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朋友圈,陕西入了!
从“米字型高铁”的建设到“南向通道”的推动实施,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打造到“西三角”的持续发力,如何建立通畅的海陆空3D综合渠道,对接东部资源、抢抓一带一路机遇实现对外开放新格局,是西部地区20年来致力求解的“老方程”和新时代机遇下面临的“新考点”。
近日,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陕西九省区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协议。这步大棋,将西部发展推向了新段位——资源互补、政策整合、扩盘破壁,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从“西部开发”到“西部开放”,西部地区共融,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南向通道 x 中欧班列,九省区结“开发者联盟”
提起“陆海新通道”,不妨提提它的前身“南向通道”。
“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是在中国-新加坡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框架下,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广西、贵州、甘肃为关键节点,有机衔接“一带一路”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它西承中欧国际铁路大通道,东连长江黄金水道,南经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新加坡等国相连,是一条多效合一的大动脉。自2017年9月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开行,近两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
今年1月7日,青海、新疆、云南、宁夏加入建设,共同签署合作共建“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并将“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陆海新通道”。5月16日,陕西正式加入了这个朋友圈。一条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综合交通大管道确立,不仅升级了西部开发的“东接”官网,更将连接东南亚和中亚、欧洲等地区,成为西部对外开放的“光速桥”。
数据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到201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7万亿元增加到18.4万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经济总量的占比已由1999年的17.47%上升到20.44%,GDP增速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和中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陕西拥有与生俱来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不断拓展开放通道,加快建设“米字型”高铁、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建设新枢纽、促进生产要素的快速流通,取得不俗成绩。2018年,陕西实现GDP2.4万亿元,增速8.3%;全省进出口总额3513亿元,同比增29.3%。特别是中欧班列“长安号”,2018年共开行1235列,创造了重载率、货运量、实载开行量三个全国第一,把幅员广阔的西部内陆地区与极具潜力的国际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西部全方位对外开放中重要支撑。
可以说,陕西的加盟是在“陆海新通道”的棋盘上落了一颗直行“车”。
20年来,西部各省区都在合作共赢的探讨中形成了不同级别和形式的“开发者联盟”。宝兰、西成高铁的开通,更是让西北和西南地区在“高铁语境”下初次实现大整合。由西渝、西成高铁完成闭环的“西三角”经济圈成为“西部制造”的第四经济增长极。而随着关中平原城市群的确立,“宝兰高铁+西成高铁”的东西双向对接成功,资源、要素等实现“西部漫灌”的基本轮廓确立。
在交通线路上的“物理合作”已无缝衔接,在产业开发的“化学反应”也逐渐显现。从近两年的西部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企业效益实现较快增长,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批特色产业基地逐步成形,建成了一批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而海内外资本大量涌入,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西部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产业也从传统的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向了高级农产品加工、智能机器人制造、激光技术应用及无人机制造。
◎无人机(资料图)
无论是交通、区位优势整合,还是产业升级转型布局,与过去20年不同的是,西部地区不再是“打基础”的阶段。从资金、人才的“东部引灌”到如今的“西部漫灌”初成,“陆海新通道”连接的西部“开发者联盟”,既有利于增强西部省区市共商共建共享通道的凝聚力,健全通道可持续发展机制,更有利于西部相关省区市依托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国际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中国西部地区与东盟的全面战略合作。
错位咬合+互补短板,要素配给促进相互成就
“陆海新通道”串联九省区,打通了西部“双向开放”的“奇经八脉”,但如何实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才是保证高效运行的关键,反之就会相互制约、效率低下、影响全局。
须知,这条大通不仅将重庆、广西、贵州、甘肃、青海、新疆、云南、宁夏、陕西九省区纳入共融,也将成渝经济圈、关天经济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三个主要的西部经济区,以及西三角、关中平原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经济板块纵横交错起来。它们之间,既有互补,也有叠加。特别是,陕西、重庆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贸区“偏宠”。
但在政策优势叠加的同时,又有人才相对欠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体制机制创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共同挑战。
那么,如何相互成就?
首先,在区位整合上,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给出了建议:可将关天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进行整合。“西北的龙头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西南的龙头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地区并没有整合在一起。陕西、四川和重庆应当顺势打造以西安、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三角。现在珠三角已经扩大升格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我们要争取让西三角成为推动西部走向大亚欧的发动机。”张宝通说。
其次,从港口建设来看,贸易口岸自然是陆海新通道的立足点和发力点,拥有自贸区的陕西和重庆,内陆港优势明显。崇左—广西更是重要的边贸口岸城市之一,共有国家一类口岸5个,二类口岸两个,边民互市点14个。2018年,广西夯实口岸经济发展基础,全区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1.19亿吨,增长14%。仅2018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经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地广西口岸对东盟进出口增长56.8%,达114亿元人民币。
◎长安号(资料图)
而正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的陕西,全方位整合内陆港口优势,加速的“长安号” 更拉近陕西与欧亚距离,2018年共开通11条线路,全年开行达到1235列,是2017年的6.1倍;运送货物113万吨,是2017年的5倍;货值16.3亿美元,是2017年的8.6倍。覆盖丝路沿线44个国家和地区,货源地也从西安周边辐射大半个中国。
内陆港+通海口岸的互补优势,形成九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共享资源”。未来,九省区将能在更大的空间格局实现更充分的“要素配给”。
抱团出海,从西部“开发”到西部“开放”
在世界地图上,纵贯中国西部和中南半岛的“陆海新通道”,与横贯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交会对接。它实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西部地区的无缝衔接。
“‘陆海新通道’的‘新’,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的货物不再向东绕远,而是向南就近出境。”重庆市中新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说,据他介绍,货物从这条通道出发,利用铁路、公路、海运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北部湾等沿海沿边口岸,再转运至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时间比东向传统线路节约15天左右。
据了解,截至2018年底,“陆海新通道”三种物流组织形式均已实现常态化开行,其中铁海联运班列共发运805班,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共开行55班,东盟跨境公路班车共开行661班,进出口货物已涵盖汽车和摩托车配件、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八大货类中的240多个品种。
◎政策叠加机遇,陕西顺势发展“三个经济”。(资料图)
作为刚刚加入的新成员,陕西其实是带着对外开放的丰厚“身家”来结盟。在完善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发挥能源、科技、教育、文化等特有优势;利用会展之都,搭建国内外经贸洽谈平台,站在对外开放的前沿。特别是,中欧班列“长安号”11条运营线路的触角先后向东延伸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冀、长江五大“经济圈”,向西辐射至中亚、中东及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咸阳国际机场目前客货运航线347条,通达29个国家55个城市,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28个城市。货邮吞吐量增速2018年以来居全国十大机场之首,形成了“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格局雏形。
加入“陆海新通道”朋友圈后,陕西将借力架设、延伸和完善自己的“南通道”,势必进一步拓开海外市场。“东南亚是陕西苹果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借助‘陆海新通道’这条快捷线路,陕西苹果可以很快地运到东南亚国家。”陕西果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齐升说。
新枢纽、新速度、新机制,刷出新成绩。在西部大开发的前20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与其它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如今,“减少国家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帮助,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提升对外开放度将是关键之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表示。
“‘抱团’后的中国西部省份正在逐渐实现均衡发展,基础设施、人才短板正在持续改善,对外开放的程度正持续提升,未来定有更多的外商将目光投向这里,这一大陆腹地的发展前景可期。”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敬说。
20年跃马扬鞭,“西部大开发”升级“西部大开放”。而刚刚加入“陆海新通道”的陕西,也势必以更广阔的胸襟拥抱新机遇,遨游“蓝海”。(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208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