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总书记关切开放事丨“洋面孔”与自贸区的亲密接触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总书记关切开放事)

“看好中国的理由足够多”——“洋面孔”与自贸区的亲密接触

■新华社记者何欣荣 有之炘 李建平 何磊静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各地的自贸区吸引了一批外国人在这里创业、就业和生活。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中国将继续鼓励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中国正打造开放新高地,是众多自贸区“洋面孔”的切身感受。

做生意:自贸区给外企带来巨大红利

从忙碌又充实的“进博时间”回到位于上海自贸区马吉路上的办公室,依维柯中国区总经理汤姆·克劳奇的兴奋劲儿还没有平复下来。

汤姆·克劳奇告诉记者,依维柯今年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收获很大,签约的销售量较去年增加30%,这得益于展位面积的扩大以及自贸区的通关便利。“一般一辆汽车通关需要1-2天,此次参加进博会扫一下单子,几秒就过了。”

来自意大利的汤姆·克劳奇2016年被任命为依维柯中国区负责人,从他的办公室里可以看到上海自贸区标志性的大门。从陌生到熟悉,汤姆·克劳奇对于自贸区给企业带来的红利如数家珍——“三证合一”政策大幅减少了企业登记注册的复杂性,年检改年报备案减轻了企业负担,海关新政让企业缩短了通关时间。

和汤姆·克劳奇一样,美国人欧阳博思所在的星展银行也参加了第二届进博会。作为在上海自贸区内开业的外资银行,星展银行承销了首笔上海自贸区地方政府债券,也是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首批参与者。

“前不久,星展集团在上海召开全球董事会,主题就叫‘抓住增长新机遇’。”中文非常流利的欧阳博思,已经学会用“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这样的成语,形容中国金融开放对外资产生的吸引力。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实际使用外资683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其中,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988.4亿元,占比为14.5%。“中国有着壮阔如海的内需市场,还有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这让中国有足够理由成为外资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 汤姆·克劳奇说。

创新创业:享受国民待遇

“Great!”这是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托普参观江北新区时感慨最多的词汇。今年9月,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正式揭牌后,迎来的第一批远道而来的客人就是斯蒂芬·托普一行人。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项目正式落户位于南京片区的江北新区,这是剑桥在中国唯一冠名的科技创新中心。

从最初有合作意向到项目奠基,江北新区中央商务区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汪冬宁的邮箱里保留了近700封双方的往来邮件。“剑桥大学对此项目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全球合作的典范来打造,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斯蒂芬·托普认为,江北新区的整体规划、配套服务以及自贸区带来的各种改革红利,都是能够进一步促进创新发展的基石。“全球重视创新的国家都极为重视人才,我们也会尽力把更多剑桥的资源要素带到南京,相信会成为最好的合作伙伴!”

看好自贸区创新创业前景的,不仅有剑桥大学这样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为数众多的海外中小型企业。

马修·贾法尔扎德是澳大利亚一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创始人。最近,通过“海外人才自贸区创业汇”活动,他的企业正式落户上海自贸区内的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

“坦白地说,一开始我们对中国市场和政策并不熟悉。” 马修·贾法尔扎德说。在浦东新区政府和自贸区管委会的牵线搭桥下,马修·贾法尔扎德的企业很快就与中国的孵化器平台、风投基金等实现了对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决定落户上海自贸区。

为吸引海外人才在自贸区创新创业,上海自贸区管委会2018年就提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在区内创业时,可享受国民待遇。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提出,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其外籍团队成员,列入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绿色通道”。

工作生活:在中国当“吃货”、做义工 越来越接“地气”

52岁的安德烈·阿扎尔诺夫几年前还是俄罗斯一名油气管道工,如今,他在中国最北的自贸区——黑龙江自贸区内快乐地当起了“吃货”。

漫步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的“中俄友好社区”,满眼都是俄式建筑和中俄双语牌匾,空气中不时飘来俄式香肠的味道。

香气源自一家名为“吃货公司·俄罗斯香肠工厂”的店铺。店主是两个中国人和两个俄罗斯人,阿扎尔诺夫是其中之一。

阿扎尔诺夫说,把企业命名为“吃货”,是因为他从朋友那里得知,这是中国时下流行的网络词汇,意为“酷爱美食的人”。

“我们将俄罗斯香肠的烟熏工艺带到绥芬河,也算是俄罗斯文化的传播者。”阿扎尔诺夫认为,他的“吃货”事业既赚钱又有意义,可以让更多中国人认可、喜爱俄罗斯的食品和文化。

阿扎尔诺夫开启职业新生涯的绥芬河已进入“自贸区时代”。这个由哈尔滨、黑河、绥芬河共计119.85平方公里土地组成的中国最北自贸区,承担着打造中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的重任。

与阿扎尔诺夫的初来乍到相比,在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碧云社区居住的新加坡人杨慧娟,已经是一个地道的“中国通”。

论时下流行的中国网络“神曲”,她张口就来;论本地方言,“谢谢侬”“侬切了伐”……她的上海话发音相当标准;论中国传统文化,包饺子、包小笼包、弹古筝……她样样拿手。

与记者见面时,杨慧娟像无数中国家庭主妇一样,骑着电瓶车来到约定地点。讲到周边生活环境对外国人的友好度,她兴致勃勃。“以前在沪办理境外人员住宿登记,需要携带各类证件和材料前往居住地派出所,如今在线就能完成自助申报。浦东和虹桥两大机场近年来大力推行自助通关和无纸化行程,也让外籍人士受益颇多。”

来沪11年,杨慧娟每周的生活都安排得满满的。篮球赛、音乐会、趣味运动会等,都让她与本地居民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在碧云社区党委的帮助下,她还与几家敬老机构建立联系,定期去做公益活动。

既宜业,又宜居。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自贸区的工作生活环境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齐聚于此,共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与记者:胡洁菲、董宝森)

上一篇新闻

总书记关切开放事丨“看好中国的理由足够多”——“洋面孔”与自贸区的亲密接触

下一篇新闻

精致威海成俄罗斯游客新“打卡”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