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维多利亚女王大厦,我想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及与其相关的那些事
文/竹叶蓝蓝
1
深橙色的玄武岩通过石雕花纹的装饰,配上彩色玻璃窗,方形的窗户上方变为弧形,楼顶中央耸立着玻璃圆顶,再加上整个建筑呈对称性,这个具有罗马风格的七层建筑物俨然地矗立在眼前。大厦的门口有维多利亚女王的铜雕,这便是悉尼维多利亚女王大厦QVB。
维多利亚女王大厦是购物的天堂,里面有200多家商店,还有各种咖啡馆和餐馆,是休闲的圣地,同时它还是历史的见证。整座建筑内部,不管是走廊还是墙壁,无不展示着艺术,无不充满着古典气息。尤其是二楼的玻璃柜子里陈列着宝剑、珠宝、王冠等宝物,英国王朝的气息散布在心中。
这里最为显眼的是维多利亚女王的蜡像,她戴着皇冠,拄着拐杖,坐在黄金椅子上。随着玻璃器的旋转,这位女王者因为角度不同,她的全部风貌也随之呈现,这便是她登基初的形象。这栋大楼正是因为这位女王而由来,澳洲白人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王执政50周年而所建,它于1898年建成。
维多利亚,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个名字和澳洲深深地联系起来。继库克船长发现澳洲大陆后,大批英国人来到这片土地之时,正是维多利亚时期。在这群人中,他们有的被流放,有的被迫离开故土,不管怎么来到这里,他们开始喜欢上这块土地。
虽然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拥有蓝天、土地和牧场,但是他们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于是他们的建筑物以及生活习惯都沿袭着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和风气。看到这里,他们就如生活在故乡般。
除了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外,澳洲还有维多利亚州以及昆士兰州等地名都是因为纪念维多利亚而命名。
2
维多利亚女王到底为何人呢?
维多利亚女王,即亚历山大•德丽娜•维多利亚,是英国的汉诺王朝最后一名君王。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父亲便去世了,父亲的兄长都没有合法子嗣就去世了,她便成为了皇室唯一的继承人。
她从小在母亲的严格监督下长大,18岁时,她继承王位,成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国的君主。维多利亚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号称的英国君主。她在位长达63年之余,是英国在位最为长久的君主。那个时期是英国最为强大的时期,英国政府加大了对多个国家侵略扩张的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很多殖民地,远到大洋洲的新西兰和澳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等,当时是所谓的“日不落帝国时期”。
因此,在历史上把维多利亚登基起到英国开始走向衰落的1914年这段时间,称英国最为强大的时期,即维多利亚时期。
那时候,英国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再次发展,资本转入到中产阶级手中,大多数的小资产阶级也开始更多地投入到社会的改革之中,使得运输业和贸易业再次发展起来。同时,文艺运动流派也是多种共存性,各种群星夺目。这便是一个科学、工业、文化、政治等等都得到了极大的繁荣与太平盛世时期。无疑,维多利亚女王还是有杰出作为的。
3
其实,这位女王也有平凡的一面。她从小被母亲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她与普通女孩一样,表现出叛逆。
那时候,她经常和母亲作对,认为母亲的严格监视,就是对自己的煎熬。母子在对待事情与政见上有许多意见都不一致。
当她继位后,母亲曾被安置在白金宫的一间位置偏僻的房间里,她还经常拒绝见母亲。
随着年龄增大,她和母亲的关系也渐渐好转了一些。可是当她的母亲去世后,当她读到母亲的日记时,她才知道母亲是非常非常地爱她,于是她对以前如此反对母亲而懊悔和惋惜。
这就像一个叛逆的女子的成长过程,年少时总觉得母亲对自己不够好,于是与母亲作对;随着年龄的增长,她慢慢了解了母亲;尤其是自己生了孩子后,当自己知道真相后,知道母亲是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时候,可惜母亲再也回不到自己的身边了。
维多利亚也和别的女人一样生儿育女,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和丈夫共同执政,因此前期贡献突出。她一共有九个孩子,而且这些孩子都是在自己的身边长大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她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当她的长女嫁到德国之时,她依依不舍。当丈夫去世后,她伤痛欲绝,还过着隐居的生活。当儿女成家立业后,她和儿女们交流生活的琐碎。这些都无不说明了这位女王的儿女情长。
4
维多利亚的儿女子孙散布在欧洲皇室,包括英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瑞典、希腊等国,因此她有着“欧洲祖母”的外号。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的外孙德皇威廉二世发动了世界第一次战争,和英国开战,而这场欧洲战场的大战是维多利亚的子孙辈之间的战争。
不管怎么样,这位女性在历史上是别的女皇或者女王所不可比拟的,她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深大的,因此很多地方都保留了英国的不少习俗,如午茶和蕾丝衣等。
“维多利亚”这一词遍及全世界,犹如澳洲的维多利亚州、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外,还有加拉大维多利亚市、非洲的维多利亚湖、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新加坡的维多利亚纪念馆等等。
不仅如此,就连“维多利亚的秘密”世界品牌的商店与产品都是要体现维多利亚时代的闺房景象,它设计的风格要体现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秘密风景。
此外,就连中国的上海、武汉、杭州等大城市也以“维多利亚”来给大厦或者小区命名。
维多利亚早已经走进了世界各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