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科技(688133)-调研纪要-20220702
搜索更多机构调研纪要、电话会纪要
请访问【文八股调研】电脑端
更多纪要请关注【文八股调研】
来源:网络(真伪自辨)
全文共计 8278 字
泰坦科技交流20220702泰坦科技线下核心要点:1、经营性现金流:预计2年后经营性现金流转正2、自主业务与代理业务:目前50%多点,预计3年后自主品牌占比60%;3、毛利率:随着自主品牌的提升以及前期布局完成,各个基地投产,毛利率触底回升4、2022年研发投入1.4个亿预计。
行业研发壁垒比较低,上市后信息透明,高毛利产品很容易内卷,主要还是看产品矩阵和服务能力。
5、疫情后,不仅试剂耗材,包括原辅料,国内客户愿意尝试国内产品。
以前不是不能替代,是企业不给机会尝试。
公司效率比直接在sigma下单还要快,客户在sigma下单,sigma需要发物流,周以上,但在公司平台下单sigma产品,也能达到次日达。
6、经营指引:1)短期指引:疫情影响较大,Q2双位数增长,收入端10%有保障(4月影响大,5月正增长,6月超公司于其),利润端受运营成本、购买成本增加,利润承压,Q2预计全年低点;2)中长期指引:30%-50%的增速;7、总结下来:泰坦现在应该属于第二阶段开端,之前是搭建平台,扩SKU,各个仓备货。
这个过程在21年结束,后面就是把这些利润产品做出来,先做的差不多有HPLC,氘代试剂、还有量大的试剂等。
明年开始就是毛利率逐渐提升,库存周转逐渐变快,现金流逐渐转好的过程。
体现在财务上就是1)2年现金流转正;2)3年自由品牌从50%到60%;3)3年毛利率从20%到30%;4)每年增长保持35%全年目前保持预期不变,希望Q3补回利润。
2022-2023年预计2亿/3亿,目前132亿23个服务仓,23个城市自配现金流转正:30-50%的增速的话,2年之后预计转正。
毛利率:自身在制造能力的提升,即自主品牌占比从2022年到2025年,自主品牌50%多点提升到60%以上毛利率未来3年时间从各个基地的投产。
预计3年时间都有很大提升。
疫情:对上海的影响挺大,Q2压力很大,比白名单还早了10天,但对物流、运营成本、供应链、下游客户还是产生很大影响销售:还有2位数的增长;疫情今年、明年可能都会延续,带来客户供应链的变化,900家科研院所(出于对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存货周转:2021年仓储的建设,铺底,今年会在客户服务上。
存货会和客户匹配度复合,明年开始预计会有优化搜索排名:探索平台没有阿拉丁高:更多是服务客户的窗口,线下开拓。
有些是广告。
整体:1、3年规划:自主品牌完成60%的占比,现在52-23%。
重深长宽厚。
2、现金流:21年布局完23个城市,后面完成自有仓库和中心仓建设提升,建设生产基地。
定增的钱是最后一笔,基地投资回报率:奉贤5-8年收回成本。
宜昌、松江3-4年。
3、疫情的影响:疫情耽误了天地的生产2个月。
2季度销售规模有两位数的增长,至少10%增速(4月份影响大,5月份正增长,6月份目前恢复的比预期好),疫情运营成本和购买成本增加,利润承压。
三四季度收入上来,利润有望补回。
西南/中部地区,自主品牌增长速度和2021年差不多,认为疫情期间抢占了别人的市场份额(疫情期间客户倾向更有稳定供应能力的服务商)。
外资,比如CST国内销售1个多亿,20多个人,疫情发生后都不知道怎么和政府对接,复工更慢。
疫情带来的影响:客户看到了国产企业的保障能力。
进口替代会加速。
客户有焦虑感,未来试剂制造端会内卷,有钱就能投试剂,疫情加速行业内龙头崛起。
泰坦疫情期间单个客户的销售提升,整体持平,也就是因为疫情行业少了20%的增长。
另一方说明了客户更加注重产品保障和交付安全。
防控政策不改变,小企业受影响比较大。
很多原料是俄罗斯、伊朗进来的,因为疫情受疫情,外资产品影响较大。
4、做产品、做商业、做产业。
泰坦是做产业逻辑。
5、产业的延伸:长厚宽方面,过去十几年的积累,其他竞争对手3年内追不上;通过前端投入,加强重和深的能力。
长宽厚泰坦是做的最好的,标准化品类网上下单超过30-40%+;13000+词条只是结果,对接的运营体系和人是别人抄不走的(壁垒需要长时间的产品服务过程形成)。
重和深是产业的渗透。
5个维度做成老大,其他人很难撼动。
产品是在进化,从石化,到化学,到生物医药,要根据产业进程。
别人很难超越。
重和深做的好,能把小品牌打走,没有平台的支撑,单一产品线容易被耗死。
6、管理和信息流方面学习京东,产品展示方面学日本人。
不同类别的东西,不同的展示方式(试剂和耗材),从竞争对手的网站上看,一二三级目录的展示还是单纯单产品的思维(筛选一般是两级基础指标-规格和产地,三级指标需要积累-比如什么材料的耗材)。
试剂公司都想做耗材,但是试剂公司很难在客户导入方面深入。
7、相比第三方品牌电商网站的优势。
外资还是从原始目录册衍生出来的思路,数字化程度不够(赛默飞之前是目录销售,数字化能力比较弱)。
另外一方面比如sigma官网,第三方物流合作,不能次日达,通过泰坦订购可以次日达。
和国药的比较,国药除了基础试剂之外,其他通用一般,没有产品团队,以运营团队和销售团队为主;国药目前有规模和渠道价值,终端客户的比例比泰坦少。
8、体系的建设,23个城市(副部级副省会城市前置服务),仓库的成本不是最高的,管的人和配送车管理的人成本是高的(体系成本)。
生物医药产业愿意做一站式服务和采购,比如信达原来200多个品牌,现在一体化找泰坦采购。
泰坦目前也在做打包业务,热电和fisher合并之后帮助也很大,提供打包的业务,北美市场赛默飞自主占销量的60%,欧洲首选vwr。
有了长宽厚才有产品端加深和重成功的基础,历史上的并购:2012年并购危化品资质车队(外资不具备,基础服务能力建设;危化品目前不会成为障碍,在当地会和政府商讨,上市有帮助,一个地方给10-20个车的名额);2021年并购美国天地,获得高纯溶剂制造能力(生产过程knowhow多,制备级别的目前国产能力一般,长期合作产生认知,创始人退休时间点抓住了并购机会)。
1、产品:产品越分散,客户黏性越高,平台能力越强。
做深和重的,阿拉丁创始人做仪器的,懂技术,但是必须以市场为切入口。
参考sigma的收入,高频产品的收入60-70%,长尾产品占比30%左右。
长尾产品高毛利但是周转慢,sigma做高流传和高频次的产品,HPLC(高效液相色谱)和碳16等是最大的产品。
(sigma始终只有4-6w个高频的产品,长尾产品一年不周转,财务就会减值,1个产品有20-30个指标对应20-30种不同的sku,都是不同应用场景所设置的)。
合成材料试剂,产品可以放大,做成产业端,为国内和全球做产业端的供应。
单品国内有优势。
科研和产业有交叉的,放大到规模最大,输出国内和非欧美其他区域(比如东南亚市场)。
怎么看国产替代的趋势?
理化仪器发展阶段主要是化学合成和化学制药发展特别快的时候(国产替代错过了时间点);真正在进口替代或者出海过程中有机会的是国内制造有优势的品类,仪器时间会更晚一些。
试剂耗品原辅料是排在前边优先去做的,仪器比较靠后。
核心还是前端的产品,就是高频产品。
泰坦长尾产品做起来是比较容易的,高端是长尾产品,日本也是重视前端产品。
2、渠道、销售:比较成熟的区域,按照上海来看,仓储物流大概占销售额2个点左右。
销售的人数和考核指标?
销售运营产品1/1/1的比例,目前销售大概400人,销售考核收入、毛利和回款,这两年生物相关的产品线会加大更多一些。
2022年研发投入1.4个亿预计。
3、产能通用试剂+氘代的资质和产能——重和深的案例(试剂做量大,使用频率高的原料和生产)天地的高纯溶剂并购——研发质量体系支撑,从原来的小几千万元有望迅速增加到2亿元,兆维和合全都等着用(海外供应不上),天地的产能预计2022Q3扩建到13800吨(原来3800吨),亚洲最大。
萃英的氘代试剂参股合作——产能扩增3倍,实现进口替代(重水的资质管控+海外供应稳定性和货期),案例,天津药明康德1千万元订单;整体需求从原来的几百万迅速实现到小几千万级别,有望进一步放大。
萃英合作后,科研和大客户都转向泰坦。
培养基和血清也是类似想法和规划;希望3-4年自主产品60%占比。
通用试剂-宜昌site(当地常务副市长挂职上海宝山带来的合作机会)。
一部分包材自己生产,150亩,通用试剂代工现在是7-8家(使用代工厂损失了25-30%的毛利率),将来自己生产毛利率提升25%个点,2023Q4预计投产。
(原料自买,别人加工,要给25-30%的毛利率)。
以往案例,有机所原来找的是昆山的小企业,泰坦容器自主研发和整体质量控制优势,最后有机所选择了危险品运输车和产品质量更好的泰坦,有优先保障能力(纯度这个指标是最基础的),sigma销量最大的是大品类的基础试剂或者原辅料,有机所一年溶剂就用几百万。
松江研发中心实验室面积1.5万平,支持500人研发团队,3000平甲类仓库,2000平乙类仓储(现在不怎么批了,只能自己用政府特批的),9、10月份验收投入使用。
奉贤site——从区到市里面的而规划局,自贸区,危险品的仓储资质;700-750平方米甲级资质,打通进出口平台(奉贤超过1500平的的危险品仓库都很难批)。
甲类资质生产基地,生物/生化相关产品。
通过上海的基地保障长三角的客户供给。
原来需要自己想买成为存货,计划给外资(第三方)品牌提供仓储,收一定的服务费,减少存货带来的现金流压力。
生命科学试剂——血清分装和质量的环境保证;培养基材料和加工工艺、仪器等。
筑巢引凤——资本注入行业,产品型公司内卷后;有合适的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引入。
Q&AQ:生物医药如果出清,国内创新药客户需求减少会有什么影响?
如何应对?
A:大公司研发有短期影响,未来3-5年不会出现大的往下走的趋势。
公司具有有制造能力、平台能力。
东方基因用的回收袋、塑料是泰坦做的。
在产业里选大产品,特别是原料,一个产品一千万左右的。
准备在新加坡设点。
Q:标准类的品类还有多少品种和空间?
A:现有标准产品提高效率,sigma一开始做化学试剂,也不是标准产品,后来用的人多了,成了标准产品。
药明康德曾经也做过自己的采购,发现容易堆积库存,不划算,又选择回sigma。
现在泰坦一年几千万提供给药明。
高毛利的产品几年就容易被做烂,上市了信息透明。
就像现在国内十几家做生物反应器的膜,未来肯定会价格竞争。
泰坦现在就是做重和深,针对性布局产线,每年都有十几家找泰坦并购的,但泰坦十几年就并购了2家。
基地不是那么容易建的。
产品线如何做布局,泰坦耗材国内是最大的,长宽厚(行业特色仓储配送运营体系全国布局、进口保障与出口运营平台规划建设)去建立护城河,然后用重和深去打对手。
国内试剂行业主要是靠战略打下来的。
Q:自主品牌oem如何保质量和成本?
A:质控是运营能力的一环,成本主要靠规模效应。
销售规模几百万就没有必要建生产基地。
对客户来说,满意度是现货率和投诉率。
现货高,如果周转不行,投资回报就不行。
Sigma主要做大产品,周转速度是小产品的十倍,所以投资回报就高。
如果回报不高,毛利率再高也没用。
未来要成为中国sigma,必须要大产品,客户规模。
3年后,至少在化学试剂板块。
Sigma上市前收入拆分:第一个samc,原辅料占30%,科研试剂通用试剂30%,最大的产品是碳13,用于胃部检测。
Q:客户季度结算、月度结算比例?
A:平均账期在2个月。
超过3个月的比例很少。
高校对账时间长。
高校吃力也要做,因为学生出去容易有黏性。
泰坦这方面做的好,需要人员每周跟学校对账,所以国药、外资做得不好。
量越大,越不好对账。
Q:全国扩张?
A:上市之前,全国布局还没完成,主要在华东。
华东占比下降到74.4%,华北有仓库以后,占比提升很快,做到8.6%。
从全国研发来看,华东占60%,华南20%。
华东是主战场。
未来3年,华东占比下降到50%还是有难度的。
Q:高端产品如何替代?
如何平衡代理与自产?
A:国内合成试剂进口替代很快。
疫情后,不仅试剂耗材,包括原辅料,国内客户愿意尝试国内产品。
以前不是不能替代,是企业不给机会尝试。
企业用户会先化学试剂,然后血清。
用的多了,不出问题就行。
预计国产替换的速度会加速。
进口替代不可逆,不仅是泰坦,优宁维等别的国产也在做替代,外企现在心态就接受了。
Q:平台化?
A:网站背后对应整个供应体系,跟运营团队很大关系。
平台要大而专,别人3年内很难学会。
现货、还是货期多少,拆不拆单,客户下单之前信息交互,建立了准备的预期,通过流程化运转达到客户预期。
Q:线上自主下单占比?
客单价如何?
A:自主下单占比55-60%左右,但是销售额20%不到。
平台只是个工具。
Q:生产基地主要生产?
A:宜昌主要供国内,奉贤主要供国外。
宜昌可以做放大。
Q:在国外做大产品替代,如何保障供应?
A:一要看客户愿不愿意试;二是产品品质;三是制造能力保障。
未来3年还是看大产品。
Q:自建物流与三方优势?
A:自建物流带来客户体验,怎么安全交付,成本是否合算。
Sigma每个园区都有服务点,泰坦是个大平台,运营成本能平摊下来。
基地的报关团队负责进出口。
奉贤的地是特批的,容积率低,所以回报低。
全球只有美国欧洲日本产业链全,泰坦对东南亚输出品牌,欧洲主要是原料。
Q:订单做到当日达、次日达的比例?
A:一般是次日打。
要看产品分布和仓库。
Q&AQ:行业?
抛开外企,国内三种:1)依附于外企,经销商分销商,某个产品系列,之前是市场主流,未来趋势会越来越少;2)阿拉丁、莱伯泰科等为第二类,进口替代;3)服务型平台公司:泰坦、优宁维等。
2-3预期未来是长期共存形式。
平台型企业:1)重:生产制造,仓储物流;2)深:产品专业化;3)长:一站式服务,全生命周期;4)厚:产品矩阵;5)广:服务领域广1-2是公司目前正在加强的地方,5方面支撑公司发展上海疫情对公司的影响?
3.28号上海这边一个团队完全封闭,70-80人,需要现场办公的。
公司是上海市的保供单位,也是第二批复工白名单,相对同行,把自身工作,影响主要是:1)下游需求,高校萎缩,导致业务量萎缩,2)上游供货商,主要是第三方品牌在4月份完全停滞,5月份复工复产,逐渐开始恢复,6月份公司和员工打通,但整体,企业端的恢复强于高校恢复。
Q3会强势反弹?
5月份略有增长,4月份下滑,5月份有一定增长,加上6月份,Q2营收有一定增长,利润端影响比较大,反弹的化,企业端更强,高校科研院所相对弱目前35%复合增长目标未变,半年报会有一些差距,全年可能弥补过来。
优宁维的竞争关系?
优宁维细分领域比较专业,主要是生物抗体相关,细分领域的专业度是优于泰坦,泰坦主要是综合服务优势。
OEM规划?
就是我们说的重:大的产品品种需要制造生产能力。
OEM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半年SKU增加品种?
21年SKU自主品牌10万+接近17万,化学阿托玛斯增加5000个产品,几万个SKU,是最多的,今年15%-20%的品种增加。
化学试剂红海市场,未来毛利率有没有压力?
竞争相对平稳状态,产品小而散,毛利率50%-60%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空间,通用试剂也是如此,大家基本是守住毛利率底线。
高端试剂的前景?
保持与公司的整体的增速相匹配,一站式的服务能力,也会拉动我们品牌销售,有机会放大的也会增强制造能力。
高端试剂的量级很小,研发壁垒、合成难度并不难,大家还是以整合的方式,主要还是品牌度、信任度、种类。
譬如大家还是比较相信西格玛,品牌认知。
客户:生物药、科研都有,主要还是购买渠道的变化。
专业度方面未来还有目前今年明年有没有新的收购计划?
目前市场上行业的收购价格是?
没有明确标的,一般选竞争之后的存活下来的公司,有自己的品牌,目前主要还是双方合作、参股等方式,不会很在意价格,一般投1000万左右,比例各不相同,业务合作先拉起来。
产品品类布局?
国内,从面上还是比较全的,专业性上,还有待提升。
优宁维生物抗体都有3-400万SKU。
纪要来源:【文八股调研:wenbagu.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