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南平夏道:闽江红色地下航线上的“中国道路”

《星火燎原》是毛泽东题写书名,朱德作序,无数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红色经典,是“红宝石砌成的万里长城”,生动再现了壮怀激烈、惊天动地的革命故事,承载着我党我军的基因血脉,蕴含着伟大的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

《星火燎原》(文学丛书)由星火燎原编辑部从“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年”征文中选编而成。从 1956 年征文开始,历经二十六年,到 1982 年成书。全书共收入了 637 篇文章,360 万字,分十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于 1982 年 2 月出版、发行了《星火燎原》第 1 版。

《星火燎原选编之九》中有一篇《红色航线》,作者为原福州闽江轮船公司修造厂的车工梁宝通。文中讲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闽江上开辟一条秘密交通线的故事。故事里有一位“老陈同志”,他担任闽轮支部的支书,按照党的指示,亲自搭船把一部电台“由福州附近的长乐”护送到闽江上游的“南平夏道”。

《红色航线》中的几位主人公皆为福州籍党员同志,他们是:

张章凎(读音:[gàn])同志(又称小潘,1921 年-1948 年)是“工人张依钿的侄子”、“是来福州读书的”、“不象是普通学生”、“给了一份《民主报》,特别交代注意保密”、“临走时介绍一位姓陈的同志联系”。

蒋发官同志(生年不详-1948 年)是 “孤儿院出来的学徒工”、“从小用眼泪浇大的受苦人”、“有胆有识”、“遇到不平,也敢出来说话”、 “工友们都喜欢他”、梁宝通“和老陈研究以后,又经一番了解, 就吸收他入党”、“以后又通过他的关系,发展了伊立惠、陈梅惠、姚连香三个党员”、发官说:“交给伊立惠保险可以,他是青岛号快艇的助机,人聪明机智,和船上的同事关系搞得挺好”。

伊立惠同志 (生卒年份不详) “也是从孤儿院出来的”、 “青岛号快艇的助机” 、“人聪明机智”、 “和船上的同事关系搞得很好”、“最后还是伊立惠出了个主意”、“船头上站着一位挺威武的小伙子”、“心里虽怦怦乱跳,可还是镇静地掂着把钳子在他们身旁穿来穿去,装着检修机器” 、“青岛号快艇上的党小组”成员。

陈梅惠同志(生卒年份不详)“也是从孤儿院出来的”、“这时恰好响起了准备起航的汽笛声”。

姚连香同志(生卒年份不详)“也是从孤儿院出来的”、“这时恰好响起了准备起航的汽笛声”。

卞本胞同志(生卒年份不详)是“青岛号快艇上的党小组”成员、“有几个亲戚要搭船去南平,要请弟兄们帮忙遮盖遮盖”、“省委三位同志”中的“一位负责同志”“是我表兄”、“(表兄)生病了,外面风 大”。

老陈同志(1916 年-2008 年)是“闽轮支部”的“支书”、“一连下了几天大雨,一直没见老陈……远远看见一个人扛着个行李顺江岸匆匆而 来”、“船刚靠拢码头,老陈同志就扛起那个“行李卷”上岸了”。

《红色航线》一文中所记录的闽轮支部运送电台、护送省委领导的故事真可谓“惊心动魄”!其中两次出现了“夏道”这个地名。

第一处是老陈同志向梁宝通布置运送电台的任务:

刚坐下,老陈看看周围没有别人,指着行李卷轻声说:“里面是部电台,要马上运到南平夏道,交给游击队,凭它我们就能听到党中央的声音。老梁,有办法吗?”

第二处是老陈同志扛起“行李卷”(实为电台)上岸了:

第二天中午船到了夏道。这是个小码头,离南平只有二十多里路,没有宪兵、警察和稽查的麻烦。船刚靠拢码头,老陈同志就扛起那个“行李卷”上岸了。

游击队有了电台以后,我们也不再蒙在鼓里了。解放军作战的胜利消息,不断传来。这些振奋人心的消息,有力地鼓舞了我们这些在另一个“战场”上作战的同志。

夏道镇,Xià dào zhèn (307001),隶属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地处闽江上游,位于南平市区东南部,距市区 12.8公里,素有闽江源头“第一镇”之称。据《南平市志(上下册)》记载,“居民以汉族为主,少数畲族。属闽北语系,部分通福州话。”

夏道镇“部分通福州话”,初看让人有些意外,但细想亦觉颇有道 理。福州话,又称福州语,是闽江下游的旧福州府“十邑”的共通语,是闽东地区的代表方言,也是福州民系所使用的母语,属于汉语族的闽语分支。在东南亚的印尼、泰国、文莱、马来西亚的东马(沙捞越州诗巫省有“新福州”之称)及西马的实兆远(有“小福州”之称),福州话也相当通行。新加坡也有大量来自福州十邑的移民讲福州方言。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的福建人社区,所指的福建话通常指福州话。此外,在阿根廷、日本、欧洲和澳洲的许多华人社区也是以使用福州话为主。

福州市,简称“榕”,别称榕城,地处闽江下游,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门户。饮水思源,原来,曾经奋战在闽江红色“地下航线”上的福州籍党员同志也在闽江源头“第一镇”的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留下了福州人的脚印。

在《红色航线》故事的开头,老陈同志说:

“我们游击队为了避免敌人的‘围剿’,由福州附近的长乐转移到闽江上游的吉溪、南山一带去了。为了支援游击队的活动,省委决定在闽江上开辟一条秘密交通线,运送军火器材、传递情报。要保证这项任务完成得好,首先得在修造厂和轮船上发展一批党员,建立起党的支部来。”

陈德义同志 (1916-2008 年) 原名陈学英,化名陈成、陈雄,祖籍为原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闽中游击队所在地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县江田镇南阳村。

1944 年 10 月,闽中游击队陈亨源同志、陈亨光同志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

党,并于 1945 年 2 月正式成为中共党员。陈德义同志是《红色航线》故事里的“老陈同志”,也是我敬重、爱戴的爷爷。

君住闽江头,我住闽江尾。“此邦人物甲南东”,共饮闽江水!

***

夏道,昔以山得名龟道,后改下道。民国 32 年,以“夏于义为大”, 更名夏道。

“夏于义为大”,即国家之利益高于普世之道义。

在故事的最后,老陈同志扛起那个“行李卷”奔向了闽浙赣游击队夏道小渡船联络站。

“夏”,华夏,指中国。“道”,道路。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福建人民的历史选择! 千山万水,最美“中国道路”。(陈倩)

上一篇新闻

闽江畔的枫桥派出所

下一篇新闻

山理工2019国际高端装备绿色智能制造研讨会隆重召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