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05日 星期日

越秀区商业名人篇——牙刷名商梁日新

 广州流行一个讽刺吝啬者的歇后语:“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今日的青年也许不会想到,这句贬意语,起初却是一个牙刷的商业广告,其意即牙刷的质量好,不掉毛。这个颇具创意的广告的设计者,就是上世纪30年代国内著名品牌梁新记牙刷的实业家梁日新。他以一句幽默的歇后语,让梁新记牙刷家喻户晓,也为广州的市井文化增添光彩。

一支牙刷创品牌

  牙刷在我国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牙刷问世前,我国唐代医学家王涛著的《外治秘要》里,就有用柳枝进行揩齿的记载。牙刷之名最早见于元代郭玉诗中“南洲牙刷寄来日,去垢涤烦一金值”。这说明在元代,我国南方制造的昂贵牙刷已为少数上层人物所使用。1954年,考古学家在清理距今1000 多年的辽驸马卫国王墓葬时,发现有两把很象现代牙刷的骨柄实物,头部有两排共8个植毛孔,这似乎证明我国出现牙刷比欧洲至少早600 年。

  不过,对于老百姓来说,牙刷只是奢侈品,日常生活中少之又少。即便是《红楼梦》中描写的贾宝玉、林黛玉如此高贵的人也只是早晚吃过饭用香茶漱漱口。清末民初的小说《官场现形记》就记载当时人们是用毛巾蘸点食盐或蘸点炉灰,把牙齿擦干净。

  世界的第一支现代牙刷大约在1770年制造出来的,当时,威廉·阿迪斯因煽动骚乱被关押在英国监狱里。一天早晨他洗过脸后,用一小块布擦牙,根据传说,这种洗牙的方法是由亚里士多德建议、并由亚历山大大帝最先使用的。可是勤于思考的阿迪斯觉得这个方法洗牙不干净,便想出一个新主意:先在一块骨头上钻了一些小孔,然后向监狱看守要了硬猪鬃切断绑成小簇,一头涂上胶,嵌到骨头上的小孔中去。这样,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把牙刷就诞生了。 1840年,用牛骨作柄、猪鬃毛作牙刷毛的牙刷在法国正式成批投产,后来传到世界。广州是华南的通商口岸,牙刷很早随着外贸传入广州。广州市民很早就有刷牙习惯,牙刷的消费市场比较大,广州及周边地区都出现了许多牙刷厂店。

 梁日新(1885-1957),出生在广东著名的梁氏家族。现在广东的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就是这个家族兴建的。不过,到了梁日新这一代,梁氏家族家道中落,只好聚居在佛山松桂里。父亲梁锡球婚后不久就因病失去了劳动能力,虽然每年太公每家派发20多元,但梁日新兄弟姐妹6个,但那够生活。一家8口人的生计,落在母亲梁张氏的身上。为了维持生活,母亲白天到制刷店当穿猪鬃毛(刷子上的毛)的女工,晚上就和两个女儿涂门神画的颜色,帮补家用。梁日新为生活所迫,小小年纪就去制刷店当一个开牛骨(把牛骨锯开作刷柄用)的童工。日子一长,梁日新便萌生了自己开店做生意的念头,他把想法和母亲商量,得到了母亲的支持。一天晚上,母亲把梁日新叫到跟前,从床底下拿出一个小盒打开,从里面拿出60块大洋交到梁日新手上说:“如果光靠我们画门神,就是画上一辈子也没钱帮你娶老婆。这是我和你两个姐姐20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现在给你拿去做生意,希望你好好做,改变我们一家的命运。”梁日新含泪郑重收下了这60块大洋。租了一间铺子,购买了工具和原料,开始生产牙刷。

  当时,制作牙刷完全是手工操作的:买来牛骨和猪鬃,用锉子把一根根牛骨锉成长条形,再用脚踏钻子钻4个洞,然后用绳子把猪鬃穿在上面,就成为一只牙刷了。虽然牙刷外形非常笨拙,但非常实用。梁日新的牙刷店开张后,因为牙刷的质量好,生意非常红火,赚了第一桶金 。

  一炮打红,激起了梁日新创业的雄心。民国成立后,他看到尽管自家的牙刷销路好,但佛山毕竟是南海的一个小镇,地方小,人口不多,很难有什么大的发展。而广州是省城,在广州开店比佛山发展机会更大,于是,他便到广州发展。

 起初,梁日新想在广州租一个铺位开店卖牙刷,但一打听,广州的租金比佛山贵得多,没法承受。他只好挑一个货郎担,手摇小鼓穿街过巷叫卖牙刷。数年后,积蓄多了,梁日新在大新街(现大新路)开了一间店铺,楼下开店,楼上作工场兼住宅,挂起“梁新记牙刷厂”招牌。梁日新当时重视品牌效应,他把自制的牙刷起名“双十牌”,以纪念辛亥革命之意。当时广州牙刷业有名的厂家有麦明记、李进兴、刘佳记、陆英泰等。一般厂家多做批发,而且生产的牙刷款式不多,梁新记则批发兼零售。而且,梁新记根据牛骨的形状不同,做出了几十种款式的牙刷柄;刷毛用猪鬃,广东的猪鬃不够好,梁日新就专门购买四川、湖南等地的猪鬃,而且指定要用猪头部位的猪鬃,因为这个部位的猪鬃软硬得宜,做刷毛最好。牙刷制作时,用双氧水漂白刷毛和骨柄,使其洁白,刷毛穿好后用夹子把四行毛排列整齐。为了保证牙刷质量,梁日新对制刷工人要求很严,加工质量好者才能上岗。广州有一些回族市民,细心的梁日新便专门用马尾制作了专门供应回民用的牙刷,就这样,“梁新记牙刷厂”开业后,由于生产的牙刷的外形美观,质量好,兼之处处为顾客着想,服务周到,很快就在省城站稳脚跟,打开销路。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梁日新在惠爱路(今中山路)、高第街、长堤、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等繁华路段开设专卖牙刷的商店。高第街的店铺铺面较大,所以以销售牙刷为主,兼营百货。梁日新知道,一个商品要广为人知,就要有一个深入人心的商业广告。他想用一句通俗易懂又朗朗上口的广告词,让市民对“梁新记”牙刷有深刻的印象。此时弟弟梁日盛奉梁日新之命去上海开拓市场,更遇到推广宣传的问题,梁日盛搜肠刮肚,苦苦寻思,终于在《孟子》中批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个“一毛不拔”成语典故中觅得灵感,与梁日新商量时,梁日新立即决定用“一毛不拔”作为梁新记牙刷的广告词。梁日新在商店门前竖起“一毛不拔”4个大字的商业广告,比喻所产的牙刷不会脱毛,形象地强调产品的高质量。广告牌晚上还用电灯装饰辉煌,以吸引行人。由于成语中“一毛不拔”常常讥讽吝啬者,所以广告一出街,便广为流传,梁新记牙刷成为广州牙刷的一个名牌。

首创铁路沿线做广告

  在做广告宣传的同时,梁日新十分注重推销,他组织二三十人的推销队伍肩挑一担担箩筐,手拿着双十牌标志,箩筐上放着一个玻璃箱,箩身围着红色裙布,上书“梁新记”,箱里陈列着各款牙刷,一边写着“一毛不拔”,另一边写着“脱毛包换”,穿街过巷,沿街叫卖。他还雇用了十个“行街”(上门推销员),把梁新记牙刷千方百计打入各种百货日杂店。梁日新推销有句口号:“找到铺就得,不愁无嘢(没有东西)卖”。

  随着销量越来越大,手工生产供不应求,梁日新便扩大生产。他在南海盐步建厂,向日本购入当时先进的机械化制牙刷机(近似现代的生产线),在产量和质量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生意越做越大,广州已经不能满足梁日新的发展雄心了。他派弟弟梁日盛赴沪开拓,已见起色后,即派长子梁厚德赴新加坡,再派梁日盛赴港开拓。为了占领国内市场,他在上海建起一家拥有成千工人的分厂;开设了八九间销售店,遍及上海各区。也在武汉设2 家分店,并采用当时国际上新兴的商业方式,到各大城市开设总代理业务。

  梁新记牙刷已经走出广州,就必须做广告扩大宣传。但在报纸登广告要投入大笔的广告费,为此,梁日新苦思,要想一个投入少、效益大的办法。有一次出差外地,他坐在火车上饱览铁路沿线景色,百无聊赖间忽然灵机一动:在铁路沿线两旁的房子墙上画上“梁新记一毛不拔”的广告画,让南来北往的火车上的旅客都看到,把这个广告传到各地。于是,他请了一个漫画家画了一幅颇有幽默感,令人看了忍不住笑的漫画,画上一个大汉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拔一个大牙刷的毛,虽然头上冒汗,但毛丝毫不动,画旁写上“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几个大字。画好后以此为样板,请人画在铁路沿线农民的屋墙上。梁日新的广告创意很受铁路沿线的农民欢迎,因为一来,涂上梁新记的广告的房子好看,二来,房主可以得到梁新记送的两个热水瓶或者几块银元。很快,“梁新记一毛不拔”的广告遍布京广、京沪等铁路干线和一些支线两旁的房子。梁新记牙刷质量好的声誉随之传遍大江南北,梁日新,这位靠手工制牙刷出身的工人,成为全国牙刷业的名人。 而时至今日,我们在铁路沿线还可以看到许多商家还在沿用梁新记首创的这种广告模式。

 1937年,梁新记的牙刷生意发展到全盛时期,广州有工厂两间、门市部3间;上海有工厂两间、门市部6间,还有不少分销店;汉口、 苏州、佛山也设有门市部;香港、新加坡均有工厂和门市部;天津、南京、无锡、扬州设总代理点。当时在新加坡、印尼、马来亚、香港、澳门,梁新记牙刷已成为名牌货。抗日战争时期,他派第六子梁摩西到重庆设厂生产, 也成为山城名牌货。

  抗日战争胜利后, 梁新记在各地厂点恢复生产销售,但梁日新已是花甲之年, 逐渐退出一线,各厂、店均分别为其弟、儿子、侄儿等人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日新在上海退休。退休前曾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其弟梁日盛亦为上海市第一届政协委员。梁日新教育子女有方,多已成才。四女羡恩为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其侄梁知行有香港“塑料大王”之称,曾捐款200万元重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佛山梁园等,为祖国建设尽力。

  梁日新于1957年病逝。梁新记牙刷今已成为历史了。但是,“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的歇后语依然在广州市井流行,在这句歇后语后面的创业故事已经成为广州商业文化的一部分。

   信息来源:(摘自越秀区《越秀商业名人》)

上一篇新闻

广州服装品牌缘何风靡全国?

下一篇新闻

他是不一般的甘草演员,家世不一般的显赫,人缘不一般的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