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能否再相见”81岁的王权华想寻回失散几十年的哥哥和弟弟
“王强华大哥、王镇华弟弟,你们到底身在何处?不知道此生还有没有希望再相见?”家住柳市镇前西垟村的王权华心头有件憾事,每每想到这件事情,他总是暗自垂泪,彻夜难眠。
“我想寻找失散几十年的兄弟,可还有希望?”日前,现年81岁的王阿公拨通了乐清日报新闻热线61116222的联系电话,想求助媒体帮他寻亲。
渴望找到哥哥和弟弟的王权华。
父母反对 妻离子散
王权华出生在温州市永强区(今龙湾区)灵昆镇叶先段村(现名王相段村),他父亲叫王忠,表字:荣熙,祖上均是务农。父亲是家中唯一的一个男孩,自幼聪明好学,毕业于温州中学。毕业没多久后,王忠遵从父母之命,与同村一位林姓女子成婚,但造化弄人,成婚不到一年,该女子得了一场重病离世。经过一年多的休养,慢慢从这场变故中走出来,到温州第二中学当起了教书匠。
王忠辛勤执教,爱生如子,深得学校和家长的好评,也收获了一位名叫曹紫年女教师的芳心,两人自由恋爱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没过多久,这位女教师便身怀六甲。可两人却因孩子出生后的姓氏发生了激烈争吵,如果生的是儿子,王忠希望将儿子取名为“王强华”,曹紫年则希望取名为“曹岩海”。为了一个姓氏,两家的长辈更是闹到不可开交。曹紫年是家中独女,其父母更是希望王忠到曹家当上门女婿。
在两家父母的重重压力之下,王忠和曹紫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只得离婚。离婚时,经过双方协商,王忠同意承担孩子一至八岁的生活费用,两人写了离婚书后,曹紫年怀着六甲身孕离开了王家。
1934年3月15日,曹紫年产下一子,王家按照约定支付抚养费,并将孩子收进王家族谱,取名为王强华。“大哥出生后,一开始双方家庭还有联系,时间长了,再加上后来王家发生了大变故,双方就渐渐失去了联系,现在杳无音信。”王权华说,小时候听父亲说过,大哥的母亲是瑞安市梅头镇人,书香门第,当时家境颇为殷实。
前几年,王权华跟着女儿也曾多次去梅头镇寻亲,可最终无功而返。
制图:朱颖 屠晨潇
家境贫困 无奈卖儿
王忠同曹紫年离婚后,继续在温州第二中学教书,1937年,王忠又认识了一名瑞安女子,名叫戴金凤,也就是王权华的生母。双方喜结连理,先后于1938年生下王权华的胞姐王桔华,1940年生下王权华。
“我命苦,当时医疗条件差,母亲生下我后没几天就因腹痛难忍撒寰人间。”回忆起这段往事,王权华眼眶里泛着泪光。母亲去世后,王权华全靠祖母和乳母抚养。因为父亲几经婚事,又经丧事,王家田地卖尽,钱财耗光,辞去雇工,家境贫寒。
1941年,王忠与陈蕙芬(又名陈碎娟)相恋,简便成婚。同年,为了填补家用,王忠与友人远渡重洋到新加坡做生意,几个月后返乡,带来一笔钱,改善了王家的家境。1943年4月1日,陈蕙芬分娩一子,取名王镇华。1945年1月24日,又产下一子取名王界华。
日军侵占灵昆时,王忠这一家人因生活所迫分头避难。陈蕙芬经人介绍,将当时还是新生儿的王界华送给了七里港里隆的一户林姓人家,后带着王镇华逃难。而王忠曾在外地遁入空门, 陈蕙芬迫于生活两次改嫁。王界华虽然一直生活在别的家庭里,但王权华一直与他有往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权华的父亲带着三弟王镇华从上海回到龙湾灵昆生活。但此时的王家每况愈下,穷得已经揭不开锅了。1952年的一天,王权华跟随父亲和三弟到北段码头后,目送父亲带着王镇华乘船去了温州,并将王镇华卖给了住在温州宴公殿巷的一对裁缝夫妇。只此一别,兄弟两人此生再未相见,这对夫妇没多久就搬了家,而卖弟的字据后被王权华寄给了当时远在天津的继母陈蕙芬。
“这桩事是父亲一位住在温州新河街斜桥头友人怀仁介绍的,我弟那会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和普通话,四方脸蛋,双眼很大,讲话响亮,胆大力大。”王权华凭着记忆向记者描绘出了年幼时王镇华的形象。
多方寻亲,却无音讯
此后,王家日渐衰败,王权华的祖母和父亲去世,他成了孤儿,幸得乳母将他带到柳市落户前西垟村。
勤劳肯干的王权华,来到柳市后勤学苦干,种过田,收过废品,洗铁砂,建过水库,做过粗工。改革开放后,他又办过企业,当过会计、企业经理,晚年时还曾被推选为前西垟村老年协会会长,其生育的子女各个事业有成,有办实业、也有当教师的,家境殷实,可唯独与两位兄弟失联这件事情,成了此生心中最大的痛。
王权华也曾在家人的陪同下,多次到温州及瑞安等地寻亲,可毫无结果。“若是两位兄弟已不在人世,或许有子女血脉留下来,我别无其它念想,就想有生之年兄弟们是否还能见上一面,亲人之间还能取得联系。”王权华说。
如果您有王权华兄弟的相关线索,欢迎与乐清日报新闻热线61116222联系,或者致电王权华的联系电话13905870237,一起帮他了却这个困扰几十年的心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