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速览 | 银保监会:房地产贷款增速降至10.3% 低于全部贷款增速;美国6月份CPI环比涨幅创13年来最高纪录
要闻速览
2021年7月14日
证券日报网
www.zqrb.cn
01
今日股市
大盘走势
7月14日,A股三大指数震荡走弱,集体收跌,截至收盘,上证指数跌1.07%,深证成指跌0.88%,创业板指跌0.75%;沪深两市合计成交额12151.05亿元,成交额连续第10个交易日突破1万亿元;北向资金净卖出108.06亿元;总体来看,两市个股跌多涨少,超3000只个股下跌。
具体来看,医美概念板块领涨,澳洋健康、江苏吴中、华神科技涨停;眼科医疗板块走强,金城医药、莎普爱思涨停;中药板块探底回升,广誉远、健民集团等个股涨停;人造肉、白酒概念、生物制品等板块表现活跃;盐湖提锂板块领跌,南方汇通跌超9%;钴、HIT电池、稀土永磁、汽车整车等板块跌幅居前。(证券日报网)
机构论市
源达:指数经过两日的震荡反弹后今日再迎回落,基本吃掉前两日涨幅,依然在短期的下跌通道中运行,创业板虽然屡创新高仍处于上升通道,虽然没能强势突破,但创业板的成交量是持续放量的,所以即使由于指标背离出现回落,后期市场中的成长性机会依然值得关注。操作上建议逢高减仓新高品种,等待指数回落后的低吸机会,科技和新能源依然是下半年市场的投资主线,可以持续关注,等待新的低位参与时机。
广州万隆:三大指数出现回落,技术上的原因还是我们昨天提到的,面临小区间顶部和30日均线的压力。连续三天都是冲击到这个位置,这个位置有短线获利盘需要消化,整体依然是震荡思路,投资者切勿追高。这个时候更应该坚持主线布局的交易规则,主线板块科技新能源这两天就是挖掘低位补涨的时机,例如半导体指数经过两天调整来到上升趋势线附近。目前涨幅居前以大医药为主,这是真是震荡时的首选防御性板块,这一块适合逢低潜伏,指数只要没破位,就应该趁指数回调寻找主线的低吸机会。(金融界)
02
国内要闻
1. 银保监会:房地产贷款增速降至10.3% 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中新网7月14日电 银保监会统计信息与风险监测部负责人刘忠瑞14日在介绍银行业保险业运行情况时指出,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房地产贷款增速降至10.3%,继续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国新办1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会上,刘忠瑞称,今年以来,银保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持续深化改革开放,银行业保险业保持了平稳运行的良好态势。总体来看,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银行业保险业资产和主要业务稳健增长。初步统计,6月末银行业境内总资产328.8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1.9%。银行业境内总负债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1%。保险业总资产2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7%;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原保险保费收入2.9万亿元,同比增长5.2%。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6677亿元,银行保险机构新增债券投资3.4万亿元,为实体经济提供合理资金支持。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支持普惠小微、乡村振兴、制造业、科技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保持在30%以上,信息技术服务业贷款、科学研究服务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9.3%、23.7%,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制造业贷款较年初增加1.7万亿元,同比增速连续14个月保持在10%以上。涉农贷款余额超过41万亿元,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2.52万亿元。保险业充分发挥风险保障作用。上半年提供保险保障金额5276万亿元,同比增长31.6%,累计赔付支出7651亿元,同比增长21.3%。
三是重点领域风险有效防控。6月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0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6%,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银行保险机构流动性总体保持平稳,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57.2%,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稳定增长。高风险金融机构得到稳妥有序化解,中小机构改革化险工作稳步推进,影子银行风险持续压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较年初减少8000多亿元。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强化平台企业金融业务审慎监管。房地产贷款增速降至10.3%,继续低于全部贷款增速。
四是银行保险机构稳健性显著增强。推动银行前瞻性提足拨备、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强风险抵御和损失吸收能力。6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拨备余额达到6.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90.3%,较年初上升7.5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3.54%,与年初基本持平。当前,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4.51%,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46.7%,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34%,均保持较高水平。
刘忠瑞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忧患意识,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推动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中新网)
2. 银保监会:中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电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14日在北京表示,中国绿色信贷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近5年不良贷款率均保持在0.7%以下,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的整体不良水平。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大致在2%左右,但绿色信贷不良率最低不到0.4%,高的时候也只有0.7%。
叶燕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自中国去年9月宣布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以来,银行业加大了对相关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
据统计,截至一季度末,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余额达到12.5万亿元人民币,占各项贷款的9.3%,其中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占比超过70%。
与此同时,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叶燕斐说,按照绿色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中国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7亿吨。在绿色保险保障方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重金属、石化、医疗废弃物等21个高环境风险行业,为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中新网)
3. 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 有两方面考虑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7月择时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7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据测算,纳入首批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赵英民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扎实做好全国碳市场各项工作,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技术法规、标准、管理体系。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
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赵英民表示,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所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包括自备电厂在内的全国20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年排放二氧化碳超过了40亿吨,因此首先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既然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所以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证券日报网)
4. 上半年中国吸收外资同比增长28.7%
中新社北京7月14日电 中国商务部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607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8.7%,增速比1-5月下滑6.7个百分点但仍然处于高位,较2019年同期增长27.1%。
按美元计,上半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909.6亿美元,同比增长33.9%。
分行业看,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仍是外资投入的重点。上半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3.4%,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9.4%,均高于同期中国吸收外资整体增速。
分来源看,受《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生效等因素影响,东盟对华投资增长迅猛,同比增速高达50.7%。欧盟对华投资同比增长10.3%。
去年,由于疫情防控成效显著,经济复苏进度领先以及持续扩大市场准入,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资流入国。今年以来,中国吸收外资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官方称,下一步将继续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改善营商环境。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认为,2021年中国利用外资形势整体较为乐观,全年超过1500亿美元“基本没问题”,可能会创新高。(中新网)
03
国际要闻
1. 美国6月份CPI环比涨幅创13年来最高纪录
新华社华盛顿7月13日电 美国劳工部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9%,是2008年6月份以来最大环比涨幅,显示成本上升继续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数据显示,6月份美国CPI同比增长5.4%,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涨幅达4.5%,是1991年11月以来最大同比涨幅。当月二手车价格环比攀升10.5%,成为拉动当月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随着新冠疫苗接种率提升、各州对经济活动限制逐步放宽,酒店住宿、汽车租赁、服装和机票等消费类别价格也明显回升。
分析人士认为,近几个月美国CPI同比大幅攀升,部分原因在于“基数效应”。2020年3月至5月疫情暴发期间CPI大幅回落,导致可比数据处于相对低位,由此带来的同比涨幅短期内有望见顶。
但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经济逐渐暴露出供应链中断、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未来通胀水平将出现多大程度回落仍未可知。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联邦政府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推动家庭商品支出增长,企业生产短时间内很难跟上需求激增的步伐,导致供需失衡、成本上升,进而传导至消费者价格。同时,取消与疫情相关的经济限制推动旅游、交通等服务支出,进一步加剧了通胀压力。(新华社)
2. 欧盟正式批准12个成员国经济复苏计划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13日电 欧盟理事会13日发表新闻公告说,首批12个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复苏计划正式获得批准。
新闻公告说,此次获批的国家包括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拉脱维亚、卢森堡、葡萄牙、斯洛伐克和西班牙,它们将于近期获得首批资金。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东布罗夫斯基斯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获得欧盟理事会批准后,12个成员国将与欧盟委员会签署拨款和贷款协议,最快可在7月底前获得预融资。
2020年7月欧盟推出总规模逾1.8万亿欧元的经济复苏计划,包括1.074万亿欧元2021年至2027年长期预算,以及7500亿欧元恢复基金,这是迄今为止欧盟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方案。同年12月,欧盟领导人就落实复苏计划达成协议。(新华社)
3. 新加坡经济第二季度同比增长14.3%
新华社新加坡7月14日电 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14日公布的预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新加坡经济同比增长14.3%,连续第二个季度正增长。
数据显示,经季节性调整,二季度新加坡经济环比下降2%,打断此前连续三个季度环比上升趋势。按行业看,二季度制造业同比增长18.5%,建筑业增长98.8%,服务业增长9.8%。
二季度新加坡经济同比大涨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较低。去年4月至6月,新加坡出台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导致当季经济数据大幅下滑。贸工部指出,按绝对值计算,新加坡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仍低于疫情前2019年二季度水平。
贸工部表示,当天公布的预估数据是根据该季度前两个月数据计算得出的提前估算值,为季度经济增长的早期指标,贸工部将在获得更全面数据后对预估值进行修正。(新华社)
4. 日本政府撤回限制酒类销售相关指示,首相菅义伟鞠躬致歉
日本政府日前曾下达过指示,要求开展酒类销售业务的企业在紧急状态下不得与未停止提供酒类的餐饮店进行交易,但日本政府现已将其撤回。据日本广播协会(NHK)14日报道,就此事,日本首相菅义伟7月14日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鞠躬致歉称,“(该指示)给众多民众带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衷心道歉”。
日本政府曾于8日宣布对东京都发布“紧急事态宣言”,期限为从7月12日至8月22日,要求餐饮行业在此期间缩短其营业时间,不得在5时至20时以外的时间内营业,并且不得为顾客提供酒精饮料。
为了敦促未停止提供酒类的餐饮店遵守新冠病毒防疫规定,日本政府日前曾下达指示,要求开展酒类销售业务的企业在紧急状态下不得与未停止提供酒类的餐饮店进行交易,但由于该指示引发日本政界与社会的不满,日本政府于13日晚些时候决定将其撤回。同时,通过金融机构督促餐饮店等执行相关指示的方针也于上周撤回。
就此事,日本首相菅义伟14日上午在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鞠躬致歉称,“(该指示)给众多民众带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衷心道歉”。菅义伟还补充称,在对东京发布紧急事态宣言的情况下,“尽可能争取到店家的理解和配合非常重要”。
同时,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也在14日例行记者会上就此事道歉,并表示,“在执政党内部与企业之中有意见要求日本政府向酒精饮料行业提供进一步的支援,(日本政府)正在对此进行紧急讨论”。(环球网)
5. 欧盟宣布暂缓推出数字税征收计划
新华社布鲁塞尔7月12日电 欧盟委员会12日表示,欧盟决定暂缓推出原定本月底出台的数字税征收计划,并将于今年秋季重新评估该计划。在重新评估数字税征收计划前,欧盟将优先专注于达成全球最低企业税率的谈判。
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10日在意大利威尼斯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各国代表同意继续推进全球税制改革,以便为跨国企业设定全球最低税率。会后发表的公报说,与会者就更稳定和更公平的国际税收结构达成历史性协议。
欧盟委员会新闻发言人丹尼尔·费里埃12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完成上述进程仍需各方的最后努力,因此欧盟委员会决定暂缓推出数字税征收计划。
近年来,欧盟对跨国科技企业展开大量反垄断调查,并开出多笔罚单,也一直在酝酿新税收规则,应对美国谷歌、苹果等科技企业在欧洲国家的现有避税举措。(新华社)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股市分析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参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