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文 | 周元

编辑 | 美龄

一个时代的变迁,需要最敢冒险的一群人推动;一个行业的兴起,需要最精英的一批人努力。被喻为国家“工业粮食”的芯片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关系到国家安全。美国不遗余力打压华为,实施制裁,搞断供,华为的遭遇其实也是中国芯片产业处境尴尬的现实折射。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目前我国生产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稳居全球首位,但里面的核心芯片却严重依赖国外进口,每年进口芯片花费的外汇远远超过石油。尤其是先进的芯片生产设备和技术长期受制于人。对于中国芯片来说,自主之路任重而道远。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张汝京是这个时代电子行业发展的代表性人物,在几十年围绕芯片创业的过程中,被封杀、打压,依旧初心不改——造最好的“中国芯”。他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了中国大陆半导体的基石,被业内誉为“中国半导体教父”。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向张汝京博士颁发终身贡献奖

在芯片制造的创业经历中,张汝京有过多次大起大落,可谓中国芯片史上的一段传奇。使命感和理想主义,贯穿了张汝京的创业历程。每每面临个人利益与家国大义的选择时,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尽管那会是一条更为艰难、坎坷崎岖的道路,但他依然九死不悔。张汝京的传奇,注定与他的拳拳报国心相互印证。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1948年,张汝京出生于江苏南京。父亲张锡伦是有名的炼钢专家,母亲刘佩金研究化学,还曾参与创办金陵女中。抗战爆发后,张锡伦所工作的炼钢厂被编入兵工厂。1949年,不满一岁的张汝京跟随父母迁居中国台湾。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张汝京从小成绩优异,大学考入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并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和南卫理公会大学分别获得工程科学硕士与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9岁时,张汝京进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德州仪器”工作,从研发工程师做起,迅速发展成长起来。

在德州仪器的20年,张汝京干得最轰烈的事情就是“建厂”,经他之手,公司短时间内便先后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台湾、意大利等地共建设了9座工厂,这在当时全球半导体产业中都是极为少见的。也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大手笔”,张汝京又被人称为“建厂狂魔”。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在张汝京事业蒸蒸日上,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知名的建厂专家之后,父亲张锡纶一句话惊醒了他,“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1996年,中国电子代表团到德州仪器总部参观,问张汝京:“你愿不愿意回国?”并在临走前留下一句“我们在北京等你”。

一念起,万水千山亦无悔。1997年,张汝京提前退了休,返回台湾创办了“世大积电”。成立仅3年,世大半导体就建起了两座工厂,并实现了盈利,还一举成为岛上第三大芯片公司。而在张汝京的规划中,之后准备兴建第三厂到第十厂将全部在大陆开办。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世大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行业龙头台积电的警惕。昔日德州仪器的上司张忠谋很清楚张汝京的能力,他选择绕过张汝京,直接与世大半导体的股东谈判,以50亿美金,高出世大身家8倍的价格买下世大。面对这样的天价收购额,没有人不心动。

张汝京对此次的并购提出了附加条件:“收购完成后,世大的第三个工厂,必须要建在大陆。”收购顺利完成,但建厂之事却一直没有兑现承诺。不仅如此,台积电还威胁张汝京,如果离开世大前往大陆,就将收回他手里的大量股票。张汝京答:“那就,不要了!”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公司不要了,股票不要了,钱也不要了,张汝京毅然带着妻子、孩子还有90岁的老母亲迁居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我的观点是到大陆来,帮我们中国做一些事情,遇到什么困难,没关系,克服。遇到什么挫折,挺过去,然后东山再起,再做。”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张汝京通过多家投资公司募集了十几亿美元的投资,还带领了上百位半导体工程师随其北上,其中不少是他在德州仪器和世大时的旧部。曾经的“建厂狂魔”一展身手,短短13个月后,到2001年9月,中芯国际正式投产,这也刷新了晶圆加工厂建造速度的世界纪录。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高速、高效背后,是张汝京的默默付出。他不但东奔西走拉融资、招人才,还想方设法一点点省着花。他大批量购入低价的二手设备,迅速为中芯建立了3条8吋晶圆生产线,赶在产业复苏前将产能准备做到完全充分。也正是如此,中芯很快在内地半导体代工市场打下半壁江山。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以产业升级为优先,这是张汝京的核心诉求。在他看来,实现技术赶超,缩小中芯与国际上的技术差距,比什么都重要。“中国的半导体封装测试和应用方面比较成熟了,但是产业链前端的环节很薄弱,最容易被人家‘卡脖子’。我爱我的祖国,我就是要做中国大陆还没有人做起来的事业。”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2003年,中芯国际在北京建立了1个12英寸厂,又于2003年底收购了原摩托罗拉天津的8英寸厂,初期集成电路线宽从0.25微米、0.18微米一直做到90纳米。并冲到了全球第四大代工厂的位置,崛起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2003年8月,在中芯国际即将在香港上市的关键时刻,遭到了竞争对手台积电在美国加州的起诉,就商业机密等问题要求赔偿10亿美金。2005年2月,双方达成庭外和解。1年零7个月后,台积电再次状告中芯国际违反和解协议。2009年9月,台积电胜诉,台湾媒体得意地称:“我们从此控制了大陆芯片业的半壁江山!”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这场蓄谋已久的反击,不仅让中芯国际元气大伤,也拖垮了其前进的脚步。2亿美元赔偿金、10%的公司股权,让这场打了6年的官司,成为中国半导体行业最惨烈的一战。而张汝京这位中芯国际灵魂人物也成为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中的牺牲品,他“主动”退出自己一手建立的公司。

在张汝京看来,他不愿公司因为法律战内耗,也不赞成主战派意见,他坚持辞职下台,“由我来做个了结”。在临行前的聚会上,张汝京再次表示会“对事情负责”,并对在场的人强调,“不要认为这是人生中很大的失败,不要被打趴下”。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囿于签署的竞业协议,离开中芯国际后的张汝京无法继续留在半导体产业。他选择进入LED领域,成为了一个“投资人”,并用3年时间投资了3家LED企业,涵盖了LED上游衬底材料、芯片和下游照明应用领域。新的领域生产难度不算大,甚至一度传出张汝京准备退休的消息。不过自始至终,他的心就没从半导体上离开过。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2014年,5年的竞业禁止条款刚到期,张汝京立刻重出江湖,在上海成立新昇半导体公司,生产单晶硅棒,专注芯片成本最大的材料——硅。硅片技术的发展,主要有两条路,一条是纯度越来越高,一条是尺寸越来越大。硅片尺寸越大,能切割的芯片也就越多,成本也就越低。这一次的创业,张汝京依然选择了产业为先。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台湾创业是因缘际会,创立中芯是为了填补内地没有先进的集成电路代工的空白厂,投资是为了过渡,新昇则是因为内地没有完整的硅片产业。”对于这几次创业,张汝京的定位很明晰。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2018年,70岁的张汝京又一次创业,成立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公司,集合芯片设计、制造、封测三个环节,成为国内首个IDM厂商。张汝京一次又一次的不断出发,都是发自内心地想要补齐中国内地芯片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使命还没有完成。”

芯恩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无非是进展快一点慢一点,但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把它做成功。”对此,张汝京反而看得很淡。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企业要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还是奇缺的。”在张汝京看来,自己培养半导体人才比从海外招募人才显得更为迫切。张汝京在青岛着力培养本科人才的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研究生院的联合办学,培养更多高端人才。“我在青岛做的事就是‘抛砖’,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玉’参与到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当中来。”

如今,中国芯片行业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异,但也已经拥有了走向成功的众多因素:无数从海外回流的顶级人才,不断壮大的国产工程师队伍,卓越民企等树立的标杆机制,国家充沛且持续的资金支持。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张汝京看来,“其实随时可以超车,所以以后尽量不要用弯道超车,弯道超车是花时间花精神、不是捷径的方法。”在他看来,这种差距可以“追得上”。“要下决心找到合适的团队,做这个行业是很寂寞、艰苦的,要有很强的信仰的力量来支撑我们,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出来。所以我是乐观的,相信我们追得上。”张汝京如是说。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三起三落只为“中国芯”

上一篇新闻

“大航海”与琼岛弄潮儿

下一篇新闻

中国人为什么不爱生孩子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