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惠安县小岞镇李姓繁衍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一、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小岞,别名:小兜、岞江、岞山、岞岛。是惠安李姓人口聚居较集中的乡镇,其地理位置于惠安县东部沿海,东南北三面濒海,西部七里湖狭长地带与净峰镇湖街村接壤,乃为半岛,面积约7.4平方公里,总人口35000多人(2015年统计)。

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设置惠安县时,小岞属崇善乡守节里二十七都(闽书.方域志)。元时属县东文质乡延寿里三十一都。明清时属三十都黄坑铺。民国时期归属净峰乡。1949年后划归三区(东岭区)、四区(净峰区)。1958年5月撤区并乡成立小岞乡,9月起属于飞跃公社。1961年成立小岞公社,辖前内、后内、新桥、东山、南塞五村,1984年改乡,前内析分为前群村、前海村、前峰村,南赛析分为南赛东村、南赛西村,后内析分为后内村、螺山村。2000年6月,小岞撤乡改镇,现下辖9个行政村为东山村、南赛东村、南赛西村、新桥村、后内村、螺山村、前群村、前峰村、前海村。镇政府所在地设在前群村岞兴街。

惠安县小岞镇李姓繁衍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小岞古今地图

二、小岞李姓聚居村地

小岞陇西沙堤李姓族人大部分居住在后内村、螺山村、前峰村、前海村、前群村五个行政村。前里李姓由城仔内、路墘、西边、宅兜、井透、下街(俗称三李街),统称前内。后里李姓由后厝、西头、下井、西湖八家、东边、东头小宗(顶宫后刊、下宫后刊、棋盘刊、九家刊),统称后里(后内、螺山)。

三、小岞李姓繁衍

据《德化沙堤族谱》载,沙堤李姓祖源可追溯到唐代李渊二十子李元祥六世孙尚昊公。迁居惠安始祖公为“钱山公”,其族裔主要分衍三支派,其中一支迁入惠安之岞江(小岞)繁衍后里、前里、德化沙堤、晋江石狮永宁、岺兜、内坑、梅林及惠安涂寨前坑(坝内)、螺阳(吴厝)、螺城、净峰、洛阳、辋川、黄塘紫山(后吴),后裔再繁衍遍及海内外,历经宋、元、明、清及民国五朝,八百年一脉相承。

岞江李氏奉“钱山公”为迁惠始祖,一、二世祖已无可考证,传至封君公(官名),因子贵而赠一品光禄大夫,封君公生有文会公(其他裔孙不详)。文会公,字端友,谥靖节,配妣吴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观民,次子天民、三子莘民。

惠安县小岞镇李姓繁衍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前里沙堤族谱》摘录:皇清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年四月廿九日,岞江阖族裔孙起工修整封茔,宋赐进士授枢密院使权参知政事李公,讳文会,字端友,谥靖节。绍兴廿八年八月初一日薨于四川成都府,墓葬在卅二都二甲虎母山坑东沟墘石记曰李墓,故其乡因称“李墓”。墓志云:开亲支派一支居住李墓看守封茔。元朝大德三年,又一支分居惠西后吴,至明末分派迁入(螺阳)吴厝(民国廿九年玉麟公始建族谱)。又开亲支派一支居住在江南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区)内真珠巷十二街头,至明末李沾公以进士出知惠安县亲来小岞寻根祖迹,有善政,后入明宦宗记学宫,惠邑建生祠于北门外。又开亲支派名“进”名“宁”名“弥”于洪武廿二年为防倭被抽丁至永宁福全千户所,百户赵亮军下授校尉水师都统人称威正公。“李弥”因善于驾舟,被派遣琉球国(冲绳),后裔居久米村。又一支名“李性”者因撑造军船,时遇大风雨被天灾飓风陷没于海,仅余一妇(大吴乡陈氏女)有孕八月生下男嗣,至永乐元年随妇嫁在五都某甲曾炉章脚之处长大后复姓“李”。又开亲支派一基(居)住尖西岭。小岞乡又开亲支派居住赤埕前坑乡涂寨坝内乡。不幸军兴旁午海边迁徙全谱散失仅存谱首数语留以子孙呜呼。诗曰:龙楼凤阁九重城,新筑沙堤宰相行。我贵我荣君莫羡,二十年前一书生。

宋末元初(1278-1295),兵燹四起,山海寇所出没。元朝初期,元兵进攻泉州各地,乡民背井离乡迁移外地。明末清初,台湾还未统一,清朝政府颁布沿海居民“迁海令”,岞江李氏族裔则有的被迁入惠安内地居住,有的被迁入仙游县、永春县、德化县等地居住,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撤销“迁海令”,部分族亲回归故里,又回迁小岞居住。此时,族之祖厝无存,各房私厝全都倒塌,有的仅存其地基。回迁祖籍地族人,则各分其厝,以奉祭祀。但因年湮代远,肇基始祖支派之上溯无着,亦不敢妄引强附;因此,宋元、明清时期岞江李氏人丁迁移变动较大,暂无从稽考其完整的繁衍情况,秉承史实客观的原则,故且记之。居住在岞江的李氏主要分为前里(前内)支派和后里(后内、螺山)支派。

前内(前里)支派主要为:城仔内、路墘、西边、宅兜、井透、下街(俗称三李街,由城仔内、路墘、西边迁入)。

后内(后里)支派主要分为:后内村为东头小宗、东边,下井;螺山村为后厝、西头、西湖八家(由西头迁入)。

四、小岞镇李姓人口分布: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小岞镇李氏总人口9258人,其中后内村3366人,螺山村1450人,前峰村1284人,前海村3210人,前群村48人。

五、小岞镇李姓外迁情况:

宋末元初(1278-1295),泉州地区各地,兵燹四起,山海寇所出没。特别是元朝初期,元兵进攻泉州各地,“杀戮与掠夺甚重”,民众背井离乡迁移外地。因此,宋末元初时期,惠安李氏人丁迁移变动较大,主要支派迁移概况如下:

1、观民公支派:南宋时期移居四川成都府,其派系繁衍已很难考证(待考)。

2、天民公支派:南宋时期,天民公恩泽授左中奉大夫致仕,其子孙一支迁居于江南松江府(现上海市松江区)真珠巷十二街头。至明末,李沾公以进士知惠安县,亲来小岞寻根祖迹,并立“东里遗风”坊,后有善政,入明宦宗记学宫,惠邑建生祠以纪念之(见李沾传记)。天民公另一支后裔迁居福州南门居住。据《浙江李氏族谱》载:(天民公)后裔雄珠公之次子旦,配妣陈氏,宋时自福州环珠门(南门)迁居泉州,其墓在东仑塔后(现泉州台商区张坂)烟墩山,坐艮向坤兼丑未。至元朝文宗帝时期(1328-1329)移居清溪(现安溪县)后岗。

据《长乐象山沙堤李氏族谱》载:象山沙堤李氏先祖居福州南门(环珠门),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迁居长乐称“象山沙堤李氏”李祥为开基祖,至明末出状元李骐,名人李兆珍。(历史资料记载与浙江李氏天民公支派基本相同,疑为天民公支派特征)。

3、都督荣仕公支派:荣仕公被授为南京(建康府)都督,生二子,曰金童、曰金公、金公生(别驾从事)康公,康公迁入晋江县三十八都(今泉州城东)浔美(浔尾)东头乡,康公传世福公,世福公神二子:长子保官公(后代繁衍失考),次子得官公,得官公生二子,长子镇生、次子奴生,移居于东尾村。镇生,号东安,配妣陈氏,生静庵。静庵公配妣曾氏,生三子,长子得齐,次子诚齐,三子朴齐。朴齐公生二子,长子养潜,次子养吾,兄弟始迁入德化开基,传德化沙堤李氏,后裔繁衍马来西亚(含新加坡)沙堤李氏。(注:参考《八闽李氏源流》《马来西亚李氏沙堤族谱》)

4、校尉金童公支派:金童公被授为校尉,传承事公(官名,讳失考),承事公传二子,长子以礼、次子以仁,后裔分衍东庵房,三、四世失考,至五世(名讳俱不祥)再传后壁刊、西厅刊、顶厝刊、下厝刊。元末明初(1365年—1368年)再分支一派迁居浙江玉环县,后又不断迁徙,再分苍南县南港水头等地区。(注:参考惠安图书馆(档案馆)资料、《苍南水头李氏族谱》《玉环县李氏族谱》)

5、永宁沙堤建滨公支派:据《永宁沙堤族谱》载:永公生威正,迁居永宁沙堤,传四子,长子曰振仲,次子曰建滨,三子曰颜贞,四子曰义宗。振仲传岺兜李氏后裔,建滨传梅林李氏后裔,颜贞传永宁南门李氏后裔,义宗传内坑李氏后裔。《浙江玉环李氏族谱》载:“凡在岺兜、永宁、内坑等处皆其(沙堤)子孙,而住衍梅林者,为建滨公也。”

建滨公,生卒俱不祥,生三子,曰质庵,曰素庵,曰器敦。长子质庵公,传英公、雄公、豪公、煌公四支系房刊,再传东房刊、西房刊。次子素庵公,生卒俱失考,再传至千五承事公(官名)移居百崎。三子器敦公移居东头,故称东头公,而繁衍梅林、金埭、岺兜、塔石、内坑、子英、港边等李氏后裔。(注:参考《梅林东房新厝房日臻公族谱》、《梅林西房仰槐公族谱》)

6、广东东埔公支派:东埔公,名讳俱不详,因迁居至东浦开基故称“东埔公”。东埔公其祖为承事公,承事公传以礼、以仁而分东庵公房刊,东庵公后裔传颜俊公、颜中公,颜中公传致斋公,致斋公传孟生、晚生。至明代中叶,光宗、永宗兄始迁居广东海丰廊都吴厝,后再迁至陆丰东埔村而开基后内村李氏(现广东陆丰市城东镇东浦后内村)。【注:参考《八闽李氏·泉州李氏源流》卷、《陆丰东埔后内村族谱》资料】

7、德尧公支派:据有关资料记载:小岞(岞江)李氏全族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乙未四月廿九日,重修惠安卅二都二甲虎母山坑东沟墘文会公及夫人吴氏墓,时德尧公后裔在李墓(内墓)看守封茔,后遇瘟疫,李姓族人大部分迁居表美(斗尾)居住,德尧公之孙梅庵公出祖王姓,现在李墓(内墓)已无李姓居住,然文会公墓茔(遗址破坏严重)及古井、石马槽等文物尚存。

8、后吴公沙堤支派:后吴公名讳失考,因迁居惠西后吴故称“后吴公”。据记载,莘民公后裔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后吴公由小岞(岞江)迁入惠西三都尖西岭(现螺城镇梅山)传至明崇祯二年(1630年)由季公迁入霞莲铺(现螺阳吴厝),后传九世,字辈为:“明季开基,梦世成岩;玉炳庆宗,孝友传家;文章华国, 作述重光。”附沙堤冠头联一对:“沙金錬出国家器,堤木培成梁栋材。”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玉麟公始重修《沙堤吴厝族谱》。

后吴公繁衍后裔支派较多,有迁入县城、螺阳蒋吴、东方、尖西岭、新陈尾、坝下,其中也有部分迁入涂寨、东岭一带。而早期迁居厦门灌口都司之后裔,因旧族谱资料散失,故有待进一步考证。

9、涂寨前坑沙堤支派:前坑支派由小岞(岞江)后里后厝房(今螺山后厝)分衍,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开親支派迁徙涂寨前坑、赤埕(古为惠安二十九都蔡宅铺)居住,看守封茔。其开基祖为小岞后里后厝李姓族人二兄弟迁徙前坑,其后裔繁衍五房族,人口约1200多人。奉祀先祖文会公及境主康王爷为境主公(朝瑞宫)。自明肇基于今已逾六百载。后裔再迁移到金相开基,后又分支坝内(现涂寨山尾村)。

10、李进、李宁、李弥、李性公支派:据《惠安姓氏志》载:莘民公后裔于明洪武廿三年(1390年)小岞(岞江)李进、李宁,从军抗倭,举家随迁晋江福全千户所,李宁公随百户赵亮调防金门千户所,移居金门古宁头,李宁公生李敞,于明永乐十七年(1421年)升金门卫挥挥佥事,其后裔繁衍金门、永宁等地沙堤李姓。

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赐给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来朝贡”,其中有李进公、李弥公、李性公三人,李进、李弥后裔定居于今日本冲绳那霸市近郊久米村,其派系已不可考。

据《前内李氏三落族谱》载:李性公,生卒不祥,善于驾驰舟船,在一次朝贡航海中,遭遇台风,朝贡船沉没,性公遇难,家中仅一媳妇,为大吴陈氏之女,怀孕八个月,生一男嗣,后至永乐元年(1403年)随母陈氏嫁于惠安五都曾炉村,李性公后嗣长大后复姓李,后迁居于辋川而繁衍标美之李姓。

11、净峰洋边支派:洋边李氏开基始祖于清嘉庆年间由小岞前内西边长房(古为泉州府惠安县三十都黄坑铺小岞前内西边)迁徙居于净峰洋边中刊,历经三代单丁相传,至第四世天送公传有三子,长子卿公,次子豪公,三子教公,自此家族繁荣,人丁兴旺,历经两百多年,至今传衍十二世,人口346人,其中男丁171人,总户数75户(截至2020年元月)。

12、 净峰后康支派:后康开基祖失考,据传,明代初小岞李氏先民迁此建居,然因人丁繁衍较慢,后来迁往高处建居,此后村庄一直健康发展,在明永乐七年(1411),李哲考上贡生,授江西兴国县教谕,故取名后康。又分衍一支迁至后园街、净北定居。又一说,由东坑传入(与小岞同支派)

13、东桥珩海内墓支派:据有关资料记载:沙堤德尧公之文孙梅庵公居住表美之“啼浦”(苔圃),后出祖王姓而迁居型厝。南宋孝宗隆兴年间,迁居李墓看守封茔,后人丁兴旺,为生产生活需要而迁居斗尾之苔圃,时德尧公之女嫁于苔圃王氏,无传,德尧公之文孙梅庵公继之,后随李氏徙居三十二都温陵里橘(吉)庄铺虎母山护墓(古为李墓,现为内墓),而梅庵公则开基型厝王氏。清初因“迁海令”,李墓乡民都被迁出至惠安内地(惠西),至康熙二十二年,撤销迁海令,部分李氏迁回斗尾,有的则迁回李墓继续看守封茔,早期李墓周边有王、李、陈等姓杂居,后因瘟疫,李姓、陈姓外迁,仅剩少户陈姓人口,后入祖王姓。现李墓(内墓)已无李姓居住。

14、其他:

李成均,清嘉庆乙丑十年府学岁贡,迁县城鳌震铺(西北街)。

李华元(城仔内人),明万历贡生。父李约,授南靖教谕,连江县训导,迁居连江。

李华盛 (华元弟),明万历贡生,江西吉安府教谕,迁漳州海澄训导,移居漳州。

李茂华,清康熙四十四年举人,四十八年进士,授南安知县,迁居南安。

惠安县小岞镇李姓繁衍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惠安县小岞镇李姓繁衍地理位置及人口分布

惠安县《岞江李氏宗谱》《惠安李氏志》

上一篇新闻

贸易战时代海外投资稳中求胜,卓越第十六届海外置业移民展开幕!

下一篇新闻

林则徐引进的第一艘现代战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