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乔布斯”行骗史:“一滴血”忽悠90亿,克林顿基辛格纷纷入坑
伊丽莎白·福尔摩斯
1993年,一个9岁的美国小女孩,被姑姑问了一个俗套但有哲理的问题:“你长大之后想做什么?科学家还是总统?”
没想到小女孩淡定地说道:“我要做亿万富翁,因为如果我是亿万富翁的话,总统会娶我的。”
这个从小立下“雄心壮志”的小女孩,叫做伊丽莎白·福尔摩斯。此时的她可能没有想到,未来的自己梦想只实现了一部分。
“别人家的孩子”
1984年出生的伊丽莎白,出身就像一名小公主。母亲在美国国会工作,父亲曾是北美地区头号天然气和电力批发销售商——安然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后来还在美国国际开发署和环保局等部门工作。
在父母的宠爱下,伊丽莎白的童年,基本上没受过什么委屈,而这也让她变得越来越争强好胜,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伊丽莎白上学期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撒泼打滚,而且次次考试都要当第一名。
看着女儿这么优秀,当父母的自然也感到非常骄傲。伊丽莎白的父亲由于工作原因,有几年经常来中国出差,他总会带着伊丽莎白一起。
跟着父亲在中国待了几年的伊丽莎白,期间不光学了一口流利的汉语,还把C++的编译器卖给了一所中国学校,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汉语让伊丽莎白如虎添翼,高中的时候,伊丽莎白参加了斯坦福大学的夏季汉语课程。虽然这个课程只面向大学生,可伊丽莎白还是凭借出众的汉语水平被破格录取。
斯坦福大学
伊丽莎白与斯坦福大学的缘分,显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2002年,高中毕业的伊丽莎白顺利考上了斯坦福大学,成为了一名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并且获得了每年3000美元的“总统奖学金”。
伊丽莎白在入学后,课余时间也经常待在实验室里。2003年,她就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可穿戴式给药贴片。
也是在这一年,入学不到一年的伊丽莎白,获得了工程学院院长钱宁·罗伯森的赏识,破例让她到自己的实验室中,给博士生们帮忙。随后,伊丽莎白在大一下学期,还获得了进入新加坡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实习机会。
正当父母和学校仿佛看到一颗冉冉升起的“巨星”时,却发现这颗“巨星”来了个漂移:才上了一年大学的伊丽莎白,突然提出要辍学创业。因为她觉得,学习太无聊,还是赚钱更重要。
一般父母听到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说这种话,多半会觉得孩子压力太大,让孩子再考虑考虑。
可伊丽莎白的父母不差钱,不光马上答应让伊丽莎白辍学,还把留给她上学的“教育基金”变成“创业资金”,以此来支持女儿的“创业大计”。
创业不易
2004年3月,伊丽莎白拿着父母给的钱,开办了一家名为“Theranos”的公司,准备进军血液检测这个充满利润的行业。钱和公司都有了,接下来就需要专业人士来“镇场子”了。
伊丽莎白找到了恩师罗伯森教授,直接请对方做第一个董事会成员,同时担任技术顾问。罗伯森在学校荣休前,每周去公司转一趟就行。打动罗伯森的,除了伊丽莎白给出的丰厚待遇,还有她接下来要做的惊天项目
伊丽莎白出于自己对打针这件事的恐惧,准备研发一款新型血液检测技术,只要从手指上轻轻扎一下,取极少量的血液,就可以完成大量检测。
这个东西,就算是不专业的人来看,也会觉得不靠谱。毕竟血液检测本就是一种非常精密的技术,需要有足够多的有效样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测计算,最后才能得出结果,而且结果还必须近乎无误才行。
不过伊丽莎白和罗伯森两人,先把自己给说服了,他们坚信这种技术在现阶段是可以实现的。
接着,伊丽莎白打印了一份26页的商业计划书,专挑对医学领域一窍不通的投资人,对他们一顿“洗脑”。
最终,这些投资人被她成功忽悠瘸了,加起来给伊丽莎白投了600万美元。这些画饼的人,最终还是吃下了别人画的饼。
就这样,喜提融资的伊丽莎白,回到公司就开始抓紧安排设计研发。一开始,她带领团队尝试用一种附带小针的贴片,直接贴胳膊上取血检测,但是最终失败了。
发现自己做不来“小玩意”的伊丽莎白,又和团队做了个“大家伙”:“Theranos 1.0”。这是一台只能放在实验室用的大型机器,用的时候,把采集到的样本,放进一个专用的盒里,再塞进机器中就行。
不过这个专用的盒子,是一次性的。而且成本还非常高,一个就要200美元,一周高低得用几百个,可以说非常烧钱了。
虽然成本高昂,但经过长期实验,这个机器可以正常走完检测流程。可惜也存在两个致命的问题:
首先,伊丽莎白依旧执意用微量的血液,导致机器几乎检测不到。为了能出结果,他们只好兑入一定比例的生理盐水。
可这种技术本就需要极其精密严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血液被稀释后,结果自然也就变得不准确了。
其次,机器的精密程度并没有达到预期,导致血液和试剂之间互相“串门”,整个检测流程乱成了一锅粥,变得更不准确了。
忽悠别人的第一步,就是先忽悠自己
他们之所以这么“糊弄”,主要还是因为到了2005年底的时候,之前那600万美元的首轮融资,只用了18个月就砸完了。
虽然伊丽莎白创业可能不太行,但是不得不说,她确实是忽悠方面的一把好手。虽然她的检测机器几乎就是废铁,但在她的一顿忽悠下,很快就又获得了900万美元的融资。
这900万美元还没捂热乎,伊丽莎白转头就花出去了3000美元,买了一个点胶用的机械手臂。这样,血液“串门”的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检测流程可以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完成。
接着她把外壳也“升级”了一下,做出了升级版的检测机器,她给这台机器取名“爱迪生”。这台新机器大小和打印机差不多,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可是同样存在严重问题。在检测过程中,试管经常会破裂。因此这台机器,其实依旧不能正常地进行检测。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当伊丽莎白这边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又杀出了一条“拦路虎”。一家公司推出了“爱丽生”的竞品,他们的机器可以在12分钟内,完成31项检测。
伊丽莎白一看,人家的饼都出锅了,自己还在“水多加面”的环节,立马就慌了起来。她直接公开声称,自己的“爱迪生”更厉害,只需要一滴血,就可以进行近300项检测,除了血糖等常规检测外,甚至连癌症等疑难杂症都能查出来。
在伊丽莎白一顿猛吹之下, 一台根本不能进行正常检测的机器,摇身一变,成为了改变世界的新发明。
除了包装机器外,伊丽莎白还在继续包装自己。她经常对外宣称自己是乔布斯的“迷妹”,在言谈举止、穿衣风格上处处模仿乔布斯。
同时,她还陆陆续续招募了不少苹果的员工,俨然就是苹果的分公司了。她为自己立了这个“女版乔布斯”的人设,也给她的忽悠功力“锦上添花”。
在歪门邪道这条路上玩命狂飙
在伊丽莎白的“不懈努力”下,公司不光暂时解决了竞品带来的威胁,还成功钓到了不少“大鱼”。
到了2010年年底时,公司一共获得了将近9200万美元的投资。而且伊丽莎白除了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还获得了一些官员们的站台背书。
2011年7月,伊丽莎白被人引荐给了,当时已经91岁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在和伊丽莎白面谈了两个小时左右后,舒尔茨不仅答应进入伊丽莎白的董事会,还给公司的董事会又拉来了“五虎上将”:
前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萨姆·纳恩、前海军前作战部部长盖里·罗海德、前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前海军陆战队四星上将詹姆斯·马蒂斯、甚至还有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乔治·舒尔茨
虽然这家公司的阵容非常“豪华”,可是行事作风却也极其低调。他们没有官网,也没有出版过书籍杂志,老板伊丽莎白算是公司唯一的“话筒”。
因此,伊丽莎白经常出席各大活动,也在不少电台电视中做客过,比如CNN、福克斯商业频道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她甚至接受过《华盛顿日报》的采访。
采访后,《华盛顿日报》对她不吝溢美之词,直呼其为“下一个乔布斯!下一个比尔·盖茨!”
紧接着,舆论进一步水涨船高,她不光和美国军方谈合作,还当上了联合国大使;不光获得了世界报业大亨默多克的1.25亿美元投资,还和前总统克林顿谈笑风生。
就这样,伊丽莎白虽然一点正事没干,却成功地把大半个美国给忽悠瘸了。后来到了2014年的时候,伊丽莎白公司的市值已经达到了90亿美元,因此手持多半股份的伊丽莎白,身价也超过了45亿美元。
全都是泡沫
在伊丽莎白疯狂造势的同时,2013年7月,美国最大的连锁药店沃尔格林也坐不住了,连考察都没考察,直接就跟伊丽莎白签下了价值5000万美元的采购订单,甚至还帮她还了2500万的贷款。
沃尔格林之所以这么慷慨,主要还是想在其他竞争对手之前,抢占先机。毕竟那时美国传统的血液检测,每年的检测费用就高达750多亿美元。这么看来,伊丽莎白的“爱迪生”在未来一定能赚得盆满钵满。
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甚至还把自己的店面都重新装修了一番,专门腾出一部分空间,作为伊丽莎白公司的检测中心。
沃尔格林
沃尔格林的这么做,看似是给伊丽莎白的公司带来了巨大帮助,但在伊丽莎白看来,这无疑是在把她往火坑里推。毕竟搞检测中心,就必然要接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
骑虎难下的伊丽莎白,想到了一个“天才般”的妙计。虽然“爱迪生”没办法准确检测,可是市面上别家有能用的啊。于是她花了10万美元,买了6台西门子的分析仪。
不过这种一台就有约600公斤重,差不多相当于8个成年男子的重量。而且体积也比较大,根本没法藏在检测中心。因此这6台西门子分析仪,被伊丽莎白放在了公司里。
正因如此,他们的检测并不是立即就能做的,而是需要等员工把血液送到公司之后,再开始检测。由于没有进行有效地保鲜,导致大量血液在送到公司前,就已经变质了。
为了能让用户感觉“准”,“聪明的”伊丽莎白又有了一个主意。她专门找人做了一整套视频,让检测过程和检测结果全部“可视化”。她用行动证明了,眼见不一定为实。
这还不算完,伊丽莎白还在私下先跟公司员工们签了一份保密协议,并给员工分了班组,命令员工不能打听非本职工作的公司事情。
在尽可能封住员工的嘴后,几近疯狂的伊丽莎白偷偷安排员工,把异常的数据直接删除或者伪造,来进一步确保自己的谎言不会被人戳穿。
可她万万想不到,有政府官员撑腰的自己,最终会栽在一位名叫约翰·卡雷鲁的《华尔街日报》记者身上。
约翰·卡雷鲁
弥天大谎的尽头
约翰·卡雷鲁是《华尔街日报》的王牌记者,曾经两度获得普利策奖,可以说是一名专业且具有职业操守的优秀记者。
约翰之所以会盯上伊丽莎白,主要还是靠那家“12分钟能检测31项”的公司。那家公司在伊丽莎白“大放异彩”之后,就被衬托得黯淡无光。公司老板虽然觉得伊丽莎白在撒谎,可是在伊丽莎白强大的公关能力下,一直找不到可疑的地方。
在一次与西门子销售闲聊的时候,偶然得知对方经常要去伊丽莎白的公司。他当即就察觉到了不对劲,既然伊丽莎白的“爱迪生”检测技术那么强,为什么还要频繁找西门子呢?答案显而易见,他们的技术能力并没有说得那么高,没准还不如自己公司。
找到疑点后,这名老板私下找到了约翰·卡雷鲁,因为之前看过不少约翰的报道,他相信约翰一定能抽丝剥茧,调查出伊丽莎白的谎言,并将其大白于天下。事实证明,他的选择非常正确。
约翰根据这点线索,秘密走访了西门子员工、检测过的用户、甚至还有伊丽莎白自己的员工。在详细调查数月后,约翰整理出了大量关于伊丽莎白造假的铁证,手里握着一把“炸弹”。
2015年10月15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长文报道,文章名为《一家明星创业公司的挣扎》。
这篇文章不仅有权威分析,还有员工和用户们提供的证词,全方位揭露了伊丽莎白的谎言,瞬间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看到报道的伊丽莎白,很快就知道了这篇文章出自约翰之手,便开始从各个角度对约翰施压,逼他放弃调查和报道。
可她越这么做,在约翰眼里就显得越心虚。约翰毫不畏惧伊丽莎白的威胁,反而更加积极地对伊丽莎白展开舆论攻势。
在接下来的三周里,《华尔街日报》又刊登了4篇关于伊丽莎白和她公司的报道。每篇报道都像一块照妖镜,让伊丽莎白的谎言一次次显出原形。
一时间,风头正盛的伊丽莎白,转眼就受到了舆论反噬,处在风口浪尖之上。
眼看她楼塌了
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董事会里不少人一看情况不对,立马卸任跑路。沃尔格林也公开声明,宣布将把“检测中心”统统关闭。
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隐身”的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也开始对伊丽莎白的公司展开调查。结果发现,号称能够进行近300项检测的“爱迪生”,实际上只有12项,而且测得还都不怎么准。
这下大家终于相信,伊丽莎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骗子,紧接着她和公司的估值都出现断崖式下跌。
2016年6月2日,《福布斯》杂志认为,伊丽莎白之前的45亿身价,此时已经蒸发了45亿,只剩下0美元。
紧接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加入这场口诛笔伐。经过调查后,他们认为伊丽莎白的公司存在欺诈行为。
在山呼海啸的负面舆论中,2018年9月,伊丽莎白的“Theranos”公司正式宣布解散,这家曾经市值超过90亿的“硅谷明星公司”,仅存的价值也都被抵押给了债权人。
今年,伊丽莎白正在接受法律审理,由于受到了12项指控,如果败诉,她要面临的将是最高20年的有期徒刑。
结语
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倘若当初伊丽莎白踏踏实实做研究,虽然可能没有这么快起家,却也不至于一只脚踏进监狱的牢门。
诚信,远比聪明才智更加珍贵和可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