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孔子后裔向外迁徙概况

秦汉时期,孔子后裔有少数人迁往他乡。东汉末年,二十二代孔衍迁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后逐渐成为当地望族。唐代迁居外地者渐多,三十五代孔贤徙居河南宁陵,后代繁衍,形成宁陵派;孔立言定居河北献县,其后代形成献县派。三十六代孔至避乱于河南鲁山,其后裔形成鲁山派。三十八代孔惟时,三十九代孔温宪,四十代孔绚、孔绩,四十一代孔昌弼,四十二代孔 、孔桧等,或因居官,或因避乱,先后外迁定居,其后裔日渐增多,分别形成浏阳、郏县、桂东、丹阳、临江、岭南、庐江、平阳等支派。 四十三代孔仁玉之后,其后裔又大量外徙。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赴扬州陪郊祀,因金兵陷兖州而未归,与嗣子孔 随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其后五代相继承袭南宗衍圣公爵,子孙繁衍,形成孔氏南宗。此后,还有40多支外迁,其中徙往山东各地的有清平孔庄、成武孔楼、平阳孔集、肥城孔庄等支和牟平派,徙往江苏的有吴县、武进、镇江等支,徙往河南的有泰康、考城、浚县等支,徙往安徽的有舒城、合肥、桐城等支,徙往河北的有枣强、恩县、冀县等支,还有江西新建、四川阆中、浙江温岭、福建闽县、广西灌阳等支。民国年间修谱时,又找到原失续的77支。各支派在外地聚族而居,小支数十人至数百人,大支(派)数千人至数万人。如江南高淳县漆桥孔氏,传十几代后,至嘉庆十年(1805年)已是“万有余丁”。道光九年(1829年)流寓安徽潜山县的族人,由于人丁繁衍,已散居潜山、太湖、怀宁、望江四县。清末,孔氏自称:“自六十户至今约六百年,瓜瓞绵延。遍于鲁地;再合唐、宋、元、明时落居各省县族人,中国内无处不有。”民国年间,孔子后裔不仅散布山东各地,还散居在浙江、江西、四川、河南、广西、广东、福建、河北、江苏、安徽、湖南、山西、甘肃、吉林、黑龙江、青海、陕西、辽宁、云南、贵州等20余省区。至20世纪80年代已遍布全国各地。 孔氏族人向海外迁徙,最早始于元代。当时,蒙古最高统治者为控制高丽,采取联姻政策。至正九年(1349年),以鲁卫王之女、承懿公主宝塔失里下嫁给入元为质的高丽忠肃王之子王颛。翌年,王颛归国即位,承懿公主带侍从孔子五十四代孙孔昭等同行。至高丽后,孔昭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封桧原君、昌原伯,死后葬于昌原。其子孔帑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长孙孔俯官至判尹,次孙孔德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其后裔多以昌原为籍贯,子孙繁衍,名人代出,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李朝崇奉儒学,对孔氏后裔屡予优渥。正宗十六年(1792年),国王考求曲阜孔氏族谱后,命朝鲜孔氏以曲阜为籍贯,以示不忘祖先,并仿中国衍圣公之例给以世爵。韩国孔氏繁衍至今已延续80多代,1987年人口普查统计,韩国孔姓17207户,72382人。清代末期,我国南方孔氏族人中多有移居东南亚者。民国期间,在各地族人中有的又陆续移往日本及美欧等地。至20世纪80年代,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有一定数量。


孔子后裔向外迁徙概况

上一篇新闻

杭州南宋雅集亮相 “美城”“美食”尽显江南美学

下一篇新闻

译者||辜鸿铭的“祖籍”及其槟榔屿祖先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