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会长:STO将在未来6到12个月落地
编者按:去年夏天,我参加新加坡金融科技节,采访了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会长Chia Hock Lai。彼时中国国内金融科技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而新加坡的创业公司却低调、慎重,因为人口少、市场小、生存空间窄,这些创业者们关注的更多是:技术如何突破?怎样和成熟的金融机构合作,如何服务大机构?
中国的金融科技创新在今年经历了P2P爆雷、现金贷断崖、ICO禁止……投资者们体验了过山车似的起起伏伏。反观新加坡,金融科技创新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第一批STO交易所的牌照正在构思和推出,监管沙盒落地迅速……
最近,再次采访Chia Hock Lai,提了一系列新问题:新加坡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如何?金融管理局如何监管?AI和区块链领域有什么机会?STO会形成风口吗?中国金融科技如何出海新加坡?
Chia Hock Lai告诉我:使用AI来帮助银行、商家和消费者做出更好的预测、建议和决策,是接下来几年的创新重点;此外,STO将在未来6-12个月落地,第一批用户不是普通的投资者,而是投资机构的高资产的公司。
新加坡上周推出了一个新的监管沙盒,这个更快捷的监管沙盒针对一些商业模式比价熟悉、风险比较低的金融科技,例如保险经纪,或者跨境汇款,创业者可以在21天内就拿到沙盒的批准。
新加坡正在成为金融科技的热土,不是没有原因的。
2017年,该国金融科技融资额为9.83亿美元,今年前六个月,这个数字已经达到8.381亿美元。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2960美元,基础设施完善,移动订阅渗透率超过100%,东盟简报指出这是“金融科技增长的关键因素”。
我们整理出这篇采访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区块链三人行记者与Chia Hock Lai合影
新加坡金融科技现状
区块链三人行:一年没见,您能介绍一下新加坡金融科技的发展近况吗?Chia Hock Lai:根据我们10月做的调研,整个东南亚大概有2000家金融科技区块链公司,有四成是在新加坡,这一年来增长比较多的是区块链的公司。ICO市场募资的国家排名,去年新加坡排名全世界第三,今年也是在第二或第三。
因为新加坡关于ICO的法律比较明确,如果不是证券类的通证,那么是不受到监管的;如果是证券类,我们已经有证券法,遵从证券法就可以。
美国对这块的定义不太明确。就算是一个应用型的通证,如果行销方式类似证券,也会被当成是证券。
很多中国区块链公司会把基金会放在新加坡,开发可能还是在中国。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团队开始在新加坡开发,因为这里的金融科技市场越来越庞大,大家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换意见。
区块链三人行:这一年里,金融科技领域,新加坡发展变化最快的是哪个技术?Chia Hock Lai:区块链算一个,接下来是AI。区块链比较新兴,还不成熟,虽然很多金融机构在研究,但是在应用方面的真实例子不多。
AI已经有很多应用场景了,去年新加坡金管局就设立了一个数据分析的部门,聘请了第一位首席数据师,我们的目的有两点,一是提升金管局内部对数据的应用,提高效率,二是监管当局提升自身对行业的监管服务。我们在发展“SUPTECH”,SUPTECH有两个作用,一是不需要人工整合来自不同金融机构的数据,机器自动采集这个资料,把流程自动化,二是机器学习,检测到不正常的数据,才会去深入去研究,而不是每个数据都去看。
同时,新加坡金管局推出了2700万的资助给金融机构申请做自身的AI研究。
这些金融机构也要有措施,帮员工提升他们数据处理的技能,能够跟上新科技,又能维持现有的工作岗位。最近金管局出了一个指导原则,让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有责任、有道德地去运用AI和数据。
新加坡金融科技孵化器内景
区块链三人行:您很看好AI,不过在中国,智能投顾发展了很多年,并没有什么进展,智能投顾公司教育用户很难。Chia Hock Lai:那主要是中国有很多高回报、高风险的金融工具,所以大家对智能投顾都没有什么兴趣。智能投顾为什么可以把成本降低?因为他们投资ETF等等低风险、低成本的产品,回报也不会很高。
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投P2P?因为回报高。我认为,当中国的市场日渐稳定之后,监管会越来越严,这些高回报的工具会越来越少,可能5到10年后,智能投顾才能真正在中国抬头。
很多中国投资者习惯了两位数的回报,但可能没有去在意它的风险,只有真正发生问题的时候,大家才会意识到问题,因为高回报是不能持续的。
金融科技,如何监管?
区块链三人行: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您详细谈一谈?Chia Hock Lai: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简称金管局,认为不同的金融科技的商业模式和科技,带来的风险都不同。P2P的风险是欺诈,数字货币的风险在于洗黑钱和恐怖分子资金筹集,他们的风险都不同,监管的力度也应该不同。第一,是不能够越位,因为金融科技要在创新和风控方面取得一个平衡,监管不能够跑在创新的前面,再不了解新的商业模式和科技之前就先监管。
第二,是不能够缺位,而影响安全。新加坡金管局在对P2P做了深入研究后就在2016年中推出了P2P的监管。
第三,是要到位,跟上创新,以兼顾创新与安全, 就是有监管的时候,力度要刚刚好。因为P2P没有拿存款,所以它带来的风险跟银行的风险不一样,风险比较低,所以监管力度也比较松。
区块链三人行:您怎么看待监管沙盒?Chia Hock Lai:监管沙盒是一个有效的创新监管工具。新加坡上周又推出了一个新的监管沙盒,这个更快捷的监管沙盒是针对一些商业模式比较熟悉、风险比较低的金融科技,例如保险经纪,或者跨境汇款,可以在21天内就拿到沙盒的批准。
区块链三人行:新加坡金管局在监管沙盒上,实行起来比较快。Chia Hock Lai:因为我们监管证券、银行、保险的都是同样一个监管单位,沟通会更快。
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出海
区块链三人行:中国的金融科技行业热潮在消退,VC市场在收缩,很多金融科技公司希望出海找融资,活下去。Chia Hock Lai:新加坡的金融科技还比较广泛,不止区块链,还有投资的、借贷的、支付的,所以新加坡的金融科技投资气侯还是很蓬勃。全世界的投资者对整个东南亚市场很看好。上周新加坡金管局就投了50个亿美金给基金公司。目前新加坡有120亿美金的资金量在等待优质东南亚项目,这120亿美金来自全球各地,要投资的钱超过创业公司需要的钱。
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如果技术好,有意输出东南亚市场,出海融资是很好的尝试,因为VC投的就是公司未来的成长,技术、应用、成长潜能,技术运用在东南亚这个巨大的市场里,会有更好的回报。
在中国大陆消费金融市场,传统金融占了80%-90%,金融科技占有的市场其实不大,只是在新闻头条方面比较火。
新加坡也是同样,超过八九成都是传统的机构,东南亚的人民对传统金融机构的信任度比较高。
区块链三人行:您对想出海的中国金融科技公司有什么建议?Chia Hock Lai:想要出海的话,新加坡,包括东南亚是比较接近中国的,尤其在普惠金融方面,因为有超过五成的东南亚人民是没有银行户口的。如果应用科技,可以很快地获得很大的覆盖面。东盟的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需求,泰国在支付方面就比较有机会,菲律宾就是跨境付款、汇款,印尼就是现金贷,不同东盟国家的金融科技风口都不同。
区块链三人行:所以其实新加坡是一个跳板。Chia Hock Lai:如果能够在新加坡先落地,就更容易在东盟其它国家获得牌照,因为新加坡的监管门槛高一些。
STO浪潮
区块链三人行:很多区块链公司把基金会设立在新加坡,那么区块链在新加坡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Chia Hock Lai:区块链最常运用的产业是金融业,而新加坡是一个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区块链的很多应用场景,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新加坡对于这些数字货币还是采取开放的态度,也因为99%的国民都没有拥有数字货币,跟中国投资者的心态比较不一样。我们现在不认为数字货币会对社会、金融市场造成影响,因为持有的人也很少,是很小众的东西。
其实去年,你们把这个ICO关掉是对的,一刀切其实做得很好。现在,ICO的市场已经很淡定了,就是多数的投资在区块链的公司几乎没有了狠劲,全部的币都跌了七七八八了。
区块链三人行:如果市场有一天又火热了?Chia Hock Lai:人心就会跟着起来,热潮也会再回来。
区块链三人行:您怎么看现在火热的STO?Chia Hock Lai:ICO整个市场都静下来了,大家都在探讨STO的方式。不过现在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STO案例。实际上,在新加坡现有的证券法框架下,STO已经可以发行了,主要还是缺乏二级市场,缺一个STO交易所,未来交易所需要申请牌照。
我觉得在未来6到12个月应该会发STO的牌照。币安也在申请新加坡的交易所牌照。
STO加上稳定币,就会把Token变成一个更主流的投资方式。因为有稳定币,那么Token的价格就不会跟着以太坊或者比特币的巨大波动而变化,主流的投资者和企业投资者就会进来,市场演变也是健康的,就构成了所谓的ICO2.0版本。
STO的门槛会更高,回报不会像以前的数字货币一样高,因为它还是会对应通证后面的实际资产,比如,我可以把一个蛋糕连锁店通证化,而蛋糕连锁店的营业额比较容易预测,所以币价也应该有大幅波动。
区块链三人行:你觉得这是下一个风口吗?
Chia Hock Lai:这个是肯定的,因为它的门槛比ICO高,比IPO低,所以会很热,而且这个市场会很大。它其实就是实体经济的通证化。现有的全球股票市场是700万亿美元市值,如果有10%的上市公司转向STO,也是很大的市场。
区块链三人行:STO需要成熟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Chia Hock Lai:现在很多监管者都对区块链有比较成熟的认知,区块链公司在新加坡STO,也需要金管局通过。STO的第一批浪潮不会针对普通的投资者,会针对投资机构跟认可投资者饿,而不是资金量较小的个人投资者。
新加坡政府的基金也投资了币安,未来币安也会把一些业务转来新加坡,因为我们的环境比较适合这种金融市场工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