此呼应又相互嵌套的关系:在视频中,曹斐女儿在她的“孤岛”上假装自己在野餐,抚摸电视机屏幕,仿佛在触摸她触碰不到的阳光和大海。限制、封闭与隔离罕见地成为了全球人的集体经验,放大了不安,这是“不安之岛”在个体层面的意义。

而作品创作的所在地新加坡又在其他更高的维度构成了“不安之岛”——墙上的投影视频是曹斐拍下的战斗机。她发现疫情期间每天都会有战斗机轰鸣着飞过她所在的公寓,在这个城市国家,军事演习无法在民众看不到的地方进行。“无论是政治还是城市,所有的空间都是叠加在一个微型的空间里的。它其实给这种不安的场景带来了另外一层关于世界的不稳定的不安——因为疫情导致的政治方面发生的急剧重组或变化。”

经历过疫情的恐怖时刻,曹斐对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过的一句话有了新的体悟,“他说过人类对稳定的这种期盼其实是一厢情愿的,因为世界本来就充满着不确定性,所以我们人类对确定性的这种追求其实是一种妄想,不确定性才是宇宙的常态。这个项目也是面对我们今后这种不确定的状态,也是一种挑战或艺术家的应对方式。”

后疫情时代的艺术:艺术家也要“全平台化”

《不安之岛》在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期间展出,这段时间里,全球范围内或许只有中国有条件举办此等规模的艺术活动。全球社会依然在苦苦等待新冠疫苗上市,在医疗手段和公共卫生政策护卫人们的身体健康的同时,艺术、文学、音乐在抚慰人们的精神。

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曹斐与《不安之岛》:当确定性已成奢侈,艺术家如何阐释疫情之下的封闭与不安?

疫情常态化亦在影响艺术家的处境。曹斐表示,由于疫情限制,许多艺术家依然滞留在家乡或海外,因为居家令无法前往工作室,这为创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疫情令美术馆等机构的线下运营活动停摆,很多欧美地区的展览在不断延迟,导致许多艺术家丧失了很多展示作品的机会。根据她的观察,一个直接的后果是,今年线上展览的数量暴增。

她认为适应“新常态”是当下艺术家不得不去做的事。曹斐其实对线上媒介并不陌生。她一直有拍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作品的尝试,也会频繁更新Instagram,举办Zoom活动。在她看来,后疫情时代的艺术家需要有“全平台”的概念,这是一个考验艺术家的新挑战。“我对不同媒介很感兴趣,这并不是一个障碍,我反而觉得特别有意思,”她说,“在这个时间点上,我们都面临共同的问题,即如何转换到网络空间里。面对面当然有重要的意义,真实感还是非常重要,但没有办法的时候只能退而求其次。”

上一篇新闻

别再骂张柏芝不务正业了,她真的只会做妈妈

下一篇新闻

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的三段爱恋两段婚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