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5日 星期二

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战疫一线大家谈】

编者按

3月16日出版的第6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文章强调,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科研攻关,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力争早日取得突破,尽快拿出切实管用的研究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高校迅速集结科研力量,展开技术攻关,推出一系列硬核产品,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期光明视野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三所“双一流”大学的校长,继续讲述科技战疫、国际合作战疫中的高校担当。

把科研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发明的第二代“悬挂式防飞溅手术隔离罩”在临床中使用。光明图片

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中。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交通大学勇于作为,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争分夺秒进行科研攻关,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高校力量,彰显上海交大的责任与担当。

围绕临床救治的重大需求,我校附属医院的广大医护人员以“国有难,召必应,战必胜”的英雄气概,冲在战疫最前线。自除夕以来,570余名交大白衣勇士驰援武汉,占到上海援鄂医疗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选择交大,就选择了责任”,他们用行动续写了交大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黑科技”显身手,为战疫一线提供科技支撑

战疫情,急国家之所急,我校用科技的硬核力量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撑。疫情发生后,我校迅速成立防控科研工作组,多部门联动推进科研工作安全高效开展,开通应急专项快速通道,随时受理、及时资助疫情防治相关研究,通过一系列措施全面布局、充分保障,使一批研究成果在服务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快速准确检测新冠病毒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在检测领域,我校迎“疫”而上,积极攻关。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古宏晨团队历经数年研制,实现了产业化的纳米磁性载体,为国内首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产品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医院、疾控中心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使用,总量达100多万人份;研制的全自动核酸检测仪日增检测5000人份,为武汉清零作出重要贡献;产品获得欧盟CE论证和澳大利亚TGA认证,助力全球疫情防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谭蔚泓院士和杨朝勇教授团队与兄弟院校联合研发“现场快速检测试剂盒”,聚焦现场快速检测需求,已获科技部优先支持,被推荐纳入药监局应急审批通道。崔大祥教授团队自主开发了新冠病毒急速检测卡,只需采指尖血滴入试剂盒,即可随时随地完成检测任务;检测后只需5至10分钟即可获得新冠病毒的感染结果,为企业复工、学校复课、公共活动等较大规模人群进行鉴别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冯雁团队研发“等温扩增-雷达”基因检测新技术,樊春海院士、左小磊研究员参与研制的“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物质,可为中国高水平分析方法研发应用及其国际援助行动提供精准计量支撑。

通过与援鄂一线的实时对接,我校在新冠病毒防治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张欣欣、周敏、陈立团队积极参与恢复期血浆疗法,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韩泽广团队最新研究揭示出新型冠状病毒潜在的易感器官;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嘉琳在武汉临床发现羟氯喹可有效逆转重症或危重症、阻止重症向危重症发展。此外,我校研发的5G无线听诊设备、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面部防压伤保护组件、咽拭子取样防护装置等产品在战疫一线得到应用。

与此同时,在医疗机器人应用、环境保护与治理、大数据等领域,交大人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多位交大学者教授医文结合科学建言献策,一批高科技成果在战疫中大显身手。

产学研结合,全面提升科技战疫战斗力

疫情突如其来,我校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确保科研顺利开展不动摇,科技力量不断汇聚,医学科研攻关能力和学科融合不断加强,激发出科技战疫的蓬勃动力。

依托重点学科优势和学科交叉优势,学校迅速启动“新型冠状病毒防治攻关专项”。“医工交叉专项”聚焦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疫苗及药物研发、疫情防控和应急科普等方面研究;“软课题专项”围绕疫情的发生与演变、防控与管理、社会影响、疫情后评估等方面的问题和难点开展研究。迅速启动“新型冠状病毒防治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科研团队提升专利质量,加快授权、提供知识产权检索分析、支持专利转化和应用。

在紧急状况、重大考验面前切实履责、坚决担当,我校一方面聚焦当下重点研发攻关,把科研论文写在战疫工作中,为疫情科研攻关贡献智慧和力量;另一方面着眼全局统筹优势力量,在产学研结合中进一步提升科技战疫战斗力,将科研人才优势迅速转化为疫情防控生力军,在交叉融合中不断加强科研攻关能力,促进学科发展。

构建“云”上防疫线,为国际战疫贡献力量

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并呈现蔓延态势,我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开展战疫国际合作,为全球战疫提供智力支持,以实战经验和科研成果构建新冠肺炎疫情“云”上防疫线,携手各国共战疫情。

我校积极组织连线“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疫情防控应急措施国际云会议、中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研讨云会议、中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线上研讨会等多场“云分享”,从疫情防控与救治、科学攻关、学生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为有关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依托学科优势,我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法国圣埃蒂安高等矿业大学等10多个国家、地区的3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在病毒检测、公共卫生、机理研究、趋势预测、疫苗研制等方面开展科研合作。目前,我校的核酸检测试剂盒、便携式快速检测技术、一次性防飞溅隔离巾、5G无线听诊设备等多项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国外医疗实践。

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我校将依托学校多学科综合交叉和科技人才优势,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临床转化和实际应用,为战疫持续贡献上海交大智慧。

(作者:林忠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颜维琦、李晓东、周世祥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09日07版)

上一篇新闻

“公益半份”走红外卖平台

下一篇新闻

中医药出海战“疫”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