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面临生死存亡的非常时期,一些在外的华侨心系祖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款捐物,支持中国驱敌抗战,为使国家革新图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其中,陈嘉庚就是比较著名的一位爱国华侨。主席曾盛赞他“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他真正做了什么让人们尊敬?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陈嘉庚先生的生平。

一.高瞻远瞩,发迹南洋

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他的父亲叫陈杞柏,曾远渡重洋至新加坡创立家业。陈嘉庚幼年在私塾读书,学四书五经等经典,学习虽然用功,却着实厌恶照本宣科的四书五经,厌恶传统教育,因此,他渴望有所改变,发展新式教育。1891年,年纪尚轻的他追随父亲步伐前往新加坡,进入父亲经营的米店工作。然而父子16年未曾谋面,陈嘉庚虽踏实能干,经营13年,父亲却将米店给了他庶出的弟弟。陈嘉庚没有怨言,坚持做好自己的事。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二.代父还债,赢得信誉

后来,母亲去世,陈嘉庚回福建丁忧三年,再回新加坡才发现,米店已经破产了,偌大一个产业被自己颇得父亲欢心的弟弟就给干黄了。陈嘉庚拿着7000个银元,经营了一个菠萝罐头厂。1904年,陈嘉庚集资7000多元(叻币)创设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时隔不久,又接管了一个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后在新加坡独资创办福山黄梨园、谦和米店。而陈嘉庚产业做大后,赚到钱却选择替父还债,以家族信誉为重,这让陈嘉庚在商圈的口碑扶摇直上,为人熟知。1910年,陈嘉庚在泰国创办谦泰黄梨厂,被推举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协理及道南学堂总理, 向闽侨募捐5万多元建筑校舍。同年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青年陈嘉庚

三.劳动奋斗成巨富,却生活朴素拮据

再后来,一战打响,做菠萝罐头的白铁皮成了紧俏物,陈嘉庚囤积销售,又赚了一大笔,接下来他又精准看到了橡胶行业的潜力,他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入橡胶行业,把原本种植菠萝的土地全用来种植橡胶。

这个操作,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精准的投资和经营,直接让他变成东南亚跻身前列的富豪。1925年,他已拥有橡胶园1.5万英亩,成为侨商中最大橡胶垦殖者之一,被称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橡胶产业的四大“开拓者”之一。他办橡胶制品厂,生产橡胶鞋、轮胎和日用品,先后在国内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国大埠设立分销店100多处。慢慢地,他还设法和美国橡胶业协会搭上关系,把广告做到了美国,把“谦益”橡胶厂的大半产品直接销售到美国,开创了在英国统治新加坡百年来华侨不通过洋行而与外国商家直接进行贸易的先例。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陈嘉庚公司产品广告

此外,他还经营米厂、木材厂、冰糖厂、饼干厂、皮鞋厂等,厂房达30多处。鼎盛时期,营业范围远及五大洲,雇佣职工达3万余人,资产达1200万元(约值黄金百万两)。

值得一提的是,陈嘉庚的钱每一分来路都非常正,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事情,陈嘉庚一没背景,二没关税政策扶持 ,纯靠聪明的头脑和辛勤的劳动奋斗成巨富。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南洋华侨中学

陈嘉庚如此吸金,但他在自己身上的花销可以用吝啬来形容,日常穿得朴素至极,身上甚至有补丁,伞用了十几二十年破到拿不出手了也不换,身上带的钱从来不超过5块,他有四房太太,九男八女,一年的花费只有几千块钱。

结合陈嘉庚的童年经历,就很容易理解,他小时候经历了马江水战,亲眼看着中国水师被法国人揍得丢盔卸甲,这种屈辱一直压在他心里,他太希望祖国有一天能够强大起来,他太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再受欺负了。

这成为了他毕生的夙愿。


四.真诚的慈善教育家

并且,陈嘉庚未曾自满于事业成就,反而在有余力时,把目光放到了教育、兴国等慈善事业中。把钱花在哪,才能最大限度的让国家强大起来呢?经过一系列思考之后,陈嘉庚认为问题的答案是“教育”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1923年,陈嘉庚当选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总理。9月,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商报》。 [47] 同年夏季,粤军与闽军分别屯集在集美和厦门岛高崎,隔海对峙,开枪互击。集美学生李文华在乘船往厦门的途中中弹身亡,陈嘉庚与林义顺从新加坡联名通电,要求确保集美学校的安宁,南北各路军阀纷纷同意订立集美和平学村公约,特别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由此而来。

1926年,陈嘉庚扩建南洋华侨中学校舍,创办集美农林学校。开始面临逆境,胶价暴跌,营业亏损甚巨,被迫将厦大和集美两校校舍建筑工程局部停工,但经费仍竭力维持。宁可卖大厦,也要办厦大,由此而来。

五.坚定的爱国者,一心向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支持祖国抗战,1938年10月10日,南侨华人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可不要小看这个“总会”,它可不是什么草头班子,其领导了80多个筹赈会,1000多个分会,这个庞大的机构在总会的领导下,统一步骤,统一行动,一刻不停的运转,捐款捐物,仅一年时间,捐款就达到1.4亿元。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陈嘉庚在新加坡成立筹赈会

筹赈总会不仅出钱出金,更大的作用则是出人。1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立完成——如果你对抗战史熟悉的话,你会知道这条公路在整个抗战史上的作用是有多么巨大。七七事变之后,日寇兵分两路,一路占领主要大城市和内陆区域,另一路跑步前进,把所有的通商口岸全都占了,日寇想让中国没有物资给养,把中国活活困死。而37年-41年,这四年时间,中国的物资补给大多是由滇缅公路运来的,称之为抗日战场大动脉都不为过。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从云南省地图,可以见到滇缅公路重要位置

滇缅公路刚刚建成之后,大家急切地要将各种物资运往中国,这时候,又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困境——没司机。而滇缅公路崎岖异常,九转十八弯,除了悬崖峭壁就是深谷湍流,而且道路坑洼不平,综合难度是世界最危险的公路,一般司机运几十吨货开这个路相当于找死,需要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方可胜任。但是中国那时候会开车的人都不多,更何况司机还得要求自己会维修,这样水平的司机更是抽调不出来了,现培训根本来不及。南侨机工被视为「驾驶兵」,必须在位于昆明的军事委員会西南运输处运输人员训练所接受训练才能出行.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乙级干部班第二期及练习司机班第一期毕业典礼盛況

这时候,陈先生挺身而出,1939年2月7日,他以总会的名义,发布通告招募华侨机工,参加演说鼓励华侨回国参战,在总会的倡议下,南洋华侨机工撇家舍业,踊跃报名参战,一个月后,第一批80个司机就行驶在滇缅公路上了,7个月时间,各个行业回国的华侨机工已经有了3192人之多。

在陈嘉庚的领导下,全南洋范围内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华侨筹赈救亡运动,“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陈嘉庚在南侨总会成立大会上,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

据国民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至1945年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其中南侨总会在抗战期间义捐国币约5亿元。

另据1940年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在国民参政会上报告:“1939年军费为18亿元,同年华侨汇回祖国之款达11亿元,其中捐款约占10%,而南洋华侨捐款占华侨捐款总数的70%”。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九龙工人为支援抗战捐赠的救护车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10月,海外华侨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1万包,以及大量药品等,仅金鸡纳霜药片就有5000万粒,这些物资亦多为陈嘉庚领导下的南洋华侨所捐。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海外侨胞主要抗日救亡力量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抗战期间,南洋华侨机工的贡献与功绩,永远受到世人的敬仰与怀念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陈先生不仅热心捐赈,政治立场上也是非常爱憎分明,本来他和汪精卫是至交好友,汪精卫投敌后,他大骂汪精卫,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还自己掏腰包出巨额资金作为赏金,悬赏缉拿汪精卫。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陈嘉庚先生雕塑

由于陈先生的种种做法,新加坡沦陷之后,日本宪兵队成天到晚搜捕他,抗战期间陈先生四处躲避,改名换姓,身上放着一瓶氰化钾,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这种生活足足持续了3年半的时间。

致敬先生,深切怀念

1961年8月12日,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他的丧仪极为隆重,首都各界两千多人举行了公祭仪式,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席,并同朱总司令一起,亲自为陈嘉庚执绋起灵。

散尽家财捐资数亿美元办学,数百万遗产不留子女,说:为了祖国

陈先生的一生,光辉灿烂,令人景仰,首倡了华侨爱国兴教的传统,东南亚华人至今心系中华,捐资出力,蔚然成风,余荫至今,惠及了每一位华夏儿女。纵观陈嘉庚的一生,不得不承认的是他的伟大品格和赤忱心性,对祖国、对教育,他皆无偿贡献许多,哪怕散尽家财,亦在所不惜。这样一位善心人士,如何没有资格得到世人的敬重和效仿?

上一篇新闻

烟台福山区“大块头”重点项目齐亮相

下一篇新闻

总投资460亿!福山“夹河新城”又签约落户11个重大项目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