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

——国际博物馆协会

肯尼斯•哈德森(Kenneth Hudson)在二十世纪末就曾提出:“今日绝大多数的博物馆都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博物馆相比,今日的博物馆以观众为核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观众为核心”这一概念迅速在全球博物馆界蔓延,并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进而引发了博物馆业界对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探索与实践尝试。2017年是一个平凡却不平常的一年,我国博物馆业界对公共服务领域中两大主题(公众教育和公众服务),进行了多角度与多维度的探索。各个场馆也不断为公共服务的理念、方法、路径提供各自的思考与经验分享。

公众教育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机构,肩负着对公众的教育职能,这恰恰也是现在国内博物馆正在逐步重视的。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使命是为访客(无论是儿童或是成人)提供学习方面的服务。

那么公众的教育服务如何能在博物馆中充分体现呢?最近几年国内博物馆业界一直在为这一问题提出各自的想法和发出各自的呼吁。在去年的盘点中就能看出业界为此所做出的多种尝试与实践体会。而在今年,博物馆业界在历年不断摸索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博物馆体现公众教育职能这一使命提供了更多的举措与实践借鉴。

一、新颖尝试

博物馆教育不是简单的正规教育(Formal education)模式的教学空间转移,而应该是一种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模式的在特定教学空间中的集中体现,甚至在某些层面亦可以是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的自然产生空间,而其中最直接也最贴近公众的就是其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体现。

衍生解释:

正规(或正式)教育(Formal Education):是指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非正规教育(Non-formal Education):是指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Informal Education):是一个真正的终身过程,即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社交、娱乐等)和生活环境(家庭、社区、工作场所等)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过程。

备注:关于这三种教育模式的定义在国际学术界均无法给出十分确切的表述,弘博君在此只为读者提供一种说法,有兴趣者可以进行深入探讨。

1、戏剧体验

去年弘博君已对博物馆所进行的数种体验式教育尝试进行过介绍,而今年,我们又有了新的发现。那就是以戏剧形式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以期引起参演者或观演者的心理共鸣,进而产生一定的体验教育效果。(拓展阅读:2016博物馆盘点|社教篇)

(1)教育戏剧

教育戏剧是一种沉浸式体验方法,是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观众在参与过程中不断互动、思考,在听觉、视觉、感觉中不断地涌出具有创造力的想法。

今年九月,为配合广东省博物馆的“泰坦尼克号文物精品展”,该馆与教育戏剧名师苏毅合作,推出“泰坦尼克上的生死之间——教育戏剧工作坊”。该活动面向18岁以上的观众,时长4个小时,活动内容分三个环节,分布开展于多个馆内场所。这一活动希望以教育戏剧的方式,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并亲身经历当时船上所发生的事件,思考有关生命的问题。(拓展阅读:博物馆教育再创新,泰坦尼克号戏剧带你重回1912)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活动中的“快闪”环节

(2)情景剧

学生素质教育一直在国内正规教育语境下屡被强调,其中的德育教育实践更是在近几年中被广泛重视。然而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却难以在正规教育的框架下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很多手法都流于形式。为此,在非正规教育语境下的德育教育探索就成为另一种可能。

2017年3月9日,北京汽车博物馆开展“雷锋,一个汽车兵的故事”系列活动,其中的《雷锋》情景剧环节是该馆重点推出的一部主旋律作品,由博物馆工作人员与志愿者服务团队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以倡导、宣传雷锋精神为主线,让观演师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一方式或许就可以看作是一堂鲜活的学雷锋德育教育实践课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雷锋》情景剧,再现当代雷锋刘真茂的故事图片来源:首都文明网

2、线上学习

线上教育在正规或非正规教育领域都绝不是一个新鲜词汇,即便国内博物馆也在线上教育的开发有过初步探索,但是却对于受众群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只对合作学校开放等)。而全面向公众开放的线上教育课程或平台却鲜有所闻。

(1)在线课程

不过在2017年11月29日重新开馆的湖南省博物馆的新网页中却提供了面向公众的线上教育内容,点击官网的首页中“学习”栏目下拉菜单中的“成人”选项,既可以发现其中的两个在线课程:“溯源篆隶入神化境——何绍基其及书法特色”、“古玉天地”。虽然该在线课程只是较为简单的主题自学资料展示,但是这也是迈出了第一步;同时这两个专为成人设置的课程,体现了在博物馆教育领域对开展成人线上教育课程的其中一种尝试。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湖南省博物馆官网页面截图

(2)互动平台

早之在6月1日的成都,全国首家城市级的青少年互动教育平台——“天府文化青少年互动教育平台”网络版本和客户端版本正式上线。该平台凭借“互联网+文化+教育”的创新模式,从青少年视角出发,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应用对成都地区主要博物馆和文化坐标以多媒体方式进行呈现和趣味体验,寓教于乐且互动性强。该平台也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做出了有效补充。(拓展阅读:请浏览弘博网网站)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互动平台截图

3、引导学习

博物馆提供的学习服务旨在培养人(无论是儿童或是成人)与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教授事实,而是播下兴趣的种子,激起灵感的火花。博物馆教育不是单纯以灌输展品基本信息为主的教育行为,而更应该是一种引导受众进行深入思考的非正规教育的形式。

上海市教委和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在2017年5月陆续启动了“青少年科学诠释者”“实习研究者”两个子项目。其中,“青少年科学诠释者”主要面向初、高中生,是一项以培养青少年自主探索和科学诠释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参与学生通过自由组队的方式分为14个小组进行活动。在馆内外学科专家和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体验“博物馆策展人”的角色。另外,“实习研究员”则主要面向高一学生,是一项基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教育与科研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独立开展科研活动能力为目标的微课题研究活动。根据两个项目的活动细节介绍,不难看出这不是简单的体验活动,而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有计划的引导性学习过程。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青少年科学诠释者

二、人才培训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则新时代的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并有其专业化的体现。国内博物馆教育仍处于发展阶段,博物馆教育团队缺乏专业性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业界也一直在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中寻找培养博物馆教育专业人才的途径与方法。

6月22日上午,由国家文物局主办,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的“中荷博物馆教育培训班”在西安开班。此次培训班除理论课程外还设置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的现场实训和中荷专家交流互动课程,以中外交流授课模式,着力提升文博从业人员复合型人才培养。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培训现场

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央美术学院联合美国博物馆联盟(AAM)主办的“博物馆教育与策展海外研修培训”于2017年10月27日开班,本次海外研修培训旨在培养适应文化事业发展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目前培训已经进入学员海外驻留实习阶段。项目学员现正在美国数个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诠释及其他部门,进行交流学习。(拓展阅读:1,现在你有一个机会,与海外博物馆专家交流博物馆教育与策展;2,拥抱“阿兹海默”——探索博物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3,宋娴:拒绝照搬,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内外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差异)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三、教育品牌

博物馆教育品牌与其它商业品牌一样,是社会实体机构巨大经济价值的传播载体。同时业界注意到,博物馆教育品牌,承载了文化的内涵,教育的使命。

今年4月,湖北省博物馆的《走进公众生活的礼乐学堂——湖北省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研究》正式出版。该书对2014年9月以来,该馆依托自身丰厚的礼乐文化资源创办“礼乐学堂”教育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满足社会公众多元文化需求的事例进行了合理的论述和分析。(拓展阅读:【手慢无】博物馆精品教育品牌策划案.doc)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博物馆教育品牌一说,一直未有所止。在2017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社会教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中就召开了以“品牌——博物馆教育的追求与活力”为主题的研讨会,与会者积极就自身场馆的教育品牌建设做介绍,并对教育品牌的发展愿景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应加强跨界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将树立博物馆教育品牌作为今后博物馆社教工作的重点、服务社会的亮点。

在各馆积极推进教育品牌建设的同时,弘博君一直有个疑问,是否教育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品牌?其实,这是值得大家反思的。在大量开发与推广教育品牌的当下,是否应该回归到内容的用心上?品牌的建设,无论枝叶如何好看,都是需要内容为根,才能做大、做强。也就是说需要把优秀的教育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系统化的教育项目循序渐进地整合起来,才能形成比较可行的品牌效应,切记戒骄戒躁,还是得回归博物馆教育品牌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教育使命。

四、社会参与

6月1日,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弘博网、忆空间联合主办的“融汇·创变——首届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社会化研讨会”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行。来自全国近70家青少年博物馆公共教育机构和团体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旨在更好地挖掘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以更加规范和标准的方式参与博物馆教育事业。(拓展阅读:融汇·创变——探索博物馆教育新模式)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事业中是一件好事,“馆校合作”和“馆馆合作”模式早已被大量复制和引用。然而却有一个力量鲜被提及(商业机构),或许因为顾虑到博物馆的非营利性是否和营利性机构有本质矛盾。商业机构与博物馆机构似乎在普遍观念中不应该被揉合在一起,但是两者却可以在“馆企合作”的模式下各取所需,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上海科技馆原创开发的临展“如何复活一只恐龙”,于今年5月26日进驻上海环球港。这是上海科技馆大型科普展览首次走进商业广场,观众可以接触到一些最新发表的科研成果或正在开展的研究。同时观众可免费开启一场复活恐龙的探秘之旅,体验其中的互动环节。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上海科技馆“如何复活一只恐龙”展进驻上海环球港

公众服务

博物馆作为一个公共机构,除了对公众教育提供服务之外,也应该在其他领域坚守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使命。同时博物馆应依据自身职能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既可显示其充满活力,又能为其赢得资助和支持(例如与多方社会力量合作)。活动项目无论是实际的还是虚拟的,都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对博物馆激起藏品的认知,有助于提升市场兴趣。进而使博物馆与公众关系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2017年博物馆业界在跨界合作、助力公益、均等服务、城市互动、文化扶贫、国际推广等方面做出了不少尝试与探索。

一、跨界合作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音乐故事会海报

为配合广东省博物馆的“泰坦尼克号文物精品展”,该馆邀请广东实验中学弦乐团和交响乐园室内乐团在6月至9月间进行四场音乐故事会,为公众带来泰坦尼克时期经典音乐。并邀请了朗读者来为公众倾情讲述发生在泰坦尼克上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讲述人们难以言说的复杂心境和抉择。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吴门书札弹唱现场

10月20日晚,为配合展览“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和上海评弹团携手上演跨界好戏,推出了“吴门书札弹唱”,以评弹弹唱书札中蕴含的生动往事,这场对展览的“听觉”改编,史无前例地以评弹形式演绎明代吴门书画家的手稿,原汁原味的苏州弹唱讲述苏州文人的故事,拉近时空,启迪着今人对于古老传统的想象。(拓展阅读:博物馆游艺,让博物馆成为一座文化的综合体)

由上述两场活动所带来的公众反响不难看出,文化服务的跨界合作,不应是简单的叠加,而应该是从观众需求出发,配合有效的传播手段,对博物馆所承载的文化内容进行通俗化演绎与传递。进而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从而增加公众参与的兴趣,得以实现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效度。

二、助力公益

根据《江苏省献血条例》规定,在该省获得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和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的个人,可凭相关证件不限次免费游览政府投资主办的公园、旅游风景区等场所。据悉,目前南京市共有6家直属博物馆、12个公园景区及景点以及旅游专线车落实“三免”待遇。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上海纺织博物馆

“爱心一线牵”慈善妈妈公益编织活动,是由上海纺织博物馆主办的一项传统特色爱心公益活动,通过向社会招募,一批爱心人士踊跃报名。迄今为止,该活动已历时6年,组建了固定的爱心公益编织团队。每年团队中至少五十余人用纯手工织出来的劳动结晶,有毛衣、帽子、围巾、手套、袜套等,数百余件绒线编织作品,在冬至左右送去给敬老院的老人们。

除了上述博物馆机构,还有大量博物馆一直非常热心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助力,这是值得肯定的。弘博君还在期待有更多新的公益活动与形式在未来的博物馆中呈现。

三、均等服务

博物馆肩负着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使命,更是应该成为一个为所有公众提供均等化服务的标榜。在一个迅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下,博物馆业界也在不断成长,其提供的服务也在不断精细化,也在渐渐从均等化意识中苏醒,开始加大了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需求的关注

5月20日

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馆区的文澜阁内启动“无障碍讲解”项目,为广大聋人群体提供“手语讲解”服务。同时浙江省博物馆与手语志愿者团队实现对接,今后将以手语志愿者为桥梁,定期在博物馆内推出手语讲解服务,让聋人群体能像常人一样感受博物馆文化,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11月22日

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里,260位来自浙江省盲人学校的孩子受邀参观体验。针对孩子们的特殊情况,博物馆特别开辟了陶瓷体验区、玉器体验区、古琴体验区和青铜器体验区这4个可触摸体验区,孩子们可以分批在各体验区触摸文物复制品,感受馆藏文物的魅力。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12月14日

金沙遗址博物馆邀请了成都特校的师生来博物馆参加研学活动,作为“金沙文化走进成都特校”系列活动的后期项目。据悉该馆从11月就开始了该系列活动的前期项目,社教老师走进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该校盲生部和聋生部带去6场不同主题的金沙文化课程。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12月16日

青岛贝林自然博物馆迎来了十多位自闭症儿童和青岛格兰德小学的小义工们通过当日的“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公益行——博物馆奇妙日”活动一起进行了一场体验。作为国内首家互动体验型博物馆,该馆积极配合与参与到自闭症儿童的公益服务实践中,并成为青岛首家“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公益行”科教基地。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四、城市互动

博物馆机构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对优秀中华文化传播与推广有着不可推卸的天然责任,同时博物馆与公众生活的空间又着直接与紧密的联系,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就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互动力。业界对如何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播、公众生活”三者的关系,做出了各自的尝试,其中的途径与方法是多样的,更是创新的。

1、上海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6月29日,全国首个地铁公共文化艺术节在上海开幕。上海地铁4号线专门设计了“流动的盛宴•地铁里的上海博物馆”主题列车,其中上百件上海博物馆珍藏的文物图片布满车厢,期待与乘客的零距离互动。(拓展阅读:“排号看展”取代“排长龙”之后,我们需要思考什么?)

2、南宁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6月28日广西南宁市地铁1号线民族广场站翻修一新,整个站台装潢全面融入广西历史文物元素。这是南宁地铁1号线开通一周年之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与南宁地铁联合打造的首个博物馆主题车站。

3、成都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12月6日成都7号线开通,设计者将金沙遗址的出土文物元素与古蜀元素巧妙地融入到“金沙遗址”站厅环境和金沙文化专列车厢设计中。除此之外在天府广场、天府立交桥、公交车站、成都航空的机身上、大街小巷的出租车上,太阳神鸟图案高频率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渐渐融入成都人的生活。(拓展阅读:博物馆与城市的互动,乘坐这趟地铁飞驰)

4、广州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8月16日,由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与广东省博物馆联合筹划近一年的历史文化长廊——“海天走廊”开通使用。该走廊位于白云机场航站楼负一层,作为机场大型主题公共空间,走廊内容设计以时间为序,同时在设有两个机器人向旅客讲述该长廊相关知识,并附有二维码供访客使用网上语音导览,以期与广大访客进行简易的岭南文化互动。

五、文化扶贫

博物馆参与扶贫项目的尝试偶有见闻,然而却少有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所引导的项目产生的效果。自2012年始,该馆既与广西金壮锦投资公司和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开展跨界合作,启动了传承非遗和扶贫相结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该培训每年进行一次通过产、学、研、展和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非遗扶贫培训带动了广西偏远地区的妇女,通过织绣摆脱贫困。今年10月18日,该馆的非遗培训(堆绣)首次面向社会招生开班。(拓展阅读:在中国,博物馆如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堆绣培训现场

无独有偶,在2017年11月23日,羌历新年假期后的第一天,四川博物院“羌绣川博”工作组前往茂县霭紫关村开展“羌绣川博”培训班,帮助霭紫关村脱贫摘帽。这次培训,也是一次尝试,想把留守在农村的羌族妇女聚集起来,用“学习+展示+加工”的模式,通过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羌绣技能,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再利用四川博物院平台面向公众展示作品,最终吸引客商与她们达成羌绣加工协议,从而帮助她们利用农闲时光也能赚取产品附加值。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羌绣川博”培训班现场

扶贫工作,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机构,责无旁贷地需要为其助力。很庆幸地看到国内博物馆业界陆续为该议题奔走而做出的努力。当然弘博君也期望未来见到更多的博物馆扶贫手段与方式,共同推进我国的社会发展。

六、国际推广

中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发掘新的形式,积极与国际机构合作,把自身所承载的优秀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

2017年11月17日“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在美国上线,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积极推动文化的国际推广工作,和史密森尼协会通过该项目,以数字平台为载体结合兵马俑文化特征,共同致力于提高K-12老师和学生对如何使用博物馆数字资源支持课堂教学的理解;以及丰富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教学,加强中美的文化合作。(拓展阅读:兵马俑遇上史密森尼,让文物历史资源与数字实验室平台相结合)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兵马俑史密森尼数字教育项目”页面截图

在向世界推广故宫文化方面,故宫博物院推出的互动体验活动也别具一格,11月21日至22日,“发现紫禁城”——故宫博物院互动体验活动来到澳大利亚悉尼。本站是该体验活动继马耳他、新加坡和泰国之后到访的第四站,分别在莫斯曼英格兰教会预备学校、洛雷托女子学校、西莱德公立学校和阿伯茨利私立女子学校四所学校进行,旨在让当地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学习体验(互动课程,讲述故事,手工课等)提高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识。

聚焦文博2017|公共服务篇

“发现紫禁城”互动体验活动悉尼现场

总结

我国博物馆业界正处于方兴未艾的转变与发展期,博物馆业界也在逐渐加强自身的服务公众意识。并且博物馆正在积极参与到公共服务与社会建设的浪潮中,这正是博物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重振价值的有效体现,无论对于博物馆本身,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群体而言都是具有积极的引导与辅助效用的。因不知而学习,因不足而改进,因僵化而创新,因短视而展望,这正是这一年来中国博物馆业界的为公共服务探索所走出的坚实步履。

2018的新年钟声将至,蓦然回首,依稀可见2017博物馆业界的婆娑丽影在那时那处耕耘那片博物馆发展的净土……

备注:本次盘点只对文博类博物馆、自然与科技类博物馆做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并筛选了较为新颖的、面向公众的、以博物馆为主动方的内容,若有所纰漏望指正。

图片若未特别标注,则来源于网络

作者/编辑:Mark仔

上一篇新闻

澳大利亚最神秘的案件之一:萨莫顿海滩神秘人事件

下一篇新闻

月薪6000难招人 荆州外派劳务市场面临供给侧改革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