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科学家抗议美国科研环境“有毒”,Nature、Science齐发声
【新智元导读】近段时间,不少华人科研人员在美国受到不公正对待,他们的处境备受关注。MIT校长勇发全校公开信声援华裔成员,Nature和Science两大顶刊也连发文章对此“怪象”进行了讨论,并呼吁学术平等。学术界的“至暗时刻”何时才会终结?
“学术平等”的呼吁之声越发强烈。
如今,学术界的“怪象”可谓是越演越烈:拒签、被查甚至开除,屡屡发生。
前不久,MIT校长Reif勇发公开信:为华裔成员的处境深感心碎,他呼吁不要对学术间谍活动制造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恐惧的有害气氛。
而近日,两大顶刊Nature、Science连发文章对此“怪象”进行了讨论。文章都旗帜鲜明的表达了一个观点:呼吁学术平等!
文章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063-z
文章地址: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8/
Nature:MIT华裔科学家抗议美国科研环境“有毒”
今年5月,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工作的免疫学家陈建柱从新加坡回到美国时,一位美国海关官员把他拉到一边,问道:“你为外国政府工作吗?”
陈建柱是一位出生在中国的美国公民,在MIT工作了25年。他经常往返亚洲,以前从未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说:“这非常具有侵犯性,任何中国血统的人都会成为嫌疑犯。”
麻省理工学院的生化学家张曙光(最右)一直在表达对华裔科学家的担忧
陈建柱的遭遇并非个例,越来越多在美国工作的中国科学家遭受不公正对待。
MIT校长为华人科研人员发声
作为回应,世界顶级学府MIT已经和其他著名大学一起,表示支持他们的华裔学者。
上周,MIT校长Rafael Reif 向在MIT工作和学习的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发表了一封公开信,谈到中美关系给科研教育带来的影响。(详见新智元报道《MIT校长勇发全校公开信:为华裔成员的处境深感心碎》)
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要制造一种毫无根据的怀疑和恐惧的有害气氛。”
然而,教职员工、博士后、研究人员和学生表示,如今在与政府机构打交道时,他们仍感觉受到不公平的审查、污蔑和边缘化——只因他们有中国血统。
政府机构对他们区别对待华人科学家的指控表示异议,并强调在保持科学诚信和国际合作的同时,必须遏制外国在大学中的不当影响。
但MIT的科学家们描述了近几个月来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各种令人不安的经历,并说他们正在改变自己的行为,以应对校园和全国的环境变化。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师陈刚说:“目前的气氛造成了很多心理上的恐惧。”今年早些时候,陈刚缩短了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工作时间(他在MIT停薪留职,常规七年一度的学术休假),以防止人们认为他可能向中国同事泄露知识产权或科学知识。
华人科学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环境的变化是美国政府各部门(包括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科学机构)对科研机构施压的结果,以防外国窃取宝贵的知识产权。
中国背景的科学家——包括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往往是政府调查的焦点,这引起了人们的指责,称这些研究人员是因为他们的种族而被盯上的。
“只要有中国关系,任何活动都是可疑的。”MIT物理学家Nicholas Fang表示:“这是种族归纳(racial profiling),这才是个真正的问题。”
例如,作为从去年8月开始的“清除计划”( sweeping initiative )的一部分,美国研究机构在收到通知后,已经解雇了至少五名由NIH资助的中国研究人员。这些指控包括没有报告中国的资助(Chinese funding),以及在政府支持的项目中,研究人员违反了保密规则。至少有两名研究人员公开质疑了这些指控。
NIH强烈质疑调查中带有种族偏见。NIH外部研究副主任Michael Lauer说:“我们的关注点不是针对特定人群,而是针对特定的行为类型。”尤其是未报告外国机构资金资助或与外国机构有雇佣协议的。
“所有这些都与种族归纳无关,”Lauer表示:“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行为类型,它们关系到NIH做出公平和公正的资金决策的能力。”
Lauer还提到,由于NIH的打击,大学已经悄悄地解雇了很多的科学家。他证实,自去年8月以来,NIH已向61家研究机构发送了100多封信,信中称这些机构没有披露外国资金,而且在大多数(但并非全部)案例中,相关研究人员都是华人。
一位联邦调查局发言人拒绝对MIT的这封信发表评论,只表示机构不能仅仅根据个人的种族、种族或国籍发起调查。
强有力的质疑
这封信件其实也折射出了MIT日益增长的不安氛围。
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向Nature杂志描述了签证申请异常、处理过程漫长的情况,还包括海关人员在入境美国时强行盘问、执法人员突然造访校园等事件。
目前在北大工作、前MIT工程学博士后说:“这真的太可怕了,我觉得仅仅因为我是中国人,就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是非常没有必要且不对的。”
而就在上个月,美国能源部(DOE)禁止员工参与中国、朝鲜、俄罗斯和伊朗的人才招聘计划,能源部发言人Kelly Love说:“我们的目标是这些项目,而不是这些人或是因为他们的国籍。”
“学术平等”呼吁之声愈发强烈
在麻省理工学院发表公开信之前,至少有10所其它院校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包括耶鲁和斯坦福。一些华裔美国科学家团体也发出了警告,总部位于纽约的非营利组织Committee of Concerned scientists也发出了同样的警告。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蛋白质生物化学家张曙光在Reif 发表公开信之前就向Reif 提出了担忧,现在他希望有更多的机构站出来发声。
过去一周,他与美国和世界各地十多所大学和学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接触,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立场,反对对有关中国科学家的偏见。
与此同时,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了30多年的归化美国公民张先生表示,他将完全放弃美国政府的资助。他表示:“我将从其它来源获得资金。”他担心,其他有中国血统的科学家可能会完全离开这个国家。
Science社论:任何成员都不应因出身而成为攻击目标
今天,Science杂志发表社论“Chinese scientists and security”,重新讨论了华裔科学家对美国的贡献及最近所受到的不公正。
这篇社论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前任院长Elias Zerhouni教授撰文,强调了美国科学和经济成就大部分归功于外国出生的科学家的工作,任何团体的成员都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成为攻击目标。美国不应以牺牲长期国家利益为代价来服务于短期的安全担忧。
Elias Zerhouni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名誉教授,也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前任院长。
以下是Science的社论文章:
美国的许多科学成就和经济成就都归功于外国出生的科学家的工作。如今,美国有相当大比例的专利和科学出版物是由中国出身的科学家贡献的。但一些美国人越来越担心,中国正不公正地试图从美国手中夺取知识产权、商业机密和先进技术,这些都不利于双方的长期关系。作为美国应对这些威胁的一部分举措,最近有一些在顶尖生物医学研究机构工作的美籍华裔终身科学家因涉嫌违反信息披露规则、违反保密规定或怀疑涉嫌间谍活动而被解雇。随着国会寻求保护科学和技术的开放和协作精神,科学界必须在前进的道路上发挥作用。
我们应该记住,多年来,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一直鼓励与中国进行科学交流与合作。多年来,在没有相关机构反对的情况下,由联邦政府资助的中国出生或美国出生的科学家在中国公开获得了各种职位。这些“规则”现在被视为严重违反了美国的道德规范和知识产权法规,但当时许多美国机构的官员并没有严格执行。因此,科学界中美籍华人感到恐慌、被针对性歧视和恐惧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的科学和技术是其世界竞争力的基石,对这一重要基石的安全和保护至关重要。但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不同,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吸引世界上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才加入其创新生态系统,因为相对于美国经济的规模和技术强度而言,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毕业生数量不足。冒着失去所有或部分在美国接受多年培训和支持的卓越的美籍华裔科学家的风险,是否符合国家利益?
根据我在学术界、政界和工业界的经验,大多数中国出生的科学家出于个人和家庭的考虑,愿意留在美国。可以想象,中国将对数千名华裔美国科学家回国感到高兴。那么,应该做些什么呢?
国会正在举行听证会,并考虑通过《2019年保障美国科学技术法案》(Securing Americ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 of 2019),作为国防授权法案的一部分——这是一大进步。虽然这项法案在立法部门的进展速度与往常一样,但时间对我们不利。行政部门应当在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持下,及时建立一个由安全专家、机构代表、学者和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专家小组,充分辩论有效保护美国科学技术的事实、方法和措施,同时保持美国对外国出生的有才华的科学家的吸引力,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
专家小组应该明确定义外国科学参与的新规则;根据科技领域编制风险矩阵,以指导机构;指导商务部等机构以类似于两用研究指南的方式执行所有进出口管制规则以及物质和信息转让;为所有有关方面制定合规和教育计划;并找到明确的方法来安抚整个美籍华人科学界。
任何团体的成员都不应该因为他们的出身而成为攻击目标。美国不应以牺牲长期国家利益为代价来服务于短期的安全担忧,冒险失去重要的知识资产,比如富有创造性的外国出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让他们被全球竞争对手抢走。
正如Reif 在信中写道:
我认为我们应该发出一个响亮而清晰的信号,那就是美国移民对于美国如何成为一个开放、创新和繁荣的国家至关重要。在这样一个国家,移民是一种氧气,每一波新的移民浪潮都在为整个身体重新注入能量。
参考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063-z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8/9
http://news.mit.edu/2019/letter-community-immigration-is-oxygen-0625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