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0日 星期一

闽江上游话“三溪”

来源:三明客家网   ◆ 郑树钰 廖允武
闽江,福建第一大江,浩浩荡荡东流入海。三明,正处于闽江上游,辖沙溪、金溪、尤溪三溪流域。其中沙溪包含了宁化、清流、明溪、永安、三元、梅列、沙县;金溪为富屯溪上游,跨建宁、泰宁、将乐三县;尤溪则是闽江中游支流,发源于大田县和永安市。金溪、沙溪、尤溪三溪流域正好包揽了三明全境12个县(市、区),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
  “三溪流域”是客家人的聚集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客家是一支打上了中华民族大迁徙历史烙印的民系;是一支历尽艰险、在颠沛流离中不断壮大的民系;是一支卓有建树,在近现代史上伟人迭出的民系;是一支四海为客,仍孜孜不忘寻根探祖的民系。而闽江上游的“三溪流域”,与客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恰恰地处闽粤赣边金溪、沙溪流域10个县(市、区)都是客家县,尤溪流域的大田、尤溪两县虽说不是客家县,却也有部分客家乡镇村。“三溪流域”(三明)是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民系孕育形成的地方和客家文化发祥地之一,是世界客家祖地之一。
  “三溪”——南迁汉人安居避难的桃源之地
  看过电视剧《大南迁》的人可能还历历在目,中原汉人南迁时灾祸相伴,前路茫茫,处处无家处处家,何等艰难,可现实之艰难又岂是几场电视剧能够概全?可想而知,中原南迁汉人当时多么盼望有一个能够安居避难的地方。而“三溪”流域正好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三溪”是闽江之源,这里河沟遍布,有江河之利,夏长冬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9℃-19.5℃,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32-1793毫米,日照和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255-305天,加上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生长,因而物产丰富,素有“福建粮仓”之称,并享有闽省“绿色宝库”的美誉,是一个宜耕宜居的地方。
  三溪流域原住民和少数民族人数极少。如《泰宁县志》载,这一带原是闽越王无诸的领地,建有乐行宫和高平苑,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无诸后裔余善叛汉,汉武帝派会稽太守朱买臣等领兵平反,并“徙其民江淮间,虚其地。”到邹勇夫镇守归化(泰宁原名)之时,境内人口如乾隆版《泰宁县志》所言“烟火仅百家”,说明其时“三溪”流域当地人少,提供了广阔的移民空间。
  这里远离战乱,社会安定。在唐宋时期,波及三明地域的战乱较少,特别自唐五代、北宋及南宋大部分时期都未发生战乱,即使黄巢义军路过三明边境、晏彪造反、汀州农民起义也是时间极短,造成的影响有限。
  其时的北方,却由于“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等乱象频乃,战乱和饥荒连连,造成了历史上一次次规模浩大的移民浪潮。特别是唐宋时期,一批批中原南迁汉人又从江淮、赣中、赣北的暂息地再次南迁,而三明地域处于闽粤赣交界地带,社会较安定,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与人少地多的移民空间,自然成为中原南迁汉人迁入的世外桃源,也使这里成为大量接纳南迁汉人,孕育客家民系的重要地域之一。
  因避乱和灾荒,一批批中原汉人风尘仆仆进入三溪流域,他们的迁徙路线:有出鄱阳湖后溯抚河、盱江进入宁化、清流等地的;有越仙霞岭沿武夷山东麓南下,进入建宁、泰宁、将乐等地的;有沿闽江上游支流溯江而上进入沙县、尤溪、大田等地的。人口的变化最能说明问题。沙溪流域:宁化县唐开元间只有5000余人,北宋元丰间3万余人,南宋宝佑元年(1253年),宁化全县达3.8万户、11万余人,可见迁入的人数之多。清流县唐与宋迁入16姓,占80%。明溪县唐与宋迁入24姓,占75%。沙县南宋末年,大批中原百姓南迁,人口有较大发展,达6万余人。金溪流域:泰宁北宋人口达14万多,人口激增了数百倍。将乐全县19个2000人口以上的主要姓氏的开基祖,都是唐至元代进入将乐的。据新编《建宁县志》所列59个姓氏源流调查表载,80%的姓氏是唐至元迁入的。尤溪流域:大田由客家地区迁入的有陈、黄、叶、李、罗、刘等姓;尤溪由客家地区迁入的也有罗、江、黄、马、谢等姓。
  唐至北宋南迁大潮,涌入闽粤赣边连结地区的客家先民成为孕育客家民系的主体。诚如省客家研究联谊会会长林开钦所言“中原板荡,狼烟四起,百姓流离,黄淮流域的难民,唯一选择是重返永嘉之乱后中原汉民的南逃之路,于是蜂拥南下的流民和败兵,找到生存空间相对广阔的赣东南为突破口,一些厌倦了中原战乱,无意北归的难民,则大部分直抵闽粤赣边,有的一次有的经过几次才到达,终于找到了相对和平安宁的可以安居乐业的比较理想的好地方。地处闽赣交界的宁化石壁,成了重要的中转站,和客家早期休养生息,重要聚散地之一。”其实三明整个“三溪”流域“都是南迁汉人的理想家园和聚散地。
  “三溪” ——孕育客家民系的客家祖地
  (一)“三溪”流域促进了客家民系的形成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中原南迁汉人要适应环境,与当地少数民族和谐共处,是极为重要的一条。
  三明区域,在周代以前无汉人居住,古时称为“百越之地”。境内山高林密、交通闭塞、地广人稀,居住在荒野山岭中的百越、畲族、瑶族等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还处于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主要以狩猎为主,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但是,大山也造就了他们山一般勇敢正直、宽厚好客的性格,多数土著人比较乐意接纳远方的来客。中原汉人择定境内“林峒邃密” 的新居之地肇基立业、创建家园。为了在这陌生的“蛮荒之地”有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也以入乡随俗的胸怀,大都乐于与当地人和平共处。
  那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南迁汉人手把手地教当地人辟土垦荒,筑坝造田,种植苎麻、烟叶、茶叶、莲子、水果等作物,发展农耕生产,用中原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取代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刀耕火种,同时教他们伐木建房,夯土筑堡,让土著人下山住进了房屋。而当地土著则把围猎、捕渔、制笋、采药等技术也热情地传给了南迁汉人。
  中原汉人的大量迁入,打破了三溪流域原始封闭的状态和古越族后裔以及畲瑶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居民格局,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给这一区域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被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村落层层,炊烟缕缕,人声喧嗔,鸡犬相闻,村寨间还有盘山小径或通衢大道相通。手工业也有长足发展,以竹为原料的造纸业已在将乐、宁化等地盛行,仅宁化年产土纸5万余担,尤以质地优良的宁化玉扣纸为之最。並且利用丰富的资源进行铁、铜、银、錫的矿产开采和冶炼。随着农业的开发,经济的发展,北宋之后,境内在人口聚集地已建立物资交易市场,且有墟期、牛会,调剂物资余缺。宁化利用赣水闽水航道开始木材经营,“泛伐于吴”,将木材运送到长江中下游出售,沟通“宁化”与吴地的经济来往。李纲被贬沙县之后,面对境内欣欣向荣的景象发出深沉感叹:今闽中深山穷谷,人迹所不到,往往有居民、田园水竹、鸡犬之音相闻。礼俗淳古,虽斑白未尝识官府者,此与桃源何异?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文化进步、族群发达,人民融洽,促进了客家民系的诞生。
(二)客家文化成为三明文化的主体。
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文化也成为三明文化的主体。客家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根在中原。一批又一批接踵而至的中原汉人将中华文化播衍至三溪流域,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以中原文化为内核的客家文化。体现在三明文化的各个方面。
1、客家文化首先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按说家贫是读不起书的,客家人却有“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谚语,由于各个客家姓氏宗族都留有一份公产-学田,学田的收入为贫家子弟读书提供了保证,所以客家人才能“家贫子读书”。因为崇文重教,三明客家地域古代人才辈出,三明市境内历史上中进士总人数达720名。号称“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的泰宁,科举之盛,甲于一方,两宋时曾有“一门四进士,隔河两状元,一巷九举人”之说(两状元为邹应龙、叶祖洽)。沙县在宋朝时,全县考取进士的达129人。永安贡川陈氏,仅在两宋三百年间,就为朝廷输送了12名进士,受赐“大儒里”牌坊,博得“九子十登科”的美名。值得称道的是唐宋时期三明名人不少,出现了理学四贤中,将乐的闽学鼻祖杨时。沙县“上承伊洛,下授延平”的罗从彦,尤溪的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直谏和诗文名闻朝野的陈瓘、邓肃,还有宁化钦点状元张显宗以及诗书画三绝的“扬州八怪”之一黄慎、时称“南伊北邓”的书法家伊秉绶等等。
  2、客家文化决定了客家人的文化选择。“三溪流域”的风俗习惯保留了较多古汉民俗文化特征,同时融入了畲瑶等土著居民的习俗以及江淮、荆楚各地的一些习俗。婚嫁保留了古六礼的程序,沿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等;丧葬仪式、二次葬,以及坟墓形式等等,也都是典型客家习俗;岁时节俗也基本同各地客家地区相同;其间礼俗,却又蕴含着极为鲜明的客家风情。如三明传统建筑既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结晶,又有闽西北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无论是雄伟的祠堂庙宇,还是普通的庭院民居,既有布局对称,主次分明,群体组合严肃方正的均衡之美,又有平中见奇的丰富内涵,堪与闽西土楼媲美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市安贞堡,又名池贵城,建于清光绪11年(1885年),历时16年竣工。占地15亩,大小房间350间,正堂、下堂18处,厨房12间,水井5口,练兵场可容数千人。环堡走廊宽3米、长数百米,墙上布满枪眼和泻水管,屋檐上多有人物主体浮雕、花鸟壁画。整个建筑前方后圆,符合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土堡前方两侧有“炮楼”,像两只眼睛环视周围,是典型的客家建筑。天津大学高级建筑师陈瑜等经过长期考察和比较,在他们编著的《福建民居》一书中称:“安贞堡是福建最罕见、规模极其雄伟的大土堡。”
  3、客家文化还体现在客家人有强烈的敬祖穆宗意识。客家人远离故土,为求生存和发展,就需要强大的人力聚集,而凝聚这股力量最起作用的是宗族意识。三明客家地域几乎家家户户供奉祖宗牌位,且村村建有朝拜和祭祀祖宗的祠堂。在永安贡川古镇长不过三华里的小街上,数十家不同姓氏的祠堂和睦相邻,共存共荣。各个姓氏还广泛盛行祭祖修谱,翻开客家每个姓氏的谱牒,开宗明义必有“树有本,水有源”这则谚语,必然少不了详细叙述氏族的源起、衍播。诸如“离乡不离土,离亲不离祖”、“朝神不如祭祖,读书不如看谱”、“宁卖祖宗田,唔忘祖宗言”之类的谚语更是俯拾皆是,目的在于告诫子孙后代,无论贫富贵贱,不能忘记自己根之所在,本之所依。
  三明还有其他文化,如江浙(含沪)文化、福州文化、闽南文化等,但都属于局部的、影响小、不起主导作用的文化。只有客家文化能成为三明文化的主体。
“三溪”流域——客家人播迁的源头地区和中转站
  (一)客家人的迁徙,从这里出发
  迁徙原因:1、南宋末年,“三溪”流域人口已过于密集,人满为患,必须再次分流;2、其时元兵南下,文天祥起兵抗元,“男执干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赣闽粤交界处成为宋元双方攻守的战场;3、宋末元初,经过抗元护宋的战争,粤东地区人口锐减。为寻求安宁的环境,三明客家人于是开始了往西往南往周边的迁徙,先是迁闽西的长汀、上杭、连城等地,进而迁粤东、赣南,然后辗转迁至华南各地、香港、台湾乃至海外,三明客家祖地成为客家人孕育成熟后,走向更大发展的集散地之一。
  三明客家人的迁徙,宁化迁出最多。1912年英国传教士艮贝尔在其《客家源流与迁移》中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清光绪温仲和《嘉应州志》载:“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据廖远骝《将乐客家古县的定位思考》一文统计,从闽北经将乐迁往闽西各地的有刁、丁、上官、王、李、张、刘等68个姓氏。如杨时孙子杨岳从将乐迁居上杭,六世孙杨衍孙迁居连城、九世孙杨九三郎迁长汀、十六世孙杨安淳迁宁化、十八世孙杨孟谨迁武平。张美顺《建宁客家县考略》一文指出:经建宁播迁明溪、清流、宁化、长汀等地有王、李、张、刘、胡、朱、宋、谢等60个姓氏。
  其它地方也是如此,如永安、沙县的陈姓,陈雍后裔十三世陈尤迁往广东;润昌公孙陈五三迁兴化,又迁角坑;陈五八迁漳州永福里;陈五十迁居漳平。值得一提的是陈五八的后裔在台湾繁衍为大族,最近几年均组织族裔到沙县、永安贡川寻根祭祖,联络乡谊,且人数逐年增加。泰宁邹姓,在宋理宗绍定年间邹应龙与儿子避乱汀州,分散后,有三郎和殿八郎定居连城四堡,数年后殿八郎再迁广东五华华阳,生子7人。殿八郎的后裔分派在广东兴宁、梅县、揭阳以及广西的贺州、博白、北流、北海、台湾,特别是迁台有30位开基祖。沙县罗姓,沙县《茂溪罗氏族谱》载:罗周文被称为罗氏迁沙始祖。罗周文的后裔分布在连城、上杭及闽南、广东等地。邓姓,据不完全统计,邓光布的后裔迁播至福建省各地以及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台湾等地,现有总人口达十五万以上。
  还有不少迁到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国家的。刘善群先生在《试论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一文中指出:“据统计,宁化与台湾有亲缘关系的达90姓以上。加上三明其他县、市、区,三明有100多个姓氏与台湾有宗亲血缘关系,可说三明是大多数台湾客属的祖源地。”厦门大学客家研究中心主任孔永松教授指出:“三明客家人与诸多姓氏族人,曾是早期台湾的开发者,今日台湾不少姓氏与世居三明区域的各姓人民有密切的宗亲,血缘关系。”迁海外国家的如明弘治十年(1479年)清流人赖罗(音译作奈罗)渡海飘流到暹罗(泰国)。赖罗懂暹罗语,被遣为通事(翻译)。万历四十年(1612年),沙县人卢君玉,避乱东渡日本,在长崎定居,娶日本妇女为妻,其长孙卢章硕深谙中医本草,著有《药性集要》一书。康熙十五年(1676年),明溪人陈启韬到广东经营大米生意,乘船被飓风送至暹罗。起初经营商业,后被国王赏识,招为驸马,擢升为宰相。……但历史上直接从三明地域迁到海外的较少,而是他们的祖先从三明地域迁龙岩,再从龙岩迁广东梅州等地,后裔辗转迁居海外,而中国改革开放后,直接从三明地域迁往海外的逐渐多了起来。明溪县迁往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等国的客家人多,成为新侨乡。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敢于冒险,客家人才能够从闽粤赣边的客家大本营地区向内地各地、向港澳台、向东南亚、欧美乃至世界各地迁徙,创造出一个个探险成功的奇迹,创造出在一个个陌生的地方生根开花结果的辉煌,并在风雨洗礼和磨难的考验中,成为汉族在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正因为离乡背井,在处处无家处处家的颠沛流离中,与亲人、故土分隔天涯的切肤之痛,使他们与汉民族其他民系相比,爱国爱乡之情更加强烈。“有土才有花,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这些客家谚语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因为爱国,客家人历来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三溪流域县县为中央苏区县。忆当年,无数客家儿女跟着共产党奋勇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惜。因为爱国,许多事业有成的客家侨领慷慨支持国家建设,感人事迹可歌可泣。香港全球客家.崇正总会联合总会总执行长黄石华老先生,自1968年接任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以来,他把火热的爱国爱乡之心倾注在无私的奉献之中,1988年11月6日,云南地震,他提请香港崇正总会率先捐款,并呼吁各界人士慷慨解囊赈灾。多年来,为使闽、粤、赣三省客家聚居市、县早日脱贫致富,黄老极力为这些地区引进外资建电厂,并在福建宁化等地捐建希望小学,为家乡龙川县进一步兴旺发达,他以崇正总会名义捐资人民币200多万元支持新城中学建设。客家名人曾宪梓创办的金利来(远东)有限公司,不但占领了香港和东南亚市场,同时,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建立了分公司,经营范围也从领带发展到男士系列用品。随着金利来领带声誉日隆,曾宪梓先生摘取了亚洲领带大王之桂冠。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的公司不倒闭,我就要为祖国为家乡多作贡献。”三明举办世客会,他也慷慨解囊给予支持,到目前为止,曾宪梓博士在国内的捐资总额已逾4亿多元人民币。
  (二)海内外客家乡亲寻根祭祖的祖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内外,尤其是海外兴起了“客家热”。一批批海内外客家人循着祖辈留下的足迹,走进了三明,走进了宁化石壁。1995年在宁化石壁兴建了“客家公祠”。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将军分别题了“客家公祠”与“客家祖地”;“客家公祠”建成后,在宁化石壁已连续举办了20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日本、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意大利、匈牙利、南非、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60余万客家社团首领、知名人士、客家乡亲代表前来寻根祭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宁化客家祖地已成为展示客家文化的相对集中展示区、传承客家文化的物化象征符号、世界客家人祭祖朝圣的重要场所。三明其他海内外客属活动也不少,如在三明举办的第25届世客会、在宁化举办的第七届海峡两岸客家高峰论坛,以及将乐的杨时文化节、沙县的罗从彦纪念活动、泰宁祭祀邹应龙活动、永安贡川陈氏祭祖活动等等,都有许多海内外客家乡亲参加。
  综上所述,闽江上游的“三溪流域”(即三明)是闽粤赣边的重要地区之一,为闽粤赣边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整体形成、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重要的客家祖地之一,在客家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上一篇新闻

长汀一个美丽、神秘的千年古寨

下一篇新闻

潮汕古寨暹罗节俗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