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行业冠军|从香港到新加坡,全球32城地铁屏蔽门都由这家深企智造
自20世纪60年代北京建设第一条地铁线路以来,经过50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
截止2017年6月底,中国内地有31个城市拥有137条运营线路,总里程达4400公里。有53个城市近200条线路(含续建段)正在紧张建设中,总里程超过5770公里。
城轨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二线城市的城轨交通将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支持和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
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也在快速发展,除原发达国家的地铁建设及旧线改造外,新型经济体,如印度、巴西等国家近年来也在大力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位于深圳的方大集团,是我国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1999年,方大自动化进入地铁屏蔽门市场,如今产品遍布全球32城,每天2000万人使用,这家深企智造屏蔽门,如何成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
2017年末,东莞松山湖,几位香港工程师在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深圳市方大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仔细验收一批地铁屏蔽门产品,它们将被安装在香港港铁沙中线二期工程中。这个总价约4.3亿人民币的项目订单,是目前地铁屏蔽门行业全球金额最大的单个订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方大自动化自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屏蔽门系统,填补国内地铁屏蔽门领域空白,取得轨道交通设备及系统专利257项,占同行业的半数以上。在全球32个城市的地铁中应用,每天有超过2000万人次使用方大地铁屏蔽门系统,屏蔽门系统全球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成为深圳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引领的样本。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持续深入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还在进行中,轨道交通地铁屏蔽门需求巨大。”方大自动化总经理熊海刚说,方大自动化正在探索由“制造+工程型”企业向“信息化技术服务+智能制造型”企业的转变。
由追赶者变领跑者:掌握核心技术,打破海外垄断
方大集团于1991年12月在深圳创立,是我国首家上市的民营企业。伴随国内外需求,方大不断转型升级,积极寻找新的产业方向。 1999年,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开始复苏,方大正式进军轨道屏蔽门产业,成为中国数轮轨道交通建设的技术支撑者之一。
“核心技术被英、法、日等企业垄断,我们处处受制于人。”熊海刚说,彼时,地铁屏蔽门系统对于中国市场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产品,即使在国外,屏蔽门的功能也较为单一。
“面对激烈的国外竞争,我们的优势是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制’我们的研发路线图。”熊海刚说,最初,面对法国法维莱、英国西屋电气等跨国公司为主要竞争对手的屏蔽门市场,深圳本土企业方大自动化如何突围?
“离客户最近成为我们的独特优势,以客户的需求是引导着企业技术的进步。”熊海刚说。
从1998年组建团队,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推出,方大历时8年实现目标。先后经历产品十余代,取得各种专利257项,其中发明专利近100项,占国内同行业半数以上。
广东成为国内最早尝试这一地铁“高配置”的地区。2003年,方大成功的中标广州地铁3号线地铁屏蔽门系统的供货及安装合同,项目金额8600余万元。由于使用体验性好,性价比高,很快得到深圳、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订单。
2006年,深圳地铁1号线延长线投入方大的首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从那天开始,我们彻底摆脱了国外技术方面的束缚,以及国外公司在中国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市场垄断。”熊海刚说。
在深圳的地铁线路中,同时安装了方大和另一国外品牌的屏蔽门。“在投入使用后,国外品牌的故障率是方大的40倍!”
中国轨道交通建设中的设备逐步摆脱对国外的依赖,国产化率不断提高。经过历史5年的研究,方大屏蔽门通过了建设部(原建制)和中国交通协会专家的产品鉴定,产品的各项技术性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链接智能制造与软件服务:助力轨道交通步入智能驾驶时代
1月3日,北京燕房线开通,实现我国第一条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要实现“无人驾驶”生态,地铁屏蔽门是安全防护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方大屏蔽门创立之初,就以需求导向推动技术创新,通过联合地铁建设方,共同研发出地铁屏蔽门的“中国设计”。
如今的地铁屏蔽门不仅实现安全、节能等功能,还与地铁系统的信号、通讯、监控、火灾报警等系统实现运行数据的实时交换,并对突发事件采取各种应急动作,助力轨道交通步入智能驾驶时代。
如果将地铁隧道比喻为一个“打气筒”,列车出站时,就像在给密闭的隧道“抽气”。经过测试,风的压力约达每平方米300公斤。这就意味着,每辆列车驶过,约有一吨重的压力在大力“拉扯”地铁屏蔽门,因此,屏蔽门的结构强度要求非常高。
“地铁屏蔽门不同于普通自动门,平均每三分钟开关门一次,延误17秒便是故障,而寿命要求保证30年以上。”熊海刚说,从列车进站到出站的不到1分钟内,屏蔽门系统有200多个点位的信息需要上传到控制系统,并实现信息交换,不仅产品技术含量要求高,产品可靠性需保持在百万级以上。
在熊海刚看来,创新破题不仅是技术突破,更多是贴近客户的需求。“你把自己的东西包装得再好,研制的再好,如果你跟客户如果有距离,始终很难去推广。”
例如,屏蔽门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后期维护。单元控制器是屏蔽门的“大脑”,地铁乘客太多时,一旦门被卡主或撞击,电机容易过载,机械就会烧毁。为此方大研发了防护装置,电机过载自动断开,并具有自恢复功能。
智能化定制、软件远程升级等智能制造理念充分运用。方大研发在线升级系统,在海外市场上应用的屏蔽门可以通过国内控制中心进行远程升级,也属中国首创。
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服务,方大在国内竞争中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全国已经通车运营的31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使用了方大轨道交通产品,市场覆盖率达到68%。
从标准受挫到海外布局:中国智造赢海外“口碑传播”
尽管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飞速,但这个细分行业冠军的海外初探也曾受挫。
2009年的夏日,熊海刚带领团队信心满满的来到迪拜。中国铁建总承包麦加轨道交通项目,让熊海刚对竞标颇有信心。
没想到问题出在标准上。由于国内的产品标准跟国际的接轨程度不高,有些标准的叫法不同,组织的领域也不同,引起误解质疑,最终未能成功竞标。
回国后,团队反思,在设计原则、质量保证、部件实验的标准等方面,必须有国际眼光。2011年,方大屏蔽门成为同行业中首家通过RAMS(欧洲标准:可靠性、可用性、可维修性、安全性)符合性认证的企业。2016年,方大集团通过了轨道交通行业全球最高管理标准——IRIS(国际铁路行业标准)管理体系认证。
以技术优势和精益制造赢得海外市场订单。2012年,方大竞标新加坡地铁项目。在长达7个月的样机实验中,结构、电磁兼容,防撞击、寿命测试等20多类实验需要连续“跑”100万次,全部合格才能达标。方大成为竞标企业中,唯一一家样机各项实验一次性通过的公司。
屏蔽门制造的中国质量很快产生“口碑传播”。方大随后在印度、在泰国、马来西亚签下订单,而马来西亚选择中国企业,正是因为新加坡企业的口碑推荐。
“从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首先要在标准等方面对标国际,其次在生产、项目标准化体系等方面也需加强学习和磨炼。”熊海刚说。
熊海刚认为,中国的轨道交通的基础建设成绩举世瞩目,不但极大的解决了交通拥堵、还提升了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已被大部分国家认可并效仿。未来海外国家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将呈现大发展态势,尤其是在亚洲地区,东南亚、印度、西亚已经纷纷开始大规模的建设,相信中国企业会在这样的市场机会中受益,方大作为轨道交通设备的供应商,也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方大着力发展为机电设备生产制造和技术服务商,助力轨道交通机电建设与服务发展。”
【记者】戴晓晓
【摄影】鲁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