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昌期的围棋人生(十):第一届应氏杯的遗憾
应昌期与第一届应氏杯资料图
十、从京城到狮城
1987-1989
1987年起,应昌期通过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董事长沈君山、香港泛太平洋围棋会副会长孔庆隆与中国围棋协会、日本棋院、韩国棋院等各地围棋组织展开接触,又派代表赴北京做前期洽谈。沈君山是著名的“台湾四大公子”之一,埋首学界而心怀天下,对于两岸的和平交流居功甚伟。孔庆隆与应昌期通过规则相识,被应昌期人格魅力感染而成为应氏规则坚定的倡导者。
当时两岸关系尚未解冻,与北京方面合作对应昌期而言不乏风险,基金会甚至做好了被查账的准备。将比赛经费转由香港接手,也是出于这样的顾虑。由于社会制度、立场、观念等方面的不同,接触过程绝非一帆风顺。日本棋手对“黑贴八点”颇多抵制,台湾当局更不准许大陆棋手赴台比赛,应昌期所设想的预赛(十六强赛)单局淘汰、初赛(八强赛)三局两胜、复赛(半决赛)五局三胜、决赛七局四胜并巡回欧亚各地也难以实现。应昌期的强势作风再次展露出来,曾私下慨言:“即使坐牢也要到北京办。”一向支持丈夫事业的唐夫人也表示:“要么台北,要么北京,其他地方办都没意思。自己花钱买炮仗,哪能让别人放!”为避免政治干扰,应昌期决定参赛棋手代表所在城市而非国家或地区。同时邀请一代宗师吴清源担任应氏杯终身裁判长,“总算镇得住那些日本一流高手”。
应昌期与李梦华
在中国国家体委、国台办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不仅顺利在北京启幕,开幕式甚至走进了人民大会堂。1988年8月16日,应昌期携夫人飞抵北京,四十年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设宴招待,书画家黄苗子赠他一幅“心诚则灵,得道多助”。时逢北京秋来早,应氏夫妇畅游八达岭长城,对首次欣赏到的北方美景赞不绝口。
虽然“第一个世界围棋大赛”的名头被4月推出的富士通杯抢先,但应氏杯的光环依然无与伦比。抽签方式也是应昌期的创意,如果按照棋手所属围棋组织划分,十六强中日本10席(麦克雷蒙隶属日本棋院)、中国4席、韩国1席、澳大利亚1席,应昌期却别出心裁地按照“华语系”与“非华语系”分区,这样日本棋院的林海峰、王立诚、王铭琬,代表澳洲的吴淞笙都加入华人一边,成了八盘“中外对抗”。两轮过后,不仅应昌期最看重的两位中国棋手一并打入四强,还发生了赵治勋超时负于聂卫平泪洒赛场(第一届应氏杯仍采用读秒制,第二届起延时罚点),年过六旬的藤泽秀行连胜马晓春、加藤正夫两位后辈的传奇故事,更令应氏杯光彩熠熠。
应氏规则第一次在世界级的大赛中实践,前两轮全部十二局棋中黑胜七盘,超过一半,令应昌期对“黑贴八点”的科学性更加深信不疑。第二轮中,曹薰铉胜小林光一、藤泽秀行胜加藤正夫两局出现了双活后终局计点,根据应氏棋规“公空细分”原则,分属双方的目数按照临近子数分配的“1又5/6点”、“6又3/5点”计算结果。因为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使应昌期决定在后来的规则版本中将这一计算方法剔除。
11月原本预定于台北进行的复赛,因聂卫平的共产党员身份仍未能成行。考虑到曹薰铉连胜王铭琬、小林光一打入四强,是韩国围棋界破天荒的奇迹,应昌期决定北上围棋普及率据说高达四分之一的汉城(今称首尔)。这令主场作战的曹薰铉士气大振,三番胜负零封林海峰。观战室里,七十四岁的吴清源与八十六岁的藤田梧郎(林海峰赴日早期的老师)默对棋盘,直至夜幕低垂。另一边,正如日中天的聂卫平以两个1点击败秀行老人,第一届应氏杯终于成为影响后来十余年两国棋运走势的中韩大对决。
第一届应氏杯最终应昌期将奖杯颁给曹薰铉
决赛五番胜负1989年4月底5月初先于杭州、宁波进行三局。在杭州,曹薰铉夫人郑美和亲上灵隐寺叩长头祈祷,仍然抵不过宁波火车站迎接聂卫平人山人海的浪潮。首局败北的聂卫平连胜两局,冠军唾手可得,但后两局9月移师新加坡,孤身赴会的聂卫平从香港经停曼谷,因下错飞机而匆忙跑回,满身汗水与机舱中的冷气相遇,酿成了重感冒的结局。第四局官子失误,1点憾负,第五局中盘脆败。死里逃生的曹薰铉登上了命运的峰顶。
带着巨额支票回国的曹薰铉刚下飞机就受到了民族英雄式的欢迎,戴着花环登上敞篷车,迎接韩国民众从机场绵延至市内的长队欢呼,成为韩国围棋崛起的标志。应昌期则带着满怀遗憾回到台北,他渴望聂卫平赢的心情,甚至到了在宁波不允许曹薰铉盘腿下棋的地步。但狮城一役过后,聂曹二人与应氏杯也都缘尽了。曹薰铉此后又参加了三届应氏杯,一共只赢了两盘棋。聂卫平更因为阴差阳错的变故,从此渐行渐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