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谭」上世纪梨园行独特风景——有哪些著名的女老生?
中国戏剧红氍毹上的性别颠倒在世界演剧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曾开放女演员演戏,女观众也可进戏园看戏,但为时短暂,一九一三年北京政府又下令,禁止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女演员要演戏必须单独成立坤(女)班,各种行当角色,全由女演员担当。而历史造成的男演员人数众多、剧艺造诣精深,声势地位占绝对压倒优势的状况,对女演员来说是极其严峻的挑战。为此,女演员不能只凭色相,必须要有超绝的技艺,才能与男演员一较短长。
中国戏曲中的女演男,成了这个时期戏曲舞台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上世纪二十年代坤班兴盛,出现了不少红极一时的女老生,比较著名的按年代来排有筱兰英、恩晓峰和李桂芬。前二位可惜因年代久远,资料欠缺,我们只能从《京剧知识词典》、地方志《天津近代人物录》中得到如下一点相关的材料。
一、筱兰英:
筱兰英(1878-1954),本名姚佩兰。祖籍河北香河,生于天津。六岁入天津宁家班(坤班)学艺。按坤班惯例,不分行当,生、旦、净、丑各行角色,都由女演员扮演。所以筱兰英开蒙虽为正工老生,可是除了旦角及红生戏外,无论老生、小生、武生甚至花脸,无不兼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唱老生没有“雌音”,唱花脸能有“炸音”。拿手的老生戏有《四进士》、《九更天》、《南天门》、《寄子》等。她曾与杨小楼合演过《连环套》,她扮演的窦尔墩,气魄雄伟,工架老练,口齿刚劲。她唱红以后,挟技远游,走遍江南、东北、西北,甚至远至新加坡、南洋群岛各地。
筱兰英与姚玉兰
她的丈夫是梆子青衣姚长海(艺名一斗金),生有二女,长女姚玉兰,工青衣、花衫及老生;次女姚玉英,工花脸、丑,早逝。
姚玉兰九岁在汉口坐科学艺,十二岁就正式上台演出。十四岁到烟台演出,其时妹妹玉英也学成出师,两人同时演出《虹霓关》,一唱王伯当,一唱东方氏;到二本又互换角色,分别饰演丫鬟和东方氏。姚玉兰还能演关公,当时坤伶能演红生戏的极少,她则每唱必红,她曾和母亲、妹妹合演《群英会》带《华容道》,筱兰英前鲁肃后曹操,姚玉英前周瑜后周仓,姚玉兰演关公,一时传为佳话。
姚玉兰
上世纪三十年代,筱兰英带女儿去上海演出,经黄金荣太太撮合,姚玉兰嫁给杜月笙为侧室。她和孟小冬是孩提时的玩伴,长大后的闺中密友,关系非比一般,正因如此,才有了孟小冬下嫁杜月笙的一段故事。
二、恩晓峰
恩晓峰(1887-1949), 满族,北京正黄旗人。家中长辈多喜爱京剧,常请人来府演唱娱乐,幼年曾随其父出入票房听唱。
恩晓峰便照与谭鑫培头像特写
她聪颖过人,听过以后就能模仿学唱。15岁即以客串名义在戏园中演唱,也常去堂会中串演。她身着男装,头梳发辫,登台献艺,演出后不受金钱酬谢。她崇拜谭鑫培,痴迷谭腔,谭鑫培演出时必去观摩偷学,死记硬背默记心中。
1903年,恩晓峰16岁时,不顾族人的阻挠和讥讽,正式下海唱戏,在天津搭班鸣凤社,以谭派女老生为号召,演出谭派名剧《卖马》、《洪羊洞》、《碰碑》、《定军山》等,成绩优异,颇受好评,时人称她为“女叫天”。
《跑城》恩晓峰饰徐策(1923年摄)
1910年左右,因为嗓音发生了变化,遂改习当时正在盛行的汪派,并得到汪笑侬的亲自指点,颇得汪派神髓。《哭祖庙》、《马前泼水》、《党人碑》、《张松献地图》等为其常演剧目。她台风大方,技艺不凡,而且多才多艺,除本工老生外,还能演武生戏《落马湖》、花脸戏《盗御马》和丑角戏《十八扯》。恩晓峰的丈夫叫姜春桂,唱小生。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一个女儿恩维铭也唱老生,另一个恩佩贤唱青衣、花旦。
恩晓峰
恩佩贤
恩晓峰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叛逆女性,一百年前她就敢为天下先,向封建礼教宣战,挣脱出身和世俗的羁绊,勇敢地走上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三、露兰春:京剧坤生、黄金荣前妻
露兰春(1898—1936.7),是民国时期上海滩著名京剧老生女演员。原籍山东,幼年时到处流浪,后学京剧,改名为露兰春,唱文戏音色嘹亮,功架沉稳。
1925年与黄金荣离婚后嫁于薛恒为妻,之后便淡出舞台生涯。
露兰春唱文戏音色嘹亮,功架沉稳,袭谭派遗风;演武戏台步矫健,会使真刀真枪,深得黄派精髓。所教学生严绮兰后亦在共舞台演唱多年。代表作品有《托兆碰碑》《九更天》《洪羊洞》等。
四、李桂芬:一时之坤伶须生泰斗
李桂芬(1901—1984),祖籍山西汾阳。父亲在京经商,是花市大街“天泰”酒栈的二掌柜。李桂芬从小跟着父亲到处听戏,那时戏园不卖女座,还得改扮男装前往。酒栈东家姓王,有个女儿王桂卿比李桂芬小一岁,她俩为闺中好友,又同醉心戏剧,彼此常演习扮唱。正巧邻居李春福是梨园行,唱老生,他有两个儿子小洪春、小洪福(即后来的李洪春、李洪福)正在习艺,她们便要求就近向李春福学艺,当时风气未开,李春福比较保守,不收女生。以后辗转通过关系,投向田际云玉成班的邱玉山(工花脸),由他转介跟乔玉林、李玉农学习老生。乔宗谭派,李宗刘(鸿升)派,她初期即宗刘派,以“三斩一碰”(《斩皇袍》、《斩马谡》、《辕门斩子》和《碰碑》)开始。
1913年,她12岁开始在中和园登台,打炮戏为《朱砂痣》,(一说她在1914年3月底初次登台,在福寿堂白天演堂会戏,是参加鸿顺社坤班演出,贴演《托兆碰碑》)成绩斐然,一鸣惊人。以后她历搭维德社、永成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她曾陪筱兰英演《四进士》,她饰毛鹏。也和汪派坤伶须生恩晓峰同台,恩唱大轴,她唱倒二、倒三。此时除“三斩一碰”拿手戏外,其他如《三娘教子》、《汾河湾》、《二进宫》、《探母》等几十出皆能演出。直到民国十八年(1929),是她在舞台上享名最盛的时期。不仅是“坤伶须生泰斗”,而且与余叔岩、言菊朋相提并论。
李桂芬艺兼谭、刘两派,她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此颇有体会,她曾说过,学刘鸿升实在困难,非有天赋本钱不可。一般人避难就易,以为谭、余两派平实,容易学习,其实也不尽然。它看似平淡,却有很深的内涵在其中。一种成为流派的艺术,如果深入钻研,就感觉颇不容易了。有人说余派曲高和寡,曲高倒是真的,和寡就要两面说啦。一方面是说,他的曲调平常人追踪不上;另一方面说,和者倒是挺多,否则不会如今风靡一时,只是易学难工,就变成真正能“和”的却也不多了。
李桂芬通晓诗文,吐属儒雅,而且多才多艺。
李桂芬后来与广东人卢家騋结为夫妻。卢毕业于保定军官学堂,曾任职于陆军部。又是经营闽茶北输的巨贾之一,有“卢百万”之称。抗战起,卢氏一家移居上海,卢家騋病逝沪滨。李桂芬携女卢燕寄居梅兰芳家,直至抗战胜利后由至亲接到美国定居。
美籍华裔表演艺术家卢燕
卢燕原名卢燕香,是清末民初诗人樊樊山应李桂芬之请给她女儿取的名,出自“卢家少妇郁金香,海燕双栖玳瑁梁”这个诗典。卢燕在美国,好学不倦,孜孜以求,艰苦奋斗多年,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闯入好莱坞。她在港台也拍过电影《董夫人》、《倾国倾城》、《十四女英豪》诸片。在《十四女英豪》中,卢燕饰演老态龙钟的余太君,她的演技气势,技压群芳。在《倾国倾城》中她演慈禧太后,神情、举止、口吻、仪容,都显出她的光芒。
卢燕是奥斯卡资深评委,在全球少数几个华人评委(如陈凯歌、顾长卫等)中,卢燕是身处好莱坞的惟一华人评委,也是奥斯卡最佳外国影片评审执行委员会中惟一的华人。
五、孟小冬:余叔岩弟子、一代传奇冬皇
京剧老生演员孟小冬(1907-1977),出身梨园世家。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祖父孟七出身徽班,擅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她的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
她九岁开蒙,向姑父仇月祥学唱老生,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共舞台先后与张少泉(电影明星李丽华之母)、粉菊花、露兰春、姚玉兰同台演出,居然大角风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当时的评论界赞她“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这样冰雪聪明的小女孩儿,明日之星非她莫属。当时北京是京剧演员心目中憧憬的“圣地”,为了谋求开拓一片新天地,一九二五年,孟小冬离开上海,毅然北上深造。孟小冬到北方的最大目的是要求得艺术上的发展,除了演出以外,她先后向陈秀华、陈彦衡、孙佐臣、王君直、苏少卿等人请益,钻研谭派艺术。孟小冬见识越广,理解越深。在鉴别比较中,她做出了理智的抉择,最终她把目标锁定了余派(新谭派)。
她认为余派艺术不仅在唱念做表细腻深刻,决非其他派别所能望其项背;而在唱腔方面的三音联用(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能藏险妙于平淡,更为她所爱。对余派心仪已久的她下定决心要寻找机会立雪余门,亲炙教导。
其实,余叔岩对孟小冬的艺术才华也颇为欣赏。
一九三五年曾有人介绍上海一票友拜余叔岩为师,被余一口回绝。介绍人走后,余对身旁 的朋友说:“有些人教也是白教,徒费心力。”朋友问:“当今之世, 谁比较好呢?”余叔岩回答说:“目前内外行中,接近我的戏路,且 堪造就的,只有孟小冬一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漫长的等待,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夙愿得偿,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一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这时的余叔岩体弱多病,早已息影舞台,孟小冬殷勤奉侍,照顾周到;请问艺事,敬业执著,余叔岩自然也倾囊相授,一招一式务求完美。孟小冬的艺术在拜余之前较之拜余之后有了质的飞跃,能与当时京剧老生翘楚马(连良)、谭(富英)、 杨(宝森)相颉颃,誉满全国,被尊称为“冬皇”。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
前后五年, 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名贵则名贵极矣,然大好艺术不能广传,总是一件令人扼腕的事。”
孟小冬1938年拜余叔岩为师时所摄照片(后排左为李少春)
一九四三年,余叔岩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挽联写道:清方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丧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一九四九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一九五O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
六、杨菊芬:一代“女叫天”
杨菊芬(1910-1978),有“女叫天”之誉。1928年从王庾生研习谭派唱腔。1929年拜陈秀华为师深造。
杨菊芬
言菊朋对其深为器重,曾将《击鼓骂曹》的私房大堂鼓赠送与她。
她自幼习诗读史,能书善画。演戏极重戏德,私下急公好义,对贫困同人时常解囊相助,极受同人尊敬。擅演《坐楼杀惜》、《失街亭》、《洪羊洞》等,尤其是《定军山》,唱腔工稳,白口有力、做表沉着、靠把娴熟。
七、何玉蓉:汪(笑侬)派名家、汪派“活化石”
何玉蓉(1913-2012),回族,汪派女老生,江西省京剧团演员,为名丑何颐馨之女。其父何颐馨和姑父伍月华都是汪笑侬入室弟子。。她的演唱既有汪派的基础,又吸收余派、马派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她录制的《哭祖庙》《马前泼水》《刀劈三关》等剧目成为继承汪派、研究汪派的宝贵遗产。
八、张文涓:“袖珍谭鑫培”、得张伯驹、杨宝忠、孟小冬等亲炙
张文涓(1923-),苏州人。早年有“袖珍谭鑫培”之荣衔。得张荣奎、陈秀华等传授,曾拜师杨宝忠和王瑞芝,习余派,曾得到余叔岩、孟小冬、马连良、谭富英等艺术家的关怀和指点,并多次向精于余派艺术的张伯驹先生求教,艺术上造诣很深。演唱法度严谨,韵味纯正,深得余派神髓。她嗓音甜美,富有乐感,但从不矜才使气,而是从人物感情出发,恰如其分地加以发挥和运用。吐字行腔一丝不苟,体现了余派“高音立,中音堂,低音苍”的用嗓特点,和遒劲、凝练、含蓄、灵巧的演唱风格。
九、王则昭:谭小培、张伯驹亲传弟子
王则昭《二堂舍子》
王则昭(1923- 2015)她祖谭宗余,博采众长,早年拜入谭小培先生门下继承"谭派"衣钵。后拜余派名宿张伯驹先生为师,是伯驹先生的唯一入室弟子。
王则昭高腔神完气足,中音运用自如,低腔苍劲浑厚,听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大方。是一位有学者气质的艺术家。擅演剧目有《大探二》、《四郎探母》、《红鬃烈马》、《洪羊洞》、《李陵碑》、《文昭关》、《战太平》、《失空斩》、《珠帘寨》等。
十、张少楼:言派二代、承上启下
张少楼,坤生演员,是言派艺术优秀继承者。她8岁随父张月楼学艺,习旦角,后师从关盛明学老生,对言派演唱极为迷恋。1940年拜言菊朋为师,经其师悉心指点,技艺渐进。后与言之子言少朋结为伉俪,曾跟随言菊朋、鲍吉祥在南京、上海等地演出。后又得名琴师王瑞芝、刘叔怡、陈秀华等教授余派戏。张少楼先生于2014年在美国逝世。
近一百年前京剧坤班的崛起,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演员,当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女老生还有金桂芬、张喜芬、李伯涛、筱鞠芬、于紫云、李凤云等一大批人,她们的事迹已不可考,今天我们只能从这些发黄的老照片中去追寻她们的身影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