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前滩太古里体验廊有感: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商业空间?
有关前滩太古里的筹备进展,因为太古团队一贯低调的作风,市面上一直鲜有它的消息。
上个月,项目的沉浸式体验廊率先面世,这个由太古地产与陆家嘴集团联合发展的、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终于向世人展示了它的一部分面貌。
△ 正在建设中的前滩太古里 实拍于2020年夏天
上周,我们终于有幸参访了前滩太古里的沉浸式体验廊,感受到了与以往项目展厅完全不一样的视觉体验,除了兼具科技感和艺术感的商业沙盘模型及相关视频介绍营造之外,空间内营造出的“味觉、绿色、开放”的氛围,也正是前滩太古里希望呈现的感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更注重“Wellness”的都市人生活第三空间。
体验廊目前只开放给重要嘉宾和部分媒体。明年,在项目正式开业前,也许这个独特的空间会逐步开放预约,让更多人进来参观。
当然,写这篇文章,并不只是想介绍体验廊,而是想借前滩太古里,谈一谈我对“未来都市人商业空间”的直观感受。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无法推测“未来”,但结合这一年的特殊性,有一些细节问题,值得现在的我们反复推敲。
问题1:
疫情常态化以后,人们的消费行为如何改变?
这是一个这一年被反复拿出来讲的话题。
来自得到app里《邵恒头条》第253期节目的观点:疫情对实体商业的冲击一定是长期的,这背后有两层原因,一是社交隔离会成为习惯,线上消费将占据主流。另一点,是疫情让消费者钱包吃紧,而线上更容易找到价廉物美的商品(补充:加之中国电商+供应链布局如此之强大)。
线下实体店的吸引力,一定会发生降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尤其是在中国做实体商业,操盘者一定要颠覆传统思路,“东西比电商的贵,效率还低,一定是干不过线上的。” 换言之,就是要做线上没有的。
问题2:
如果是这样,人们会需要什么样的线下消费?
一个已知的答案,是行业已经实行了多年的“体验式消费”。近几年我们看到的:VR/AR体验馆、运动型业态等,品牌旗舰店、主题街区、戏剧内容等以及各种形态展览相继涌现出来,让购物中心更“丰富好玩”。此外,“更好的服务”其实是体验式消费中的一环。
关于体验式消费的内容,业内已经探讨很多,这里就不多做讨论。我认为,尤其是疫情常态化时代,除了娱乐消遣为主的需求之外,还应当关注人们的“精神层面”。
经济下行之时,一线城市“打工人”受到现实生活的紧迫感与重压,“身心平衡”如何得到满足,需要有一方天地来排遣,有人会选择捡起一个兴趣,有人选择重新学习和深度思考;有人选择定期逃离城市,贴近自然。
△ 前滩太古里概念图,可以感受到绿意环绕
在这之下,“纯物质服务”的空间,是否会因人们这一需求变化而逐步被替代?而上文探讨的体验式消费,若加上“精神层面”的需求,产品呈现会出现什么新貌?这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尤其是那些服务大众市场的综合性商业空间,需要思考的议题。
问题3:
如何将研究和洞察转为实践?
前两个问题可以归类为“洞察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到实操层面。
我一直都持有“不断突破传统思维”态度。如何打破传统思维?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不同行业里找对标。
在锐裘撰写《Future Space》特别栏目时,我们经常收到不少读者的空间推荐,其中,一半以上的推荐都发生在非传统地产圈内,它们大多是具有一定商业属性的公共空间,例如:纽约的Hudson Yard,新加坡樟宜机场、日本的地下铁商业生态,还有我们熟悉的茑屋书店,已开业的杭州天目里等。
又好比太古里,无论是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成都远洋太古里,还是即将问世的前滩太古里,每一个项目一经推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划时代的城市商业地标。
洋洋洒洒1600来字,似乎是和本文标题“主角”前滩太古里没太多直接联系。但这些感受都是得益于我们参访完项目展厅,与市场团队深度交流后的思考,人们的需求将有什么变化?线下的突破口在哪?大型商业综合体怎么做?
市场变化得越来越快了,尤其是中国。而突破传统思维并不单单指实体商业,城市区域规划亦然。
上海滨江的打造,前滩、西岸、北外滩,此前的文件里总会提到伦敦、巴黎、纽约,西方国家的城市及商业规划一直是之前常被提到的样板。然而最近,我们再看看规划最早的西岸,它已经逐渐长成自己的样子,未来可期;而前滩未来的国际地位,我相信也不会止步于金丝雀码头。
城市发展尚且如此,作为城市肌理重要组成部分的实体商业,更需要抓紧脚步。
这里,我也给自己立一个flag,明年上海将会有不少值得期待的新项目,我们在持续关注的同时,也会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实体商业的“消费需求”以及“创新实践”,希望能更全面地带给大家深入思考。
说到要“突破传统思维”,这里正好有一档活动推荐给大家。
12月5日至12月11日,第二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FutureLab)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办。这届 Future LAb汇集的是国内外百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来参展,参展“主力军”包括央美、国美、同济、交大、华东师范、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等,可见学生作品质素之高。
为什么要推荐这么一档看起来十分“学院派”的教博会给大家?艺术和设计已经和商业运作紧密相连,这是毋庸置疑的。当然更重要的,是了解当下全球艺术教育的动向,国内外艺术教育、风格的差异。现场不乏有一些已经与商业结果的学生作品,相信一定会给各位灵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