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以科技为帆以奋斗为桨——看天海集团如何实现华丽蝶变

以科技为帆以奋斗为桨——看天海集团如何实现华丽蝶变

天海集团董事长张景堂展示他们最新推出的智能高压电器盒,该产品具有安全性高,电磁屏蔽效果好等特点。

本报记者 朱向阳 摄

【鹤壁新闻网讯-鹤报融媒体记者 朱向阳】

创新引领未来,科技助推发展。

在鹤壁,有这样一家企业,于1969年诞生于几间破旧的砖瓦房内,历经50年风雨,从最初的11名员工发展到如今中外员工1.2万余名,从手工作坊华丽变身为拥有23个生产基地和36个销售办事处的跨国企业。如今,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天海集团。

在今年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天海集团旗下的河南天海电器有限公司被授予科技创新奖。5月15日,记者走进天海集团,探寻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华丽蝶变。

创新开启发展路,3年科研投入超10亿元

天海集团原是一家生产帆布油漆的小厂。“上世纪70年代,帆布产品逐渐没落,天海敏锐觉察到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果断转产进入汽车电器行业。”天海研究院院长助理赵平堂介绍,1979年,天海开始开发和生产汽车用连接器产品。

1983年,刚更名“鹤壁市汽车电器厂”不久的天海集团,在背负着产品滞销、转型失败、债务缠身的多重压力下,自主研发的汽车用电器插接器顺利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引领我国汽车电器连接技术实现了从螺栓工艺向插接工艺的转变。赵平堂介绍,该产品能使汽车内部线缆更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避免因车辆行驶颠簸造成开裂,发生意外事故。

随后,天海延伸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与上游主机厂合作,推出线束产品,并逐步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行转变。

1984年,天海投资67万元,使插接器由研制成果转化为商品生产。1991年,投资6483万元开启模具加工能力的科技攻关,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为全面占领轿车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至2002年,在轿车连接器技术改造方面投入6500万元,引进模具加工高端设备,提升模具制造能力。

2007年天海在新加坡成功上市;2008年天海收购美国KENSA公司,开创河南企业海外并购的先河,使天海集团的产品进入北美市场;2010年至2017年,天海实现飞速发展,每年都保持20%以上增长率,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利润不断提升,国内外知名度也越来越高。

2018年,全球汽车市场遭遇挫折,国内汽车行业产值同比下降2.8%,但天海凭借国际一流的产品实力,保持了14%正增长;2019年,国内汽车行业产值同比下降8.2%,天海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出口量大幅下降,但整体销售收入仍增长6.35%。

“近三年,天海集团科研投入超10亿元。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国内汽车行业产值大幅下降,天海集团坚持科研攻关,主要产品保持了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赵平堂说。

“百亿天海”智能化

技术突破不停步

上世纪九十年代,天海找到技术突破口,先后主持或参与起草了10个行业标准,填补国内空白。为了贴近客户,实施就近设厂,以线束业务拉动连接器、电器盒业务,凭借过硬技术本领,业绩一路飙升。

近年来,天海集团以“百亿天海、智能天海、百年天海”为目标,稳步推进既定战略,积极实施智能制造,加快转型升级,先后在鹤壁、上海、郑州和北美建立了研究中心,在连接器、汽车电子、线束等产品创新上不断突破。

“天海集团已投入智能化改造资金超过1.2亿元,推动研发、制造、物流等全产业链条的智能化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天海集团海昌公司研发总监胡德超说。

高效运行的天海线束生产车间里,看不到员工匆忙的身影,只有全自动机械设备“嗒嗒”运转声。一盘盘电线经过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进行校直、下线、剥头、穿密封栓、压接等工序,变成了一条条车用线束,整个过程仅需1名员工操作电脑即可完成。

“按照设计标准,1台自动化线束加工设备1个小时可生产线束2500余条。”胡德超说,“我们在研发、制造、仓储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就是为了确保科技创新不落伍,保持自身竞争力。”天海的线束自动化技术全球领先,极大地降低了运营成本,为天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在研发领域,他们通过三维设计软件,产品仿真软件、3D打印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应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20%,新产品销售率提升了30%以上。

在制造领域,实施MES信息化系统,与自主研发的AGV双向驱动自动化物料车对接,实现了物料配送的准时化,使生产效率提升20%,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在仓储物流领域,运用无线射频和条码系统,实时跟踪管理物流信息,通过出入库无人化的操作,实现了仓储物流效率的大幅提升,产品准时交付率100%。

为了提升智能化水平,天海集团设立了智能化业务系统,专门从事智能化装备的研究和开发,自主研发的全自动下线压接设备,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尤其在“902线束预装自动化线”“804自动机”“连接器装配自动化设备”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方面取得突破,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获有效专利近500项

拥有千余名研发人员

按照汽车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天海集团积极调整经营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举措,整合研发资源,实施全球布局,产品研发紧密结合汽车技术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相互融合的发展方向。

在技术研发方面,进一步完善全球研发资源的整合,启动欧洲、重庆研发中心建设,利用北美、欧洲的窗口优势,引进全球领先的行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发挥智能装备昆山、东莞两个基地的辐射作用,实现在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区域高端智能装备业务的突破。

“迄今为止,天海集团已获得有效专利近500项,其中发明专利58项,在全球拥有研发人员1000多人。”赵平堂说。

为抢抓汽车行业重新洗牌的机遇,抢占5G开启万物互联时代的发展先机,在汽车电子领域,天海集团已在TBOX(车载网联终端)产品和包含以太网设计的域控制器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目前正在跟进5G车用配套产品的研发,以抢占市场先机。

不久前,天海集团与特斯拉、蔚来汽车及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达成协议,提供高压线束、高压连接器、高压电器盒等配套产品,使天海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鹤壁功臣”张景堂

咬定科研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清代诗人郑板桥的《竹石》是天海集团董事长张景堂最喜欢的一首诗。

不久前,在全市三级干部大会上,张景堂被授予“鹤壁功臣”荣誉称号。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天海集团成为国内汽车电子行业龙头,也是我市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他说:“天海集团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得益于咬定科技研发不放松的韧劲儿。”

张景堂于1957年出生在河南兰考,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鹤壁一家国营机械厂负责技术工作;1984年到市重工局负责企业管理;1988年,到鹤壁汽车电器厂(天海前身)挂职锻炼任副厂长,两年期满,他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得到了从厂长到普通职工的一致认可。

“两年时间,大家一起下车间干活儿,进食堂吃大锅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张景堂回忆,当时,在政府机关工作更体面、有保障,绝大多数挂职干部愿意返回原单位。最终,36名挂职干部中仅有2人选择留在企业,其中就有张景堂。

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企业因观念陈旧、技术落后被市场淘汰。张景堂担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后,主张科技引领,提倡创新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管理标准,推动实施企业改制激发企业活力,帮助企业走上正轨。

“辛勤付出、永不放弃、不断创新,企业就会一点点发生变化。”张景堂道出了天海蝶变的三项要素。张景堂担任院长的天海研究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1个科研工作站、1个实验中心和5个研发中心,使技术不断提升,产品不断升级完善。

“天海将以梦想为岸、以奋斗划桨,扬科技创新之帆,向高端制造新蓝海努力航行。”张景堂说。

上一篇新闻

鹤壁看全球:新加坡将两邮轮作为宿舍安置新冠肺炎痊愈外籍工人

下一篇新闻

新增45例!河南新冠肺炎累计确诊128例,开封鹤壁许昌商丘首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