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从旧房改造到街区设计 上海城市更新邀你一同参与
相比于过去的“大拆大建”,今天的上海的城市更新已步入了以反映新时代要求、承载新内容、重视新传承等为特点的“有机更新”阶段,无论是在旧房改造,还是在街区设计上,越来越多普通人的建议开始受到关注。在打造“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愿景下,“城市更新”正带动着上海实现“逆生长”。
图说:走进南昌路上的石库门弄堂——善庆坊,立刻会被这里两侧墙壁上的弄堂风情画所吸引。这是居住在弄堂的艺术家根据现场环境、因地制宜创作描绘的,也成为沪上老弄堂的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杨建正 摄
给申城旧改提设计方案
如何在尽最大可能保留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同时,充分考虑到老旧住房的民生功能与居民的居住习惯?上海市房管局近日启动旧住房改造设计方案征集评选活动,并将于8月1日正式开始接受参选者报名,欢迎社会各界提供创新思路和创新方案。
最近一个阶段,上海市房管局做了一些探索和引导,如虹口区春阳里“留房留人”的里弄房屋内部整体改造,晋阳里、桃源里的“一平方马桶”,承兴里风貌保护保留,临汾路375弄的“精品楼道”等项目,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居民的满意度也较高。
位于黄河路的承兴里,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砖木混合结构的石库门里弄。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分布着157户居民和7家单位,单户人家面积大的不过十来平方米,最小的只有4平方米。在保留里弄房屋建筑的肌理和风貌的同时,通过抽户释放房屋尤其是旧里房屋的空间和面积,降低居住密度和使用强度,实现每户居民厨卫设施独用,调整布局和内部整体改造,实现房屋整体质量提升。
在旧房改造中,越是大城市,越要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越要注重以人为本、品质提升、历史继承,这已经成为上海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需要越来越多公众的共同参与。
16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80余所高校的大学生、青年设计师、专业指导老师齐聚申城,为上海城市地标之一南京东路世纪广场设计蓝图。新民晚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为四川北路绘更新蓝图
“走走看看南京路,买卖请到四川路。”在上海长大的70后、80后,对这句宣传语莫不耳熟能详。曾经,四川北路几乎就是上海的中轴线,繁华的商业吸引了川流不息的人群。然而,今天的四川北路却难显当年的辉煌。四川北路的出路在哪里?最近,一批同济大学的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通过建筑策划的研究方式和手段,希望为四川北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建筑设计的原动力在哪里?我觉得所有的任务书不会教你去提出问题,它只会要求你去解决一个问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涂慧君说,“我们学院本科《建筑策划》课程今年就聚焦在四川北路的复兴上,希望从社会背景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分析、社会调研,了解城市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关系,运用多主体参与建筑策划群决策的研究手段,寻找城市空间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次建筑策划课程中涂慧君带领同学们深入街道和基地,调研全街道21个居委,搜集了来自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老年人、中青年、房产商、投资人、专家、旅游者、公众等多种不同主体的参考数据。在终期答辩学生给出的解决方案中,有几个引起了涂慧君的关注。一组同学以国潮带动区域复兴的“新四川北路计划”,针对性地提出了北、中、南分区规划的方案,在主题文脉统一、延续的前提下,通过对四川北路街道空间的改善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带的塑造、跨街区地下停车系统的建设实现三个片区在物质空间和行为模式上的连接。
据涂慧君介绍,让一条长2.5公里的道路和一个2700亩的街区重获新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命题,明确提出一个直切要害的问题远比盲目解决一揽子不痛不痒的问题更紧要。因此学生们借由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场地分析、文献查阅三个途径来搜集提出问题的基本依据,通过对川北街道城市肌理、道路系统、用地功能、公共交通、文化资源的分析,依据其总体上呈现出的分段特征,初步提出了“拼贴与缝合”的方案框架,即分区规划和空间整合。
另外一个引发涂慧君关注的方案是“海上旧梦”。在这个方案中,基于人们对于老上海的文化认同和公共记忆,以四川北路的历史文化和业态基础为依托,展现一个文化追根、里弄闲居与市井百态三元合一的城市空间,以这种方式使四川北路再度站在世界面前。以体验式消费为主体,构建四川北路2.0的业态系统。
在涂慧君上学期主持的另一门国际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面向全龄的城市设计,也聚焦四川北路复兴,来自柏林工大、新加坡理工、米兰理工等多国年轻学子积极参与了此课程,希望为上海城市建设出谋划策。“我们通过建筑策划教学,让学生们走出校园象牙塔,了解人与城市的真正问题与需求,勇于创新是年轻人的特质,城市的未来属于他们。”
让社会力量多出谋划策
“我本人就是四川北路街道的社区规划师,城市改造不能只着眼于大拆大建,细节的微更新更能让老小区提升品质。同时引入多方面多角度的社会力量参与,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打通城市管理末梢、协调多元利益关系、科学理性决策有积极意义。”涂慧君表示,此次学生们的很多设想对于今后的社区复兴也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在今天的上海,越来越多的街道和社区都开始需求专业人士出谋划策。6月底的时候,由南昌路跨界自治会策划的“夏日集市”在这条街上举行。在南昌路上,每一家小店的不同陈设,都代表着店主不同的心思,让顾客从细节中去体会。而在南昌路跨界自治会会长、同济大学的社会学系主任朱伟珏看来,要让商业文化“活”起来,也不能光依赖政府引导,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出谋划策,使其按照商业规律自然运行,成为良性循环。
“夏天本是逛街的好季节,又逢周末,我们希望这次活动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在休闲、购物的同时欣赏、了解南昌路,以此带动商家的积极性,让南昌路的小店更有生机。”朱伟珏说。
南昌路位于环复兴公园板块,是一条闹中取静、富有人文底蕴的小路。就是这条小马路,有1917年的法国总会(科学会堂)、《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徐志摩旧居、林风眠旧居、南昌大楼(阿斯特屈来特公寓)……百余年来,街道布局几乎没有大变动。朱伟珏认为,不能要求南昌路和乌鲁木齐路的形象一模一样,南昌路不用大改,只需要微更新,保留一条道路自己的性格和特点。
在2017年夏天的时候,朱伟珏带领同济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们,联合瑞金二路街道,启动了“南昌路街区口述史调研”,试图走进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听他们叙述悠悠岁月中的上海,记录那些鲜有记载的历史遗珠。
也就是在这一年,“环复—南昌路跨界自治会”成立,成员包括学界专家、法律从业者、居委社工、社区居民、商家店主和社区志愿者等,朱伟珏教授担任会长。自治会下设风貌保留保护自治组、绿色生活组、停车自治组和商铺治理组。
“我们整理出来的口述史,南昌路上的基层公务员都很喜欢。”朱伟珏说,他们懂得了这条路人们的分合离聚,对这条路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认同,有了越来越深的敬意。因为怀有敬意,他们就放慢了脚步,对微更新工作既投入又审慎。朱伟珏表示,我们会努力守护南昌路这有温度、有情怀、有归属感的“场所”。
记者手记
年轻人有大舞台
重庆,113.6亿次;西安,89.1亿次;成都,88.8亿次……在抖音最新公布的2018年城市形象短视频播放数据中,力压北上广的,是这些西部城市,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排名也十分靠前。
这些“网红”城市中,不少都是历史名城,它们的“逆生长”有何奥秘呢?年轻人的因素不容小觑。城市的发展,契合年轻群体的喜好,也提升了本地居民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今天的上海来说,无论是旧房改造,还是街区设计,我们都更应该关注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年轻人对于这座城市未来的一些设想。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方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