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东部新区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当前,成都东部新区正加快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成德眉资同城化新支撑、新经济发展新引擎和彰显公园城市理念新家园。高质量建设天府国际综合保税区和成都未来医学城,作为成都东部新区推进产业建圈强链的重要动力之一,是推动供应链资源要素配置和拓展创新业态的生动实践。
成都东部新区正在积极申建四川省首个空港型综合保税区,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枢纽高地。
对于在人口规模近亿、经济总量占西部12省份三分之一有余的成渝地区核心地带打造综保区,企业抱以厚望,这是选择成都东部新区的重要理由之一。综保区打通了临空产业经济的“任督二脉”,保税物流、中转分拨、流通加工、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等多种业态就应运而生。
高价值服务业和高精尖制造业的“双轮”驱动,成都东部新区融入到全球产业分工体系。
中国城市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研究员冯奎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历史背景下,成都东部新区坐拥天府国际机场,是国际开放门户枢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抬升。未来,成都东部新区将成为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新支撑,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是成渝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突破方向。
区港一体的后发优势
经济学家佩鲁曾解释过增长极理论的经济模型。他把一个经济空间形容为力场,力场中的推进单元便是增长极。这像一块带有向心力的磁极,把各个经济组织、产业往内凝聚。
天府国际机场落地之前,成都东部区域还没有一块磁极,谈不上产业的聚合。落地之后,成都东部新区凭借地处成渝相向发展主轴和成德眉资连接核心区域的战略地位拔地而起,肩负起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的重要使命。
天府国际机场作为机场最高等级的4F级国际机场,令成都东部新区顺势成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汇聚点。
增长极为白纸绘图的成都东部新区带来一场磁极风暴,构建起区域经济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
它以乘数效应带来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增长。它变成一根指挥棒,指引资本、技术、人才入内。
根据先进经验,国际航空枢纽口岸一般配置空港型综合保税区。有了后者,市场对区域经济的价值评判便是另一个量级。
载体稀缺与未来市场,这是EDC保税仓项目负责人陈岭看上成都东部新区的理由。
EDC是主打意大利奢侈品的企业,行业属性要求,它的物流通道只能走空运。在没有天府国际机场之前,EDC在中国的布局主要集中于北京和上海。
如今,成渝地区广阔的西部内陆市场与成都东部新区的“区港一体”优势摆在这里,对于做跨境贸易的陈岭来说,“这是一条通往欧洲的全新优质物流线路。”
著名的微笑曲线一直低看物流,后者也背上低毛利的“苦哈哈”属性。但微笑曲线也是动态变化,经济活动的利润分配取决于是否有降低非生产性交易费用的优质供给。
优质供给的核心便是整合资源,尽可能多的降低交易费用。
电子产品、生鲜冷链、生物医药等系列新兴产业有时间敏感性要求,综保区要解决“速度经济”的梗阻。
各个综保区要争夺新兴产业的市场,客货周转速度是考量关键点。在客货高效周转的比较优势之下,便能孕育临空属性需求大且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进而再加速临空研发制造产业聚集。
要更快地客货周转,就要打通保税功能区和口岸功能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采用联络道延伸空侧资源,实现“区港一体”;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将机场货站功能延伸至综保区,解决综保区离机场货站及口岸较远问题。
不过,碍于早期规划的滞后性,一些综保区只能在事后“缝缝补补”。
在EDC保税仓项目负责人陈岭看来,综保区的“区港一体”是块稀缺地,减少了货物运输的很多环节。减少的环节对企业来讲,就是时间成本。
成都东部新区综保区的先天布局就占据优势,规划之初就注意到“区港一体”。
“这是它的最大特点,真正把基础物流联通环境做起来,真正意义上的区港一体。”负责天府综保区规划建设的有关人士表示,保税功能区和口岸功能区“区港一体化”无缝衔接、集约监管、功能联动、设施共享、产业协同,共建“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一体化大通关模式。
保税物流是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形态之一,成都东部新区以天府国际机场为核,搭起了后者的产业骨架,进而再衍生仓储服务、物流货代、流通加工等系列产业形态。这种谋划与枢纽战略相协同,合乎产业拓展的长期主义逻辑。
冯奎表示,从突破方向来讲,成都东部新区建设综合保税区具有突破性意义,是开新局之举。实践证明,综合保税区2020年12月底正式启动申报后,在改革、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冯奎建议保税区促进功能区、行政区等在互联互通、创新协同、产业协作、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协调互动,“实现‘保税+自贸+临空’等多种政策叠加效应,创新体制机制,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未来医学城的巨大吸引力
“区港一体”的综保区放大了成都东部新区的国际枢纽优势。但若仅限于此,综保区只能成为产业链上游的一个贸易转口,或是纯粹的国际货物中转港。这并不符合当前区域经济的全产业链构建。
成都东部新区的未来医学城,正是医疗健康产业从保税仓走出后的“最后一公里”。
从产业链角度,成都东部新区要构建临空经济的全产业链——从物流国际枢纽到医疗健康和医疗服务应用。要知道,医疗健康产业作为21世纪最有前景的领域之一,这是万亿级的市场。
国际枢纽禀赋的比较优势,全产业链布局的清晰思路,企业便知道朝哪里走。
四川天府亨特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亨特医疗)是到成都东部新区注册的首批企业之一。
“我们参观了几次,就感觉这里很不错,所以选择了这里。”亨特医疗有关人士评价,公司的发展战略和成都东部新区的未来医学城高度一致,这是个体和区域经济目标的完美契合。
政府和企业“牵手”,对价值和逻辑有双重认同。
价值来自医疗健康产业的庞大需求,一个容纳万亿级的风口产业。
“我们专注于医疗服务以及高端医疗耗材,上海联影、迪安诊断、微生物疗法创新药企业等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已经入驻。”成都东部新区有关人士表示。
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不是单个企业的简单集合,而是复杂的网状结构——政府、高校、基础研究机构、医疗机构形成区域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
“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的精细产业链分工,这是涵盖医疗健康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有效路径。美国德州医学中心、波士顿长木医学区、新加坡启奥生物医药园、中国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等知名生命健康产业片区都有一个通用的底层逻辑——“医教研产”一体化发展。
“我们有一个华西研究型医院集群,包括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华西口腔医院和华西第四医院。”成都东部新区有关人士介绍。
这是令亨特医疗颇为心动之处。
“本身我们就和川大华西有合作,这也是我们考虑这里的因素之一。”亨特医疗上述人士把这种关系形容为互补,川大华西的公立医院是一条腿,亨特医疗这类走中高端人群的民营医院是另一条腿。
在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教授汤继强看来,成都东部新区聚集一批高端化、特色化、国际化的医药力量,这支撑了核心竞争力。更为凝练的总结,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五链融合”。
专家点评:成渝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突破方向
汤继强教授看重成都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的最大比较优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过去,成渝地区深处西部内陆,由于薄弱的基础设施使得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过高,市场半径较短,导致大量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无法形成竞争优势,也是阻碍内陆开放的关键瓶颈。
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区域经济必然要求降低内部的交易费用。
天府国际机场打开成都东部新区地理格局的桎梏,综保区和未来医学城是区域内部经济活力的表现。冯奎把它形容为成渝建设“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突破方向,“成都东部新区坐拥天府国际机场,是国际开放门户枢纽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抬升。未来,成都东部新区将成为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新支撑,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平台。”
接下来就是更大力度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区域禀赋吸引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物流、航空装备研制、航空维修、高端制造、航空服务等临空指向性极强的产业,再构成世界级的竞争优势型产业。
冯奎看好成都东部新区未来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他建议,成都东部新区未来要进一步发挥综合保税区的作用,着力抓好“五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枢纽型经济、协同型经济、低碳型经济。
冯奎建议着力将成都东部新区打造成为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交通门户、国际消费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当前尤其是应迅速抓住RCEP带来的机遇,推动成都东部新区成为RCEP开放合作的高地。”
再者就是将碳中和的先进理念渗透到新区的建设、管理、运营,建设碳中和新区,成为国内外领先的绿色发展试验区、示范区。文/唐陵
每日经济新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