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6日 星期四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

文 / 王建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明确提出了“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建设文化强国的指导原则,准确把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点任务,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在建成文化强国的征程上贡献黄冈力量、展现黄冈作为。

一、黄冈建设文化强市的基础条件

黄冈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红色文化是黄冈的灵魂。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以黄冈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黄冈诞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任国家主席,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位党的一大代表,红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四支红军主力,发生了成立中国农村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共存社、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等五大改变中国历史的革命事件

名人文化是黄冈的底色。黄冈孕育了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等1600多位古今名人;北京中华世纪坛收录的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40位名人,黄冈有毕昇、李时珍、李四光等3位,为全国地级市之首。

医药文化是黄冈的硬核。黄冈位于北纬30度附近,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自然环境优越,中草药种植、加工历史悠久,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历代著名中医达244人,圣医如云,名扬天下,最著名的是鄂东四大名医李时珍、庞安时、万密斋、杨际泰。

戏曲文化是黄冈的名片。黄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有黄梅戏、楚剧、罗田东腔戏、麻城东路花鼓戏、武穴文曲戏和英山采茶戏等6个地方剧种。黄梅戏、楚剧、汉剧和京剧均含有黄冈元素,形成“四戏同源”的独特文化景观。1986年,湖北省作出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重大决策,30多年来,黄冈创作上演了黄梅戏《双下山》《未了情》《李四光》《东坡》《大别山母亲》《槐花谣》《我的乡村我的亲》《美人》等优秀剧目120多部,拍摄黄梅戏电影《血泪恩仇录》《传灯》《东坡》、黄梅戏电视连续剧《貂蝉》《邢秀娘传奇》等优秀影视剧,多次获得文华奖、飞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多次走进人民大会堂、登上国家大剧院、亮相中国艺术节,多次赴祖国宝岛台湾及美国、波兰、新加坡等地交流巡演。

生态文化是黄冈的颜值。黄冈依山傍水,风光秀丽,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大别山在黄冈境内绵延数百里,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横跨罗田、英山、麻城三地,沿线联接红色遗迹、绿色生态、禅宗文化三大旅游区,具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文化旅游价值;全市森林覆盖率43%,位居全省前列;长江岸线213公里,全省最长;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2天,被誉为天然氧吧;黄冈城中的遗爱湖被评为全省“十大最美湖泊”,“遗爱湖之美不亚于西湖”。

二、黄冈建设文化强市的有利机遇

“十四五”时期,黄冈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面临着建设长江经济带、融入武汉城市圈、中部崛起、振兴大别山、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新型城镇化、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全市文旅战线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形势,以及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黄冈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也将面临国际国内经济不利因素、资源供求矛盾、投入保障不足、人才结构不优等挑战,总的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黄冈建设文化强市的思路和目标

总体思路是:

围绕一条主线。加快文旅融合,促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文化旅游强市建设;

施行“两轮驱动”。坚持政府为主导的文化事业和市场为主场的文旅产业“两手抓”“两加强”,为黄冈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

完善四大体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完善“文旅公共服务、文化遗产传承、文旅产业发展、文旅市场监管”四大体系,提升文化旅游业整体水平;

打造六大品牌。深入挖掘、研究、宣传、推介黄冈特色文旅资源,全力打造红色、名人、禅宗、戏曲、医药、生态六大文化品牌,推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实施十大工程。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设施建设、文旅惠民、精品生产、遗产保护、产业提升、市场监管、人才培养、宣传推广、机制创新、经费保障等十大工程,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

发展目标是:

现代公共文旅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建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达标的示范区;完善旅游公路、旅游客运枢纽、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房车露营地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黄冈大文旅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文旅云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旅游服务体系。

文艺精品战略深入实施。推出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好节目、好栏目、好著作、好活动,组织生产一批具有黄冈元素的优秀影视剧、广播剧,推出100部(件)优秀舞台艺术、美术作品,振兴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建成全省戏曲强市、影视剧创作生产强市。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加强。新增运行开放考古遗址公园2处,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至6处、省级文物重点保护示范工程10处,新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5至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0个以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有”工作完成率和重大险情排除率均达到100%,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有”工作完成率和重大险情排除率均达到80%。

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文旅骨干企业,重点推进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文化、旅游项目,创建1-2家5A景区,全域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省级文旅产业示范创建位居全省前列;旅游综合收入达到600亿元,接待游客8000万人次,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150亿元。

文旅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全市培养文化和旅游领军人才10名、青年专家100名、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培训文化和旅游从业人员10000名,培养造就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四、“十四五”时期黄冈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实施,建成市图书馆新馆、市群艺馆新馆、黄州区图书馆、团风县文化馆、麻城市文体中心、英山县文化馆、英山县图书馆、蕲春县“四馆一中心”;推动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率分别达到100%,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管理服务等达到国家、省级规定标准,村(社区)统筹建有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有文体广和百姓舞台。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送戏下乡、送图书下乡、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等工作常态化;深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和本地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延伸服务链条,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享;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城乡文化共享机制和基层文化活动互动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坚持“高贵不贵、文化惠民”的理念,利用黄冈黄梅戏大剧院开展戏曲展演和高雅艺术演出,打造文化惠民新高地。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健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完善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有效实施“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相对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管理评价、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机制。

(二)大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以全国重大文艺奖项及湖北艺术节、“五个一工程”奖、屈原文艺奖、楚天文华奖、楚天群星奖、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为平台,抓好黄梅戏、楚剧、东路花鼓戏、文曲戏、东腔戏等地方代表性剧种的创作生产、剧目保护和传承,增强创作和展演能力;围绕重大题材、重大节庆、重大活动,发掘黄冈特色文化资源,建立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大文化产品创作生产项目策划、论证、筛选和扶持、激励机制,重点抓好现实题材、爱国主义和革命历史题材、地方特色题材的创作工作,推出5-6部体现时代精神、彰显鄂东地域特色、体现传统戏曲精髓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推进经典剧目复排移植改编,按照“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要求,对不同剧种的优秀剧目,在其原作的基础上,发挥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的优势,复排、移植整理10部经典传统剧目。

促进艺术门类协调发展。建立政府扶持艺术创作、生产和传播机制,支持文学、影视、音乐、美术、舞蹈、杂技等艺术门类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进“三小作品”创作工程,创作一批接地气、有温度、有影响的精品小戏、小品和以音乐、舞蹈为主体的小剧场作品;组织重大艺术节会活动,推进黄冈市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推动文艺作品创作展演、上山下乡巡演及慰问演出;加强文艺评论,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推介;加强黄梅戏及黄冈特色文化研究,推动黄冈文化品牌建设,扩大优秀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办好激情新黄冈·欢乐大舞台——东坡广场大型文化活动、鄂东民歌大奖赛、广场舞大赛、非遗展演、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好学尚能·书香黄州、东坡读书节、黄冈市区“社区大家乐”等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品牌效应。

(三)深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

提高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贯彻实施《黄冈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结合《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重点推进黄冈大别山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对黄冈境内800余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实施“七大专题项目”“五大工程”,推动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和重要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加强黄冈历史文化资源研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助推历史名城申报与创建;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丰富馆藏,提升展陈,扩大参展;全面保护各类文化遗址和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保留乡村记忆、古朴民风和文化印迹,促进文物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实施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启动东坡赤壁文物景区提升工程,完成对面墩汉墓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实施浠水文庙历史文化景区工程、郑公塔保护利用工程、蕲春毛家嘴遗址保护利用工程、黄州陈谭秋故居景区提升工程,推进红安革命文物保护示范区建设项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馆,重点打造2-3家非遗精品馆,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小剧场;实施非遗+扶贫战略,推动全市建设非遗扶贫工坊;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将黄梅挑花、红安绣活等重点项目打造成“鄂东特色、国家品牌”;创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推动非遗和特色文化衍生品的开发,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持和传承。

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黄梅戏、东路花鼓戏、文曲戏、东腔戏、采茶戏等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振兴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改善各地戏曲创作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和民间文艺院团的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办好张辉黄梅戏学校,加强戏曲普及和宣传,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

(四)着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文旅产业发展体系。加快建设以黄州为中心的东坡文化旅游功能区,以红安、麻城、团风、黄州、浠水为重点的红色名人文化旅游功能区,以蕲春为重点的李时珍中医药大健康文化旅游功能区,以黄梅为重点的黄梅戏曲和禅宗文化旅游功能区,以罗田、英山为重点的大别山绿色生态文化旅游功能区,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推进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贯彻落实《黄冈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整体谋划、一体发展;建设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旅游要素完善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推出一批非遗、研学等主题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典范和具有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链。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成景区”、“文化进景区”;深化融合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与互联网、研学、健康、体育、农业、商贸、科技、金融等实体经济和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推进能人回乡千人计划,引进一批有实力、有文化、有资本的能人回乡发展文旅产业,建设一批有文化印记、地域特色、文脉乡愁的特色文旅小镇、村落、民居。

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建立文旅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工作机制,遴选一批重大项目申报纳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库;着力推进东坡外滩环遗爱湖文化产业园、飞鸿草上运动旅游综合体、潭秋公园、禹王城遗址公园、红安亮剑大别山军事文化旅游区、麻城艺术石材产业区、蕲春李时珍文化旅游区、明窑陶艺生产基地、黄梅非遗文化旅游区、黄梅戏曲文化小镇、罗田卓尔小镇、英山四季花海生态文化园、武穴西游文化主题旅游区、浠水楚城文旅康养项目、中国香都产业园等一批市、县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园区和基地建设,努力建设高标准的区域性文旅产业示范区;引进文旅领域的战略投资者,积极对接国际国内知名文旅产业集团、大型主题乐园运营商等产业资本,加快推进恒大文化旅游康养城、东坡赤壁改造升级等一批龙头型文旅项目建设。

培育壮大文化旅游新业态。加速文旅产业、文旅市场、文旅业态的重构,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丰富文化旅游业态内容,推出更多适应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旅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品质,拉动城乡居民文旅消费;培育壮大创意设计、数字动漫、文旅休闲等新兴文化产业,举办主题文创设计、文创产品赛事活动,促进文创产业化,激活文旅消费市场潜力。

(五)不断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

整合宣传推广方式。引导本地文旅企业创新产品,加强线上平台营销,加强新媒体营销,加强与旅游门户网站、旅游电商平台及APP的合作,引进知名旅游OTA平台销售黄冈旅游产品,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主流媒体和市场平台,建立报、网、屏、微、端、播多媒体等文旅+全媒体、文旅+融媒体、文旅+自媒体信息传播机制;以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推出新闻报道、重点文章,提升黄冈文化旅游品牌线路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创新宣传推广模式。运用大数据技术、视听技术,构建“市+县、横+纵”“政府+企业(旅行社、协会)+经销商+媒体”“平台(OTA)+联盟+媒体”“文旅+直播+短视频”“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等联动传播推广模式,创新文化旅游表达方式,形成全域齐动、内外互动的全方位传播推广格局;利用航空、地铁、户外广告、楼宇广告、宾馆饭店电视开机页面等,运用宣传片、专题片、音视频、纪录片、微电影、图解、图文、打卡、抖音、快闪、动漫、H5、VR、AR、MV等做好信息化的精准传播,提高公众认知度,引导和激发市场消费需求。

开展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区域文旅交流合作,促进长江经济带、大别山区域、武汉城市圈、“中三角”文化旅游交流与合作,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巩固对外文化旅游交流成果,承担人文交流项目,鼓励黄梅戏、杂技、民间艺术等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促进黄冈文化旅游走向世界,提高黄冈知名度和影响力。

(本文作者系湖北黄冈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上一篇新闻

自豪!又一艘军舰将以湖北城市命名!还有九艘,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下一篇新闻

健步起飞迈向新中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