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一、安姓来源

一、安姓来源

内容提要:

安姓来源,源出于四方面,一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二出自他姓或赐姓;三以国名为氏;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

安姓源流,源流十二方面一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源流二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三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四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五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六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七源于蒙古族,成吉思汗弟弟别勒古台后裔改姓安,出自明朝初期蒙古诸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源流八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九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十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十一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源流十二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本姓李氏,始祖安瑗中国人。

安姓源流,源流十二方面安姓迁徙分布;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4%左右。其中山东日照 山西 河北、安徽、辽宁四省 占据了安姓大多数。

安姓宗族特征: 1、夏朝国都安邑,为中原本土安姓;以国名为氏安姓起源于汉代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后又加入鲜卑、胡人等少数民族血统,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

2、安姓名人多出唐代以后,如唐代有中书令安重晦、宋代有石匠安民、元代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代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代有安致远等。

姓氏文化 :1,安姓郡望为武威郡(姑臧、凉州)、武陵郡、河内郡等;2,家谱文献;3,安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4,宗祠楹;5安氏堂号,6姓氏各支;7安姓氏历史名人简介等。

较详细的内容介绍: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塘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安姓来源 源出

一、大禹治水,赐启姓安,后建夏朝国都安邑,为中原本土安姓;出自华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通过阅读《安氏宗单》卷首序言,方知安氏来源于夏朝国姓——姒姓。黄帝之元孙姒氏也娶涂山氏之女于舜之明年二月既望迁都安邑生禹姬宣名启遂赐姓安一十七世至桀四百五十八年而失其传后生安礼于太宗x符初年入礼部侍郎武英殿大学士迁 居陕西咸阳又迁居咸宁 安礼生安焘世祖宣宗大中元年奉令征蜀以征南将军留镇重庆府于巴轮之南安焘生安崇诚原职指挥使
绍兴元年奉命征金头妖僧任贼即任大都任二都自治印江县治地池坝天加以将八蛮将军都元帅府授以世爵淳熙十五年克服封赠威信英烈侯葬于义阳庙官坟头生子安文安武安用安攒长子安文仁谌俾淮蠓蛄旄事乏嗣葬於义阳庙右边三房安用伐脉李全仁谏蕉都督总兵骑威骁勇兵法亦精职授招武大将军据传在山东朝州府朝县住坐访入谱内四房安攒部伍骁勇赦授水西罗甸国后访入谱内或传在大定府威宁州所属土司安定海之祖安武生安如山袭府事不奉大元伪命世祖七年罢其爵位故后葬于岩头河木摇桑安如山生七子长曰太钧次曰太凤三曰太龙四曰太盘五曰太彪六曰太成七曰太电太钧祖同宣尉司田景贤开辟罗甸国蒙古土归纳赋各以大勋授军民总管职事太钧生三子长子安世源次子安世英三子安世杰,世英故葬于白岩河世杰故葬于白岩下暖水受业安太龙削去府职弟兄复于巴渝之南大元七年太明兵乱取蜀同征南将军傅有德宣尉宋阿宣府杨府帮宪安抚安太龙生安世良良生三子长曰安怀珍次曰安怀珠三曰安怀宝三大房世居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三碗种坐居后分小支地名神渡太坨坝斑竹园安家渡,又分小支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存以待考 。即由姒安字元,到一世祖安元。

又据《五侯昌后图书本传·卷一》记载:“太祖禹,乃太昊黄帝之玄孙,姒氏也。娶妻涂山氏之女。德顺元年(公元前2205年)二月既望、迁都安邑。将子姬宣,名启、赐姓安。”以邑为姓安始此。在西南的重庆市、四川、贵州、云南和中南的广西、湖南、湖北恩施地区均有谱牒记载;在贵州德江县梨子坪、重庆市南川县安氏祠堂碑文亦有记载,均属中原安邑安姓。

二、出自他姓或赐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为安姓者;唐时安禄山由康姓改为安姓;明朝时有元人孟格、达色等被赐姓安;另有唐时回鹘人、奚人,明清彝族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及其它少数民族中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别姓改为安姓者。皇帝赐姓安,明朝朱元璋赐姓奢香夫人后裔为彝族安姓,清朝皇帝赐满族姓安!

三、以国名为氏。最早得姓是黄帝孙,名安,封西戎,后建立了古丝绸之路西亚最大帝国安息国(西方史称帕提亚),挡住了罗马东扩,后被波斯灭亡,安息国皇室安姓带领昭武九姓东归中华,形成隋唐时期中华民族首次大融合;汉代有安息国王子入华改姓。唐代西亚、中亚有“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回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汉字音译为“安”的安氏。以其原“安国”国名首字为氏。

四、出自满族改汉姓而来的安姓。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在渤海国时即有此姓。改为安姓的满族固有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源流 源流一

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国名位姓氏,称安帕提亚氏。到了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抵达安息国以后,中国与安息国开始有了往来。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不愿当国王而向往佛学,想当僧人,于是就将王位让给叔父,自己出家为僧。东汉桓帝刘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来河南洛阳宣传佛教,随后便定居了下来。

在安清的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在唐朝时期“安史之乱”中的祸首安禄山,原为康氏,是中西亚的“昭武九姓”中康国人的后裔,后随继父姓冒姓为安氏,其后代遂以安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旧五代史》卷一二三《安叔千传》载:“安叔千,沙陀三部落之种也。父怀盛,事唐武皇,以骁勇闻。”《新五代史》卷五一《安从进传》载:“安从进,沙陀振武索葛部人也。祖、父皆事唐为骑将。”(注:《新五代史》卷4《庄宗纪》注),沙陀、萨葛、安庆三部落。而萨葛\索葛,亦即粟特之不同音译。粟特为中亚古国,所谓昭武九姓多指的就是粟特人,作为昭武九姓之一的安国,粟特人。安叔千、安从进其先世仍为中西亚安国人。 河南洛阳等地区:洛阳为东汉、魏、晋、北魏首都,因此从东汉以来,包括安息国和安国在内东迁到中原的胡人侍子和商贾,纷纷涌向这里。《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北魏时期洛阳城内胡商云集的盛况:“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汉朝时的东罗马),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为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此“百国千城”的“商胡贩客”,当然包括安息和安国的商人在内。唐代安姓胡人中,有不少占籍河南。如前面提到的安师、高宗时处士安静为河南洛阳人;处士安神俨为河南新安人等等。而一些籍贯为他地的安姓胡人,也有许多卒于或葬于洛阳,如前面提到的安怀,高宗时陪戎都尉安度,玄宗时祁州祁山府果毅安思节等。这说明他们生活或活动的地方已经主要在洛阳了。 安禄山 ,中亚人 。《通志》所云“望出”河内(洛阳)的安姓,也主要指的是安姓胡人。

源流三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吐谷浑部中有安迟氏族,后被鲜卑拓拔部所吞并。


北魏王朝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在迁都洛阳后实施全面汉化改革措施,将其改为汉姓安氏,其后代多称安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钦定八旗通志·烈女传》中记载:

⑴.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黑龙江东宁)、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改汉字单姓为安氏。蒙古族族中原有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化为满族姓氏后,其后均改汉字单姓为安氏。

⑵.满族昂刚氏,亦称昂冈氏,满语为Aangang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乌兰塔塔尔(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一带(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安氏,少数为汉姓刚氏、冈氏。

源流五 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安氏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为回族著姓。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期,有从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后留居中原,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其后裔子孙便依汉俗改为汉姓王氏、安氏、万氏。另外,安息国人(今伊朗)安腓汗之子安附国,于唐贞观初年(公元627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被唐太宗安置在维州(今四川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其子孙后代皆以原国名之谐音汉字称汉姓为安氏。明朝时期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的第三子巴都噶·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族后,也取汉姓为安氏,现其家族主要在山东德州、天津两地繁衍。

源流六

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时期奚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回鹘民族、奚族人,之中有人以“安”为汉姓留居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蒙古族,成吉思汗弟弟别勒古台后裔改姓安,出自明朝初期蒙古诸部,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明朝时期,有前元朝蒙古族人孟格、达色等族人归附大明政府,其后皆被明太祖朱元璋赐汉姓为安氏,意为“安分守己”,其后代子孙以汉姓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明、清两朝时期,在西南地区生息的彝族中有沙玛氏、村密氏、吉巴氏等众多部落,后在中央王朝政府推行的改土归流运动中,均流改汉姓为安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氏族志》记载:达斡尔族阿尔丹氏,世居黑龙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rdan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阿尔丹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锡伯族安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锡伯族,世居普塞屯村(今辽宁大连庄河)。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ngiya Hala。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安佳氏多改汉姓为安氏。

源流十一 源于外夷,出自清朝时期沙俄侵略军俄罗斯族、哥萨克族战俘,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从公元十七世纪中叶起,沙俄殖民者先后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长达数十年之久,入侵范围遍及黑龙江的上、中、下游。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两岸强筑城寨村屯,抢劫村庄,勒索毛皮,捕捉人质,奸淫妇女,虐杀居民,策动当地头人归顺沙皇俄国。中国政府多次向沙俄提出抗议,要求停止对中国东北边疆的侵略并引渡逃人,沙俄根本不予置理。为了保境安民,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在平定了“三藩之乱”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国东北边防的措施。这些俄罗斯“旗人”,后来由康熙大帝赐其姓氏皆为安氏,意为“安卫大清”,押留中国,禁止返俄。这批战俘人数为一百二十九人,其后代遂以安为氏,后逐渐融入汉族、满族,世代相传至今。若干年后,当一位俄国使节来到北京时,有些俄罗斯“旗人”曾要求把他们带回俄国,但这位使节给他们的答复却很干脆:“把你们带回俄国?除非是要把你们当作叛国者押赴边界绞死,才能把你们的尸体带回俄国去!”

在俄国史籍中,这些俄罗斯“旗人”一般皆被称为“阿尔巴津人”(俄罗斯哥萨克),但在某些特定场合,他们统一被称为“逃人、叛徒、叛变投敌者”或者“俄奸”。

源流十二 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本姓李氏,始祖安瑗中国人。唐宪宗元和二年丁亥 东入於高丽松岳山下, 有三子:长子名枝春、次子名叶春、三子名花春,新罗景文王四年,甲申倭乱,三兄弟平乱,故赐姓安氏。枝春改名邦俊 ,封竹山君; 叶春改名邦杰, 封广州君; 花春改名邦侠,封广州君。 朝鲜族(中国、韩国、朝鲜)安氏的祖先本古代中国人。

安氏迁徙分布 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4%左右。其中山东日照 山西 河北、安徽、辽宁四省 占据了安姓大多数。

安姓分布 古代

安息国的安姓自古代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

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唐朝,是安姓发展比较快的时期,但因安禄山之乱,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

宋朝时期,安姓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广西、甘肃、浙江、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四川I和豫、冀、晋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安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8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人口的40%。贵州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人口的21%。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陕西、山东、河南,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间,安姓人口减少很多,其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以川贵、晋冀豫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

当代 当代汉族安姓的人口170万,为全国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1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安姓人口由8万增到170万,达21倍,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间,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态势。安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安徽、山东、辽宁四省,大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河南、黑龙江、山西、甘肃、陕西、贵州,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河北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13%。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地区为中心,向西抵甘肃和向南达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布带。安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安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京津冀、晋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段、贵州北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内蒙古大部、黑吉辽,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安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东部、河南南部、东部(商丘柘城一带)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川贵桂大部、重庆、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12%一0.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3%的安姓人群。

安姓迁徙见附加件二(安氏家族三次大迁徙)


安息国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安姓发展史上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士族大举南迁,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姓,多出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姓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北魏时有鲜卑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唐代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姓。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闽、粤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五。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申桥乡安氏如:安庙村,河南泌阳安氏比较多有安庄十个有余,比如官庄的安庄,大安庄,小安庄。羊册的上安、下安、安吴等等,可谓说安氏遍布中国。

安姓始祖 得姓始祖 安清、安禄山、嘎宛思、巴都噶·叭喀刺、巴都噶·安都鲁。安 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阁校理检正中书,修起居,元丰初使高丽,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改户部尚书,六年同知枢密院,元佑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大学士,授光禄大夫,传戴宋史,元佑党人碑,名列政大臣,挥麈前录称公,在政府父尚康宁,且具庆焉,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给事中,殉靖康难。是为江苏安氏始祖。

山东日照安姓是相传明洪武年间,长支孀居夫人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日照安家村,次支男性长者携子孙自江苏东海迁至云南景洪。

安天乐:元至汉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旦落南门数年,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殁葬张家冲。元妣,袁氏,系守后哉门袁宦官之女,兴扈陈三姐妹,生殁佚葬张家冲。继妣,何氏,生殁佚葬张家冲。三妣,段氏,生殁佚,葬张家冲。生子五:佐;伟;亿;任;伯。是为贵州安氏始祖。

姓氏后裔 辽东安同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取汉唐代,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 安禄山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取了一个汉族的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杨贵妃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极为出色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的确是很出色的,像安庭坚、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杰出人物,其中,又以安金藏的名气最为响亮。 武则天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专横的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 唐玄宗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而安氏也出过三位当时最有实权,最为神气的节度使,那就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军节度使安光邺,和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他们三位,虽然都是独当一面,大权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点也不飞扬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荣,更曾在石敬瑭答应当契丹人之子时,痛言此事乃"诎中国以尊夷狄,此万世之耻也"而流芳百世。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宗族特征

1、安姓起源于汉代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后又加入鲜卑、胡人等少数民族血统,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

2、安姓名人多出唐代以后,如唐代有中书令安重晦、宋代有石匠安民、元代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代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代有安致远等。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武威郡(凉州郡、姑藏郡),武陵郡(义陵郡、建平郡),河内郡。

堂号、望族、郡望,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现象,流传甚广甚久。

望族,也叫族望,指有声望、名望的一姓大家族。这一姓大家族所居郡邑,因其为一郡之大望族,世人称“郡望”,也称“郡姓”。“吴兴姚氏”,就是因为自汉谏议大夫、京房易博士姚平卜居之后,子孙世代蕃衍昌盛,且历代簪缨济世,有鼎缨济世,有鼎鼐重臣,有封疆大将(详见《世乘》表)。姚氏成为吴兴大族、望族,吴兴成为姚氏郡望,姚氏成为吴兴郡姓。外迁异地子孙遂以吴兴标谤郡望。福州闽东地区姚氏,都是吴兴姚氏分支。所以,族谱、楹联都标明吴兴望族、吴兴衍派、吴兴郡姓。

堂号,标榜姓氏源流,是郡望、族望的分析和发展。所以堂号是宗祠的徽号,它不同于郡望。郡望是家族的祖籍,家庭的发祥地,即望族之郡邑。堂号,也叫堂名,是宗祠徽号,命名多用分支居地、族史、典故。

凉州:为汉武帝刘彻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东汉时期改置为州,治所在陇县(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其时辖地在今宁夏、甘肃及青海、陕西、内蒙古各一部。三国时期曹魏国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仅辖河西地区。凉州曾一度属于吐蕃(今新疆)。五代时期的西夏为设西凉府。元朝时期亦为西凉州。明朝时期置为凉州卫。清朝雍正时期改置凉州府,仅辖武威及其周围数县。民国时期废府为县。

姑臧: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魏晋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先后为前凉、后凉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都于此地。故址在今甘肃武威市。原名盖臧,为匈奴所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又名“卧龙城”。西汉建姑臧县,隶武威郡。东汉时为武威郡治所。由于汉、羌、匈奴多种民族杂居,又地处中西交通要道,使它很快成为河西富邑。三国曹魏时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是姑臧为凉州州治之始。西晋永宁元年(辛酉,公元301年)张轨为凉州刺史,设州治于姑臧。西晋亡,即为前凉都城,于原城之外增筑四城,人文荟萃,经济繁盛。东晋太元年(丙子,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置凉州刺史镇姑臧,豪右七千余户被徙往关中。东晋太元十年(乙酉,公元385年)吕光据此地称凉州刺史,次年建后凉,立国都于姑臧。晋义熙二年(丙午,公元406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檀进驻姑臧,晋义熙四年(戊申,公元408年)将南凉都城由乐都迁此。不久,北凉王沮渠蒙逊以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又于晋义熙八年(壬子,公元412年)将北凉国都由张掖迁此,并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宋元嘉十六年(己卯,公元439年)北凉降于北魏,魏收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改姑臧县为林中县,仍为武威郡治。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称世。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土人士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又是佛学东传的要地。后凉时,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大兴佛教。北凉时,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译出《大般涅□经》等十几部经典。

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期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年历史。史称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地区,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秦朝时期,常德属黔中郡,郡衙设临沅县。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期恢复武陵郡,汉建武二十六年(庚戌,公元50年)郡治从义陵(今湖南淑浦)又迁往临沅县。汉顺帝阳嘉三年(甲戌,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治于索县(今湖南常德鼎城区断港头城址村)。三国时期,常德归吴国管辖,仍名武陵郡,隶属荆州。西晋,常德市分属武陵、天门、南平三郡。唐朝时期,武陵、澧州隶属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为鼎州,改澧州为澧阳军州,均隶属荆湖北路。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升鼎州团练为常德军节度使。“常德”取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谴将帅,修戎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事可常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于此。南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鼎州升为常德府。元朝时期,常德府、澧阳军州分别改为常德路、澧阳路,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澧阳路改为澧阳府,皆隶属湖广布政司分守上荆南道。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将澧阳府降为澧州。清朝雍正七年(己酉,公元1729年),升澧州为直隶州,常德府、直隶澧州同隶属于岳常澧道。至清朝末期,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直隶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永定五县。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沣县、汉寿、慈利、临沣、安乡七县。津市市由省直辖。1988年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复,撤销常德地区建省辖常德市。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春秋末期楚、汉之际,约在公元前三世纪末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一带地区,包括汲县。魏文帝黄初年中,河内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县)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四县随之改属、后又回归河内郡。属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阳)、原武、阳武三县。属兖州(州治廪丘,今山东鄄县)陈留国的有封丘、酸枣、平丘、长垣四县,属兖州东郡的有燕。西晋时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隋朝时期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两朝的河内郡即怀州。元朝时期设为怀庆路。明、清两朝为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

安氏的堂号有

剖心堂、济世堂、仙枣堂、武威堂、武城堂、五侯堂、武陵堂、追远堂、敦伦堂、敬承堂、永兴堂、正伦堂、中和堂、祝成堂、文思堂、仁寿堂、怀德堂、敦厚堂、四德堂、德厚堂、孝思堂、守扑堂、笃付堂、安怀堂、仁守堂、恒德堂、静仕堂、世德堂、慎德堂、润德堂、厚德堂、等等。

安氏郡望堂号

一、安氏郡望武威郡、凉州郡、姑藏郡、武陵郡、义陵郡、建平郡、河内郡(各地安氏的郡望待考)

二、安氏堂号

浙江天台安氏堂号: 敬承堂浙江温州安氏堂号: 

济世堂浙江绍兴安氏堂号: 永兴堂浙江嵊州安氏堂号: 

敦伦堂河南武陟安氏堂号: 追远堂重庆南川安氏堂号: 

武威堂重庆彭水安氏堂号: 武城堂四川安岳安氏堂号: 

武威堂湖南汉寿安氏堂号: 武城堂湖南永顺安氏堂号: 

武陵堂湖南邵东安氏堂号: 正伦堂湖南洞口安氏堂号: 

武陵堂江苏无锡安氏堂号: 中和堂江苏铜山安氏堂号: 

武陵堂江苏淮安安氏堂号: 祝成堂江苏沛县安氏堂号: 

文思堂安徽淮北安氏堂号: 怀德堂安徽蚌埠安氏堂号: 

德厚堂安徽无为安氏堂号: 仁寿堂安徽萧县安氏堂号: 

怀德堂安徽固镇安氏堂号: 敦厚堂安徽六安安氏堂号: 

四德堂安徽安庆安氏堂号: 吉馨堂福建晋江安氏堂号: 

孝思堂福建武夷安氏堂号: 武陵堂贵州湄潭安氏堂号: 

仙枣堂贵州凤岗安氏堂号: 五候堂湖北武汉安氏堂号: 

守扑堂湖北利川安氏堂号: 武威堂山东单县安氏堂号: 

笃付堂山东枣庄安氏堂号: 安怀堂山东微山安氏堂号: 

文思堂广东汕尾安氏堂号: 武城堂山东新泰安氏堂号:

仁守堂浙江舟山安氏堂号: 恒德堂江苏南京安氏堂号:

静仕堂山东新泰安氏堂号: 仁守堂浙江舟山安氏堂号:

恒德堂江苏南京安氏堂号: 静仕堂天津武清安氏堂号:

世德堂慎德堂润德堂厚德堂天津北辰安氏堂号: 济世堂

(注:《济世堂》是北魏时,安同,有济世之才,进爵为高阳公。其后裔设的堂号。有可能天津北辰中河头安姓堂号济世堂是安同的后裔。)

天津武清安氏堂号名称及建立年代大门安有则:久安堂

清晚期同治年间大门安有恒:聚兴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五门安克用:保安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五门安 熔:世德堂

清道光年间五门安际春:慎德堂

清道光年间五门安 静:润德堂

清道光年间五门安 翔:厚德堂

清道光年间五门慎德堂分支安履升:修德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五门厚德堂分支安效琦:济安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五门厚德堂分支安毓琦:尊信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五门安有勤:尚德堂

清晚期同治年间五门安有序:崇礼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说明:“武清安氏四大堂” 世德堂(长房)、慎德堂(次房)、润德堂(四房)、厚德堂(五房)在当地是很有名望的,是由当时族谱撰修人安文友在家业发达、取得功名、得到褒奖后给他的四个儿子各赋予一个堂号,“分门别户”寄予厚望、传承发展。堂号由长房传承。衍生的三个分支堂,修德堂、济安堂、尊信堂是没有直接承继堂号,因支脉事业发达而附属再设的堂号。



家谱文献,山东即墨白梅安梁四氏合谱六卷,(清) 白光剑、梅泽汉、安保元、梁义礼纂,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即墨县博物馆。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家乘合抄十六卷,(清)安曾发辑,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合抄家乘,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注:一名《瞻族录》(胶山安氏家乘瞻族录同续编)。

江苏无锡胶山安氏黄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安荣光、安宗愈编辑,民国年间中和堂、天全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苏无锡安氏族谱,(民国)安涛辑修,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浠水浠川安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浠水县博物馆。

浙江安海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

贵州黔西水西安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安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


1、河南省商水县固墙镇

万字学(shou)缘

(jin)太福德全

修善明大道 功成孝先贤

2、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四户村

祖籍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12世迁居到新泰市青云办事处丁家庄村-------19世再迁居到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四户村

法辉顺典谟

修源裕鸿庆祥瑞,荣珍训诰传家衍

3、山东日照安氏排辈述例


日照安氏十五世以上,无统一之行辈,且命名多用单字。清道光十一年五修族谱时,议定合族行辈统一用字。自十六世始为「曰」字辈,其顺序为:

「曰为茂郁丰,伯仲久长增,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

二十字。

光绪十五年六修族谱时,发现每世限用一字,同辈同名者甚多,乃於「曰」、「为」而下,亦即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一字,命名时可任意选用。其顺序为

「曰为贤可宝,传述利以贞,慎修昭正式,衍泽庆有功」。民国十九年七修族谱时,安氏丁口已逾数万。每世只限二字,仍感不敷应用,遂议定自十八世起,每世增加为四字。例如「贤才培茂」,同为十八世,「郁乃可宏」,同为十九世,其馀类推。

下列之四字句共十八句,末句为「兴起功成」,即安氏之三十五世也。

贤才培茂,郁乃可宏,丰宝熙良,传在百从,

述作中继,肇利久清,建以常基,增尔元贞,

效金慎言,修其箴名,光华克昭,美丽正廷,

象举式全,延善敦荣,德泽普耀,景庆升平,

有志加益,兴起功成。

4、宁阳县东庄乡南山阴村安氏

清朝中期 安氏17世祖 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迁来居住,落地为农

继锡英效顺典谟 修源裕洪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5、泰安市岱岳区黄前镇瓦屋头村安氏


明朝中期 安氏 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迁来居住,辈分效顺典谟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效字辈23世,衍字辈40世】

6、泰安市上高办事处黄家庄村安氏

明朝中期 安氏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迁来居住,落地为农,繁衍生息,发展到现在是村里人口大姓

怀效顺典谟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7、新泰市禹村镇朱家庄村安氏

清朝初期,安氏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迁来居住,安氏家族辈分

奉廷培身宝儒和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8、泰安市北集坡镇中夏村(安家河口村)

安氏,明朝中期 安氏12世祖 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迁来居住辈分

廷培身宝儒和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9、泰安市天宝镇后寺庄村安氏族人

明朝末年,安氏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迁来居住,落地为农,繁衍生息,发展到现在村里是人口大户。辈分

长兴培身宝儒和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10、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八圣村安氏字辈

始祖安儒纲、安儒常 晚清由贵州到湖北利川,居利川市忠路镇八圣村,已有后人7代共200多人。

崇君显智 锡居远儒 宗祖传 德敬朝勤 正大光明

11、湖北省利川市文斗乡锦屏铜仁溪村

始祖是贵州省安化县大水井大树子人,转站江西迁往湖北利川文斗锦屏 行居红德大,邦国永世强 云贵登朝尚,子孙文庆长

12、湖北省武昌府忠孝门外安家桥

承先继志 为邦佳光 崇学敦本 永世克昌

13、湖北英山安氏

光前承祖志 裕后续贤风 礼义传家世 文明启亚东

14、湖北松滋安氏

天正国兴顺,治承本忠传,照高定左向,德培学中贤。

15、湖北大冶金牛镇泉波村安氏

永国天心 钦承先绪 肇起宏基 煌门衍庆 直德延希

16、湖北襄阳程河镇安庄安氏

古代正遵从 万朝大光明 仁义原唯有 道德成良仕

17、湖北襄阳县双沟乡龚家庄安氏

立广万世 覆荣传宗 守生治平 定永长久

18、湖北恩施大茅坡安氏字派班辈排序

仕居天元朝仁学 培锦发开万木臣

19、湖北武汉黄陂安氏 为善必昌 清元正本

20、湖北武昌恩施县南乡大毛坡、三台坪安氏字派

士居天元朝仁学 培景华开万世成

绍福显庆忠正守 尔家善德可为尊

21、湖北孝感云梦安氏字派

晋益师谦、恒咸履泰、复昇鼎丞、豫济乾孚。

道德尊隆、家声丕振、忠孝笃厚、世泽绵长。

如意吉祥、祖惠维善、文正光华、照章守常。

22、微沛安氏

易廉初复久 万世永良庭

文昌玉继增 保泰一宗容

立业存远大 明德仁厚兴

23、贵州织金安氏 世腾文定启 金德明常勇

24、贵州遵义桐梓安氏字派

崇单如太世 怀德金正国 水志大仁豫

25、贵州大方安氏支系字派

锦德常发应 宗元绍克昌 尚良成祖才 俊士作朝邦

26、贵州省大方县瓢井镇安氏 登超奉国赐 明堂福德兴

27、四川南充安氏字辈 嗣正天德永 忠开万斯贤

28、郑州滎阳城关安庄村

天秉修德全,忠孝敬恒谦,崇礼永厚道,聪明正直廉。

29、广西大化县安氏字辈

宏.居.大.应.高.明.正.宗.广.智.心.从.得.义.折.胜.文.其.昌.

30、湖北汉阳蔡甸柏林安氏字辈

梅文兆玉、世枝永远 振立义德、家和贤良

31、河南桐柏安氏字辈

兰 存 文 林 立 修 玉 身 家 可 齐 国 而 志 天 永 平

32、山东巨野县龙固安庄安氏字辈 克、呈、森、普、懋

33、扬州安氏字辈:

治国永远良,旭正明文长,宝守兴功德,传家纪事昌.

34、山东聊城阳谷县安氏字辈:景秀恩宪广,兴佳兆子常

35、山东东阿县牛角店镇安庄村安氏字辈:

元、林、兆、市、绪、吉、兴

36、徐州丰县安庄安氏字辈:

其,赵,槐,映,继,利,方,在,允,时,

文,意,孝,忠,良,井,德,显,代,自

37、贵州省遵义市凤岗县安氏:

崇武如太世 怀德永克添 忠廷子一民 天恩如宏自

大德成之斯 文运家修定 显扬济时贞 本裕守道策

邦光学则由 居敬行维在

38、河南省宛东安氏 河南省唐河、社旗、桐柏等县字辈

鸿其文德自立修玉身家可齐国而治天永平

39、重庆市彭水县安姓 安家坡 安家沟 学坝安家 安家铺子

泰国吉仕作大伦 文昌开太永世云 武侯贻封流泽远 笑帝中心保家全

40、江苏盐 学正其加保仁义道德先

41、河南豫东睢县安氏

大同景先在 基履元道存 家业传三统 铭立振九江

祖德承宣绪 世泽芳星林 宗志谨书录 彦杰灿乾坤

42、山东曲阜安氏 万怀文国洪志

43、贵州省清镇市流长苗族乡 从 金 发 祖

44、贵州省镇远县金堡镇溪头村安家组

重逢尔维 东海齐国 永世祥光忠德大

45、河南漯河源汇区干河陈乡小村铺村 宝、玉、照、鸿、宪

46、阆中凉水、金垭、双龙安氏

思正天德永 宗开万世贤 祥龙必起应 明廷中三元

47、清苑县南营村安姓 纯、俊、启(志)、国、云

48、重庆黔江的安姓

显居中天大 邦国永世祥 荣贵登丞相 子兴文庆长

49、江苏淮安安姓 九生礼业传家远

50、山东临沂罗庄区付庄镇大柱山村

囗大充景学,家全广文义,习学宝兴隆,同志明记怀,忠厚德祥呈。

51、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辈分

长支: 九守之乃立宏乐克继锡英效顺典谟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次支:希尚之相立得泗秉长兴学辉增连清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三支:九光之乃立国永敬奉廷培身宝儒和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52、济南章丘安氏

曰明章生长 维在继淑方

53、河南驻马店安楼村安氏 维祖祈鸿佑 义仍保延昌

54、山东省费县南张庄乡安家沟村安氏 继九守○志

振家忠永明 恒士国克延 宝传长茂庠 序文学玉非

55、安徽临泉县迎仙镇安楼村安氏 国海金建效

56、四川安岳安氏 天 文 知 心 崇 礼 后 德

57、山东曹县安蔡楼安氏字派 字派从萃辈字起为十五世

萃宗联同作 克呈森普懋 警修自衍昌 以德唯中道 

传家本纯厚 继广昭庆祥 孝敬咸颂赞 和睦满庭芳 

爱国守法纪 诚信美名扬 为民多奉献 万世福寿长

58、山东济宁金乡县胡集镇安楼村安氏字派

德立然固提 岗仲汝希应 宽永相贵纯 凤帮腾金殿

崇仰普懋警 修志衍昌以 信延中道囗 传家本纯厚

继广昭庆祥 孝敬咸颂赞 和睦满庭芳 爱国守法纪

诚信美名扬 为民多奉献 万世福寿长

59、山东济宁汶上安氏字派

守德衍家庆 尊贤昭远明 敬宗继祖志 振兴宣玉成

60、济宁市微山县付村镇三河口东村安氏

易廉初复久 万世永良庭 文昌玉继增

保太一宗荣 立业存远大 明德仁厚兴

61、山东济宁梁山县寿张集乡安楼村安氏字派

林云通盾至 良孟国九景 先兆朝金儒 

永梅心怀盛 明世龙跃顺 康贞元树常 庆万福遵宪章

62、山东济宁鱼台县石集乡安庄村安氏字派

庆贵庭凤文 继遵朝进家 正直佑平章 光东显乃志 

心信克元荣 郭本行惠族 宏业循令子 麟瑞韵居祯

63、山东省肥城县安庄镇北张侯村南园村安氏

敬继知汝奇 承建英景宗 魁衡广振兴 

学文茂树耕 业宏福昌寿 永国正化龙

64、山东肥城安庄镇西陆房村安氏字派

又世尚邦光 养恒瑞孔宗 清衲凤振启 

国祥龙盛衍 永康贞元咸 万福传宪章

65、山东莱芜黄庄安家岭安氏字派

长兴学辉增连清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66、山东泗水县泉林镇泉林村安氏字派

九守之乃立国永敬 长兴学辉增连清

修源裕鸿庆祥瑞 荣珍训诰传家衍

67、山东苍山县向城镇东安庄村安氏字派

兴兆顺振泰,家全广文义,习学宝兴隆,同志明记怀,忠厚德祥呈。

68、山东胶州安氏字派

志义贵宁庆;平汝厚永才;延世仁得成;东葆曰毓泽;

振修承先肇;守荣居正宗;纯希登崇殿;经元允从鸿;

子立乐光介;近之奇步音;耀丰启良金;春彦云仲旭;

定新亚维伯;辅佑韵同晓;和可昊化汉;文治建占福。

69、山东禹城辛寨安庄安氏字派

大 庭 长 丙 宗 如 树 天 良 圣 明 登 金 榜 成 光 华 富 子 兴

70、山东章丘市曹范镇布站村安氏字派

公 克 成 继 化 登 赢 厚 道

71、山东临清市张官屯安氏字派

永,昌,家,忠,金,友,谊,和,平

72、山东於陵安氏字派

曰明彰声长 维在继述芳 敬之承家法 务振业鸿昌

73、山东省龙口市北马镇安家村安氏字派

笃学希洪郁丰 伯仲久长增 金祺华丽象,荣耀景加兴

74、山东省龙口市诸由观镇田家村安氏字派

长兴学辉增连清;修源裕鸿清祥瑞;荣珍训诰传家衍。

75、山东临沂郯城县郯城镇东赵庄安氏字派

开元西计增 怀茂孝守庆 月尚勤东才

习学宝兴隆 同志明记怀 忠厚德祥呈

76、山东省莱阳市南野鸡泊村安氏字派

成、守、德,月、维、茂、雨、风

77、重庆南川安氏字派

一、老字派班辈排序:

1、民主支系老字派班辈排序:(支系始祖安万兴立) 

朝启升文尔,其自显宗杨;应佐忠良国,永振万民邦。

大铺子支系老字派班辈排序:天顶修仁爵,礼义传万世。

大观排序:友应天榜,明光万国;大启仁文,昌荣世德。

大有排序:友应天榜,明光万国;文华盛治,世代忠良。

新字派班辈排序:统一续字派班辈排序,民国三十年(1941年)

孝友承祖宪,诗礼化子方;仁信昭敬慕,义和兆荣昌;

怀才尚济庶,学道雅超常;世代守训典,立名远流芳。

78、重庆彭水文庙安氏字派

泰国吉仕作大伦 文昌开太永世荣 武侯贻封流泽远 孝帝忠信保家全

79、重庆彭水新田安氏字派

朝廷岳业休,国世洪居太;远华仲科举,金榜玉临春。

80、重庆涪陵安氏字派

行居宏德大,邦国永世祥;荣貴登台上,子孙文庆长。

81、重庆涪陵秀山安氏字派

再正应德大 帮国永世祥 荣貴登台上 子孙文庆长

良臣定康泰 才智启弘扬 禹杰源先绪 远久重书香

82、重庆秀山安氏字派

崇诚公后裔

宏,大,应,天,维,高,明,正,宗,广,

知,新,崇,礼,裕,德,性,文,学,尊。

气坑坡安氏

再正应德大 邦国永世祥 荣贵登台上 子孙文庆长

83、重庆涪陵 武隆安氏字派

尚天常修文学应 治国正朝启仕廷 昌宗永守洪仁德 克玄定成远大明

84、重庆市万州区开县岳溪镇安家山安氏

三元定邦德名彰,玉树瑶枝发正长,

作士诚如继光泽,荣华世代绍书香

85、大足县安氏字派

洪应开大正 文天锡光明 家兴自世远 礼义胜太平

86、重庆沙坪坝安氏字派

承兆孟鸿明,文印正国永。世代昌达远,光显荣大本。

87、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安氏字派

国有宗问恒 希大永登子 怀德天心映 万仕正武能

88、四川省安岳县安宗观、安家老林、白蜡湾世系字辈

忠 天 鼎 修 国 荣 显 尚 汝 德

维 仁 绍 必 昌 良 士 如 闻 道

89、四川安定家谱字浱安氏

忠天鼎修国 荣显尚玟德 维仁绍必昌 良仕如文道 万代永友光

90、四川宜宾高场镇横山子安氏字派

国正天兴顺 官清民志安 期贤富和少 子孝付心宽

91、四川广元苍溪八庙安氏字派

其景于国万,○永自文登。三元连成必,邦家重得兴。

92、广元市利州区大石镇安乐村安氏

师正天德永,中开万世贤 祥龙必起应,名廷中三元

93、四川阿坝州金川安氏字派

文永荣耀启,家邦宏世界,治国万事新

94、四川嘉州安氏字派

恒定东如大,万世洪文学,登朝秉功臣,

仁正永维清, 天怀元培德 孝承先贤英。

95、四川西昌安氏字派

崇、单、如、太、世、怀、德、金、正、国、水、志、大、仁、豫、仕、肇

96、新化城隍庙姚家巷安氏

始祖乐公,江西吉安泰和人,其第五子伯五郎,宋熙宁五年(1072)奉命迁移以实梅邑,首迁梅邑维山,再居城西门内城隍庙后姚家巷。

其长正士相国光,大显忠良寿永昌,

志首守先思立德,绍祖承宗代发祥。

1994年续派

久恒力作育新梁,润泽英华满世芳,

盛达勤和知礼义,荣科敬学耀家邦。

97、山西垣曲 马村安氏字派

永怀道兴大,世贤邦国光,积善传家远,福禄自天开。

98、山西安邑安氏字派

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99、山西临汾市羊舍村安氏支系字派

如邦俊安国,元应云宗生;耀建明珠海;常步登高山。

100、天津北郊北辰中河头安氏字派

文,玉(毓),忠,同,志,键,允,祥,伊,之,哲,其,昌。

101、浙江天台安氏字派 

讳字:元享利贞、仁存德传、永太应昌、克绍世泽、治家定邦、志计山河

表字:惟仲之如、光宗荣祖、有兆其祥、开进贤能、辞章益扬、宏福千秋

102、辽阳灯塔市安三家子村安氏 国、成、明、福、庆、治、德

103、重庆市忠县安家山安氏 顺、禄、朝、中、国

104、重庆涪陵龙谭的字派

行居宏德大 邦国永世祥 荣贵登朝上 子孙文庆长

105、河北清河安氏字辈 东长风秀 西成有旺 百年树人

106、河北河间安氏字辈 国洪丰显宝贵

107、黄屯崇启堂安氏

国文世士 天应洪邦 尊道乐义 大德昭彰 彝伦秩叙 荣华兴旺

108、江西南昌安义石鼻安氏

此汝元文,时际显应昌,世生贤良福

109、贵州仁怀安氏 袁 德 崇 仁 美 和 光 玉 瑞 华

110、青岛胶南安氏 茂,郁,丰,百

111、山东省宁阳县鹤山乡安庄村安氏

纪、广、振、兴、学、祥、文。

112、济南长清安氏 大、林、兆、毓、绪、吉

113、甘肃临洮安氏 国,希,永,康,学,智

114、济南章丘安氏 复 成 学 士 登 赢

115、河南邓州市小西门外安庄安氏

怀 文 观 化 远 重 如 明 镜 多

116、云南镇雄安氏

绍建(光)家申正,维新世才方。修得真富远,从善自强昌。

117、河南省宛东地区开基创业,现已繁衍十六代子孙,分居在宛东唐河县、社旗县、桐柏县,人口已达上万人。字辈从第一世起

鸿、其、文、德、自、立、修、玉、身

家、可、齐、国、而、治、天、永、平

福、如、海、寿、同、松、先、克、耀

宗、佩、荣、世、昌、泰、代、兴、隆

118、江苏涟水安氏 平、堂、树、然、洪

119、甘肃武威安氏 孔 殿 基 国

120、济南济阳安氏 常 富 洪 继 祥 恒 兴 元 景 利

121、河南原阳安氏 泰耀殿茂启 万天景建全

122、贵州思南安氏 正朝有成仕单,文宏福显天明

123、贵州六枝特区那送安家寨安氏

大、仲、之、正、文、子、仕、腾、玉、开、启、京、德、明、常、慧、勇

124、湖北枣阳市七方镇安庄村安氏

选,致,敬,诚,天,从,富,定,邦

庭,全,孝,有,祖,德,永,正,传

125、正黄旗海西叶赫纳喇氏(安氏)家谱:

国振家兴承世泽 精勤多德庆春祥

126、安徽无为泉塘镇金牛村安氏

万业大文光 英凡成继启 后代绍素香 悠心朴又长

127、门头沟潭柘寺镇东村安氏 景-单字-振--福

128、河北清河油坊镇安家那村安姓安氏

国、正、效、秉 愼、章、茂、广

西、成、有、望 勤、俭、治、家

百、年、树、人 祖、业、骏、发

129、安徽省宿州萧县皇藏区以及淮北烈山区安氏字派

振永文世万,鸿大广经伦,忠孝传明训,淑亭乐自珍。

130、安徽六安市青山乡安氏字派

静思书字有 宏朝文世守 万家国运培

131、六安青山安氏另一支源自英山陶河乡

应可昭振德 诗从学道中 其祥自长发

132、六安罗集字派 守祖福诗书

133、重庆大足安氏字辈

士宗祖伯子,千万思元,昌荣富贵,孝敬知汝,

顺应登俊,学希贤良,仲宏道德,仁仪成邦,

克彦上达,永泰亨嘉,瑞福详庆,世代光显。

134、江苏淮安安氏 九生礼乐传家远

135、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天生桥镇安姓字辈

入绍师怀庆,永發元天通,星福光明宪,富贵佐朝中。

号行:

国海毅廷芳,福禄金满堂。仁義礼知幸,永遠得久长。

136、四川泸定县安氏:

行居洪大应天维知新崇 礼厚德信文学忠孝顺能

宗祠楹联

(一)四言

(1)源自轩辕;望出武陵。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

(2)才堪济世;学足通经。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魏辽东人安同,性格端庄来谨,有济世之才,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间被封为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为官严明,长于校练,一时为人称颂。下联典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字益之,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儿子。安重荣因不满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儿皇帝”而反晋,被杀,其属下秦习把安德裕藏匿养大。他幼年时就喜欢笔砚一类文具,读书后,博贯文史,尤其精于《礼》、《传》。北宋开宝初年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文集四十卷。

(3)仙人食枣;乐工剖心。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到海上寻找他而不得。下联典指唐代长安人安金藏,在太常寺任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武则天的四儿子,后为睿宗)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追查。安金藏说:“你既然不相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剖心来表明太子不反。”说完便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冒出来而倒地,经抢救后苏醒。武则天听说后,马上下令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官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

(4)长髯太保;千岁老翁。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久在边地,羌人识之。知环州,种世衡得俘虏,问:“尔畏谁?”答:“畏安太保。”种指安,说:“此长髯将军正是。”下联典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卖药海上,受学于河上丈人。时人称他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与语三日夜,赐以金璧,值数十万,出阜乡亭,皆置之而去。后始皇遣人求之,不可得。

(5)耻为夷子;洗此胡儿。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晋·安重荣。下联典指唐·安禄山。

(6)河内世泽;琅琊家声。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秦·安期生,琅琊人。

(二)五言

画超溪径外;诗在颐山中。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二人的事典。

(三)七言

(1)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安鸿渐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诗句联。

(2)石刻二字蕴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熙宁间颁蔡京所书元佑党碑,刻石于州县,民被役。乞免,镌“安民”二字于石末,闻者愧之。下联典指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长安人。在太常工籍,时唐睿宗为皇嗣,被诬谋反,武后命治罪。金藏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肠出。武后感动,不疑皇嗣。命医治愈其伤。后为右骁卫将军。

(三)八言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名人安袍王的事典。

姓氏支派

辽东安同

第一个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安姓人士,是辽东人氏安同。他仕于曹魏,以其有济世之才而见称于世,曾经在曹家的王朝做到左辅的高官。他的儿子安颉也是当时的名人,曾经以"寻死当战死,可坐受困乎"的豪语,大破来犯的贼军,而被皇帝封为西平公,光宗耀祖。同一时期,还有另外一位也以战功辉煌而显达一时的安姓人士,那就是曾经被封为武原侯的安原雅。这位大将,也是当时的辽东人,以况勇多智略而著称于世。

胡人安禄山改汉字姓氏

唐代,一方面,更加入了胡人的新血脉,使这个源远流长的古老姓氏,茁壮庞大不少。 安禄山

当时加入中国安氏行列的胡人,就是那位大名鼎鼎,曾经把唐朝李家的江山弄得天翻地覆的安禄山。算起时间,应该是在距今一千两百多年以前的事。那么,安禄山这个胡人,是怎么会以安为姓的呢?

原来,安禄山是当时居住在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鲧)的胡人,本来姓康,名轧荦山,由于其父死后随母改嫁安氏,所以他就冒姓为安,并且给自己改了一个汉字名字。后来,他的子孙世代沿用安姓,于是看似外来的汉族姓,果然渗入了胡族的血统,使后世的安姓中国人之中有一部份是胡族的后裔。

北方部族安迟入关

另外,根据《魏书官氏志》的记载,安姓还有另外一支"新力军",那就是南北朝时期侵入中原的安迟氏的改为安氏。因此,后世的安姓应该是有三支不同的组成份子的,第一支是汉裔的安息国王之后,第二支是北方部族安迟氏之后,第三支则是胡人安禄山之后。

安氏自西北和东北入中原以后,主要仍繁衍于我国的北方,《姓谱》曾指出:"安氏望出姑臧,河内姑臧指的是甘肃省的武威县一带,河内是指的河南省境内黄河以北的一片地方,可见得安氏是一个在北方繁荣滋长的中国姓氏。 杨贵妃

安期生

大名鼎鼎的安禄山,以及他的事迹,相信国人必然已经熟悉万分。最初,他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的养子,备受恩宠,权倾当朝,当时唐室的满朝文武,几乎只有那位身为宰相的杨国忠可以与他颉颃,后来,他认为羽翼已成,就以跟杨国忠有隙的藉口,举兵造反,并又来势汹汹,把互许"天长地久有时尽"的唐明皇和杨贵妃逼得从长安仓皇出奔,途中,杨贵妃而又被迫缢死于马嵬坡前,风流的君主欲救不能,造成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憾事。

羞与为伍改安姓李

唐明 皇与杨贵妃的故事,在历来诗人墨客的生花妙笔之下,凄美绝伦,不知打动多少人的心弦。当时的安禄山,虽然曾经南面为王,建国号为燕,并且自称雄武皇帝,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要不是有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陪衬,千百年来他的名气也不会这样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安禄山是我国安姓的新加入份子,可是在他翻天覆地的乱搞一通,几乎断送了大唐的江山之后,我国原来的安姓,却也有不屑与他为本家而改为他姓的,这就是《唐书》上所记载的:"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氏。"换言之,在后世不计其数的李姓人家之中,有一支是在唐代时传自安氏。

唐代安氏突出

在唐代的两百九十年天下中,安姓人士的表现突出,像安庭坚、安禄山、 安敬忠,以及安金藏等人,都是史书留名的人物,其中, 唐中叶 安禄山发动叛乱, 成为唐朝由盛而衰、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入后期的历史性转折点。冷静考察他与当时政治形势和中枢政权之间的关系, [3-4] 对于正确了解玄宗时期的政治状况是有帮助。 安金藏,是唐睿宗的救命恩人。据史载,当唐睿宗当太子的时候,有人向其母武后诬告皇嗣将要反叛,于是武则天就命令来俊臣治太子之罪,这时,身为太常工人的安金藏向来俊臣大声唤道:"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并且立刻引佩刀自剖其胸,当场五脏皆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武后幡然感悟"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因而免除了睿宗一场不知最后命运为何的大灾难。忠君之士,世所敬重,安金藏当然也自此千秋垂名了。

另外的两位唐代安姓名士,则都是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人。 唐玄宗时期安庭坚是当时的太谷令,曾以行美政而被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安敬忠,则是当时的会州刺史,以治水使会州免道淹没而传名。

五代时期最有权势

后唐明宗时的应州人安重诲,家世更为显赫,曾经做到取决国家大事的中书令的高官,并且尽忠补过,甚吴贤名。当时的应州,是在今湖北省内,可见得在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住在甘肃、河南一带的安姓,也有了小幅度的播迁。宋仁宗的时候,山西太原也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安俊,他守边多年,把当时动不动就跑到边境来骚扰一番的羌族整治的服服贴贴,羌人并又公开承认"仅畏安太保"可见他的声威之隆。

在东室最为衰微的微宗年间,安氏也曾出过一位倡议北伐的名臣安尧臣,他上书向皇帝提出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说明"女真不可结与燕云不可取"的道理,深受徽宗嘉纳,累官至南平大守。

混有不少外族血统的安氏,在宋朝出的著名文士也不少,像安实、安俨、安焘、安丙等人,都是以文名而见称。其中,安实是荣安人,安俨是郃阳人,安焘是开封人,安丙是封邱人,显示宋时的安氏,仍主要繁衍于我国北方。

明代以后,短短数百年间,安氏的播迁甚快,不但大陆的南方有了安姓的人家,甚至一海相隔的台湾,也出现了不少安姓的人士的足迹。

安姓氏历史名人

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太子。原来他已经继承了王位,但为了能回到中原来,就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出家为僧,信奉佛教。 精通梵语,念经修行。

安德裕:己巳科状元,著有文集四十卷,《宋史本传》传于世。

安期生:琅琊人,相传曾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常在海上卖药,当时人称他为“千岁翁”。 [5]

安民:宋代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著名石匠,当时著名的石碑,皆出其手。其品格高尚、不畏权贵,时颁蔡京所书《元党籍碑》于各州县,安民刻碑毕才知蔡京乃当朝奸臣,遂拒刻“安民刻石”四字,拒收百两酬金,为人称颂。

安熙:元代藁城(今属河北省)人,性淡雅,喜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大嵬:明代 云梦县(今属湖北 云梦县)人,性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纬候。

安昶:清江苏金匮人,喜临摹古帖,尤善草书。

安汝俭:1931年生,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高级调究员兼高调员,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同会艺术委员,紫云名土碑林特聘顾问。

安迪光:1929年生,江苏兴化人。笔名旭初、晓笛、若素、江海涛等。诗人,楹联家。1944年参加革命,从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工作。

安鸿渐:北宋初年洛阳人(见《庶斋老学丛谈》卷下)。晚年为教坊判官(见《玉壶清话》卷八)。

安廷山:男,1938年3月出生于河北大名,字国峻。现任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研究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泰山诗书画研究会会长。

安冠英:男,1941年1月生,北京人。民建会员

安琪:女,1942年生,中国、艺术科学、研究员。曾任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论研究部副主任,《文艺论坛》、《东方》刊物副主编。

安启杰:1944年5月生,江苏徐州人。大专文化。徐州市文联副主席、副研究馆员。主要学术成果:致力于文学及电视艺术创作和民间艺术研究。

安多民:1949年生,山西平遥人。字长乐,号真玉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山西书协篆刻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藏书票艺委员会委员,山西师大客座教授,日本篆游会特别会员。

安在峰:常用笔名:居山、艾峰 、安康、安迪、慧根、戈盾、剑圣、居山剑圣、武林儒生等,1957年11月生,江苏省丰县赵庄镇安庄人。

安峰山: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男,汉族,1970年出生于河南许昌,198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法学硕士。

安同:曹魏时辽东人,在官明察,长于校练,家法修整,时人赞其有济世之才。

安金藏: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为太常寺乐工。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查处此事,金藏为洗脱太子罪名,当众引佩刀自剖其胸,肠出,并言“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武后感动,不疑李旦。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 朝阳) 杂胡人 [6-7] , 原名轧荦山,本姓康。后更名禄山。他懂蕃语,身体魁伟,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养以为子,后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

安重荣:五代时朔州(今属山西省)人,初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后石敬瑭降契丹,自称儿皇帝,重荣以此为辱,遂起兵声讨石敬瑭,次年因战败而身亡。其子安德裕从小被其部下秦习所收养,喜好读书,博贯文史,精《礼》、《传》,后于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有文集四十卷。

安寿:字厚卿,宋进士第,调蔡州亲察推官,至太常丞,秘阁校理检正中书,修起居,元丰初使高丽,加左谏议大夫,迁龙图阁直学士,改户部尚书,六年同知枢密院,元佑二年进知院事,拜亲文殿大学士,授光禄大夫,传戴宋史,元佑党人碑,名列政大臣,挥麈前录称公,在政府父尚康宁,且具庆焉,宋史载父曰华封光禄大夫,年九十余岁,子扶,给事中,殉靖康难。是为江苏安氏。

安俊:宋代名将,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人称长髯太保。

安天乐:元至汉元年辛酉二月十二日午时生,世系本源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劲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宾庆邵邑,旦落南门数年,转住城东关外张家冲,殁葬张家冲。

安伸:淄川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少卿。著有《柱史草》等。

安盘:明代 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官至兵科给事中,嘉靖初,以争大礼廷杖除名。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安传: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万历年间中举,累迁刑部郎中,出知卫辉府。著《蛩音集》。

安希范:江苏无锡人,明万历年间进士,授礼部主事。

安维峻:甘肃省秦安人,清光绪年间进士,授编修。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因言冒慈椿而被革职。后隐居柏崖,闭门著书。

安鸿勋: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官训导,善行草书。

安文钦:陕西 绥德县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

安德海:(1844年-1869年),清末宦官,直隶南皮(河北省南皮县)人。他在八九岁时净身,进宫后在咸丰帝身边为御前太监。

安哲: 原名安丰铎,字建亭,山东 日照县安家村人1925年8月,在邓恩铭的倡导下,安哲组织在济南的日照籍学生,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1926年春,由丁君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政协主席安子介

安子介:浙江定海人,1912年6月出生,2000年6月去世。1938 年赴港。194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工作。

安志敏:(1916-1967),原名安天江,四川 阆中县红土乡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安希伋:男,1916年1月生,河南人,民盟盟员。

安东(1918-1966),四川 阆中县凉水井(今阆中市凉水乡)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冬,由县苏维埃保送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安欧:1932年4月生,辽宁辽阳人,满族。研究员,兼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研究员、美国传记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继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和地质所进修研究X射线物理学、晶体范性学和光性矿物学。

安悦溪,原名安静,1989年6月10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

安又琪(Angela),1982年10月1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中国内地流行乐女歌手、影视演员,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

安宁,1987年11月6日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毕业于河北传媒学院,中国内地女演员,网络原创达人。

安泳畅,1996年3月4日出生于吉林省临江市,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

附件一、安姓——从何而来?

安氏宗亲 2017-04-17安姓得姓始祖为安清。黄帝有子昌意,昌意次子名安,远古时受封于西戎,后建立安息国(古安息国,在中原的西方,距离长安约一万多里,汉书称其为西域大国)。汉武帝时,派遣使者到安息国,始有往来。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息国太子清,字世高,在其父驾崩后,不愿继承王位,欲削发为僧,于是主动让位于叔父,到河南洛阳出家,专门从事佛经翻译。在此后的二十年中,共译佛典九十五部、一一五卷,为我国早期佛学做出巨大贡献。当时与太子清一同入汉者皆以国(安息国)名为氏,称为安姓,后代奉安清为安姓的得姓始祖。

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25%,另河南、安徽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51%。

安姓源自于汉代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后又加入鲜卑、胡人等少数民族的血统,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安姓名人多在唐代以后,如唐代中书令安重晦、宋代著名石匠安民、元代四川提督参赞安慎、明代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代安致远等。

安息国的安姓自迁入中原后,分布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区,其中尤以甘肃、湖南二省安姓繁衍迅速,后安姓发展成史上的三大郡望:凉州、姑臧、武陵郡皆在此二地。

上一篇新闻

“2021国庆特辑”‖北京环球影城,GO

下一篇新闻

日本网友讨论:亚洲大学的排名,中国超过了日本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