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黑色圣诞节


黑色圣诞节

1941年12月25日傍晚,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在九龙半岛酒店与日军谈判投降事宜

大陆门户

自古以来,香港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签订《北京条约》,九龙半岛被割让给英国。1898年,中英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新界租借给英国。这3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整个香港地区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南京先后陷落。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香港成为其与英美等国保持联系的重要门户。香港还是英美援助中国的物资中转站,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了切断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的物资供应线,逼迫国民党政府早日屈服,日军企图占据香港。此外,香港是英国在亚洲的重要战略据点,日军担心盟军将香港作为海军基地,威胁其侵占亚洲的军事行动,因此,日军企图夺取香港,作为其战争基地。


黑色圣诞节

1941年,香港义勇防卫军列队行进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后,开始对香港封锁,日军对珠江、深圳一带进行轰炸。1939年2月,日军占领海南岛。1940年6月,日军实施广九作战,在广东宝安南登陆,攻占毗邻香港的深圳,完全封锁了香港。日军随即对进攻香港所需的作战资料进行调查,并调遣战机、海军舰艇等战略物资,同时掌握了香港的布防资料。1941年2月,日军又在大亚湾登陆,攻占淡水,切断了香港通往韶州的运输线。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正式通过《适应局势演变的帝国国策纲要》,批准“南进政策”。11月5日,日本天皇批准参谋本部上奏的对美、英、荷开战的作战计划。6日,日军大本营向中国派遣军发布攻占香港的“大陆命第557号”,指示以第23军司令官指挥的第38师团为基干的部队攻占香港,并指示应该遵循的作战要领,作战准备应在11月底前完成,对香港的作战应在日军进攻马来亚后立刻开始。


黑色圣诞节

香港义勇防卫军的华人传令兵

12月2日,日军大本营对中国派遣军发布攻占香港的命令。日军第38师团遂在深圳—香港分界线上展开。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8日,日军大本营接到南方军开始攻击马来亚的电报后,立即向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中将发出“花开、花开”的紧急电报,这个隐语电报是通知他,日军已经在马来亚登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在拍发此电报后,大本营又以普通密码向酒井隆拍发“E方面(马来亚方面)的正式作战已经开始”的电报,酒井隆收到上述电报后,于当日4时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开始进攻的命令,香港战役随即爆发。

双方兵力对比和战争计划

进攻香港的日军以中国派遣军第23军下辖的38师团、第1炮兵队为陆上进攻部队,第51师团下辖的第66联队作为进攻部队背后的掩护兵力,驻扎在淡水附近。23军飞行队(下辖第45飞行战队、第10独立飞行中队主力、第18独立飞行中队一部、第44独立飞行战队一部)、第2遣华舰队给予支援。日军总兵力约41900人,有209门大炮、60架飞机、14艘舰艇。

英国驻港陆上部队有6个正规步兵营:皇家苏格兰步兵团第2营、米德尔塞克斯团第1营、第14旁遮普团第2营、第7拉吉普特团第5营,加拿大皇家来复枪营、加拿大温尼伯掷弹兵营(以下均用简称)。此外,还有香港义勇防卫军(1939年7月,英属香港政府为应对日军的威胁,通过《兵役法案》,规定居港的所有18~41岁的英籍男子均需服役,体格强健者可加入香港义勇防卫军。这是一支民兵部队,其成员不仅有居港的英国人,还有居港的混血人、葡萄牙人、华人)、香港华人军团、炮兵、工兵、休斯兵团等陆上部队。

驻港英国皇家海军有3艘建造于一战时期的S级驱逐舰,4艘炮舰、8艘鱼雷艇及其他舰船。12月8日晚,2艘S级驱逐舰撤退到新加坡,香港水域只剩下1艘S级驱逐舰。


黑色圣诞节

城门碉堡遗址

英国皇家空军在香港只有3架角羚式鱼雷轰炸机、2架海象式水上侦察机。驻港英军的空军力量十分弱小,防空只能依赖香港各处的高射炮。

驻港英军总计13539人,有炮台28座,大炮129门,飞机5架,大小舰艇数十艘。

從战略方面来看,香港缺乏战略纵深,难以长时间抵御日军进攻。驻港英军的防御主要依靠位于新界南部的醉酒湾防线及香港岛上永久性、半永久性的火力点。从人数、火力方面来看,日军占据绝对优势;从人员质量上看,日军第38师团在广东作战2年多,实战经验丰富,人员素质较高,而且战前进行过模拟攻击碉堡的训练。驻港英军在人数、火力上处于劣势,因缺乏训练及新兵数量较多,导致人员素质不高。此外,当时香港有大约180万居民,供水困难。在日军掌握绝对制空权的条件下,香港成为一座孤垒。

日军的作战计划大致如下:在航空部队空袭的同时,进攻部队突破深圳—香港分界线,歼灭分界线一带的英军,之后一举进至大帽山东西一线,做好攻击醉酒湾防线的准备。以城门水库、金山为进攻重点,一举突破醉酒湾防线,进至九龙城区北端。同时以机动部队在青衣岛作战,包抄英军左翼的后方,以另一部越过沙田海,在马鞍山西南登陆,攻击英军右翼。攻克九龙半岛后,迅速准备对香港岛进行进攻,计划在香港岛北岸登陆,逐步扩大战果,占领香港岛。


黑色圣诞节

1941年12月13日,日军以港督私人秘书的夫人为人质,招降英军

驻港英军分为大陆旅和港岛旅两部分,大陆旅指挥官为华里士准将,港岛旅指挥官为罗逊准将。大陆旅由苏格兰营、旁遮普营、拉吉普特营、香港华人军团等部队组成,驻扎在新界、九龙半岛,依托醉酒湾防线阻击日军;港岛旅由米德尔塞克斯营、皇家来复枪营、温尼伯营、香港义勇防卫军(以下简称防卫军)等部队组成,负责香港岛的防卫工作。

新界、九龙半岛之战

12月8日上午,日军飞机空袭了启德机场、深水埗军营,日机摧毁8架民用客机,击沉英军2架水上侦察机,击毁1架鱼雷轰炸机,轻伤1架鱼雷轰炸机。英军飞机几乎损失殆尽,这让日军获得了香港上空的制空权。

与此同时,日本陆军38师团发动地面攻击,意在突破深圳—香港分界线地区,直取醉酒湾防线,夺取九龙半岛。九龙半岛的英军防卫态势大致如下:醉酒灣防线由英军3个营驻守,苏格兰营防守左翼,旁遮普营防守中间,拉吉普特营防守右翼,由第1香港炮兵团提供火力支援。

醉酒湾防线始建于1936年,至1938年基本完工。醉酒湾防线建在新界南部连绵的山峰上,起点在新界葵涌一带的醉酒湾,由西向东,经金山、城门水塘、毕架山、狮子山、大老山,至西贡的牛尾海,全长约18km。山上建有大量机枪碉堡、堑壕、炮兵观测站,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位于城门水塘一带的城门碉堡,是醉酒湾防线的总指挥部。如果日军占领防线,就能居高临下,俯瞰九龙城区、香港岛。


黑色圣诞节

日军第10独立炮兵联队在宝马山攻击英军据点,前方为北角发电厂的烟囱

日军第230联队第1大队组成迂回部队,由福田攻入锦田平原,夺取青山道,并分兵从沙头角进攻大埔。日军以第229联队为左翼,第230联队主力为右翼,从罗坊和罗湖渡过深圳河,以钳形攻势进攻石湖墟和粉岭,日军预计会有部分英军部署在深圳—香港分界线,但实际上只有少量英军前进部队在此负责爆破工作,英军前进部队炸毁分界线上的桥梁后就撤退了,这让日军的钳形攻势扑了个空。

日军在分界线上并未见到英军的踪影,第38师团司令部推断,英军将在上水、粉岭进行防御,命令日军继续追击,8日上午11时,日军主力分两路南下石湖墟,下午1时,日军左右两翼进抵石湖墟、粉岭,攻向太和市,迂回部队向锦田平原进攻。

日军发现分界线地带并无大规模的英军部队后,进行了重组,第230联队第1大队组成的迂回部队改编为“青衣岛进攻部队”,目标是拿下青衣岛;第230联队主力组成的右翼队改编为“右围攻部队”,计划向油甘头、白沙桥山、大帽山一线推进,进攻醉酒湾防线左翼;原为左翼队的第229联队组成“左侧支队”,准备横渡沙田海,从马鞍山进攻醉酒湾防线右翼;第228联队于当天下午3时才抵达深圳,组成“左围攻部队”,向草山、九肚山推进,进攻醉酒湾防线中央。

按照日军的计划,对醉酒湾防线的进攻应由第230联队带头,第230联队在占领锦田平原后,向大帽山推进。9日,第230联队进入大帽山以南,威胁醉酒湾防线左翼。第38师团司令部计划在3个联队进入阵地后,用1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之后以第230联队为先导,从大帽山向城门水塘西南进攻。但是第228联队的鲁莽举动打乱了日本司令部的计划。


黑色圣诞节

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左)与西旅指挥官罗逊(右)

第228联队联队长土井定七大佐亲自登上草山和针山进行侦察,发现了英军在城门碉堡的布防阵地。城门碉堡实际上是由数个机枪碉堡组成的防御体系,碉堡前挖有堑壕,碉堡之间有地道连接。他的注意力集中在303高地上,此高地位于孖指径东南,本来是日军228联队进攻城门碉堡的桥头堡,但他发现城门两岸均是断崖,无法通过,越过城门水塘主坝,先攻占位于其南面的255、341高地,然后沿孖指径向303高地进攻,更为容易,而且他判断英军并未察觉到日军的迫近,此时发动奇袭,可轻易拿下城门碉堡。但他未接到上级的进攻指令,且城门水塘主坝和255高地位于第230联队进攻区域内,这让他犹豫不决。土井定七返回联队本部时,第3大队大队长西山辽少佐与他看法一致,两人竟不谋而合,加之师团作战参谋亲泊朝省少佐曾鼓励他见机行事。当晚,他就命令第228联队第3大队向255高地进攻,第2大队向城门河进攻。进攻城门碉堡的是日军第3大队第9中队、第10中队,总计200余人。


黑色圣诞节

黄泥涌峡之战示意图

守卫城门碉堡的是苏格兰营A连连部和A连第8排,总计有3名军官、39名士兵。水塘西侧和西北由第7排驻守,第9排部署在水塘西南方向。

日军第3大队第9中队在255高地上排除障碍物时与英军哨兵赖德下士交火,赖德立刻通知后方的401B号机枪碉堡和排部,继而前往连部向连长琼斯上尉汇报,401B号机枪碉堡的守军进行抵抗,被日军困住。围攻机枪碉堡的日军无意中发现了地道上方的通气口,由此进入地道,攻占了401A机枪碉堡。在日军围攻401号机枪碉堡期间,英军士兵使用架设在402号机枪碉堡外的维克斯机枪向255高地上的日军射击,压制了日军,西山辽于是下令第9中队转攻402号机枪碉堡,同时指示若林东一中尉带领第10中队直扑341高地。

第10中队从255高地直扑341高地时,派出小股兵力进攻排部和400号机枪碉堡,主力绕过这两地,直扑341高地上的炮兵观测站。面对日军优势兵力,排部的罗勃中士下令突围,排部失守。若林东一亲率第1小队进攻炮兵观测站,日军封锁了观测站出口,从通气口向站内投掷手榴弹。10日凌晨,A连连长琼斯上尉带队投降,城门碉堡失陷。10日晚,驻港英军得知了英军“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沉没的消息,士气日益低落。

土井定七抓住战机,大胆行动,果断出击,迅速攻占了醉酒湾防线上的城门碉堡。若林东一带领尖兵突袭观测站,俘获英军指挥官,一战成名,后来他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战死。

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对土井定七违背军令、擅自行动的行为十分恼火,军参谋长栗林忠道则对土井定七的见机行动大加赞赏。因此,酒井隆将栗林忠道撤职。酒井隆扬言要对土井定七进行军事审判,但是突破城门碉堡无疑是土井定七立下的战功,加上一些同情土井定七的军官劝说,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只是前往一线,严令各部不得违抗上级命令。


黑色圣诞节

日軍夺取黄泥涌峡高射炮台

城门碉堡的失陷,让醉酒湾防线左翼出现一个缺口,整个防线有可能被日军从后部包抄。日军趁机加强攻势,11日凌晨,在未接到上级进攻指令的情况下,第230联队第2大队大队长若松满则少佐命所部对醉酒湾防线左翼的金山发动攻击。在金山战斗期间,昂船洲炮台、摩星岭炮台的火炮向日军进攻部队开火,对日军的进攻造成一定的阻碍,但英军仍然难以抵挡日军的攻势。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于当天正午12时下达全线撤退命令,命令大陆旅撤回香港岛,醉酒湾防线彻底崩溃。总体上来说,英军的撤退是有序的,日军并未即刻发现英军撤退,从而丧失歼灭英军的机会。下午3时,昂船洲炮台守军撤退,下午4时30分,日军占据空无一人的金山。12日,第230联队进入九龙城区。13日,英军在九龙的撤退行动完成,九龙半岛落入日军之手。

新界、九龙半岛之战,暴露出英军消极防御、各部之间缺乏配合的缺点,日军指挥官则善于抓住战机,果断出击,显示出日军中下层军官在战场上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能够适应战场上复杂多变的情况。

日军登陆香港岛

日军攻占九龙半岛后,并未急于进攻香港岛,而是先对英军进行劝降。13日上午,日本第23军参谋多田督知中佐乘坐一艘小汽艇从九龙油麻地码头驶向香港岛,与他同行的有港督私人秘书的夫人李氏,他们递交了劝降书,港督杨慕琦拒绝投降。日军见劝降无果,于是展开对香港岛的炮击,为下一步登陆香港岛做准备。日军的炮击对香港岛北岸的英军防御工事造成很大破坏,日军以此为契机,再次遣使劝降英军,英方仍拒绝投降,日军遂展开香港岛登陆作战行动。

防守新界、九龙半岛的大陆旅撤退到香港岛以后,英军进行了重组,将部队分为西旅和东旅两部分。西旅指挥官为罗逊,指挥部设在香港岛正中位置的黄泥涌峡,东旅指挥官为华里士,指挥部位于大潭峡。西旅由旁遮普营、温尼伯营、苏格兰营、米德尔塞克斯营A、C连和防卫军第4、5、6、7连组成。东旅由皇家来复枪营、拉吉普特营、米德尔塞克斯营B、D连和防卫军第1、2、3连组成。从布防区域来看,拉吉普特营驻防在香港岛东北地区,皇家来复枪营、米德尔塞克斯营数个连驻守在香港岛东南地区,旁遮普营驻守在西北地区,苏格兰营负责防守中北部地区,南部、西南地区驻有温尼伯营。

12月18日晚,日军第1梯队3个步兵大队开展登陆作战,日军士兵乘坐折叠舟、大发动艇、小发动艇从九龙半岛的大环、牛头角、油塘湾等地出发,驶向香港岛东北岸。日军舟艇接近香港岛东北岸时,遭到拉吉普特营的火力打击,但日军成功登陆。第230联队第3大队登陆北角,第228联队第2大队在太古船坞和太古糖厂登陆,第229联队第3大队在爱秩序湾登陆。登陆后,日军向纵深地带进攻。约1个小时后,日军第2梯队(第228联队第1大队、第229联队第2大队、第230联队第2大队)登陆,之后作为预备队的第229联队第1大队也登陆。第230联队在北角登陆后,与拉吉普特营D连展开激战,还遭到驻守北角发电厂的休斯兵团的顽强抵抗,一时间无法沿英皇道进入市区。19日上午,皇家海军的鱼雷艇闯入维多利亚港,突袭了位于北角水域的日军小艇,打死打伤日军数十人。此次突袭行动出乎日军意料,但对整体战局影响很小。


黑色圣诞节

1941年12月26日,日军在香港岛北岸举行入城仪式,左二骑马者为酒井隆

休斯兵团是英国政府征募居住在香港的、超过服役期的外籍人士组成的一支民兵部队,用以加强香港的防卫力量。兵团以于仁保险公司经理休斯的名字命名,被称为“休斯兵团”,也称为“晓士兵团”。

驻守发电厂的休斯兵团有70人(4名军官和66名士兵),他们的年龄普遍超过55岁,其中年龄最高者当属77岁的香港会所秘书德辅男爵。他们当中有英籍商人,还有中立国、盟国的人士。兵团接受怡和洋行大班百德新上校指挥,兵团的军官们身经百战,百德新上校参加过一战,曾在帝国骆驼军团服役,自由法国的艾高尔上尉参加过一战,萨科达中尉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此外,米德尔塞克斯营的部分士兵也进入发电厂协同防御。百德新组织防御,加强了面向英皇道的东闸防卫,他还派出小分队主动出击,摧毁了日军位于炮台山道的速射炮小队阵地,击毙其小队长仲西胜少尉、吉田光男少尉。这些老爷兵们英勇作战,用生命保卫着北角发电厂,但是寡不敌众,被迫突围。在突围过程中,萨科达中尉阵亡,77岁的德辅男爵被迫击炮炮弹炸死。休斯兵团残部遭到日军围堵,最终投降,上演了香港战役中可歌可泣的一幕。

黄泥涌峡之战

面对英军在北角的顽强抵抗,第230联队将北角发电厂的进攻任务交给第229联队第1大队后,向南进军,闯入西旅位于黃泥涌峡的指挥部。

黄泥涌峡对于香港岛的英军至关重要,西旅的指挥部、西部炮兵指挥部都位于此地,指挥部有4挺温尼伯营的高射机枪。西旅指挥部直辖3支机动纵队,用于应急支援,其中2支由营部指挥连成员组成,一支是温尼伯营D连第16排。黄泥涌峡北侧由温尼伯营D连驻守,此连当时分为3部分,第16排是机动纵队,第17排连同温尼伯营的补充兵力组成E连,驻守在湾仔峡的营部附近,第18排布防在金督驰马径。黄泥涌峡两侧和渣甸山由防卫军第3连驻守,该连第7排分成3队,驻守在渣甸山北侧的金督驰马径,第8排分为4队,驻守黄泥涌峡道北侧(司徒拔道)、黄泥涌峡警署旁、金督驰马径末端及赤柱峡。第9排分为两部分,两个班驻守渣甸山西侧引水道旁的1号、2号机枪碉堡,1个班驻守蓝塘道,邻近温尼伯营D连。黄泥涌峡高射炮台是第5高射炮团的防区,黄泥涌峡东南有一座名为“布斯特治”的大宅,香港炮兵团和海军志愿预备队在此布防。

在黄泥涌峡外围,温尼伯营A连位于黄泥涌峡西南的小弹药库,苏格兰营防卫西北方的湾仔和湾仔峡,北方的礼顿山由米德尔塞克斯营Z连驻守,东北方的大坑道由拉吉普特营B连驻守。

日军第230联队进入黄泥涌峡,需通过由温尼伯营D连第18排驻防的金督马驰径,该联队通过此地时,正值温尼伯营D连第18排由夜间阵地换防至日间阵地的空档时间,第230联队竟在未被英军发现的情况下穿过此地,行进到离西旅指挥部仅有一街之隔的地方。

12月19日早晨接近5时,当第230联队在金督马驰径末端组织进攻时,附近的防卫军才发现日军,对日军展开反攻,1号机枪碉堡中的英军士兵也对日军开火。第230联队第3大队下辖的第9中队进攻黄泥涌峡警署,遭到3号机枪碉堡和英军“布斯特治”大宅守军的攻击,日军随行的速射炮队立即开炮还击,将警署守军消灭,从而攻占了警署。日军随即将速射炮分别部署在黄泥涌峡警署和金督马驰径两侧,封锁了黄泥涌峡。

上午7时,日军自南向北,从黄泥涌峡警署向西旅指挥部发动进攻,这让西旅指挥官罗逊大吃一惊,他立即要求增援,苏格兰营A连从司徒拔道驰援指挥部,皇家海军也派增援部队前往指挥部。但罗逊认为日军主力应该在北方的渣甸山一带,不可能从黄泥涌峡南侧进攻指挥部,并且误判日军是从中峡向东,对黄泥涌峡进攻。因此,他命令苏格兰营加强湾仔峡的防御,温尼伯营派兵前往金马伦山,他的误判导致两个营的大部分兵力无法及时向黄泥涌峡进发,为指挥部解围。

上午8时,第230联队第2大队占领赤柱峡,第3大队伤亡很大,但仍然凭借火力优势和数量优势,逐渐消灭黄泥涌峡内各阵地守军,形成一道弧形防线,用速射炮和重机枪火力封锁了黄泥涌峡南北的入口。苏格兰营A连在增援途中遭到日军速射炮袭击,车辆全数损毁,在黄泥涌峡北侧又遭到日军机枪火力袭击,中午时分才到达指挥部外围,这时全连只剩下15人能够作战。来自香港仔的皇家海军从浅水湾道进入黄泥涌峡,接近黄泥涌峡警署时遭到日军伏击,伤亡惨重,只有部分士兵逃入“布斯特治”大宅。

上午10时左右,被困于指挥部内的罗逊决定突围,他与莫德庇通话后,切断了指挥部内的通讯,带领指挥部成员突围,随即遭到日军的袭击,罗逊被杀,日军占据西旅指挥部。

黄泥涌峡的战况急转直下,当天中午,日军控制了黄泥涌峡的出入口。下午1时,对前线状况不甚明了的莫德庇发出“第6号作战命令”,命令英军对日军发动全线反攻,意在夺回黄泥涌峡,将日军赶回岸边。下午3时,反攻开始,苏格兰营B连、苏格兰营营部成员组成的混合连同温尼伯营营部成员组成的X连以及部分工兵从聂高信山南侧进攻黄泥涌峡,为南路。苏格兰营C、D连从聂高信山北侧进攻渣甸山,为北路。

温尼伯营X连、苏格兰营B连、混合连从布力径向东行进,X连在聂高信山以南遭到日军阻击,无法前进。下午5时,苏格兰营C、D连从司徒拔道进攻黄泥涌峡,C、D两连遭到渣甸山上的日军射击,一时间无法前进。

当天下午,东旅也派出印籍炮兵,从浅水湾道乘坐装甲车向北进攻。晚上8时,这支印兵两度进攻黄泥涌峡警署,均以失败告终,伤亡惨重,最后只能撤退,东旅的反击宣告失败。晚上10时,日军第229联队攻占“布斯特治”大宅,该地的部分英军撤往浅水湾一带。占领此地后,日军打开了向南进军的大门。

20日凌晨,南路的温尼伯营X连、苏格兰营B连、混合连绕行布力径,再向黄泥涌峡推进,南路部队两次进攻黄泥涌峡警署,均被日军打退,撤往聂高信山。北路的苏格兰营C连退回司徒拔道,D连则向南与黄泥涌峡内的英军会合,D连对黄泥涌峡警署发动两次进攻,也未能攻克该处。上午,莫德庇下令东旅派出皇家来复枪营A连、D连和防卫军的两个排由浅水湾道向北反攻黄泥涌峡,在赤柱岗英军火炮的掩护下,这批部队攻下浅水湾酒店车库,之后继续北进,遭到中央山咀和紫罗兰山上的日军火力袭击,最终退回浅水湾酒店。

21日晨,英军最后一次尝试反攻黄泥涌峡,温尼伯营C连和B连从中峡北部、南部发动夹击,两连步兵各消灭日军一个小队,但是仍然寡不敌众。日军从两侧包夹,打退了两连英军,英军伤亡惨重,B连军官悉数阵亡。英军第三次反攻宣告失败。同日上午,日军占据大潭水塘抽水站,拆毁了抽水设施,香港岛的东西供水逐渐中断。

22日,第230联队对黄泥涌峡的温尼伯营D连发动攻击,D连难以守御,向日军投降,黄泥涌峡的英军被肃清。黄泥涌峡之战以英军的失败而告终。

黄泥涌峡之战,英军疏忽大意,防务松懈,起初竟未发现误闯指挥部的日军第230联队,导致西旅指挥部遭到攻击,西旅指挥官罗逊阵亡。对战场情况不甚了解的莫德庇又盲目发动三次反攻,意图夺回黄泥涌峡,由于东、西旅之间缺乏配合,在反攻中使用添油战术,犯了兵家大忌。而日军则将围点打援的战术发挥到了极致,以机枪、速射炮火力封锁了黄泥涌峡南北的出入口,屡次击败英军的反攻,消灭了英军大量的生力军,也将英军东、西旅分割为两部分。

英军投降

12月22日,日军切断浅水湾道的东西交通,把英军切割成東、西两个孤立的部分,英军败局已定。

12月22~24日,日军攻破金马伦山,礼顿山据点失守,日军进入维多利亚城,西旅英军在湾仔卢押道和船街设置最后防线,东旅英军则退至赤柱村以南。

25日清晨4时,日军屠杀圣士提反书院内的英军伤兵和护士,数十人死亡。下午3时15分,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向港督杨慕琦汇报:守军已无法长时间坚守,应尽快投降。下午6时20分,杨慕琦与莫德庇到九龙半岛酒店,向日军投降。7时整,杨慕琦、莫德庇签署投降书。7时30分,驻港英军司令莫德庇下令停战,但东旅指挥官华里士不相信投降的消息,直到26日凌晨,他才确认了投降的消息,下令东旅向日军投降。至此,香港战役结束。由于英军投降这天是圣诞节,香港市民称这一天为“黑色圣诞节”。从此香港进入3年8个月的日据时期。在驻港英军投降前夕,国民党驻港全权联络代表陈策率英国军情人员登上鱼雷艇,突围而出,于29日抵达惠州,成功逃离日占区。陈策因此荣获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的爵级司令勋章。

香港战役历时18天,日军战死683人,伤1413人,英军阵亡1679人,1042人失踪,10818人被俘。

日本占据香港,让英国彻底抛弃了对日绥靖政策,坚定了英国在太平洋战场上与中美等盟国联合对抗日本法西斯的立场,从而加快了日本法西斯覆灭的进程。但香港的沦陷,意味着英国丢掉了其在亚洲的一个重要战略据点,也让中国失去了海外援助的重要据点,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了消极影响。

胜败有因

从军事角度来看,日军主要胜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日军胜在集中兵力,英军败在分散兵力。日军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在进攻作战中更是集中使用兵力,往往用几倍于英军的兵力,攻击英军防线一处,将英军防线撕开缺口,而后进行侧后包抄。人数上居于劣势的英军分散地布防于防线上,面对日军优势兵力的进攻,只能被动挨打,而且英军缺乏充足的预备队来填补防线缺口。

其次,日军中下层指挥官善于主动寻找和利用战机,随机应变,果断出击。他们在战场上拥有一定的自主决策权,能够适应战场上复杂多变的状况。土井定七并未遵从上级要求准备1个星期再发动进攻的命令,他在经过战地侦察后,果断下令当晚突袭城门碉堡,打得英军措手不及。误打误撞突入黄泥涌峡的第230联队主动进攻,奇袭英军西旅指挥部,这是英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反映了英军战地侦察的低效性,无法准确掌握日军的相关情况。加之英军指挥体系僵化,战场上的中下层军官不具备自主决策权,按照防御计划进行消极防守,缺乏主动寻找和利用战机的意识,很少主动出击。

再次,日军善于扬长避短,在拥有火力、人数优势的情况下,日军经常利用夜色接近、突袭英军机枪碉堡,使进攻具有极大的突然性,打夜战、打近战。英军中的大量新兵,躲在碉堡中射击时表现尚可,一旦日军冲到面前,他们就难以抵挡。日军攻占黄泥涌峡警署后,以速射炮和重机枪火力封锁了黄泥涌峡南北的出入口,充分发挥火力优势,围点打援,给反攻的英军造成沉重打击。日军是以己之长,攻敌之短,焉能不胜。

从外部环境来看,驻港英军寄希望于国民党军队从日军后方发动进攻,解香港之围,但国民党军队让英军大失所望。国民党军队行动缓慢,直到英军投降后,国民党军队才进抵惠阳、宝安、淡水一带,此时长沙战况告急,国民党军队又掉头北返。况且淡水驻有日军第66联队,可以抵挡国民党军队一段时间,国民党军队短时间内解围香港的可能性很小。

香港沦陷的历史事实表明,祖国才是香港最强大的后盾,只有强大的祖国,才能保护香港免受外国列强的入侵。

上一篇新闻

全球125所高校师生“天马行空”应对公共卫生安全

下一篇新闻

“群体免疫”论之后,英国何时迎来敦刻尔克撤退?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