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6日 星期四

印度发现的“双重突变”毒株到底有多危险?

记者 | 安晶

印度新冠疫情持续恶化让变异毒株B.1.617成为焦点。

由于B.1.617的两个突变与此前英国、南非、美国加州发现毒株的突变类似,该毒株也被称为“双重突变”病毒。

但科学家指出,“双重突变”的表述并不准确,更多是吸引眼球的修辞手法。和其他变异毒株一样,B.1.617有多重变异,共出现了13个基因突变。

引起外界关注的主要是其中两个突变:L452R和E484Q。

对这两个突变的研究仍在进行中,科学家普遍认为,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B.1.617变异毒株是印度疫情恶化的主要原因。

传播力和抗疫苗性更强?

没有充分证据。

L452R和E484Q都发生在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上,而新冠病毒正是通过刺突蛋白识别人体ACE2蛋白进入人体细胞。

此前,在美国加州发现的变异毒株B.1.427中也出现了L452R突变。

研究人员3月在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上发表的B.1.427变异毒株研究报告显示,L452R突变导致刺突蛋白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刺突蛋白识别人体ACE2蛋白。

但带有L452R突变的假病毒的感染能力却低于另一种携带N501Y突变的假病毒。研究人员无法判断L452R突变是否会让B.1.427毒株成为加州的主要传播毒株,或者是被携带N501Y突变的另一种变异毒株所取代。

该报告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印度发现的“双重突变”毒株到底有多危险?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病毒学研究员罗伯茨(Grace C Roberts)发文指出,虽然L452R突变可能加强刺突蛋白进入人体细胞的能力,但不代表该突变将引发更严重的症状。初步研究显示,加州发现的变异毒株B.1.427没有引发更严重症状或者更高病毒载量。

印度发现变异毒株中的另一个突变E484Q则与南非、巴西、英国发现的变异毒株中的E484K突变类似。

在试验中,E484K突变使得抗体在阻止病毒入侵时效果减弱,同时抗体的中和活动明显减少,也就意味着携带E484K突变的毒株可能抗疫苗性更强。但相关结论仅来自实验室试验,并没有进行人体试验。

由于E484Q突变所在位点与E484K突变相同,科学家怀疑E484Q突变可能也会产生类似的免疫逃逸效果。但研究仍在进行中,目前并没有确切证据。

研究人员上周在MedRxiv上发表的一篇报告称,印度第二大疫苗商巴拉特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Covaxin在试验中对印度发现的变异毒株B.1.617有效,但仅为实验室环境下的小型试验。该报告尚未经过同行评审。

至少17国发现B.1.617毒株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截至4月27日,全球至少17个国家发现了B.1.617变异毒株的确诊病例,包括美国、新西兰、新加坡、欧洲多国。

世卫组织目前将B.1.617列为“待观察变种”,尚未将其列为英国、南非、巴西发现变异毒株所属的“须关切变种”。

印度在去年10月初报告首例B.1.617变异毒株感染,英国在今年2月报告首例感染。截至4月22日,英国报告了132例B.1.617毒株确诊。

剑桥大学威康桑格学院新冠病毒基因组计划负责人巴雷特(Jeffrey Barrett)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虽然B.1.617变异毒株在2月已经传到英国,但并没有在英国引起大范围传播。由此可推断,B.1.617的传染性或不如英国变异毒株B.1.1.7。

巴雷特指出,在印度,除了B.1.617变异毒株外,还有英国、巴西发现的变异毒株。现在没有证据证明印度疫情恶化都是由B.1.617变异毒株引发,另一种可能是在印度发生了多种变异毒株同时传播,而不仅是单一变种毒株感染暴发。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指出,B.1.617变异毒株正在继续突变,出现了B.1.6171、B.1.6172、B.1.6173变异毒株。这些“后代”毒株有哪些不一样的特征目前尚不得知。

南安普敦大学全球健康研究员海德(Michael Head)表示,虽然现在关注点都在B.1.617变异毒株上,但造成呼吸道传染病大范围传播的根本原因是人群聚集。

从3月到4月,印度举行了一系列地方选举、体育比赛、大型宗教活动。本周,西孟加拉邦的选举投票还在进行中。

上一篇新闻

留学预科能申请哪些国家留学?

下一篇新闻

独家分析: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涨跌背后的真相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